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缺少的,正是文學濫用的?一次關於中國非虛構寫作的探討

2020-12-25 騰訊網

記者 | 董子琪

編輯 | 黃月

1

近些年非虛構熱仍在持續:非虛構寫作平臺「中國三明治」、「真實故事計劃」等活躍在公眾視線中,以何偉《尋路中國》《江城》為代表的紀實文學作品的社會影響仍在綿延,作家王安憶在復旦大學的創意寫作項目也新設了非虛構寫作課程。作為虛構的對立項,非虛構寫作究竟意味著什麼?如果說非虛構寫作是舶來品,中國創作者又應當如何關照中國的現實?在日前於南京舉辦的「中國非虛構和非虛構中國·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上,與會的作家、學者和媒體人圍繞中國與非虛構寫作展開了討論。

在工作坊中,有人認為非虛構填補了虛構文類日益萎縮的現實感,作家袁凌認為,「我認為當下的小說走到了很大的困境裡面,由於想要打造一個似是而非的替代性的滿足體驗,已經走得太遠了,就是一個白日夢,而這個會萎縮,會失去對現實的思考。語言也是如此,一到小說上,找到的永遠是那個封閉的、自滿的和自戀的調調。」更多參與者圍繞著非虛構文類(包括新聞報導和社會學調查)對快遞小哥、家政阿姨、三和青年的關照,延伸探討了非虛構聚焦於普通人的正當性。

有意思的是,雖然以書寫中國著名的非虛構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並不在現場,與會者仍不斷提及何偉的名字以及以他為代表的美國式非虛構寫作——用詩人木葉的話說,人們多次談論何偉也證明了「我們自身非虛構寫作的匱乏」。

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是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和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金理共同發起的長期文學研究計劃,以青年性、跨越邊境和拓殖可能性為目標,每年召集作家、藝術家、編輯、翻譯家、出版人等在復旦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與上海-南京雙城文學批評家共同完成主題工作坊對話和研討。此前已經舉行三期,分別是文學的冒犯和青年寫作、被觀看和展示的城市、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

非虛構如何回應現實?以外賣小哥和家政阿姨為例

文學如何回應現實的問題貫穿了整個工作坊的討論。金理在主題發言前的致辭中即提出,以小說為代表的文學體裁似乎無法回應今天的時代,沒有辦法建立起和時代的真實的關聯,於是創作者需要轉換一種視野,去尋求非虛構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他最近的閱讀經驗也回應了這種對虛構的焦慮。他在閱讀路內的長篇小說《霧行者》時發現,其中一個女性角色開場時熱愛閱讀詩歌,屬於「非常標準的文藝女青年」,在故事中間這個人物消失了, 在後半段再次出現時,她已經變成了一位臥底女記者。人物的轉換似乎透露出一種信息,即非虛構是對文學氣質、文藝青年屬性的克服,這令金理感到疑惑,虛構對於現實到底是否還具有力量。

在接下來討論非虛構寫作題材時,這一疑惑變得更為凸顯。作家淡豹以《人物》雜誌的《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一文為例,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文章寫外賣小哥從電瓶車超速和逆行中體會到了一種順暢感,以及對身體、生活和工作的掌控感,超速超過了那些循規蹈矩的人,超過了城市的白領和上班族;他們不僅僅是為了利潤而超速,而是為了掌控感而超速。這篇非虛構作品超越刻板印象,為讀者帶來了某種新鮮感,這種描述使得外賣員不再僅僅是被同情憐憫的「他者」,或是資本鏈條裡純粹被剝削的「可憐的人」。

《人物》雜誌的《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一文

從外賣小哥的話題入手,淡豹也延展到了自己對於「阿姨寫作」的觀察。她認為,現在談情感勞動和家庭關係談得很多,但仍有許多新鮮的面向可待挖掘。與強調外賣小哥的主體性類似,淡豹也始終關注如何寫出阿姨群體的主體性,這一點在以往的「小保姆文學」或「阿姨文學」裡非常稀缺。

在閱讀某部以阿姨為主題的短篇小說集時,她觀察到,三分之二都有年輕漂亮的阿姨對城市老頭暗生情愫、拼命想要留在城市的情節,而現實中的阿姨通常想要回鄉,她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自家孩子,此外還要花費很大精力在防範性騷擾上面,這也是很多阿姨不喜歡照顧失能老人以及挑選戶主的原因。「阿姨文學」與現實之間顯現的巨大隔閡和非真實性,也體現出了寫作主體的差異——寫作者究竟是站在可能施加性騷擾的戶主這邊,還是站在防範性騷擾的阿姨這邊?

