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共建腦科學研究所—新聞—科學網

2020-12-13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馮春)5月23日,由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MIT-McGovern)聯合創建的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籌)在深圳舉辦學術研討會。會上同時宣布啟動深圳市引進的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新興遺傳工程介導重大腦疾病研究孔雀團隊」。

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表示,深圳先進院與MIT-McGovern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將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全球腦科學研究的實際需求,也將為針對腦疾病的新藥研發和治療新技術發明提供工具。這不僅高度符合深圳本地的需求,把前沿生物技術推向市場,也符合創新驅動的科技需求。

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強伯勤、張亞平、沈巖、趙繼宗、葉玉如,美國科學院院士、MIT-McGovern所長羅伯特·德西蒙等圍繞當前國際上阿爾茨海默氏症研究的最新進展以及對新的動物模型的期待、臨床腦科學轉化等議題進行了探討。

籌備中的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團隊由羅伯特·德西蒙牽頭,核心成員包括著名神經遺傳學家馮國平等。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表示,合作雙方將以腦科學研究使用的新技術開發、新模型建立為主要特色,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力爭解析腦疾病神經環路功能和結構異常的特徵。

相關焦點

  • 【經濟日報】中美聯合組建腦科學研究所
    在第十六屆高交會上,包括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先進院)與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合作共建腦認知科學和腦疾病研究所(下稱腦所)等在內的多個重點項目正式啟動。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表示,腦所成立後,將面向全球招聘優秀人才,不斷提升自主研發能力,以促進「腦技術」實現產業化為目標,將應用基礎研究的研發能力在深圳生根,實現科學前沿對地方戰略新興產業的實質貢獻。  腦科學作為目前國際熱點前沿研究領域,在深圳仍處於起步階段。
  • 大連建立「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籤約現場   劉萬生攝    8月26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以下簡稱新華醫院)、金鎧儀器(大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鎧儀器)三家單位, 三家單位將面向氫分子科學研究與醫療應用的關鍵技術需求,共建「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利用科研單位、醫療機構和企業的科學研究、臨床實踐和儀器研製的優勢,推進大連化物所與醫療體系的深度融合,以及氫分子科學研究與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睡眠康復等相關醫院臨床研究的結合,共同深化氫分子在醫療與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
  • 燕大成立東北亞民族研究所和東北亞海疆研究所—新聞—科學網
    8月30日,燕山大學在前期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成立了東北亞民族研究所和東北亞海疆研究所,旨在進一步加強東北亞民族文化、海疆與海權研究,維護國家邊疆(包括海疆
  • 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命名儀式舉行—新聞—科學網
    10月22日,「銘記榮光、承志前行」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命名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
  • 非人靈長類研究將成中國腦科學高地—新聞—科學網
    腦科學研究如今已是大國必爭之地,美國、日本、歐盟相繼斥巨資啟動大型腦科學項目,中國如何在這場腦科學競賽中領先?
  • 在危機中探求生命科學發展機遇—新聞—科學網
    10月19日-23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美國科學促進會、中關村生命科學園、TIE國際創新走廊主辦的「科學·亞洲會議——免疫系統的多組學研究方法」在線上召開,吸引了全球各地的100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和5萬多次直播觀看。
  • 中科院自動化所發力類腦智能研究—新聞—科學網
    或許這一天的到來並不會很遙遠。借鑑腦與神經科學研究的成果,將腦信息處理機制融入未來信息與智能系統,讓機器人變得更加智能,這就是中科院自動化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類腦中心)的目標。 4月15日,類腦中心正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掛牌成立。這意味著該所長期醞釀的、為發展未來人工智慧與信息技術的類腦智能研究計劃全面啟動。
  • 全球模式菌株庫(GTSB)在廣州啟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鄧子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工業大學教授朱蓓薇,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教授陳衛,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原巡視員王喆,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會議由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朱紅惠主持。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輝研究組和周海波研究組合作,通過內源基因的啟動子驅動嚮導RNA(sgRNA)表達,結合SPH—OminiCMV螢光報告系統,成功實現lncRNAs基因和低豐度基因表達的動態示蹤。
  • 第三代人工智慧:「統計」還是「類腦」 —新聞—科學網
    「我不贊成用『類腦』這個詞。」張鈸說,「類腦」的英文原文是「brain—inspired」,翻譯成「類腦」不太合適。因為目前的腦研究並沒有徹底揭示大腦的諸多秘密,因此「腦子不清楚類誰」。 而在黃鐵軍看來,「『類腦』研究不用等到人類搞明白大腦的原理再去參考它來做,而是現在就可以做。」
  • 中科院神經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發原創藥—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丁佳)1月23日,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松江區G60腦智科創基地舉行。
  • 深圳先進院攜手深圳高級中學共建腦認知與舞蹈教育聯合創新中心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加強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創新科學教育基地」建設,經雙方協商,深圳市高級中學深高發展教育研究院舞蹈研究中心與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將具體推動上述合作的深化。
  • 2020年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癲癇研究所第八次研討會召開
    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劉河生教授,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戈鵡平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吳遜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青雲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徐志卿教授、安靜教授,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王文志教授、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欒國明教授、李天富教授、關宇光主任等國內外癲癇與腦科學研究領域知名專家出席會議。
  • 2013年美國生命科學博士後最佳僱主排名公布—新聞—科學網
    美國《科學家》(The Scientist)雜誌近日發布了2013年美國生命科學領域博士後最佳工作地點排名,共有25家研究機構上榜。
  • 高解析度完整小鼠大腦三維地圖集發布—新聞—科學網
    在5月7日發表於《細胞》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科學家描述了這一製圖壯舉——艾倫小鼠大腦通用坐標框架第三版(CCFv3),一個完整的、高解析度的小鼠大腦三維地圖集。研究人員表示,該框架將成為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個參考。 小鼠被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其大腦包含大約1億個細胞,每個細胞分布在數百個不同的區域。
  • 中科院地理所與北京聯合大學共建院士科研工作站—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倪思潔)5月16日下午,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北京聯合大學共建院士科研工作站揭牌儀式在北京聯合大學學院路校區應用文理學院舉行
  • 科學博客:在博客閱讀中傳遞科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誰在閱讀科學博客?》)。 該研究隨機選取了40個科學博客,又從這些博客的讀者中隨機抽取2955人,對之進行問卷調查,創立了科學博客用戶概況資料庫。研究對科學博客的閱讀者進行了分類和分析。 在中國,科學博客也是科學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那麼它的閱讀者們都有什麼特點?科學博客怎樣藉由它的讀者發揮傳播功能呢?
  • 《自然》:影響2020年科學事件的十位人物—新聞—科學網
    12月16日,《自然》發表了2020年度十大人物,這十人由《自然》從每年的重大科學事件中選出。
  • 北京懷柔「一裝置兩平臺」試運行—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協發布十大海洋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新聞—科學網
    8月13日,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上,中國科協發布了十大海洋科學前沿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