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工作坊 | 莊永志:非虛構寫作如何寫得更專業?

2020-12-16 澎湃新聞
編者按:2019年10月18日至20日,第二期「澎湃·復旦」非虛構工作坊在上海舉辦。本次工作坊由澎湃新聞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共同發起,建投書局參與主辦。98名學員在羅新、莊永志、周浩、李宗陶、郭玉潔、葉偉民六位導師的引領下,展開了為期三天的學習,共同探索非虛構創作的魅力。

10月18日下午,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焦點訪談》前主編莊永志以「澎湃·鏡相」寫作大賽作品為例,分析作品中存在的問題,並探討了非虛構寫作應強化的重點。 「澎湃·鏡相」寫作大賽於2019年1月發起,旨在面向全社會,發掘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莊永志在本次大賽中擔任終審評委。以下講座內容精選。

剛才一一點評了我重點拜讀的十篇入圍作品,說話直白,多有得罪!下面總地說說我覺得諸位作者在今後的寫作中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關於真實性。

很多作品動不動就用化名,化名太多,恐怕編輯都難以核查。我們平時上課,我要求班上的同學把當事人的毫無遮擋的面部照片要給我看,聯繫電話要給我,有的我會打電話核實,採訪錄音、素材也要給我聽、給我看;注重真實性、紮實採訪,這個要從早訓練。現在有人批評非虛構作品,很多就是懷疑作品的真實性。即便是普利茲新聞獎獲獎作品也有造假的,咱們千萬要當心!

第二,關於主題與題材。

作品題材豐富,但不少歸宿逼窄,主題沒有太跳脫出來所寫的故事,失之瑣屑。但像獲得普利茲第一屆特稿獎的《凱利太太的妖怪》,寫的是一次失敗的腦瘤手術,它的主題很自然就讓讀者感受到——「人類和疾病一次艱難的抗爭」。主題像結晶,是析出來而不是注入的,需要我們把故事了解清楚之後,去探究、去感受、去思考。

不是只有高大上故事才值得寫。有個故事得過美國國家雜誌獎,咱們翻譯成《風襲喬普林》。它寫的是2011年5月那次美國有記錄以來單次致死人數最多的龍捲風,有23個人倖免於難。這23個人,為躲避風災正好躲在喬普林這個地方的一個路邊加油站的雜貨店裡,這個雜貨店被風吹跑了,他們又躲到雜貨店的冷庫去,結果冷庫的頂子又被掀掉了。《風襲喬普林》寫的就是著23個人脫險的故事。文本結構講究、文字處處精緻,比如寫到患有腦癱卻熱心助人的雜貨店店員魯本風暴過後從沒了頂子的冷庫爬出來的時候,作者看似不經意地寫道:這次是頭先出。魯本出生時正是腳先出,所以成了腦癱——這不就是重生嗎?全文的主題從平時細密的文字中自然析出:互助、鎮定,是災難中的方舟。

對非虛構寫作的題材,往往有兩個誤解,尤其是年輕學生:一是寫普通人,比如寫自己的家人、同學;一是寫邊緣人,比如愛寫乞丐、流浪漢、同性戀者、洛娘之類。普通人當然可以寫,但白板上寫白字更難辨認!邊緣人群也值得寫,特別是他們遭受的社會歧視,但如果你的作品沒有給讀者帶來新的信息、新的感受,那只是表態而已。

其實,僅僅從普利茲新聞獎、國家雜誌獎的獲獎作品來看,題材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從挑戰醫學極限到諷刺政府官僚,到最新科技到經濟大蕭條,從洗衣婦的捐獻到南非黑人的生活……相比之下,我們的題材太過單調,往往主題先行:比如關注底層、比如向英雄致敬、比如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這些主題都沒問題,但一定要找到好的故事,否則就是喊口號!我們要建立一個思維模式:「意義—事件—情節—文本」。意義或者說主題當然要有,如同人有靈魂,但要找到那個「可能很多人沒有經歷過的事」。故事像生活那麼長,怎麼講?一定要找到一個核心——情節;意義、事件、情節,最後都要體現在精心寫就的文本上,否則就是放空炮!