淡豹補充說,如果站在阿姨的世界裡,戶主只是過客而已,並不是她們世界的中心。她們與派單老師的關係甚至會比與僱主的關係更親密,因為她們需要依靠與前者的關係存活。如果將阿姨作為真正的主體關照,而不是當作一個虛構的、虛假的捏造對象,就會發現阿姨也構成了新的社會階層:她們要拼命考到推拿證或早教證,這樣工資可以多一千塊;阿姨挑選工作的標準不僅僅是金錢,也會偏愛有自由感的工作,這和普通白領階層並無不同。淡豹從寫作者的角度提出,如果要真正深入地書寫阿姨的內心世界,從實際出發考察她們與嬰兒媽媽的心理較量、對嬰兒的佔有欲,可能是更為重要的方面。

社會學缺少的,正是文學濫用的?關於三和青年寫作

非虛構是否可以緩解虛構焦慮,這一問題貫穿討論始終,而文學在關注現實問題方面如何區分於其他學科,也成為了與會者發言的焦點。社會學學者田豐提到,在看了發表在《十月》雜誌的一篇以三和為背景的小說《寄居蟹》(文珍著)之後,他覺得「文學創作比社會學容易好多」。田豐是近期出版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的作者之一,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多年來關注和研究農民工問題。他說,文珍小說中兩個青年農民工的同居生活,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十分普遍,「我當時在想,早知道可以這麼寫,也可以把這當做一個小說來寫。」

田豐對「早知道這也可以寫小說」的遺憾,事實上也點明了文學與社會學的區別。他認為,雖然社會學調查往往積累了很多素材,但最終能用的只有三成,七成都要捨棄,因為社會學不能拿極端的案例代表整體的真實情況。以三和青年研究為例,他需要將三和青年作為群體進行研究,對其整體的生活狀況採用白描的寫法——他也承認,這種寫法確實有點「淺薄」。

「很多人問我《豈不懷歸》中有沒有什麼『三和大神』的極端案例,其實我們在調研的過程當中也遇到了極端案例,但是沒有辦法代表背後一個很大的群體。我們不能把特殊性的東西作為通常性、一般性的概念去普及。」田豐說,與強調一般性的社會學調查不同,「小說更加強調一些特殊性,你可以在故事裡看到各種各樣的落差——地位的落差、情緒的落差和人生的落差。」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

田豐 林凱玄 著

新經典·海豚出版社 2020年

非虛構的寫作對象究竟應當是平民還是精英?田豐也從社會學的角度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認為,非虛構寫作當然可以涉及到精英群體,但精英群體畢竟有更多發聲的渠道,所以寫作者應當更加關注無聲的群體,這也與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有所重合。在回應淡豹對有關快遞小哥的非虛構作品的評述時,田豐說,近些年他們也做了許多關於快遞小哥的研究,比如2018年就組織過一次對快遞小哥的大調研,涉及全國31個省和直轄市70多家單位,「研究成果很平常地就過去了」,效果有遺憾。「我前兩天開會還跟他們說,這種方式對整個群體是不利的,因為你們的研究是太正能量了。」田豐說,研究做完之後,不能發聲的群體應當以怎樣的方式發聲,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對比社會學與文學,田豐也反思道,社會學研究最缺失的是對故事中人物情感的關心,因為社會學強調價值中立與剔除情感,所以研究似乎缺少「人性」。如果有機會再次書寫三和青年,他會讓人物「更有情感一些」。有趣的是,何平在回應田豐的發言時說,社會學缺少的東西——情感——其實正是文學裡最濫用的東西。何平說,「包括很多非虛構平臺就在濫用淺薄的情感,我們確確實實需要人類學、社會學和史學的交證,這也提醒人們注意,如果學科之間嚴格劃分、缺少對話,也會造成一種隔膜。 」

作家梁鴻以連線的形式參會,她的觀察也與田豐的觀點形成了映照。梁鴻認為《豈不懷歸》「寫得非常有勇氣」,然而「好像缺了點什麼」。因為田豐去現場去得很少,主要是由學生去現場,田老師在後方書寫總結,如果本人能去待上一兩個月,最終效果可能會不同。此外,梁鴻也指出,非虛構寫作與社會學研究最大的不同,就是非虛構寫作不為社會現象作總結,非虛構文本應當具備社會學的理性思維,但最終不是為了達到一個確定的結論,因為文學的任務還是書寫情感的複雜度、社會的複雜度,通過諸種矛盾看到人和社會本身。

