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和普通流感的區別
我們來認識一下流感和普通感冒臨床症狀的區別。
如何預防流感?
流感的病程長、併發症多,並常常引起大面積的傳播。所以面對流感要積極治療,同樣預防也很關鍵。
●儘量避免接觸流感患者
●儘量避免在擁擠人群中活動
●保證營養的攝入,增加免疫力
●適當的鍛鍊身體,增加抵抗力
小兒推拿治療方案
雖已入冬,但廣東地區氣溫仍舊偏高,白天最高溫可達25攝氏度左右。依季節來說,冬春季節應風寒感冒多見,但在這種反常的氣候,往往易造成風熱、風溫、時疫的流行。
適合這類寶寶做的穴位和手法有「四大手法」、清肺平肝、清天河水、清大腸、揉板門。
四大手法
1.天門
●位置 :兩眉正中至前髮際成一直線。
●操作:以兩拇指指腹交替從兩眉正中推向前髮際,稱開天門,又稱推攢竹。
●功效:祛風散邪,通鼻竅,開竅醒神,調節陰陽。
●應用:常用於外感表證,發熱,惡寒,頭痛,夜啼,驚風等。並與「推坎宮」、「運太陽」、「揉耳背高骨」構成「頭面四大手法」,用於治療外感病症;與「清肝經」、「按揉百會」、「掐揉小天心」等合用治療驚惕不安,煩躁不寧。
●注意:對於體質較虛弱,出汗較多,佝僂病患兒慎用。
2.坎宮
●位置:自眉頭起沿眉梢成一橫線,左右對稱。
●操作:兩拇指指腹自眉心同時向眉梢分推,其餘四指輕放在頭部兩側固定,稱推坎宮。
●功效:疏風解表,調節陰陽,醒腦明目,止頭痛。
●應用:長於治療迎風流淚、眼目脹痛、目赤痛、近視、斜視等。治療外感發熱、頭痛,多以「四大手法」配合應用。若用於治療目赤痛,多與「清肝經」、「揉小天心」、「清天河水」、「揉湧泉」等合用。
3.太陽
●位置 :外眼角與眉梢連線交點後方約1寸的凹陷處。
●操作:兩拇指橈側自前向後直推為推太陽。兩拇指或中指指腹置於該穴揉動,稱揉太陽。如在穴位表面劃圈為運太陽。
●功效:疏風解表,調節陰陽,清利頭目,止頭痛。
●應用:長於治療小兒汗證、夜啼、遺尿、小便頻數、癲癇等病症。
●注意:一般保健用時(即孩子沒有任何不舒服),此穴位要順時針操作;但當孩子有感冒、發燒等任何病症用到此穴位時需要逆時針操作。
4.耳後高骨
●位置 :耳後乳突下約1寸許凹陷中。
●操作:以兩拇指或中指指腹著力於穴位處按揉,稱揉耳後高骨。
●功效:疏風解表,鎮靜安神,定驚。
●應用:長於改善小兒睡眠,治驚風、夜啼、耳鳴耳聾、中耳炎等病症。
清肺平肝
●位置 :五個手指的螺紋面,第二根手指(食指)是肝經、第四根手指(無名指)是肺經。
●操作:清肺平肝就需要兩個手指合在一起來操作。
操作時,使孩子掌心向上,家長一手用虎口把孩子食指、無名指頂出,暴露於前,不操作到中指。再用另一手由指根向指尖同時單方向直推。
●功效:清肺主要是用於幫助寶寶梳理肺氣,祛邪;而平肝主要是用於加強祛邪和清肺的作用,同時預防病邪入裡化火。
肝主升發肺主肅降,肝升肺降則氣機調暢,氣血上下貫通,清肺平肝可起到宣肺清熱、平肝瀉火、清肺化痰之用。(ps:肺氣虛的寶寶不宜用清肺平肝哦)
●應用:在寶寶感冒咳嗽時、呼吸系統的疾病、有內熱、眼角有眼屎、脾氣大,性子急等情況可以使用清肺平肝,當然配合別的穴位一起操作,效果會更好。
清天河水
●位置 :前臂正中內側,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操作:清天河水:一手拇指按於內勞宮,另一手食中二指,從腕橫紋推至肘橫紋。
●功效:清熱、涼血、利尿。
●應用:
1.清法,治療各種熱證,實熱和虛熱均可;
2.涼血,治斑疹、紫癜、皮膚乾燥瘙癢等;
3.清天河水多用於外感,以透發為主。
清大腸
●位置 :食指橈側緣,由指尖至虎口成一條直線。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從虎口推向指尖
●功效:清大腸能清利腸腑,除溼熱,導積滯,多用於溼熱,積食滯留腸道,身熱腹痛,大便秘結等病症。
揉板門
●位置 :手掌大魚際平面,或手掌大魚際平面中點。
●操作:可揉,可運,可推(板門推向橫紋與橫紋推向板門)。
●功效:板門為脾胃之門,調升降、化積滯。
●應用:用於飲食積滯,升降紊亂之食欲不振、噯氣、腹脹、腹痛、洩瀉、嘔吐等。板門推向橫紋為止瀉,橫紋推向板門止吐。此穴猶如中藥的甘草,具有調和諸穴偏性的作用,所以各種消化系統的症狀都可以選用此穴。
文章分享自公眾號:五方小兒推拿
溫馨提示:
小兒推拿操作時,操作者手上可使用推拿藥油做潤滑的介質,一方面,防止損傷孩子稚嫩的皮膚;另一方面,減輕澀滯感,便於操作。此外,為了全面系統解答朋友們在推拿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小編隆重向大家介紹一本小兒推拿秘笈。
您是否有小兒推拿的經驗呢?您知道小孩子的生理病理特點嗎?
是不是還在疑問:同樣的手法為什麼你卻做過沒有任何的效果?
李德修曾經說:取穴不宜多,多則雜而不專。他認為:穴位是臟腑氣血的凝聚點,通過推拿的刺激,產生通經絡、活氣血、消淤滯、扶正氣、驅病邪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