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銀錠是熔鑄成錠的白銀。出土銀錠中年代最早的,是漢景帝中元二年 (公元前148年) 所鑄。漢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作白金 (即白銀) 三品。王莽鑄有銀貨二品。其後歷代皆有鑄造,惟流通不廣。隋唐以前稱銀錠為「銀餅」、「銀鋌」,稱扁平形銀幣為「鈑」、「笏」、「版」,棒形的稱「鋌」、「挺」,宋以後改成「銀錠」。
大家所見到的許多 俠客,在酒樓裡酒足飯飽後,從懷裡取出一錠銀子,啪的一聲砸在桌子,隨後頭都不回地向外走,只留身後凡夫俗子們的豔羨目光….
每每見到相近的畫面的情況下,心裡一直惦記著:嗯,這X裝得非常好,我之後還有機會也那樣….到之後查看了史料才搞清楚:這X我是真裝不了….
古時候,銀子是十分有價值的,我們知道,一般1兩銀子折算成銅錢是1000文,也稱之為一貫,可是事實上古時候的銀總產量非常少,造成 白銀價格常常會高於官方參考價。
例如在明末清初,1兩銀子能夠換取1200多銅錢,而到光緒年間以後,1兩銀子甚至於最高能夠換取到3000多文,要明白,直至清朝末年的情況下,花20文錢就可以購到1斤生豬肉(折算成如今的是1.2斤),1錠銀子如何也有幾兩吧,這一餐得吃二十隻豬啊….
既然銀子那麼有價值,那假如消費者拿銀子付錢的情況下,該怎麼找零呢?事實上,一般普通百姓出來買東西使用的全是銅錢,在明朝,一個普通民眾一年的日常生活所需花費要是1兩半就可以了,一家人一年也就消費2兩多,因此 要普通百姓一次性消費兩年的生活費用,是不太可能的!
一般使用銀子支付的全是生意人,必須找零該怎麼辦?此刻店家就取出一桿戥子來對所付銀子開展秤重,隨後用剪刀裁開銀子辨其真假,再取出在其中類似的一塊再次秤重,隨後用自身手裡的碎銀子或是銅錢找給另一方就可以了。因此 一錠全新的銀子,到最終都變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殘片了。
既然銀子都早已難以找零了,那麼更高信用額度的銀票(自然官方銀票的較大 信用額度也遠沒有影視作品裡邊那麼浮誇,實際是多少,很感興趣的能夠自身查一下)就更不會受到商家店鋪們的喜歡了,由於…….極有可能的確找不動啊~~並且,銀票手拿著也不太好轉現。
此刻內心想:假如一個俠客,穿著打扮化妝全是神氣十足的,在酒店餐廳喝下10斤酒,吃下2、3斤牛羊肉後,再從袋子了取出一把銅錢,很細心的數上幾十枚給店家,店家手拿著再不斷的數幾次才放俠客離去,這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