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抱怨原生家庭了,看看別人是怎樣走出大山的

2020-12-27 尹銘的書房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去年就久聞這本書的大名,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霸榜80周;比爾·蓋茨說,這本書是他2019年最推薦的一本書。

這本書是一個美國女孩塔拉寫的自傳,講她如何從大山裡走出,一路開掛,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經歷。

我先入為主地以為這本書就是那種老套的勵志故事,像《虎媽戰歌》、《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樣,專門講述家長教育有方,舉全家之力培養出一個360°無死角、無比優秀卓越的年輕人的經歷。

這幾天和全國人民一同禁足在家,得空翻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才驚喜地發現這本書和我預想的很不一樣:塔拉的人生經歷一點都不「老套」,她出生在美國山村,17歲前,從沒上過學,因為她父親拒絕現代教育,甚至不準她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後來,她在哥哥的鼓勵下自學考上了大學,之後考上世界名校。塔拉這一路靠的可不是家庭培養,她拼命擺脫了父母給她施加的錯誤觀念,突破了家庭對她的層層束縛,最終才艱難地蛻變成為一個全新的塔拉。

塔拉家信仰摩門教,這種信仰本身就帶有極端和偏執的觀念,再加上塔拉父親得了躁鬱症,這使得他更為極端和偏執——某一天,父親突然決定,要過一種跟現代社會相反的生活。不讓全家人去醫院看病,也不讓孩子上學。哥哥姐姐半路輟學打工;塔拉和弟弟只能接受家庭教育。

幸運的是,塔拉有個哥哥泰勒曾經上過學,雖然半路輟學,但還是堅持自學考上大學。在泰勒的鼓勵下,塔拉也靠自學考上了大學。

這就好比中國的小鎮青年寒窗苦讀十數載,終於考上大學,應該充滿了欣喜和希望。

然而,塔拉剛上大學時,卻感到異常顛覆和痛苦。她覺得自己跟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

塔拉吃個止痛藥都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因為父母告訴她這些化學藥品會在體內留下毒素;塔拉覺得那些穿著暴露的女同學都是不知廉恥的,因為在他們家,女孩子抹口紅都要被罵「不要臉」。但塔拉慢慢發現:止痛藥確實緩解了她的牙疼;那些「不要臉」的女孩其實善良又可愛。

漸漸的,塔拉多年積累的常識被全面顛覆、徹底粉碎了,這對她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她內心失衡,秩序紊亂,原本涇渭分明的「是非、善惡、美醜」,這些基本的價值判斷全打亂了。塔拉慢慢醒悟:原來父母告訴她的很多事都是錯的,父母在她腦海中植入了大量扭曲的知識。她必須要拋棄這些扭曲的常識,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正常人。

剛上大學的前兩年,普通人在十幾年的成長中積累起來的現代社會常識,潮水般集中湧入塔拉的大腦。她強迫自己「重裝作業系統」。塔拉決心獨立面對世界,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她搬到小鎮的另一邊,交了新朋友,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考上劍橋,讀到博士。

這時的塔拉看起來似乎很正常。但她不僅沒有更快樂,還經歷了精神崩潰。

這是因為塔拉接受了一套全新的觀念,卻又沒辦法扔掉舊的觀念。她腦海裡存在兩套解釋世界的邏輯,而且這兩套邏輯根本沒法兼容。

此時,她面臨著一道更艱難的選擇題——進入現代社會、過正常人的生活,就意味著要跟家庭決裂,不得不丟掉親情。

塔拉父母認為塔拉的改變是一種背叛,既是對宗教的背叛,也是對家庭的背叛。他們希望塔拉回歸家庭、回歸摩門教。但塔拉顯然回不去了。

塔拉的處境,說出了當下很多中國年輕人的普遍感受。

去年有和留美的北大高材生發表萬字長文抨擊父母,並12年春節不歸,拉黑父母6年。

豆瓣有一個熱門小組「父母皆禍害」,專門供人們吐槽各種奇葩的原生家庭,他們把人生中遇到的各種不如意,都歸結為原生家庭的錯:自己的性格、收入、婚姻,甚至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不順,都是原生家庭在暗中造成了壞影響。

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

在他們眼中,「原生家庭」簡直成了萬能的背鍋俠,而逃離原生家庭更是難於上青天。

但是,塔拉做到了,她走出大山,讀了名校。教育不僅教給了塔拉現代社會的基本常識,更教會她以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理解不同的人和歷史。

在自傳裡,塔拉用雙重視角呈現了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她分裂成了兩個自我,一個是當時感知周圍世界的「體驗自我」;還有一個是負責觀察反思的「敘事自我」。

