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多少父母,誤將成績當成了教育

2020-12-17 晴風情感

文 |晴風

圖 |網絡

你知道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嗎?你覺得教育是什麼呢?

有些人說教育孩子,有些人說培養孩子。

相信每一個家長都有不同的答案。

近日,看了一本好書,叫《教育的本質》,是由全國的知名校長陳錢林所著。

陳錢林是資深教育專家,是原來浙江省政府第八屆督學,長三角第七屆最具影響力校長。

他從事教育近20多年,做了校長近20多年,他對教育潛心研究,撰寫了大量的教育文章,而這本《教育的本質》,就是他多年來對教育的總結。

在這本書中,我們會發現我們父母在教育中,最容易犯的誤區,也會發現我們在教育中還欠缺的地方,讓我們不斷深入了解教育,給孩子真正好的教育。

01 太多父母誤以為,成績好,就是教育成功

相信大家都見過這樣的一些父母,他們看到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覺得孩子沒用,孩子沒出息,孩子笨,總是責罵孩子。

而一旦看到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會表揚孩子,甚至覺得孩子是最優秀的孩子。

好像在父母的眼中,成績代表了一切。

也就是說,成績好的孩子,就是優秀的孩子,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不好的孩子。

從而根據成績對待孩子,慢慢我們就會因為這種錯誤的教育,而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讓孩子在一種畸形的教育下成長。

總是在網上會看到有些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把自己搞得很崩潰。

比如孩子不好好學習,想盡各種辦法懲罰孩子,孩子成績沒考好,用各種辦法懲罰孩子。

他們會將孩子在高速路上扔下來,會將孩子趕出家門外,會打罵孩子,甚至有些父母直接告訴孩子,我不要你了。

那些可憐的孩子,在父母這樣的方式下,他們以為自己是一個很不好的孩子,笨且不爭氣。

更會誤以為成績不好,父母就不愛自己,只有成績好父母才會愛自己,他們會認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於是他們自卑、敏感、焦慮。

02 其實,成績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但其實,我們作為父母要明白,成績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

雖然我們明白,孩子成績好了,未來才能進入更好的學校,以後的路也會更好走,可是卻不能因為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倘若孩子成績好了,可是內心不健康,那麼成績多好都沒用。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小女孩,平時學習成績都很好,經常在班級排名前三,可是後來,因為你一次考試不理想,從前三掉到了第九名,她無法接受,選擇跳樓自殺。

其實這樣的孩子,就是因為我們在教育的時候,太注重於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內心健康,才讓孩子對成績看得太重。

一旦考不好,就會走向極端。

試想,孩子的一生,有多少考試,小到一次次模擬測驗,大到中考、高考等等。

每年都有無數的考試,我們的孩子不可能每一次考試都理想,可一旦內心不健康,我們就不敢想像在一次沒考好之後,孩子會做什麼。

所以,千萬不要只看重學習。

就像作者在書中說的那樣:所謂教育,其實可以分開來看,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而育就是養子使之作善也。

其實說白了,教育就是以育人為目的,而育兒不僅僅是只有成績,孩子人格的培養、品行的培養、三觀的引導、人性的引導。

所以我們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了解什麼教育,也要明白,成績不能決定一個孩子的好壞,人格、品行、三觀、人性才決定了一個孩子的好壞。

03 教育真正的本質,是以人為先

作者在書中說:教育的本質,是培育健全人格,重視孩子的精神成長。

而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者結合了自己多年的教育經驗,多年的校長經驗,他說最好的教育是家校結合。

也就是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配合。

比如老師在學校重點教知識,而家長在家重點引導孩子的人格,只有這兩項結合起來,才是真正好的教育。

可是現如今,家校之間的合作有很多的問題。

有些家長誤以為,把孩子交給學校了,就是學校的事,於是自己在家放任不管,有些家長,把孩子交給老師,卻不斷地幹涉老師的教育,最終讓老師不敢管孩子。

其實不管是哪一種,對孩子的成長都不好。

作者在書中說,其實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對對方表示尊重。

也就是老師即便覺得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好,也不該直接批評家長,而是慢慢引導告訴家長;而家長倘若覺得老師的方式不對,也該溫和告訴老師,而非責罵。

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溝通,老師和家長一起配合,真正做到雙管齊下,教育好孩子。

而我們家長和老師都不該只重視孩子的成績,更應該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互相之間多溝通。

可現實中,有很多家長,看似教育了很多年孩子,其實都不懂得教育的本質,導致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會走彎路。