缺席的何偉與在場的何偉討論

《尋路中國》作者何偉雖未到場,但與會者並沒有停止討論何偉和以何偉為代表的美國非虛構寫作。用木葉的話說,多次談論何偉也證明了中國自身非虛構寫作的匱乏。對比幾代美國非虛構作家,南京大學文學院講師葉子認為,何偉總體上比新一代寫作者歐逸文(Evan Osnos)更加寬容。

此外,葉子還從《紐約客》研究的角度切入,講述了非虛構作品在美國是如何進行事實審核的。《紐約客》現有十幾位事實核查員,新一代非虛構寫作者樊嘉揚之前曾做過查建英和何偉的事實核查員,「查建英寫王蒙的時候,樊嘉揚會打電話給王蒙,調查他是否說過那些話。」她注意到,這些非虛構寫作者另外一個共同點在於,他們都有意識地避免下結論,會反覆地告訴讀者,這個地方人口如此眾多、情況如此複雜,自己筆下所展現的只是大圖景中很小的一個部分。「我在閱讀《紐約客》關於中國的非虛構作品的時候,會覺得這些人中的每一個都是光影分布的行家,特別知道怎麼在亮面和暗面上做出微調。」

《尋路中國》

[美]彼得·海勒斯 著 李雪順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年

何偉的中文譯者李雪順也參與了此次工作坊,他推薦了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人類學教授奧斯卡·劉易斯出版於1961年、直至2014年才引入中國的人類學著作《桑切斯的孩子們》,該書講述了墨西哥城的貧困家庭的故事。李雪順認為,在真實感的呈現和個體聲音的傳達方面,這本書很值得中國非虛構寫作者借鑑。梁鴻推薦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修·德斯蒙德的《掃地出門》,這本書關注美國底層社會的住房危機,窮人因為沒錢而被不斷驅趕。作者本人曾在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間居住於底層社區,與周邊人家進行了深入接觸,將住房危機以家庭案例的形式展現出來,並詳盡地講述了每個人是怎麼陷入困境的。梁鴻認為,《掃地出門》一書中的細節和個案都很有文學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工作坊也展現出了寫作領域之外的非虛構敘事可能。林文華( id@蜘蛛猴麵包)是一位非虛構短視頻製作者,他在疫情期間用鏡頭記錄了自己做志願者的經歷,用不同的角度呈現人們怎樣應對突如其來的事件,而那些人都是城市裡的普通人,有家庭成員感染病毒的人,有獨居的無助的青年,還有在地下通道滯留的外地人。與會的上海大學中文系講師汪雨萌提到,在她的觀察中,抖音已經成為了非虛構的海洋,外賣小哥在裡面分享他的日常生活,很多的草根號也都想發出自己的聲音,講述自己的故事,問題是他們可能建立不了人設,而對他們的採訪所呈現出來的真實感又不免令人存疑。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文學四十年:非虛構文學的興起及辨析
    非虛構文學正在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文學潮流,被越來越多地關注。  2010年左右,中國國內也掀起了非虛構寫作潮流。《人民文學》先後刊登《梁莊》(梁鴻)《中國,少了一味藥》(慕容雪村)《南方詞典》(蕭相風)等作品。這些作品不單在文學界內受到關注,也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非虛構工作坊|非虛構寫什麼:最重要的還是好故事
    「非虛構」一詞直譯於英文的non-fiction,是與虛構作品(即小說)相對的,對於報告或描述事實的作品的統稱。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以來,非虛構寫作在中國掀起熱潮,《中國在梁莊》等非虛構作品湧入大眾視野,屢屢引起熱議。非虛構的影響不僅限於文學,更與歷史學、新聞學、社會學、人類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在這個新媒體的時代,非虛構也參與塑造了轉型中的中國媒體生態。
  • 非虛構寫作:內涵、特點以及在我國 興起的多維因素
    中國李海鵬認為「非虛構寫作」必須符合「真實」和「文學」兩條標準,即出現在文章中的所有內容都必須是真實的,包括「真實的事件」「真實的人」與「真實的現象」等。英國文學評論家芭芭拉·勞恩斯伯裡(Barbara Lounsberry)在《事實的藝術》中闡明了非虛構寫作的四個特徵:記錄性;詳盡的研究;場景;細緻的寫作。雖然表述不一,但是大多數寫作者對非虛構寫作是有共識的,即非虛構寫作要基於「真實的事件」。