兩個聲音交替講述:7歲的塔拉擔心世界末日,感到生活無望,這是「體驗自我」;同時,30多歲的塔拉平靜而理智地審視當年那個可憐的小女孩,這是「敘事自我」。這種站在高處審視當年自己的上帝視角正是教育賦予塔拉的新視角。

帶著這樣的全新視角,塔拉開始重新理解父母。她發現,自己真正的病因不是父母。任何美國人都有按自己的想法生活的權利;她真正的病因是矛盾,塔拉重裝系統後,舊的系統並沒有刪除乾淨,她雖然接受了現代社會的一切,但她對世界的理解依然帶著宿命論,這種態度來自她的父母。這個家庭寫在她大腦裡的bug,始終沒有被修正。

寫這本書的過程其實是塔拉自我療愈的過程。故事最後,兩個塔拉合併成為一個塔拉——作為體驗自我的塔拉和作為敘事自我的塔拉重合了,她通過書寫,捋順了兩個矛盾的自我,找到了一個真實的自己。

在現實中,塔拉雖然還沒有和家人和解,但她已經走出了精神崩潰。

我們一般人的家庭肯定比不上塔拉的原生家庭那麼奇葩和病態。

而勇敢和智慧並重的塔拉卻堅強地走出來了,她像鳥一樣飛出禁錮她思想的大山,這既是逃離,又是救贖——塔拉從大山到大學,是外在的逃離和救贖;但對塔拉來說,更重要的轉變是內在的精神和心靈的逃離和救贖。

天高任鳥飛。如今的塔拉像鳥一樣從更高的視角俯瞰當年的自我,這讓她能夠理解和接納原生家庭對她的負面影響,擺脫舊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

由此可見,原生家庭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絕對,家庭只是對人影響最大的幾個系統之一,但並非唯一的系統,學校和社會更能深刻地影響和改造一個人。

塔拉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一個道理:不管原生家庭給你帶來多麼可怕的負面影響,我們都能徹底改變自己,塑造全新的自我,這是教育賦予我們的勇氣和能力。

從塔拉的故事中,我們能看到希望,獲得力量——要勇敢往前走,不要把自己困在原生家庭的問題裡自怨自艾。完美無缺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每個家庭裡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要試著理解時代和觀念的變化,接受不完美的現實,相信自我治療、自我成長的能力。

