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聯勝
秋天的顏色是金色的,陣陣微風吹來的是豐收的脈脈餘香,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隆重開幕,在中國,在河南,在開封,在杞縣,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臉上,感人的事跡傳唱在心中,走進杞縣,聽那些感人的傳奇,看豐收的碩果。你知道咱們的退伍兵呂建設興建蘑菇大棚帶富一方的故事嗎?你知道絲瓜要與黃瓜平分餐桌秋色的故事嗎?你知道咱們的牛百歲「三不要」書記杜振遠的故事嗎?各位看客,看將過來。
「咱們的退伍兵」呂建設:利用在部隊裡學到的培育食用菌技術帶富一方
中秋的天氣,總是在豔陽高照的時候突然颳起一陣充滿涼意的風,吹乾你微起的汗意。9月20日下午,記者見到呂建設時,他正在他的蘑菇大棚前接待著參加農民豐收節的記者團。今年40歲的呂建設中等個,是一個和藹的胖子,開封市杞縣傅集鄉呂寨村人,退伍軍人,2013年,呂寨村退伍軍人呂建設返鄉創業,利用在部隊期間學到的培育 食用菌技術,創建了呂寨村存平蘑菇種植專業合作社。他的雙孢菇不愁賣,供不應求的現狀讓他很得意。「雙孢菇就不愁銷路,我們都走出口,一般一棒(袋)原料能出30斤雙孢菇,收購價每斤大概4塊錢。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前一段有點滯銷,現在供不應求。」 呂建設的雙孢菇種植大棚已經發展到 100多個(村集體經濟投入建設 6個),合作社成員200多人,今年65歲的邢大姐就在這裡打工,年齡大了不想出外務工了,農忙的時候忙農活,農閒就來這裡,每天能掙七八十塊,讓邢大姐很滿足。
為了更快的脫貧致富,呂寨村通過「村支部+合作社+貧困戶」共同發展模式,採取「合作社統一管理+農戶自主經營」模式,集中學習、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形成規模的市場化運營模式,帶動呂寨村 120餘人成功脫貧。「另外,合作社每年還拿出 2萬元,對全村現有貧困家庭進行產業幫扶,有效解決了現有貧困戶的生活困難,使近200名貧困人口在家門口能實現轉業就業,成功脫貧。」呂建設很自豪地說。記者跟他開玩笑,作為一名商人對成本的核算是經商獲利比較關注的環節,如果不跟這些貧困戶合作,他應該賺的更多,為何還要做這樣擴大成本的事?呂建設正言道:「我是老黨員,黨齡21年了,帶領大家致富是黨對黨員的要求,而且我現在每年也能收入二三十萬,可以了。而且我還要再擴建5、6個棚,爭取夏天也能出產品。」
吃瓜群眾的口福:絲瓜要與黃瓜平分餐桌秋色
黃瓜,是每一戶中國家庭夏天餐桌上的涼菜霸主,幾乎每家每天都會有涼拌黃瓜這盤菜,尤其是開封區域,荊芥黃瓜變蛋是夏季的涼拌菜的主打。聽好了,現在有一種以前只能用來涮碗洗碟的絲瓜瓤華麗麗地變身了,變得清脆可口竟然有了比黃瓜還好吃的口感,不僅能熱炒涼拌還能當水果吃。在開封市杞縣傅集鄉呂寨村的百畝絲瓜大棚種植基地,呂寨村支書石繼偉正在講述傅集鄉長李紅亮帶著他們三人以及400件多肉絲瓜勇闖上海灘的故事。
石繼偉現年46歲,中共黨員,1999年衛校畢業以後,在曹胡同村內開辦診所,從醫就診,效益收入可觀。隨著近年來村內的發展,村裡的年輕人逐漸外出務工的較多,在村內務工的年輕人也逐漸減少,呂寨村的「兩委」班子也逐漸老齡化。2015年石繼偉被推選進呂寨村村委工作,2018年又被選為村支書。在引進多肉絲瓜初期,村民不理解,看笑話的居多。於是石支書就帶頭先幹,流轉貧困群眾土地100餘畝,種了300畝多肉絲瓜。 「絲瓜豐收了,為了打開上海市場,李紅亮鄉長帶著我們以及400件多肉絲瓜長途跋涉勇闖上海灘。當時人家菜市場還不讓我們進,我們就拉關係,跟一個淮北的菜販熟絡後,讓他幫著銷售。誰也沒想到400件絲瓜4個小時賣完。看到前景這麼好,下一步我們準備擴大種植面積。」石支書雄心勃勃,「為什麼不愁銷路,好吃。不信,你嘗嘗!」 記者拿起一根多肉絲瓜嘗了嘗,確實清脆利口別有風味,看來黃瓜夏季涼拌菜霸主的地位有點岌岌可危了。
「咱們的牛百歲」杜振遠:「三不要」書記的「鄉愁」夢
