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蘭考的「蜜瓜傳奇」

2020-12-13 人民日報海外網

河南蘭考縣一位農民在塑料大棚中採摘蘭考蜜瓜。(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攝)

河南蘭考是神州名縣。

我們到蘭考採訪,深感當地幹部群眾,渾身上下都憋著一股勁,幹起活來腳踩風火輪,「要是幹不好,對不住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

蘭考人都記得,2009年到2014年,習近平三赴蘭考,鼓勵當地幹部群眾學習焦裕祿精神,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2017年3月27日,蘭考宣布脫貧。

蘭考脫貧,「蘭考蜜瓜」是功臣,它的傳奇故事值得一說。開封市委常委、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曾在中共十九大「黨代表通道」上,用葡萄架鄉杜寨村的蜜瓜種植,濃縮蘭考的脫貧經驗。

葡萄架鄉並不盛產葡萄。這個鄉有故事。

聽老人講,100多年前,一戶姓洪的人家在官道旁搭起了簡易的葡萄架,擺攤賣茶水。天長日久,每當過往客商、行人碰到一起,就會說:「到葡萄架底下再歇。」慢慢地,葡萄架就成了村、鄉的名字。

這裡地處黃河故道,土地鹽鹼度高。葡萄架鄉杜寨村人介紹,如果向下挖40-60米,水就又澀又鹹,用這水澆灌莊稼,澆一片死一片。一直以來,這塊土地上能種植的作物主要就是低產的玉米和小麥。

戶均五畝地,靠每畝年收入六七百元左右的玉米和小麥,脫貧根本沒指望。村裡人想過很多辦法,養過牛、種過菊花,但都沒成功。

對於土地上的劣勢,杜寨村人不是沒有抱怨過,但歷史總是充滿了辯證法。2016年1月,河南省農科院園藝所常高正副研究員團隊,以新疆哈密瓜為種源,成功培育出了新品種蜜瓜——玉蘭香。經過走訪調研和土壤檢測,專家認定:蘭考縣葡萄架鄉杜寨村的弱鹼性沙土,特別適合蜜瓜生產。

原先土壤上的短處,如今反倒成了優勢。「荒涼也可以逆襲」,杜寨村迎來了轉折。

玉蘭香蜜瓜一年能收春秋兩季,專家建議「兩瓜一菜」,即早春蜜瓜+秋延蜜瓜+越冬蔬菜的種植模式,最大限度利用土地。

市場銷售上,冬春茬蜜瓜5月底6月初上市,同一時期,新疆哈密瓜還沒成熟,海南蜜瓜已銷售完畢,正是蘭考蜜瓜上市黃金時期;秋茬蜜瓜9月底10月初上市,臨近雙節,正是銷售旺季……

藍圖畫好,接下來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幹了。

恰恰這個時候,鄉親們卻又踟躕不前,互相觀望。一聽說要推平田地蓋瓜棚,沒有一個人響應。畢竟,嘗試新事物總是有風險的,多年的貧困讓鄉親們輸不起、賠不起了。

退縮的人群中,一個人站了出來。

是杜寨村村支書李永健。

39歲的李永健,目光炯炯,皮膚黝黑。

見我們來採訪,他忙拎出一把銀色瓜刀,扯了張報紙,現切了一個蜜瓜,讓先嘗嘗再說。

他擔任杜寨村村支書已有八個年頭。之前也在外打工,做過糧油買賣,做過小包工頭,「基本上啥髒活兒苦活兒累活兒都幹過」。

2016年,杜寨村決定是否引進蜜瓜種植的關鍵時刻,李永健決定帶頭。只有幹出點看得見摸得著的效益來,才能打消鄉親們的疑慮。

當年2月,杜寨村村委、駐村扶貧工作隊集資1500元,在當時的老村室院牆後頭,開闢了第一塊試驗田。李永健和村裡一個貧困戶,各搭起一個不到一畝地的瓜棚,共同成為全蘭考蜜瓜種植「第一人」。為鼓勵這個貧困戶,村裡還單獨給他發7000元到戶增收資金、免費送果苗,保證他不賠錢。

剛下種的時候,很多人觀望,也有人說肯定失敗,鹽鹼地咋可能長出蜜瓜?