第三,關於採訪。

很多作品採訪手段太單一,主要靠提問,問來問去,也沒有驗證。有的作者肯定和主人公僅僅見過一次。見過一兩次,又不是什麼特殊人物、特殊時期,怎麼可能寫非虛構作品?!如果你寫的是重慶談判、是抗戰勝利的時候日本人籤投降書、大爆炸那樣的特殊時刻,你在現場,捕捉到若干場景,可以寫,哪怕不提問。還有的時候,當事人已經死了,你可能要靠閱讀,讀他生前留下的文字、讀別人寫的東西,最好去他生活過的地方、屋子多看看,也可以去翻他的檔案。

而且是長時間的觀察、體驗、查證、比對,不僅僅是提問。卡波特的《冷血》,連採帶寫花了六年。他寫的那起兇殺案,一家四口都死了,但他寫被害的小姑娘,居然可以寫直接引語,根據何在?小姑娘有日記可以看,她的當晚不在家的兩個姐姐、她的男朋友可以問,她的鄰居、同學和老師都可以拜訪,更不用說辦案警察和兇手可以走訪,還有卷宗可查,他對兇手的採訪更是親密到讓人指為曖昧。卡波特的採訪,就是所謂的沉浸式採訪。相比之下,很多作品的採訪實在時間太短、太過粗疏,仿佛在寫小說。

《冷血》,(美)杜魯門·卡波特,南海出版公司/新經典文化,2013.10

第四,關於結構。

很多作者注重散文式的開頭和結尾,核心部分鬆散無力,只是在羅列一個個的人、一件件的事,沒有一個推動力,這就忽視了一個關鍵因素——情節。這些作者只看到了作品的表層結構,沒有看見事件變化的內在結構,變化就是作品的內在結構。作者應該找到故事當中變化的動力。

一個辦法是從經典閱讀中尋找,在經典作品中去找事件的起點、障礙、高潮、反覆、突變、延宕。你看錢鋼《唐山大地震》,它的動力是什麼?地震有多慘,傷亡到多少家庭,為什麼沒有預報——這是它的動力。在閱讀經典作品時,有意尋找它的情節線是一個培養結構意識的捷徑。

《唐山大地震》,錢鋼,當代中國出版社,2010.7

當然主要是要去你寫的人物身上找,人物的行動都有目標、過程、懸念,人物的行動、性格、思想都會有變化,這些變化就是情節,找到行動、性格、思想上的變化,這才算找到了推動力。

有一個詞大家很愛用——「動作線」。動作線一般包括「概況交代—上升動作—危機—高潮—結局」這麼幾個部分,但也不一定非要四平八穩地從基本情況的交代寫起,像剛才舉例說的《風襲喬普林》,一上來寫的就是最後衝進加油站雜貨店躲避龍捲風的一家人,作者是從事件發展的中間開始寫,然後越來越危險:雜貨店被風吹跑,大家躲進冷庫,冷庫頂子被掀掉;最後的高潮:下冰雹了,這是龍捲風結束的標誌;結局:23個人從冷庫的頂子爬出來,作者一一列出他們的名字,23人各自散去。

當然,最終的訓練還是要落在作品的寫作上。寫人物的心底波瀾也好,事件變故也罷,作者最好先畫出動作線,尤其是初學非虛構寫作的人,可以像填表一樣回答這些問題:從哪裡開始寫,怎麼引入故事,情節點A在哪、情節點B在哪,情節如何上升,危機怎麼解決,情節如何下降,結局如何呈現。

第五,關於場景。

很多作品幾乎通篇沒有場景。而場景化寫作是非虛構作品的基本特徵之一,可以說,如果一篇作品沒有場景,只有概述,很難說這是非虛構作品。場景問題,實際是時間處置問題,要在三個要點下功夫:時序、時長、頻率。

安排時序就是要選擇順敘、倒敘或者預敘。

選擇時長有幾個方法:一種是行為持續多長我寫多長,這就是場景;一種是敘述事件長於動作延續時間,仿佛定格,這叫停頓;還有一種是敘述事件明顯短於動作持續時間,這就是概述或乾脆不寫(省略)。要想給讀者製造如在眼前的似真感,不能沒有具體場景的深描。這就要掌握大量的事實,然後還原事發時的情景,這既需要有根據地採用直接引語,更要打破對話,將對話改為非引語描述;現在的很多作品,濫用對話,既顯得缺乏依據,又看不到具體動作。

