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會避免茶水服藥,但不能一概而論。在多數情況下,都不主張用茶水服用,尤其是碳酸亞鐵、硫酸亞鐵、鐵胺、枸櫞酸等含鐵劑和氫氧化鋁等含鋁劑的西藥,茶中的多酚類物質與金屬離子相遇時結合而沉澱,會降低或失去藥效。此外,茶湯中含有咖啡鹼(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興奮作用,如果服用鎮靜、安眠藥物,會使藥效衝突,降低藥效。
會,但這個「醉」並非喝酒的醉。當我們空腹喝茶,或是大量飲用濃茶時,便容易出現頭暈、噁心、心慌、手腳無力、精神恍惚等症狀。那是因為茶葉中含有複合多糖類、兒茶素等物質,空腹時,血糖降低,如果在攝入這些物質,便會很容易引起「茶醉」。吃甜食或點心可以緩解「茶醉」的症狀。
若是沒變質的茶是可以喝的,但若是衝泡的茶葉,喝到一半的茶湯,放置一段時間之後,就不要再喝了。目前市場上比較常見的超市裡面罐裝的茶飲品便是冷茶,必須經過了嚴格滅菌處理才可飲用。但若脾胃虛寒者不宜飲用冷茶。
不是的,服用維生素類藥物、降血糖、降血脂、利尿、興奮等藥物時,是可以用茶水服用的。非但沒有危害,還可促進藥效的吸收。比如維生素C,茶湯中豐富的兒茶素,就可以幫助人體吸收和積累維生素C,而且喝茶本身就有降血糖、降血脂、利尿、興奮等作用,若是這類藥,就放心大膽的送服吧。提示:一般情況下的一般藥類,服藥後兩小時內都不要飲茶。
現代醫學科學認為,改善飲茶結構可延緩人體衰老。很多茶友都聽過「茶多酚」,它是多酚類物質的總稱,茶葉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對自由基能強力清除,茶多酚中有一類叫作「兒茶素」的物質,它是一類抗氧化能力很強的活性物質,抗氧化是抗衰老的直接原因,另外茶葉中還富含維生素C、E,對延緩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
紅茶在放冷卻後,原本清澈透亮的茶湯會出現渾濁,紅茶的這種在冷卻後產生的渾濁在學術上叫「冷後渾」,這種現象是由於紅茶茶湯中的咖啡鹼和茶黃素、茶紅素的共同作用所至。紅茶茶湯冷去後出現「冷後渾」是正常現象,一般紅茶品質越好,冷後渾出現的越早,可以作為鑑別紅茶的一種方法。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這沒有標準答案,因人而異。如果我們每次衝泡茶葉在5g左右,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有飲茶習慣的話,那便是15g,最多也不要超過20g;若是體力消耗過多,或是食量大的人,最多不得超過30g,油膩食物和菸酒量大的人也可適量增加;脾胃虛寒、年老血弱者及兒童要適量減少;孕婦若是想喝茶,可以少量喝點溫和的茶,不宜過多過濃。
這要根據茶葉的耐泡度來決定。一般綠茶、花茶衝泡3次為宜,3次之後茶湯便開始寡淡;新白茶在5-6泡之後,便建議可換新茶,因精華在3-4泡之中,而老白茶則更為耐泡,不僅耐泡,還可泡完再煮;生普可連續泡8-10泡,但熟普便沒這麼耐泡;鐵觀音有著「七泡有餘香」的美譽,但要經第三泡之後茶葉才會展開,香氣散出。
捏:可以拿起幹茶用兩個手指捏茶,如果有清脆的斷裂聲,或者條狀茶可捏成粉末,那說明茶葉的含水量達標。基本在5%-7%左右;若是沒有清脆的斷裂,或是捏成細片狀,那說明茶葉此時的含水量不達標,多半已受潮。聞:抓一把幹茶聞茶香,無異味黴味便是正常產品。若是有小包裝的茶,要注意它的日期,一般小包裝茶超過1年以上,極容易受潮變質。
茶葉除了飲用與食用,在生活中我們也很常見。比如各種白茶系列、綠茶系列的大牌化妝品,以茶作原料的牙膏等等。更甚至有含茶成分的背心、襯衫、浴衣、枕頭、手巾、鞋墊,還有帶茶香的紙張。
在日本,近年比較流行家庭自製的茶葉食品,如食用茶葉飯,在煮飯時用茶水代替清水,煮出來的飯有茶香,不僅能保健祛病,在夏秋兩季食用還可以祛風散熱,防治痢疾。茶葉在美食界,也是得力的小助手。比如:用茶葉燒魚可去腥,用茶葉煮牛肉更爛更香。還有我們吃過的茶香雞、茶葉蛋等等。
要區分新茶與陳茶,主要是通過茶葉的色、香、味。色澤:茶葉在存放過程中,與空氣中的氧氣和光的產生互相作用,會改變原本的顏色。綠茶由新茶的青翠嫩綠逐漸變得枯灰。紅茶由新茶的烏潤變成灰褐。滋味:陳茶的滋味沒有新茶鮮爽,變得淡薄。香氣:由於香氣物質的氧化、縮合和緩慢揮發,陳茶的香氣失去了清香,轉而低濁。若是合理存放,變化會很緩慢,或是沒有明顯變化。若是白茶,經合理存放會更有價值。
俗話說「飲茶要新,喝酒要陳」,喝茶要喝新茶,喝酒才要喝陳的,但並非所有陳茶的品質都是差的。茶葉都有自己的保質期,還有最佳品飲期,有的茶葉適當貯存一段時間,反而變得更好。如白茶,黑茶,普洱茶,只要存放得當,不僅不會變質,甚至能提高茶葉品質。
對於名茶,目前說法不一,沒有一個明確的門檻,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名茶一定是外型秀麗,內質優異的珍品。經由滾燙的沸水,經由忙亂的沉浮,嘗一口這茶,真苦真澀,如同創業的艱辛;奉獻了青春的美麗,奉獻了生命的精華,品一口這茶,真香真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