意想不到的是,瓜苗長勢喜人,很快就結了果。兩個多月過去,成熟的蜜瓜水分大、口感甜,產量也高。當時蘭考還沒別的地方種蜜瓜,因此不愁銷路,賣完瓜一算帳,每棚收入達6200元。

相比小麥、玉米,種蜜瓜收入翻了十倍。一年能種兩季瓜,意味著每年每畝地光賣瓜就能賺1萬多元。這絕對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見了效益,鄉親們信心足了。李永健當機立斷,要村委班子抓住時機推廣,黨員幹部帶頭。「不種瓜的,不讓他當村幹部」,李永健玩笑說。

當年6月底,杜寨村新建了45個棚。杜寨村幹部群眾自發的脫貧努力,引起了縣裡重視。縣裡提供了財政金融支持,凡是建設蜜瓜大棚,每畝地提供5000多元的設施農業獎補資金,大棚的保險費用也都由政府承擔;又通過合作社提供貸款100萬元,2016年底幫村民建起160多個瓜棚。2017年,蘭考縣有了第一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蘭考蜜瓜」,當年又申報了綠色食品認證。

縣委領導主動幫忙找銷路。李永健回憶說,2016年10月份,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帶著他去了趟北京,在那裡與北京新發地果蔬批發市場進行對接。作為對蘭考的幫扶,新發地免費批給了兩間門面房,對蘭考農產品進行展銷。就在那裡,李永健成功對接了幾個大客戶。

2017年10月,蔡松濤在十九大「黨代表通道」中,對蘭考蜜瓜的一番熱情推介,更是讓蘭考蜜瓜在中外記者和全世界觀眾面前,著著實實地「火」了一把。

截至2018年9月,杜寨村瓜棚數量已達475個。好的大棚春秋兩季能收穫蜜瓜1.3萬斤,每斤能賣2.5元。

今年34歲的張靜是蘭考縣水利局施工隊黨支部書記,她的另一身份是杜寨村穩定脫貧奔小康工作隊隊長。

2017年3月,蘭考縣率先脫貧摘帽後,開展了「支部連支部,快速奔小康」活動,張靜此時下鄉履職。

日常工作中,張靜和李永健是一對好搭檔。李永健講蜜瓜種植,她講脫貧政策,珠聯璧合,心有靈犀。

剛下村的時候,張靜還是個面容白皙、小麥韭菜分不清的城裡姑娘,如今已成為種瓜能手。她帶我們走進自己的大棚,摘了幾個瓜,笑著問:「我這瓜長得好吧?」

「必須要給老百姓做好示範,否則在村裡當隊長、當第一書記,天天吆喝發展產業,老百姓會問,你咋不幹呢?我們得帶頭幹,大家才跟著幹。」張靜的話,正應了蘭考廣為流傳的一段話:領導領著幹,幹部搶著幹,群眾跟著幹。

駐村幹部也種瓜,故事中還套著故事。

一年半前,常高正來到村裡,想改進蜜瓜播種技術,推行幹籽直播。杜寨村從沒用過這種「點籽法」,都是育好了苗移栽。「點籽法的最大好處是降低成本。一棵苗要六七角錢,點籽只需要二三角錢。一個棚原先育苗成本1400元到1500元,用了點籽法,成本能降低一大半。」

村裡人並不願意貿然更新技術,萬一賠了咋辦?張靜說:「那我試試吧?」常高正笑著說:「你試試也中,既然來了,就給老百姓帶個頭兒、辦點事兒。」

就這樣,張靜搭了人生中第一個瓜棚。

那一季產量並不高,但瓜的紋路美,品相好,點籽法讓瓜的根系長得更好。隨著產量逐漸提高,張靜的試驗成功了。村裡開始逐步推廣點籽法。李永健補充說,2019年,村裡的瓜棚將全部用點籽法。

大膽闖、大膽試,勇於探索,就有效果。這對張靜觸動很大。

「上一任扶貧工作隊幹得很好。我來了以後就想,自己該咋幹呢?」張靜最後定了一個目標,就是繼續幫村裡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模式。

張靜種了3個大棚,專門用來搞實驗。讓村民普遍種的,都是成熟品種。村民不會種、不敢種的,先在她這兒試種。每次試驗新品種都有風險,不是每次都成功。對張靜來說,成功了就把新品種向村裡推廣,失敗了就自己承擔風險。「雖然我沒掙錢,但村 民們以後能得到更大的實惠。」