決定頻率就是說一個動作寫一次還是寫幾次,要有設計。像卡波特的《冷血》,寫農場主老闆被殺那天的早餐,寫了幾次他吃蘋果,在這裡,蘋果是有象徵意義的,這個底層起家、熱愛家庭、關心社區的主人公是一個典型的基督徒;卡波特寫殺手,也寫他吃早餐,寫他吃阿司匹林,全書寫了多次。為什麼吃阿司匹林?他出過車禍,腿有傷,暗示他心中的傷;他來自底層,父母是印第安人、流浪藝人,他也有欲望,也在奮鬥,但他的欲望最後用殺人謀財來實現。作者沒有直白地說出這些隱喻,但一個動作反覆寫,讓我們讀出很多。

說到場景,再說說空間問題。很多寫作者只有事發地的概念,沒有敘事空間的概念。作品應該有四個空間:事件發生的空間、講述者所處的空間、物理的空間和心理的空間。但很多作品只有所謂的採訪空間,仿佛事件只在作者和主人公所在的空間發生,這個空間往往缺乏地域、心理的特點,仿佛是清一色的演播室、辦公室、賓館、咖啡館。

第六,關於視角。

絕大作品都是記者視角,很少有當事人的視角,而且缺乏視角的轉換。當事人視角既可以呈現事件的複雜、表明敘事的客觀,還可以增添文本的變化。視角的豐富,要從所寫人物的社會關係去發展,要了解別人眼中的主人公。像蓋伊特·立斯寫《弗蘭克·辛納屈感冒了》,據他自己說,他並沒有機會跟辛納屈多聊,但辛納屈可以讓他跟著,他不僅立體地觀察各個場合的辛納屈,也採訪了辛納屈身邊的人,手下、親人、對手,視角很是豐富。只要你找到根據,呈現的事實就會多姿多彩,不會只是作者獨自傻看。

第七,關於人物。

很多作品的人物都被貼了很多標籤,什麼「善良」「單純」,很概念化,多是扁平人物,很少有立體的圓形人物。

我們要從幾個方面有意地訓練自己怎麼寫外表、寫行動、寫語言、寫心理,要有意識地寫人物關係、寫出場亮相、寫人生階段。可以通過閱讀複雜的作品,了解人性的複雜,也可以觀察身邊人的言行,體會這種豐富性。罵人,也能聽出味道,像我外婆,她罵人很毒,看誰愛睡懶覺,她罵「挺屍」;誰做事慌裡慌張,她罵趕著去找水飯吃——什麼是水飯?七月半潑給死人吃的。但逢年過節她絕不罵人,連「罵」這個詞都不說,誰要是犯了忌比如打碎東西什麼的,她咬咬牙忍了:「別討我封贈你!」不說「罵」,說「封官贈爵」。很髒的話她倒也不罵,「雜種」她不說,她罵「多爹寶」——更狠!你看,觀察她如何罵人、如何處理婆媳關係、如何看待錢……這些方面的信息加起來、寫出來,可能讀者對她的印象就比較立體。

第八,關於背景。

很多作品不太會應用背景,要麼沒有背景交代,要麼抄一段百度詞條式的文字吊書袋,仿佛故事是橫空出世,作品是獨家發現。其實,背景不僅僅是知識性,它能增強作品的質感,還能幫助讀者尋找故事發生的原因,甚至能增加作品的歷史感。蓋伊·特立斯的《弗蘭克·辛納屈感冒了》,開頭就寫辛納屈在貝弗利山莊的一個酒吧一角,幾個並不年輕的美女陪著他,他看著一幫年輕人在外屋玩,在想自己的心事,這就把背景交代了——他要過五十大壽,一家電視臺要錄他的歌曲專輯,但他感冒嗓子啞了,聽說另外一家著名電視臺的著名欄目(《60分鐘》)要揭他的短,他最近又跟一位年輕的女演員正鬧戀愛。在一個場景化的情境中把心境、過往這些背景信息一一呈現,可謂舉重若輕。

最後,分享一段馬克·克雷默的經驗——

1、尋找高情感故事:思考到底是什麼讓讀者欲罷不能

2、通向實在的生活:不是做採訪,是走近他的生活

3、要有正要展開的情節:他正要做什麼

4、在情節中尋找細節

5、在場景中尋找細節

6、體驗對方的情感:醫生不會說「呃,血,好殘忍!」

7、要做研究

8、要有主旨(theme),寫作要有歸宿(destination)

9、要注意各方情感,要平衡

10、隨手記下好的隱喻和跟結構有關的主意

各位,專業寫作是多參數求解,是用文字來建構一個世界——真實世界永遠在那兒,你把它寫出來、拍出來,就是在重建一個世界,你就是這篇文章的上帝,但上帝不是那麼好當的。

謝謝各位聽我的不太客氣的點評,期待下一屆非虛構寫作大賽時再次欣賞大家的作品!