  • 袁傑偉點燃大學非虛構文學創作夢想
    如果以2010年《人民文學》鮮明揚起「非虛構寫作」旗幟為起點,那麼「非虛構寫作」已經走過了10年的文學歷程。這10年中,非虛構寫作掀起一股勢不可當的文學旋風,引起學界廣泛關注。然而,眾聲喧譁之後,紛繁蕪雜的文本並未讓我們如期領略「非虛構寫作」書寫現實的精神真諦。
  • 張慧瑜:非虛構寫作比理論更能回應當下複雜豐富的現實
    近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張慧瑜受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之邀,發表題為《文化研究與非虛構寫作:重新理解20世紀中國經驗》的演講。在演講中,他先梳理了西方「文化研究」的基本理念和「非虛構寫作」在美國、中國的發展歷程,然後指出文化研究的方法可以用到非虛構寫作中,最後借「非虛構寫作」重新檢視20世紀中國豐富的文化和歷史經驗。
  • 探討中國非虛構寫作
    清華新傳考研440簡答談談中國非虛構寫作的發展和困境,你覺得深度報導的水平上升還是下降了?答題思路從題目中我們可以發現,這道題是對非虛構寫作以及深度報導相關知識的考察,難度不大。在回答時,要合理安排內容先後次序,以較為清晰的論述邏輯分別對非虛構寫作的概念、中國非虛構寫作的發展現狀和當下困境進行闡釋,最後回答對深度報導水平的自我思考。
  • 非虛構寫作作品解讀 :《冷血》
    今天我們為大家分析的是非虛構文學的開山之作《冷血》,那麼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非虛構寫作吧!美國非虛構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認為「非虛構即是真實,不可編造。」中國李海鵬認為「非虛構寫作」必須符合「真實」和「文學」兩條標準,即出現在文章中的所有內容都必須是真實的,包括「真實的事件」、「真實的人」與「真實的現象」等。
  • 訪談| 王天挺:非虛構寫作和文學在打動人方面是共通的
    他從《人物》雜誌實習生進入特稿領域,又先後轉入「One實驗室」、「故事硬核」等非虛構寫作平臺。現在他認為,不管是文學還是非虛構,在「打動人」這一點上是一致的,追求的不應該是「我要去寫一篇偉大的非虛構作品」,而是這個東西真的很打動我,想把它呈現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才是目的。以下為王天挺專訪。
  • 非虛構作品的魅力,僅僅在於真實嗎?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
    之所以說是「新概念」,是因為在2010年前,自發或借鑑的類似寫作手法其實早已出現於傳媒等行業的實踐之中,但「非虛構寫作」這個說法,的確是近十年才逐漸流行起來。 在文學領域,起源於上世紀30年代的報告文學和戰地文學就已經充滿了非虛構寫作的味道。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則長期佔據著我國文學創作領域的重要地位。
  • 非虛構工作坊 | 莊永志:非虛構寫作如何寫得更專業?
    98名學員在羅新、莊永志、周浩、李宗陶、郭玉潔、葉偉民六位導師的引領下,展開了為期三天的學習,共同探索非虛構創作的魅力。 10月18日下午,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焦點訪談》前主編莊永志以「澎湃·鏡相」寫作大賽作品為例,分析作品中存在的問題,並探討了非虛構寫作應強化的重點。 「澎湃·鏡相」寫作大賽於2019年1月發起,旨在面向全社會,發掘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
  • 他們更懂中國?外國作者關於中國的非虛構寫作
    出版於2001年的《江城》是美國作家、記者彼得海瑟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首部描寫中國的非虛構作品。他寫作《江城》的過程十分順利,只用了4個多月,寫完後卻陷入類似產後抑鬱症的灰暗心境——兩年的涪陵生活孕育出這部作品,四處投稿卻因為出版社擔心「美國讀者對中國不感興趣」而屢遭冷遇。不過,該書終於出版後立即廣受好評,何偉也得以重返中國,繼續他對這片土地的觀察和描摹。