原先村裡的蜜瓜品種只有三四個,如今差不多有20個。

由於抓得早,杜寨村的蜜瓜產業開始向上下遊延伸。

不僅自己種瓜、賣瓜,杜寨村還向外輸出技術。村裡成立了大棚施工隊、技術團隊,專門去別村給人建大棚、指導種植。

張靜說,去年到別村建大棚,光施工費收入就達200萬元。

「下一步該考慮深加工了。」剛說完,李永健就在採訪間隙接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是一家食品公司老總,專程與李永健洽談回收三級瓜進行深加工事宜。

「瓜也分級別。一級瓜出省,二級瓜出市。剩下一些不好看、不好賣的三級瓜,就深加工成蜜瓜幹、蜜瓜罐頭、蜜瓜醋,也能換成錢。大夥的汗水和辛苦可不敢白白地爛在棚裡、扔地上。」張靜說。

如今蘭考蜜瓜遠銷北京、深圳、蘇州、嘉興、杭州和廣州。2017年開始,通過上海一家外貿公司還出口到新加坡。

對杜寨村人來說,種植蜜瓜不僅改善了大伙兒的經濟狀況,也豐富了人們的職業選擇,提高了生活質量。

32歲的李好忠有些靦腆。他以前在外打工,「在上海待過6年,全國各地基本都跑過」,主要在高鐵站做焊工,前幾年回鄉當起了瓜農。現在他有了一個新職業:「蜜瓜銷售經紀人」。

李好忠回憶說,起初蜜瓜種出來得自己找銷路,自己的瓜銷完了,順便幫其他農戶聯絡銷路。後來需要幫忙聯絡的人越來越多,自己漸漸就顧不上幹活兒了,成了專職的蜜瓜銷售經紀人。

現在的李好忠一個月差不多能掙五六千元。雖然不如在外打工掙得多,但他覺得現在離家近了,開銷少了,也不那麼辛苦,還能幫家鄉發展,自己心裡美了,也踏實了。

「種過瓜,就知道種瓜的辛苦。夏天在高溫的瓜棚裡幹活兒,一身汗都溼透了。」李好忠說,所以他要在客商與農戶之間兩邊說好,儘量把價錢定得高些,千萬別虧待了瓜農。

杜寨村形成了蜜瓜產業園區,村民們有能力發展產業的發展產業,沒能力發展產業的在園區就業。「哪怕自己不搭棚種蜜瓜,幫人在瓜棚裡幹活,也是可以掙錢的。」每年農忙的時候,杜寨村用工量都在200人以上,自己村人手根本不夠用,還要去其他村招人。外村人知道產業園發展得好,也會主動找上門來打工。

富足改變鄉風。得益於蜜瓜,杜寨村變化很大。

李永健感慨地說,杜寨以前是貧困村,種蜜瓜短短幾年就脫了貧,如今正在奔小康的路上。大家幹勁兒越來越足,風氣也為之一變。

「以前村民沒活幹,天天打麻將。現在基本上沒人打麻將了,因為沒空打了。」李永健笑道。

(本文作者張寶庫 陳振凱 王 宇 韓維正)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1月10日 第 01 版)