學員互動:

提問1:我想問一個實踐性的問題,您處理一些採訪、素材的時候,如果對方是不同的語種,或者是不同的語言習慣,您對他口述的語病、方言習慣,還有翻譯的修改與加工,有沒有一套什麼標準?

莊永志:首先要讓人聽懂,然後是保持語言特色,如果有讓讀者誤解的錯漏,在不傷害原意的前提下,肯定要修改、調整。比如方言,聽得懂的直接用,聽不懂的我要找到神似的翻譯。我是昆明人,為了翻譯方言,我既查《昆明話方言詞典》,也讀齊如山的《北京土話》。在所謂的北京話當中也看到我們昆明話:「相應」,「便宜」的意思。比如,我媽媽不說外婆「一生遭遇了很多磨難」而是說她「一生挨了好多鑌鐵」,她就這麼說的,我寫的時候原樣保留,只是加一句話「鑌鐵就是很硬的鐵」。

提問2:在座的大多數依然還是新人,做完採訪記錄之後,往往需要回訪。回訪大家都知道,很難,有可能採訪對象可能都不理你了。有什麼辦法能儘量減少回訪次數,把特別細緻的東西找出來?

莊永志:說說在學校的訓練吧。一方面,我不讓同學上來就寫問題清單,必須寫採訪方案,先要想明白要了解哪些信息,而不是要問哪些問題。採訪前需要想像,要想像一下讀者想看什麼,然後去做研究,做大量的案頭功課和預先的觀察再來列方案。比如採訪一個專家,明明他最近已經發了篇文章,你幹嘛還去問他已經在文章裡回答了的問題?反而讓他覺得你不專業。一接觸就要讓他說yes,不說no。想明白要哪些方面的哪些核心信息,再列問題清單。第二,就是在待人接物上,想辦法讓別人一開始就接納你,再次打擾也就有基礎,怎麼發第一條簡訊、怎麼加人家微信、怎麼給人看問題清單、怎麼提第一個問題、怎麼提令人尷尬的問題,都要訓練。第三,我們要分析人家為什麼會接受採訪,他是覺得有義務,還是有傾訴的願望,還是想藉助你的採訪解釋甚至辯白什麼。第四,採訪中精神高度集中於對方的回答與反應,靈活地追問、仔細地觀察,及時調整自己的提問與觀察,不要按部就班地死盯著問題清單。第五,每次做狹義的採訪——提問的時候,快結束時都主動問一句:您還有什麼要說的或補充的嗎?

提問3:在您看來,現在的學界和業界有沒有新聞界的非虛構寫作和文學界的非虛構寫作這樣的一個區分?如果有的話,有沒有必要以及如何做一個融合?

莊永志:我沒有專門研究,直覺覺得應該還是有所區別,可能新聞界相對偏重特稿、近期熱點事件,但從作品品種來講應該還是一類,不存在融不融的問題。無論是文學界還是新聞界的非虛構寫作,可能在對當下現實的關註上、在對真實性的追求上,都還有不足的地方,這是共同需要提高的。

從非虛構作品的作者來看,肯定是有交叉的,很多名作者也是又寫小說,又寫非虛構作品的,像海明威、馬爾克斯、奧威爾。

當年,新聞界該寫的沒有寫,好多信息、感受、思考,就可能通過報告文學甚至話劇來傳遞,這是新聞的失職。如今,新聞也有的東西不能寫或不願寫,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的縫隙處有很多斷點,這可能給了新聞界和文學界非虛構寫作者共同的機會。

整理 | 胡雅婷 王迪

攝影 | 鄒佳雯 李美瑩

(未經授權不可轉載)



