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尋訪織補匠人陳春蘭,聽她講述經營數平方米織補小店的故事 長沙織補行業有剛需但面臨後繼無人困境
「平凡崗位上用心做出不平凡」,織補匠人陳春蘭20年來守著數平方米小店用一針一線詮釋「匠心」。長沙晚報記者 李金 攝
長沙晚報記者 李金
新買的褲子長了些,挽起來不好看,修短一下就完美了;上千元的衣服一不小心被菸頭燙了個小洞,丟了太浪費,穿上去又不體面,能補上就好了;特別喜歡的一件衣服,關節部位磨損,穿出了感情捨不得丟,打個硬補丁又寒磣,要是把補丁搞得美觀就好了……
衣食住行中的「穿」排行第一,如何穿好穿久穿舒服,離不開織補行業。過去,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織補行業尤為重要,是很多女青年就業的首選行當之一。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件衣服不需要穿多年,織補行業日漸落寞,長沙從事織補行業的人也越發稀少,街頭巷尾難覓蹤跡。昨日,記者尋訪到一家位於長沙荷花池生鮮市場的老牌織補店,走近一代織補匠人陳春蘭,聽她講述數平方米織補店堅守20年的故事,覓得真正的工匠精神。
口碑相傳 數平方米織補店容得下全國衣服
一臺老舊的縫紉機、一張熨燙臺和一雙巧手,這便是陳春蘭駐守長沙最繁華街區荷花池生鮮市場20年屹立不倒的「神器」。
52歲的陳春蘭,湖南湘鄉人,20年前她和丈夫就是帶著這三樣闖長沙的,想通過自己這雙勤勞的織補巧手在長沙安身立命。
走進她的織補店,很小,不到10平方米,空間被充分利用,牆壁上掛著各種顏色的線頭和拉鏈,房梁上掛著兩排已經織補好的衣服,熨燙臺上面堆放著顧客們待織補的衣服。
陳春蘭正坐在縫紉機前忙著修短褲腳,只見她手腳麻利地一會兒剪一會兒縫一會兒熨,一臉認真。期間,不斷有顧客前來送衣服修改,陳春蘭就像醫生一樣,給顧客衣服進行「診斷」,溝通怎麼修改才是最佳「手術」方案。也有顧客來拿已經修好的衣服,帶著笑容滿意離去。
「我在這幹了快二十年,和顧客都是老熟人了,新顧客也是老顧客介紹來的,口碑相傳,要把事情做好!」樸實的陳春蘭告訴記者,來找她織補衣服的顧客不局限於荷花池這一塊,從河西到市南,遍布長沙,而且有些老客戶離開了長沙,到北京、廣州等其他城市去了,也會快遞到長沙讓她來修補。「全國的顧客都有,這是大家對我的信任,我肯定要把事情做得最好。」
工匠精神 一個1釐米的洞要織1個多小時
一旦接下顧客的活兒,就必須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活幹漂亮。在陳春蘭眼裡這是一種起碼的責任心,她高興地指著一件剛剛修好的羽絨服告訴記者,這件衣服後背破損的一塊,直接打補丁會很難看,她就精心找了一個漂亮的字母圖案縫補上去,與衣服渾然一體,更好看了!
織補這行幹的是細緻活,一個1釐米的洞往往需要織1個多小時。
記者了解到,織補不像縫補,要從原衣服上取線,根據布料的紋路或是毛衣織法一根線一根線地接上補上,織補得好的衣物,肉眼很難看出;而織補質量不好的,就成了補丁。織補者每次遇到的破洞都不一樣,厲害的織補人就是能輕而易舉地搞定各種小洞,和那些武林中的高手一樣,見招拆招,似乎就是織補的最高境界了。
生意繁忙 緊跟時髦年輕顧客越來越多
「我們早上7點多開店,晚上12點關門。」陳春蘭說自己也沒加班不加班的概念,反正每天都忙不贏,今天搞不完就明天趕緊搞完。
修改尺寸、打補丁、換拉鏈……甚至也有拿著布料讓量身定做衣服的,一年到頭陳春蘭都這麼忙忙碌碌過來的,來到織補店的顧客不僅有普通百姓,還有穿著時尚的白領、公務員。
「前幾年,都是中年顧客願意光臨我這兒,補個洞、籤個褲邊、改改肥瘦。」她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找她修改衣服,自己也得經常看看商場衣服款式,將衣服改得越來越年輕時髦。
修短單褲腳8元、厚褲腳10元,織補小洞5到10元不等,換小拉鏈15元、長拉鏈35元……收費不高,成本也不高,主要賺的就是手藝活,「賺的是辛苦錢」。
幸福安居 一幹就是一輩子但後繼無人
陳春蘭邊跟記者說著話,邊給自己龜裂的手塗一層保護油。「我天天和針線打交道,手指皮早被磨沒了,到了冬天經常爆裂口子。」
憑藉自己勤勞雙手,陳春蘭已經實現全家在長沙安家落戶的理想,如今女兒也早自食其力工作了。
「我女兒比我做得還好些,她手特別巧,但是她不願意幹這一行。」陳春蘭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幹織補了,比較辛苦,賺錢也不多。當年自己是因為熱愛這一行,所以樂在其中,一幹就是一輩子。「以後大家都不幹這一行了,我也不知道有織補需求的顧客找誰去。」
點睛
平凡崗位上用「匠心」做出不平凡
「現在有些人太浮躁了!」採訪中,陳春蘭說有的人做事情前就先想著要賺很多錢,不像他們那個年代,只是簡簡單單想把事情做好,養家餬口。
就像她,當年覺得喜歡織補,就從事這一行,二十年如一日,把顧客交給的每一件衣服用心做好。一針一線思考著怎麼縫補得最好,得到顧客的認可,自己便覺得很有成就感,又能賺到生活的錢,就挺滿足。
俗話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行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用心去做,付出勤勞和汗水,為社會為他人提供了價值,就值得被尊重。
但現在一些人卻覺得類似「織補」「修雨傘」「磨剪刀」等行業屬於「不入流」的行當,對匠人缺乏一種尊重,一定程度上導致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些「不體面」的行業,讓這些剛需行業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
我們提倡工匠精神,就是要提倡像陳春蘭一樣「幹一行愛一行幹好一行」的精神,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如此,把每個平凡崗位都用心幹好,共同營造尊重每一位勞動者的良好氛圍,那麼中國質量強國近在眼前!
來源:長沙晚報
編輯: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