  • 寫作大賽獲獎者談 | 路明:好的非虛構,是對人性的挖掘
    「鏡相」欄目將陸續刊出對大賽前十名獲獎者的訪談,挖掘他們創作背後的故事,探討對非虛構寫作的理解和展望。今天的訪談來自二等獎得主路明,他的獲獎作品是:《趙樂鹽失明的第三百九十五天》。好的非虛構,是對人性的挖掘澎湃新聞:評委評價你「用一支幽默的筆,把衝突藏著,把悲傷微笑著講出來」,你在處理情節衝突的時候,其實是有意識地收一收的,你怎麼看?路明:我舉一個例子。樂鹽有一次離家出走,後來又順利回來了。本來我想用這是她「又一次勝利」,相對父母來說。
  • 「新文化大散文」與「非虛構寫作」:當下散文寫作新動向
    大約在2010年前後,《人民文學》開闢了一個「非虛構」欄目,發表了韓石山的《既賤且辱此一生》,梁鴻的《中國在梁莊》,阿來的《瞻對》,以及蕭相風、李娟等人的作品,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同年10月,《人民文學》又啟動了「人民大地·行動者」計劃,向全國作家公開徵集12個寫作項目,進一步支持非虛構寫作,一時間成為文壇的熱議話題。隨後,又有不少刊物和作家加入了「非虛構寫作」的陣營。
  • 新京報2018年中書賞 | 國外文學 + 非虛構/傳記
    從年初至今,推向閱讀市場的圖書數不勝數,我們按照華語文學、國外文學、非虛構/傳記、藝術、思想、歷史、社科、經濟、兒童/教育、新知/生活十個大類, 每個類別從成千上萬本好書中遴選出六本,共計60本好書以饗讀者。
  • 非虛構文學影視化,一場失敗的「跨界」
    1965年,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發表了紀實文學作品《冷血》,他將傳統小說的寫作手法貫穿入新聞報導的寫作中,讓一樁真實的兇殺案跳出了乾巴巴的新聞報導範疇,充滿了曲折離奇的意味,「非虛構」文學從此開宗立派,為全世界所認知。
  • 非虛構寫作的經驗、真實與敘事策略
    行走在中國這片火熱的赤地之上,我身經目見的,我感懷於內的,我醒覺開悟的「都是大地、是活生生的現實的一部分。」回溯到2010 年「非虛構」策動者《人民文學》在其「啟事」中的要義:以「吾土吾民」的情懷,以「行動」和「在場」的姿態,深度表現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層面,表現中國人在此時代豐富多樣的經驗。
  • 《非虛構寫作課》教你任何人都能掌握的非虛構寫作技能
    她專注於商業寫作、時間管理,人際關係等領域。《非虛構寫作課》以作者多年的編輯經驗、寫作教學經驗和非虛構類作品出版經驗為基礎。所以這本書可以作為任何想要學習寫作的人的工具書和寫作啟蒙書。作者說非虛構類寫作是以寫事實為主的寫作,用以引導、說服、娛樂讀者,也稱作說明性寫作或散文。
  • 書香天府·全民閱讀51丨龔靜染:「自由地寫作」是虛構與非虛構的靈魂
    其中,作家龔靜染的著作《西遷東還》,入選「十大非虛構圖書」。龔靜染《西遷東還》是一部關於抗戰後方人物的書,講述了抗戰時期的一段流寓史。書中記錄的人物包括馬一浮、熊十力、南懷瑾、葉聖陶、範旭東等,涉及學術界、文藝界、政商界等多個領域的人物,共十五篇。
  • 涉足非虛構寫作領域平臺湧現 故事成為一門生意
    目前,不少門戶網站、雜誌、內容創業者涉足非虛構寫作領域,一些平臺還對接影視、出版等行業,通過「深耕」擴張非虛構寫作的可能。  將「故事」當成一門生意,就如一場淘金之旅。淘金路上,前赴後繼,有難以為繼者,也有勉力支撐者,成功者並不多見。「非虛構寫作者需要自己下到泥潭裡面,看能不能走出來。」從特稿寫作者轉型為內容創業者,「真實故事計劃」非虛構寫作平臺的創始人雷磊內心自有秉持的信念。
  • 「釣魚城」大學生中文創意寫作大賽結果出爐 重慶女孩摘得非虛構類...
    原標題:「釣魚城」大學生中文創意寫作大賽結果出爐 重慶女孩摘得非虛構類一等獎華龍網12月15日6時01分訊(記者 張義)12月13日,「釣魚城」大學生中文創意寫作大賽頒獎盛典在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舉行。重慶師範大學涉外商貿學院的女大學生何芷諾憑藉作品《晚風戲聲》獲得非虛構作品一等獎,斬獲5萬元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