相關焦點

  • 蘭考「蜜瓜傳奇」背後的故事,值得每個人深思!
    開封市委常委、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曾在中共十九大「黨代表通道」上,用葡萄架鄉杜寨村的蜜瓜種植,濃縮蘭考的脫貧經驗。河南蘭考是神州名縣。我們到蘭考採訪,深感當地幹部群眾,渾身上下都憋著一股勁,幹起活來腳踩風火輪,「要是幹不好,對不住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
  • 蘭考最新政策出爐!13鄉鎮各有發展奔頭!
    產業引導方面:作為蘭考縣副中心,考城鎮產業發展要種養加全面發展,以花生種植、加工為主導,擴大富硒花生種植面積,依託大豐植物油有 限公司,打造蘭考「焦桐花」富硒花生油,使之成為河南乃至全國的著名品牌。依託考城鎮三營村百畝魚塘,拓展果蔬採摘、特色餐飲、住宿、垂釣 等休閒業態,以「田園魯家」模式為借鑑,打造「漁果三營」田園綜合體。提升現有馬集村家庭農場,成為蘭考縣家庭農場示範樣板區。
  • 蘭考鄉村振興走在前
    脫貧摘帽後,蘭考怎麼幹?著眼脫貧之後的持續發展,做好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蘭考怎麼辦?    持續鞏固提升脫貧質量防返貧    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杜寨原是黃河故道裡的苦水地,誰知被專家一測,竟是「半沙半淤透氣土」的寶地,尤其適合蜜瓜生長。找準了蜜瓜產業,杜寨「窮」字從此甩去。「最開始種瓜是為了脫貧,現在是為了爭分奪秒搶發展。」村民們說。
  • 河南蘭考代玉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讓黃河古道淌出「黃金」
    「蘭考、代莊生我養我,有能力了肯定不能忘記家鄉人。村支書代表人民,讓鄉親們過得更好,就是我這個村支書最大的追求。」代玉建說。蘭考怡心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脫貧、奔小康。2014年,代玉建創辦了「怡心農民合作社」,這個名字蘊含著代玉建的初心和決心,他說:「怡心就是一心,一心為民,一心脫貧,一心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 長篇報告文學《張莊之問》在河南蘭考張莊首發
    《張莊之問》是「十村記:精準扶貧路」叢書10本書中的其中一本,叢書策劃時選定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過的河南張莊,因為這是一個既具現實意義又有歷史意義的貧困村。《張莊之問》以張莊村黨員幹部、扶貧工作隊等為主線,講述了張莊村的歷史、貧困過往、脫貧過程及脫貧後的現狀,展現了張莊村黨員幹部群眾傳承焦裕祿精神,依靠勤勞智慧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鬥歷程。
  • 河南蘭考30家企業集體掛牌儀式成功舉行
    企業合影中國網訊 12月26日上午,由河南中盛誠投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推薦的蘭考縣30家企業集中掛牌儀式在河南鄭州中原股權交易中心成功舉行。出席本次儀式的領導有:蘭考縣縣委常委、副縣長楊曉東,副縣長黃宗剛,河南省扶貧基金會理事長、中原證券支持蘭考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秦,中原股權交易中心副總裁史紅星等。儀式上,黃縣長致辭,中盛誠投總經理付宗義及3家企業代表分別發言。中原股權交易中心史總向企業授牌,政府領導與企業領導共同鳴鑼。
  • 吃瓜群眾的口福:絲瓜幹了黃瓜的活,河南的蜜瓜脆脆甜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聯勝 秋天的顏色是金色的,陣陣微風吹來的是豐收的脈脈餘香,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隆重開幕,在中國,在河南,在開封,在杞縣,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臉上,感人的事跡傳唱在心中,走進杞縣,聽那些感人的傳奇,看豐收的碩果。
  • 河南蘭考:帶動貧困農戶脫貧,「驢勁兒」少不了
    河南蘭考:帶動貧困農戶脫貧,「驢勁兒」少不了 2017-10-02{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羨     圖為花麟牧業谷營鎮廠房 徐雲鵬 攝   中新網鄭州10月2日電 河南蘭考
  • 蘭考火車站的百年之變
    今晚(12月15日)21:20,《走進蘭考》第3集——「車站」即將在河南衛視黃金時間播出,邀您一起走進蘭考火車站的「車站記憶」。範瀟瀟不僅是蘭考車站變遷的見證者,更是蘭考車站改造的參與者。已經動工的蘭考車站改造工程一期工期緊迫,如何讓改建後的蘭考站成為一個文化坐標?範瀟瀟的壓力——才下眉頭,便又上心頭。
  • 蘭考夏至 中傳國小新在路上