04 懂得教育的本質,才能教好孩子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首先要懂得教育的本質,而這本《教育的本質》真的很適合你。

因為他不僅能讓我們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讓我們對教育改觀,重要的是還會教我們與老師溝通的辦法,以及好的教育方式。

當我們了解了這些,慢慢再將這些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慢慢去運用,就能更好地去教育孩子,也能更好地去培養孩子。

不要著急,也不要焦慮,慢慢來。

正如作者說的那樣:昨天剛種下的果樹苗,今天就盯著看有沒有結出果實,很不現實,就像我們教育孩子,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爭氣,而是我們教育者太心急了。

我們要告訴自己,慢慢來,給自己時間,給孩子時間,這樣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有句話說:慢就是快。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慢一點,打穩基礎,後面就會快速進步。

其實教育孩子就是這樣,我們慢一點,讓孩子打好基礎,一旦基礎打好了,後面都不需要我們擔心,孩子就能成長得很好。

所以這本《教育的本質》推薦給你,能幫助我們發現我們在教育中的問題,也能讓我們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

畢竟教育孩子是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事,而教育好孩子是我們終身的使命。

-END-

作者簡介:晴風,用一書一筆,了解人生百態,唯願握書解人生,執筆暖人心。

相關焦點

  • 教育的本質不是成績多少,而是提高個人和社會文明程度
    與此同時,也需要換個角度看教育,那就是學生絕對不是老師手中的麵團,可以被隨意揉搓造型,他們是跳動的生命,飄動的靈魂,是正在尋找生命價值與人生意義的探索者,從這個角度看,老師應該是心靈導師,傳道授業解惑都是手段,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幫助受教者發現自我,發展自我,成就自我,在此基礎上,承擔社會化使命。
  • 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先」,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切
    你知道教育的本質嗎?您認為教育是什麼?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有不同的答案。最近,我讀了由全國知名校長陳錢林寫的一本好書——《教育的本質》。陳錢林是一名資深家庭教育專家,原浙江省政府第八屆督學,長三角第七屆最具影響力校長。
  •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圖片來自插畫師蘑菇君教育的本質是的一場自我修行孩子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聲音和信息。一個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來。對於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藉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
  • 教育的本質(三):教育的本質是真善美
    是教育發現了世界存在著的真善美。藝術的本質,是真善美。人的本質,是真善美。世界的本質,是真善美。教育的本質,從根本意義上講也是真善美。從你的表情、情緒以及行為行動上,可以知曉你的父母、老師、長輩,對你的說教、教誨是失敗的,也就是說這樣的教育對你來說是空白乏力的,起不了教化你的作用和力量。你的父母、老師、長輩大傷腦筋,頗費周折,最令他們傷心的事是有時你可能大大地傷了他們的心。
  • 「直升機父母」錯把教育投資當教育
    漫畫:曹一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尼德羅)7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直升機父母」錯把教育投資當教育》的專題報導。我認識小區裡一位媽媽,女兒兩歲半,跟我兒子相仿,兒子12歲,小學剛好畢業。對大兒子,這位媽媽可算操碎了心。
  • 南師大回應稱,學生誤將其當成日本國旗
    南師大回應稱,學生誤將其當成日本國旗。校園活動,在大學裡可以說是屢見不鮮。都說大學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其中一大部分的原因還是因為大學生活比較多元化。比如說大學的一些社團活動,或者說大學內的一場校園活動,都可以說是大學校園裡令人記憶深刻的事情。但是近日,一場大學校園活動卻上了熱搜。
  • 教育的本質就是拼父母,試圖偷懶的父母必將後悔
    網友看到這麼好騙的父母,無奈地說道:這個爸爸怎麼回事,孩子考多少分,平時什麼水平不知道嗎?後來當地鄉政府回應,這個孩子其實一直都在欺騙父母,以此來要生活費,高考後又欺騙父母說考了700多分,可以上清華。
  • 回顧教育的本質-為生活而教育
    教育是為了什麼?這僅僅是學習的功利一面,為未來投資獲得更好的回報193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為生活而教育的辦學理念,同時也值得家長好好的品味,他總結的基於孩子三個基本需求的教育方針,也是人生的本質。孩子的迷、悟與愛所需要的引導,如果每個家庭、父母把創造性生活作為目標,成績將不再是唯一的尺度。
  •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教育像煉鋼,太熱了你澆點水,太冷了你燒一燒,得剛柔並濟水火兼施才能練出一塊好鋼小時候父母說孩子到了受教育的時間送去讀書吧。嗯,送去讀書。那時記住了教育便是讀書。彼時,不解其意,但從老師眼中的神往······看到一個花花世界,花花世界便是教育的本質。後來,常聽評書先生說,「書中自有百萬兵。」雖沒明白兵書倒背如流的趙括、馬謖為什麼會全軍覆沒,但依然感受到,書中有一種摧枯拉朽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教育的本質。
  • 父母課堂:只有父母認清了教育的本質,孩子才有可能被教育成功