相關焦點

  • 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個是子女未結婚前,與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叫它原生家庭。另一個叫新生家庭,指子女長大後與另個人結婚組建的新家庭,這個家庭裡面不包括各自的爸爸媽媽。原生家庭裡的氛圍、習慣以及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等,都嚴重影響著子女日後在新生家庭中的表現。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的負面元素帶到新生家庭裡。
  • 孩子,你總因為自己不快樂而抱怨,但是原生家庭不背鍋
    社會就像戰場,是令人不斷處於緊張狀態的舞臺,而家庭則是心靈唯一的綠洲和安憩之地。 在我們未成家之前,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被稱之為原生家庭。 我們從小在這個家庭中成長著,父母的言行舉止都對我們未來造成著直接的影響。
  • 尋找生命意義,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正如《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中金尚所言:「兒童在遭受了長期的不公正對待之後,就會形成如下一些消極信念:『我總是做不到』『我是個倒黴鬼』『沒人會接納我』……我的這位同學也是如此,她總是覺得別人都很好,很優秀,每個「他人」都很重要,唯有自己一無是處,糟糕透頂。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教你如何停止原生家庭代際創傷輪迴
    近些年來,不少書籍、影視作品都以「原生家庭」為題材,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議論與關注,可是卻較少教我們如何從原生家庭中的傷害中走出來,甚至是阻止或中斷原生家庭代際創傷的輪迴。 所以,我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一本帶有解決之法的書:《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 3個步驟教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原生家庭之傷真的不可療愈嗎?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開創自己嶄新的生活?這本《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書裡有靠譜的答案。他們遭受了原生家庭之傷,對父母滿懷抱怨甚至是憎恨,卻沒有勇氣離開。他們的理由看起來還「很充分」。有個二十五歲的姐姐說:「因為我要保護小我三歲的弟弟。」一個三十幾歲的男生說:「我要是走了,他們(父母)要是發生意外怎麼辦?」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
  • 給孩子怎樣的原生家庭?
    什麼叫原生家庭?就是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就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會讓我們有遺憾或者痛苦,而這種在原生家庭受過的傷害,是會跟隨著我們長大,甚至到老。
  • 《原生家庭》:如何走出「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惡性循環
    作者指出,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有毒的父母對孩子持有的往往是自我中心和利己的觀念,他們會認為無論怎樣孩子都要尊敬父母,凡事必須按我說的做,否則就是錯的。如果想要走出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原生家庭父母中,有哪些表現的是「有毒」的父母,找到根源才能針對問題,找到解決方案。
  • 別再抱怨你們的寢室沒有空調,看看別人學校的宿舍
    別再抱怨你們的寢室沒有空調,不是上床下桌了,看看別人學校的宿舍上學的孩子避免不了住校,就算你躲過初中高中,可大學還是要住校的,而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因為寢室不是上床下桌,是三個人共用一個大桌子,我就一直耿耿於懷。
  • 走出原生家庭的傷,活出你的自信
    俞洪敏說:」家庭是複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有教育家研究得出結果。孩子的大腦在0到3歲時就好像一個刻錄機,可以任意將知識刻錄在孩子的大腦裡,所以很多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給孩子各種早教的學習,聽古詩歌謠,英語童謠,從習得處感知美的感受,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到孩子大一點時,能自然調動小時候習得的方法的知識,並能正確的運用。有父母或者教育家認為,這是練好童子功。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被一個個標題黨刷屏,「原生家庭的傷害」、「如何走出原生家庭」、「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等等,於是原生家庭很自然地成為了「原罪」,個人的所有不幸以及失敗都一股腦的被歸結到原生家庭上。再加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更是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將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繼續升溫,就像炸彈一樣,只要一點火就著。
  • 《原生家庭》:如何活出自我,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困擾?
    並且,這個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你的父母。一、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感問題,很少有人會把這些問題和自己的父母聯繫起來的。
  • 別再怨孩子和你有代溝了!看社會學如何解釋「原生家庭」問題
    最近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被帶的很火,上網一搜,幾乎全是原生家庭的壞處「原生家庭很糟糕怎麼辦?」「原生家庭對婚姻有什麼影響?」我們過分在意原生家庭的壞處和影響,卻從未追究過原生家庭的功能是什麼?社會學大咖帕森斯說「原生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兒童的社會化。」
  • 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最重要的是這一點
    近年來,媒體、報紙、文章和大眾,關於原生家庭以及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有特別多的討論: 我看到這個信息,非常高興,至少我們開始關注到原生家庭給我們孩子成長,以及成年後所帶來的各種影響了。 我覺得是一個特別大的成長和進步。
  • 不管你的人生有多麼的不堪,也不要抱怨你的「原生家庭」!
    1.原生家庭的確塑造了今天的我們,但你沒有任何資格選擇抱怨 毫無疑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原生家庭,有的人的原生家庭比較好,他們的人生也會相對比較順利,而有些人的原生家庭狀況不是太好,他們在成人之後可能就會遇到很多現實性的問題,比如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導致無法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甚至無法正常的戀愛、
  • 別再怪原生家庭了
    01當你意識到自己,改變就開始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有著深刻影響,這一點很多人都認同。但我最近的感受是,儘管有影響,我們依舊可以自救。人,時刻都在成長。隨著閱歷的增加,我意識到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我爸媽在我小時候吵架,而且還經常把我一個人丟在家裡。所以,我一邊渴望和人交流,一邊想自己待著。再後來,當我意識到這些,我開始不一樣了。我的意識開始自覺的拉自己出來。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究竟有著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幸福的本能
    演員劉玉翠,受家庭的影響,直言只相信愛情不相信婚姻,面對與自己相戀長達20年男友的求婚,她還是無法戰勝內心的恐懼,如今五十多歲的她仍是單身一人。原生家庭究竟是有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獲得幸福的本能,在《原生家庭》中我找到了答案。
  • 五個步驟,帶你《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如果我們足夠幸運,擁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那麼我們的童年是快樂的,所塑造的人格便是健全的。相反,如果我們的童年是在缺乏愛的環境下生活的,那麼,我們的童年是壓抑的,所塑造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我們也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
  • 那些喜歡甩鍋給原生家庭的孩子們,走出了這步,你的人生才能幸福
    幾年前,原生家庭的概念剛剛為大眾所熟知。那時對恪守孝道的我們來說,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完全是難以承認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人開始走向事件的反面:我平生所有的不幸,都要由原生家庭來負責。性格自卑,是原生家庭嚇得;性格自大,是原生家庭慣的;性格自私,是原生家庭寵的;一句話,我有多少的不順,原生家庭就有多少的鍋。有時我會想起我的一位高中同學。
  • 別把原生家庭的創傷帶給孩子!父母做到4點,降低原生家庭的創傷
    我恍然大悟:我的思維模式,對待事物的行為態度,在家庭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而我的行為模式,性格特徵,又是受父母的影響,尤其是我的母親。我現在的膽小、不自信、喜歡抱怨、害怕面對困難,其實都是源自原生家庭的影響。記得母親講過我幼年時候的一件事。那時候我剛出生不久,不知道什麼原因,每日哭鬧。而母親是傳統的婦女,沒文化,也沒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