《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去年就久聞這本書的大名,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霸榜80周;比爾·蓋茨說,這本書是他2019年最推薦的一本書。
這本書是一個美國女孩塔拉寫的自傳,講她如何從大山裡走出,一路開掛,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經歷。
我先入為主地以為這本書就是那種老套的勵志故事,像《虎媽戰歌》、《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樣,專門講述家長教育有方,舉全家之力培養出一個360°無死角、無比優秀卓越的年輕人的經歷。
這幾天和全國人民一同禁足在家,得空翻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才驚喜地發現這本書和我預想的很不一樣:塔拉的人生經歷一點都不「老套」,她出生在美國山村,17歲前,從沒上過學,因為她父親拒絕現代教育,甚至不準她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後來,她在哥哥的鼓勵下自學考上了大學,之後考上世界名校。塔拉這一路靠的可不是家庭培養,她拼命擺脫了父母給她施加的錯誤觀念,突破了家庭對她的層層束縛,最終才艱難地蛻變成為一個全新的塔拉。
塔拉家信仰摩門教,這種信仰本身就帶有極端和偏執的觀念,再加上塔拉父親得了躁鬱症,這使得他更為極端和偏執——某一天,父親突然決定,要過一種跟現代社會相反的生活。不讓全家人去醫院看病,也不讓孩子上學。哥哥姐姐半路輟學打工;塔拉和弟弟只能接受家庭教育。
幸運的是,塔拉有個哥哥泰勒曾經上過學,雖然半路輟學,但還是堅持自學考上大學。在泰勒的鼓勵下,塔拉也靠自學考上了大學。
這就好比中國的小鎮青年寒窗苦讀十數載,終於考上大學,應該充滿了欣喜和希望。
然而,塔拉剛上大學時,卻感到異常顛覆和痛苦。她覺得自己跟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
塔拉吃個止痛藥都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因為父母告訴她這些化學藥品會在體內留下毒素;塔拉覺得那些穿著暴露的女同學都是不知廉恥的,因為在他們家,女孩子抹口紅都要被罵「不要臉」。但塔拉慢慢發現:止痛藥確實緩解了她的牙疼;那些「不要臉」的女孩其實善良又可愛。
漸漸的,塔拉多年積累的常識被全面顛覆、徹底粉碎了,這對她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她內心失衡,秩序紊亂,原本涇渭分明的「是非、善惡、美醜」,這些基本的價值判斷全打亂了。塔拉慢慢醒悟:原來父母告訴她的很多事都是錯的,父母在她腦海中植入了大量扭曲的知識。她必須要拋棄這些扭曲的常識,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正常人。
剛上大學的前兩年,普通人在十幾年的成長中積累起來的現代社會常識,潮水般集中湧入塔拉的大腦。她強迫自己「重裝作業系統」。塔拉決心獨立面對世界,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她搬到小鎮的另一邊,交了新朋友,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考上劍橋,讀到博士。
這時的塔拉看起來似乎很正常。但她不僅沒有更快樂,還經歷了精神崩潰。
這是因為塔拉接受了一套全新的觀念,卻又沒辦法扔掉舊的觀念。她腦海裡存在兩套解釋世界的邏輯,而且這兩套邏輯根本沒法兼容。
此時,她面臨著一道更艱難的選擇題——進入現代社會、過正常人的生活,就意味著要跟家庭決裂,不得不丟掉親情。
塔拉父母認為塔拉的改變是一種背叛,既是對宗教的背叛,也是對家庭的背叛。他們希望塔拉回歸家庭、回歸摩門教。但塔拉顯然回不去了。
塔拉的處境,說出了當下很多中國年輕人的普遍感受。
去年有和留美的北大高材生發表萬字長文抨擊父母,並12年春節不歸,拉黑父母6年。
豆瓣有一個熱門小組「父母皆禍害」,專門供人們吐槽各種奇葩的原生家庭,他們把人生中遇到的各種不如意,都歸結為原生家庭的錯:自己的性格、收入、婚姻,甚至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不順,都是原生家庭在暗中造成了壞影響。
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
在他們眼中,「原生家庭」簡直成了萬能的背鍋俠,而逃離原生家庭更是難於上青天。
但是,塔拉做到了,她走出大山,讀了名校。教育不僅教給了塔拉現代社會的基本常識,更教會她以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理解不同的人和歷史。
在自傳裡,塔拉用雙重視角呈現了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她分裂成了兩個自我,一個是當時感知周圍世界的「體驗自我」;還有一個是負責觀察反思的「敘事自我」。
兩個聲音交替講述:7歲的塔拉擔心世界末日,感到生活無望,這是「體驗自我」;同時,30多歲的塔拉平靜而理智地審視當年那個可憐的小女孩,這是「敘事自我」。這種站在高處審視當年自己的上帝視角正是教育賦予塔拉的新視角。
帶著這樣的全新視角,塔拉開始重新理解父母。她發現,自己真正的病因不是父母。任何美國人都有按自己的想法生活的權利;她真正的病因是矛盾,塔拉重裝系統後,舊的系統並沒有刪除乾淨,她雖然接受了現代社會的一切,但她對世界的理解依然帶著宿命論,這種態度來自她的父母。這個家庭寫在她大腦裡的bug,始終沒有被修正。
寫這本書的過程其實是塔拉自我療愈的過程。故事最後,兩個塔拉合併成為一個塔拉——作為體驗自我的塔拉和作為敘事自我的塔拉重合了,她通過書寫,捋順了兩個矛盾的自我,找到了一個真實的自己。
在現實中,塔拉雖然還沒有和家人和解,但她已經走出了精神崩潰。
我們一般人的家庭肯定比不上塔拉的原生家庭那麼奇葩和病態。
而勇敢和智慧並重的塔拉卻堅強地走出來了,她像鳥一樣飛出禁錮她思想的大山,這既是逃離,又是救贖——塔拉從大山到大學,是外在的逃離和救贖;但對塔拉來說,更重要的轉變是內在的精神和心靈的逃離和救贖。
天高任鳥飛。如今的塔拉像鳥一樣從更高的視角俯瞰當年的自我,這讓她能夠理解和接納原生家庭對她的負面影響,擺脫舊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
由此可見,原生家庭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絕對,家庭只是對人影響最大的幾個系統之一,但並非唯一的系統,學校和社會更能深刻地影響和改造一個人。
塔拉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一個道理:不管原生家庭給你帶來多麼可怕的負面影響,我們都能徹底改變自己,塑造全新的自我,這是教育賦予我們的勇氣和能力。
從塔拉的故事中,我們能看到希望,獲得力量——要勇敢往前走,不要把自己困在原生家庭的問題裡自怨自艾。完美無缺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每個家庭裡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要試著理解時代和觀念的變化,接受不完美的現實,相信自我治療、自我成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