    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大家好,我是劉樺。今天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案例:有一位父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說他的孩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在畢業以後,好不容易先後找到了兩份工作,可是都沒有做滿三個月,就被辭退了。孩子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但是,這位父親說是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問題,他說他不能再糊塗了。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榜樣教育,而其本質就是面向自己
    毫無疑問,教育的對象是孩子,更具體點來說,是孩子的成長,而成長體現在身體、智力、道德、性格的完善這幾個方面。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本質是面向自己,那麼你自己應該去上學,而不是你的孩子。老師主要關注學生的成績,是因為學生的成績是老師工作能力(業績-工資)的直接體現;父母主要關注孩子的成績,是因為孩子的成績是父母認為學校是否發揮作用的直接體現。
  • 看《教育的本質》,做智慧型家長
    也有家長說,天天跟孩子的作業跟得很緊,可是孩子的成績就是上不去。網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對:三流的父母當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一流的父母當榜樣。我們周圍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三流,二流的父母。因為做父母的,並未持證上崗。
  • 孩子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身醒悟
    沒有你的恐懼,沒有你的壓制或判斷,他是一個很難教育的小孩,這是真的嗎?問一問你自己。2、當你是完全無懼的父母時,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長      人們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長大以後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個小孩長大以後呈現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讓他按照天性成長。
  • 馬雲談教育:第一節課留給父母;比拼式教育,「毀掉」多少孩子
    有人曾說:「很多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了解,他們甚至在第一個孩子身上「做實驗」,邊教邊摸索,而且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最後導致很多身為第一胎的孩子往往會很極端,有著極強的叛逆心理。」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都有手足無措的時候,但就像讀書的時候,不懂就應該去學,而不是胡亂實驗,要知道那個「實驗的對象」,是一個純白的孩子。
  • 何為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何為教育」,大家「各抒己見」,A說老師教書育人這就是教育,B說父母言傳身教這也是教育,C說社會歷練實踐也是教育……我認為要首先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要恩愛和睦,一定要真誠相待,恩愛和睦勤儉持家,以身作則來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要關心孩子的內心,身心。父母要做到尊重孩子,也要與孩子一起學習進步。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處理男女關係,甚至是性的觀念。03、C:實踐、歷練,社會教育。
  • 教育的本質 原來如此簡單
    「長大成人」是父母對孩子最基本的期望,然而現在家長們熱衷的教育,不外乎費盡心機把孩子送入各種名校、希望能給孩子找到「名師」;送孩子參加各類藝術培訓、外語學習、分數提高、考試技巧等方面的教育,期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長,未來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
  • 老師跳樓,學生跳樓:教育為何如此不堪重負?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在教師自殺,學生自殺,甚至連成績那麼好的碩士畢業生都要自殺。我們的教育幹了什麼?連這次成績沒有考好,這麼小的一個挫折,你都逃避,甚至不惜用命來兒戲。那麼你教過的孩子呢?你留給了他們什麼?他們又從你身上學到了什麼?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說道:「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 莫言: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
    莫言: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今天,是全國高校普通招生考試的第1天。眾多的考生將走進考場,用成績來決定自己的命運,成績佼佼者將走進重點大學,甚至考上北大清華等國內一流著名的大學,成績不好者將名落孫山。
  • 孩子教育的本質是父母自身覺醒
    以兒童為中心,這對美國、對全世界的教育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父母現在就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我怎麼樣愛我的孩子,怎麼教育我的孩子。「明明自己做錯了還亂發脾氣,必須好好教育教育」是很多人的想法。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想法有多麼錯誤。其實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更需要愛。想想父母自己吧,如果漂亮的完成了一項任務,即使別人不稱讚,單是那份成就感就讓人覺得神清氣爽。
  • 輿者論: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雨果曾經說過「教育!科學!學會讀書」,在曾經那個年代,教育其實就是讀書出人頭地,但在當今這個年代,我們不禁時常思考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教育和教學是兩回事 在中國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教育和教學是一碼事,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