上了年紀的人都看過老電影《咱們的牛百歲》,電影描寫了退伍軍人牛百歲帶領著一群鄉村落後分子致富的故事,「三不要」書記杜振遠頗有點牛百歲的氣質,這位在市場上有生意,家裡有礦,坐擁6家大型公司的億萬富翁,放棄城市中的一切,返回故裡重新當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種植蜜瓜致富鄉鄰,這種行為是不是難以理解!「沒什麼難以理解的,這是我的老家,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有我割捨不掉的鄉情,有我割捨不到的鄉鄰,1986年我參軍入伍,1991年轉業,1997年下海經商,生意做的很大,在新密還有一座山。但當我知道我們村十年都沒有村支書,就說服家人,回來參選村支書。」
今年52歲的杜振遠是開封市杞縣杮園鄉萬寨村人,中等個頭,精明強幹,2018年重返故鄉開始種植蜜瓜菜蔬,興建果蔬產業園。談起自己的重做農民再創業的往事,杜振遠頗為感慨:「充滿了坎坷與磨難,2018年8月建了塑料大棚種菜,也跟鄭州丹尼斯談好了訂單,但一場大雪,大棚壓搨了,種的菜因為不合格被拒收,留在了地裡當肥料,幾次折騰下來,賠了上千萬。」賠了錢的杜振遠有沒有想過要放棄?「沒有,為了籌措資金,我就把山轉讓了。」杜振遠輕描淡寫地說。
一意孤行的杜振遠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也讓剛開始懷疑他在農村呆不住幹不長的鄉鄰打消了顧慮。「我剛開始回來包地時,老鄉們還都不相信我能呆得住,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我把戶口從鄭州轉到萬寨村,讓妻子和女兒都回到家裡,把家徹底搬了過來,就連我在鄭州家裡養的狗都跟我們一起回來了,我現在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普通農民。這樣的做法,讓大家開始信任我,加入到了我的產業園,跟我一起種蜜瓜。」為了回歸故裡帶領鄉鄰致富,杜振遠還跟女兒吵過架,但他告訴女兒,返鄉帶領家鄉農民走上致富路,也給她打開了另一扇窗,開闢了另一個天地。另外,愛人和女兒也擔心他的身體,於是雙雙跟著杜振遠回到萬寨村。
回鄉後的杜援遠籌措資金 155 萬元,又爭取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 45萬元,流轉土地 200餘畝,建設了 26個日光溫室大棚,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為利益連接機制,通過務工就業、 入股分紅、提供政府幫扶崗位等帶貧模式,讓全村貧困戶參與其中。產業園與 15戶 18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籤訂長期務工協議,每天人均工資 60-70 元,月收益在 1800元左右;累計與 6個村 100戶 276人次籤訂分紅協議,每戶分紅 1000-2800元不等,2019和 2020年春節前夕,為貧困群眾累計發放分紅款 18.1萬元。 為充分挖掘鄉賢人才,杜振遠主動擔任起柿園鄉鄉賢工作理事會會長一 職,為萬寨村果蔬產業園自籌社會資金 1000萬元,並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 金 1000萬元,計劃在未來 3年內擴大種植生產規模,對全鄉 125戶 268人進行分紅、務工就業全覆蓋。「由於氣候和土瓤的原因,蜜瓜只有海南能種,我們克服了種種困難,在農科院的技術指導下,成功地種植出河南的蜜瓜,我們的蜜瓜的檢測報告今天剛出來,含糖量19.5%,非常甜。銷路很好,以前開公司做生意掙錢了,有一定的成就感,現在不僅有成就感還有很強的榮譽感。」杜振遠認真地說。 那麼杜振遠種出來的河南的蜜瓜到底怎麼樣呢?告訴你吧,真是甜到了人的心裡。
最後讓我用電影《咱們的牛百歲》的主題曲來結束今天的故事吧,「彎曲曲的那個路,低洼窪的那個川,生活的道路不平坦不呀麼不平坦,歷經坎坷路,笑迎春風暖,雙腳踏上幸福的路,越走路越寬,越走路越寬……」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