    △剛剛結課的35隻國小新匆匆啟程2016年的夏至,國小新再次前往河南蘭考,開始了為期7天的國情教育實踐。從北京到蘭考,700公裡的路程,奔馳6個多小時,國小新們難掩激動的心情。不少同學都是第一次到河南,旅途中會遇見怎樣的人?有什麼樣的故事等待我們去發掘?同學們心中都充滿了期待。
  • 散文風:河南蘭考——桐花盛開的地方
    回望1962年,受組織委派,焦裕祿同志擔任蘭考縣委書記。展現在它面前的,卻是一片瘡夷:黃河故道,飛沙瀰漫;片片窪地,滿是冰凌;白茫茫的鹽鹼地裡,一株株枯草在寒風中抖動。「三害」像毒蛇猛獸,在蘭考肆虐。為了根除「三害」,徹底改變蘭考落後的面貌,焦裕祿強忍病痛,查風口、探流沙、搞試驗。
  • 河南蘭考縣長給縣委書記提意見:工作作風太武斷
    蘭考:深入查擺找準問題 坦誠批評帶著「辣」味  「請大家向我開炮。」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蘭考縣委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主線,分層分類抓好學習,廣開言路匯集民意,原汁原味反饋意見,規定動作做得實,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注重活動和經濟社會發展結合,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 河南蘭考「勵志農民工」被拖欠工資,發包商稱已付包工頭
    河南蘭考「勵志農民工」被拖欠工資,發包商稱已付包工頭 「不奮鬥,你的才華如何配上你的任性;不奮鬥,你的腳步如何趕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奮鬥,世界那麼大,你靠什麼去看看……」今年8月,河南開封市蘭考縣農民工劉遠華因這段鼓舞人奮鬥的寄語出了名
  • 【重要通知】蘭考將有866家企業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62蘭考潤達紡織有限公司張國傑蘭考縣儀封鄉秦寨村63河南阿達希商貿有限公司邵利賓蘭考縣紅廟鎮西村64蘭考鯤鵬商貿有限公司滑鯤鵬蘭考縣紅廟鎮十字路口北100米路西新世紀量販旁65河南老農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楊芳蘭考縣儀封鄉創業園區66河南華蘭美業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崔金光蘭考縣東壩頭鄉朱莊村67河南辰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靳冠博蘭考縣黃河路中段東側68蘭考春紅業機電設備安裝工程有限公司高春蘭考縣葡萄架鄉工業區69
  • 東亞銀行第59所「螢火蟲樂園」落戶河南蘭考
    10月11日,由上海宋慶齡基金會—東亞銀行公益基金(簡稱「東亞銀行公益基金」)捐建的全國範圍內第59所「螢火蟲樂園」在河南蘭考蘭陽街道辦事處南街小學正式落成,該樂園由東亞銀行公益基金與西班牙商業銀行基金會共同冠名,至此,東亞銀行公益基金在河南已經建有2所樂園。
  • 焦桐,蘭考自帶流量的「精神IP」
    從12月24日(周一)起,到12月28日,每晚20:00,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播出河南廣播電視臺重磅製作的五集紀錄片《走進蘭考》。到蘭考的人,沒有不去瞻仰焦桐的。張連根從此與蘭考的農民代士永成了莫逆之交,1988年,蘭考的第一家民族樂器廠正式誕生。琵琶、古箏、古琴、板胡一系列的樂器開始從蘭考發出,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一個又一個剛剛還在土地上幹活的農民成了張連根這個上海人的徒弟。
  • 【重要通知】2天後蘭考以下公司即將拉入黑名單,看看有沒有你的公司
    序號企業名稱法定代表人經營場所1河南天衣山服裝有限公司YOU JUAN(遊娟)河南蘭考產業集聚區310國道66號2蘭考縣糧油批發交易市場安紅巖蘭考縣建設路41號3河南九鑫珠寶有限公司蘭考分公司安家寶蘭考縣城關鎮中山商業街A238號4河南文啟置業有限公司安文啟蘭考縣中山西街南側5河南財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白風玲蘭考縣城區黃河路南段6蘭考縣桐鄉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白松蘭考縣黃河路北段西側7蘭考縣世誠置業有限公司班世立蘭考縣西城花園東一樓
  • 延伸基層觸角 強化中樞大腦——河南蘭考做好「加減法」促進治理...
    新華網鄭州9月4日電(記者 韓朝陽)面對鄉鎮(街道)、村莊(社區)人手不足、管理粗放、服務滯後的難題,河南蘭考「減上補下」充實基層人手,網格管理「捕捉」群眾需求,打造「一中心四平臺」促進高效治理,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讓基層觸角更靈敏,讓中樞大腦更高效,讓人民群眾更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