相關焦點

  • 非虛構工作坊|非虛構寫什麼:最重要的還是好故事
    這種落差使他難以釋懷,因此選擇換一種寫作方式一一展示新聞事件中觸動人心的人物和他們的命運。「我的非虛構寫作很多都出於失敗的新聞報導,因此失敗並不可怕,它反而能創造一個讓我重新思考這件事的契機。」袁凌說。他透露說《棚屋裡的幼女》所記載的事件發生12年後,他才下決心動筆寫作它。他認為寫作動機是自然發生的,埋藏得越久,理解也就越深。
  • 《非虛構寫作課》教你任何人都能掌握的非虛構寫作技能
    有一次和一個朋友聊天,得知她家孩子的學校要求父母每個月都要寫一封「寫給孩子的信」。剛開始寫第一封信的時候,她真的覺得無從寫起。內心裡有很多想要對孩子說的話,下筆卻只有乾巴巴、拼湊到一起的口水話。後來寫得多了,她也漸漸寫得文採斐然又溫情滿滿。
  • 如何寫書評⑤:虛構與非虛構寫作模板,5分鐘學會寫書評
    #上一期,我們講了寫好書評的六大元素,在最後一期內容中,我將分享書評寫作最最核心,也是大家最為關心的部分——虛構與非虛構書評的寫作方法。所以,給小說寫書評,主要看它的想像力。一本好的小說,能讓讀者感同身受,在主人公或其它人物身上發現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即便是科幻、魔幻、歷史等與現實差距很大的小說,也能令讀者有代入感,跟著書中人物經歷一連串的冒險。因此,虛構類書評最終要聯繫到人,聯繫到現實生活。當然,你也可以從寫作技巧方面入手。
  • 公開課第三十講:非虛構寫作如何講述真實
    9月26日-27日網易新聞學院邀請了網易非虛構寫作平臺《人間》欄目負責人沈燕妮,在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進行了非虛構寫作的主題講座。沈燕妮用她豐富的經驗為同學們解讀了非虛構寫作如何講述真實。
  • 非虛構寫作:內涵、特點以及在我國 興起的多維因素
    從寫作群體來看,除了專業的新聞記者、獨立作家從事非虛構寫作之外,一大批業餘作者加入非虛構寫作的行列,壯大了非虛構寫作群體的力量,讓非虛構寫作脫離了專業記者或作家的局限,成為一種專業寫作者與業餘寫作者皆可參與的寫作運動。那麼,非虛構寫作到底是什麼?它與傳統的虛構寫作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在當下中國成為寫作寵兒?本文試做初步的探析。
  • 張慧瑜:非虛構寫作比理論更能回應當下複雜豐富的現實
    近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張慧瑜受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之邀,發表題為《文化研究與非虛構寫作:重新理解20世紀中國經驗》的演講。在演講中,他先梳理了西方「文化研究」的基本理念和「非虛構寫作」在美國、中國的發展歷程,然後指出文化研究的方法可以用到非虛構寫作中,最後借「非虛構寫作」重新檢視20世紀中國豐富的文化和歷史經驗。
  • 涉足非虛構寫作領域平臺湧現 故事成為一門生意
    目前,不少門戶網站、雜誌、內容創業者涉足非虛構寫作領域,一些平臺還對接影視、出版等行業,通過「深耕」擴張非虛構寫作的可能。  將「故事」當成一門生意,就如一場淘金之旅。淘金路上,前赴後繼,有難以為繼者,也有勉力支撐者,成功者並不多見。「非虛構寫作者需要自己下到泥潭裡面,看能不能走出來。」從特稿寫作者轉型為內容創業者,「真實故事計劃」非虛構寫作平臺的創始人雷磊內心自有秉持的信念。
  • 非虛構寫作作品解讀 :《冷血》
    近幾年非虛構寫作進一步被社會所認知並擴大開來,也頻頻躍上各大高校的試卷。真題速遞:1.非虛構寫作(2019 年廈門大學)2.結合實例分析非虛構寫作在新聞界近年來興起的原因。(2019 年復旦大學)3.請以以下作品中的一篇為例,分析非虛構寫作的採寫特點:《永不抵達的列車》、《冷血》、《弗蘭克·辛納屈感冒了》、《唐山大地震》。
  • 非虛構寫作的經驗、真實與敘事策略
    回溯到2010 年「非虛構」策動者《人民文學》在其「啟事」中的要義:以「吾土吾民」的情懷,以「行動」和「在場」的姿態,深度表現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層面,表現中國人在此時代豐富多樣的經驗。我到重症監護室走這麼一遭,置身「生死場 」,無非是找尋和探究人在生死關頭應該如何面對和如何自處的理性選擇。包括死亡的經驗,活著的經驗。
  • 一次關於中國非虛構寫作的探討
    作為虛構的對立項,非虛構寫作究竟意味著什麼?如果說非虛構寫作是舶來品,中國創作者又應當如何關照中國的現實?在日前於南京舉辦的「中國非虛構和非虛構中國·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上,與會的作家、學者和媒體人圍繞中國與非虛構寫作展開了討論。
  • 《哈佛非虛構寫作課》讀書筆記1:故事引領生活
    《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是哈佛大學尼曼敘事新聞會議的精彩集結。凝聚世界一流記者、編輯、作家和出版人,交流他們關於非虛構寫作的經驗和思考。作者包括51位美國知名新聞記者,非虛構作者以及他們的老師、同事和學生,還有參加哈佛大學尼曼敘事新聞會議的聽眾們。
  • 獲獎者談 | 王若虛:當一個職業小說家提筆寫非虛構
    你一定要經過就大量的長中短篇小說寫作,才可能有這個意識。澎湃新聞:你覺得還有什麼小說技法可以運用到非虛構寫作?非虛構和虛構有大量方法可以通用。有一種我個人稱之為旁觀者視角。舉個例子,歷史非虛構,寫羅馬帝國,寫都鐸王朝,我不可能在現場,所有資料都是二手的,但我可以採用旁觀者角度。這個在小說裡叫上帝視角。
  • 《非虛構寫作課》:名校教授筆下的寫作課,暢銷20年的寫作指南。
    6、 虛心接受讀者的批評意見擔心寫出來的作品讀者不喜歡,就不開始寫作了嗎?如果有人不喜歡聽你說話,那你就不再開口說話了嗎?作者告訴我們要有信心面對讀者的反饋,更要記住,讀者的批評只是針對作品,而非作者本人。
  • 非虛構導師約翰·麥克菲:辦公室裡擺著215本學生寫的書
    作為一名非虛構作家,麥克菲克服了哪怕是天才的虛構作家的局限性,那就是生活經歷與知識背景的局限。精細、專業的觀察與採訪,加上專業的寫作表達技巧,讓他可以在不同的寫作領域穿越,成為一個百變作家。他的非虛構寫作克服了傳統的記錄主義新聞作品的局限,是有哲學根基、人文關懷、反思意識的作品。
  • 何建明:非虛構寫作要在普通生活中發現金子
    27日,「首屆莊重文中國非虛構文學獎」啟動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暨南大學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出席儀式。他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表示,引導中小學生進行非虛構寫作,就是讓他們在普通生活中發現閃光的金子。學生進行非虛構寫作時,不要被具體的事件束縛,要把自己的思維再放開一點,甚至插上合理的想像翅膀。
  • 寫作大賽獲獎者談 | 路明:好的非虛構,是對人性的挖掘
    他發現,要想破解這個密碼,需要更多地從人性的角度考慮,因為好的非虛構,是對人性的挖掘,包括衝突、和解、歡笑、悲傷……或許他並沒有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但尋找這個答案的過程,已經足夠精彩。以下為對路明的專訪。寫作是生活的 「突圍」澎湃新聞:請你談談自己的專業背景和寫作經歷。
  • 書香天府·全民閱讀51丨龔靜染:「自由地寫作」是虛構與非虛構的靈魂
    其中,作家龔靜染的著作《西遷東還》,入選「十大非虛構圖書」。龔靜染《西遷東還》是一部關於抗戰後方人物的書,講述了抗戰時期的一段流寓史。書中記錄的人物包括馬一浮、熊十力、南懷瑾、葉聖陶、範旭東等,涉及學術界、文藝界、政商界等多個領域的人物,共十五篇。
  • 訪談| 王天挺:非虛構寫作和文學在打動人方面是共通的
    Q:寫作中重建場景的時候,能做到真實嗎?如何做到?A:拍照片啊。我喜歡在採訪的時候拍一下,寫得時候找出來就好了,什麼角落有什麼很清楚。我記得我寫過韓松的辦公室,巨亂,但有照片,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Q:怎樣安排文章段落間的銜接?
  • 「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辦
    來自北京、廣州、深圳等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和來自全國各地獲得「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優秀作品獎的代表一起,就非虛構寫作與大學教育、人才培養、鄉土書寫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非虛構寫作者也分享了各自的寫作經驗和困惑。研討會和頒獎典禮由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承辦。
  • 非虛構類閱讀怎麼讀?
    這是因為家長們忽視了實用性更廣的「非虛構類閱讀」。非虛構類閱讀怎麼讀?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攻克這一難關?為此,外灘君採訪了在線讀寫平臺Achieve3000的首席學術官Kevin Baird。根據全美超一百萬學生的使用數據,他與我們分享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