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手該如何讀文獻?| 開啟科研之路

2020-09-07 返樸

終於,研究生也開學啦!又有一批新學子要開啟自己的科研之路了。對於他們來說,讀文獻可能是最先經歷的考驗——面對一項課題,要先通過文獻積累相關知識。但我們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找到了相關論文後,哪一篇又該精讀?如何找準論文精華之處?本文作者王威教授,主要基於理工科學科特點,給初入科研領域的同學講述讀文獻的門道。為提高可讀性,文中涉及的專業研究內容作了模糊/生活化處理——王威課題組(遺憾地)並不研究紅燒肉。

撰文 | 王威(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

X同學,展信佳。自從你進組已經有兩個月了。昨天你來信說你搜了很多文獻,但讀得頭大,沒什麼進展。為師思考良久,針對咱們課題組新生的常見問題,寫下以下一些肺腑之言。衷心希望你能夠走過目前的瓶頸期,早日尋找到讀文獻的竅門和快樂。

1 為什麼讀文獻(paper)?

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因為學術研究,不是從你這裡開始的,自然需要查閱前人的研究成果,從而一方面積累知識,一方面解決手頭的問題。

在這裡,我引用你肖師兄畢業前留下的一段話:

「關於看文獻,這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在我剛進組之初時,並不很注重對於文獻的閱讀,導致走了很多彎路。後來才逐漸認識到文獻調研在科研中的重要性,甚至我認為可能是科研中最重要的部分。
為什麼閱讀文獻對於我們如此重要,之前在網上看到University of Zaragoza的Professor Masia的一句話印象很深,她說:「Our job is to push the frontier of what is already known, so we need to be aware of where this frontier is.」 從大的意義上來說,做科研工作需要知道最前沿的知識,當下研究領域在使用的思想和方法,這樣我們才能知道目前的差距和挑戰在哪裡,才能不斷創新,做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而且只有通過閱讀文獻,我們才能找到我們的工作在當下科研界中所處的位置,這樣我們才能明白我們的工作的意義在哪。
從實際的角度來說,閱讀文獻也許會讓我們找到在研究過程中所面臨問題的解決方法,可能一個困擾我們幾個月的技術難題,別人早就已經解決並且報導,而我們還在苦心琢磨。又或者當我們研究遲遲無法突破,在文獻中尋找靈感也是一種辦法。」

2 每天學習和工作很忙,應該花多少時間讀文獻?

按照我的經驗,平均每天一小時是比較合理的。這裡指的是科研常態化的看文獻,而不是在課題的某些階段,需要大批量文獻調研的時候(那個時候可能要遠大於一小時)。我不太贊同那種「只有在實驗室做實驗才叫科研」的論點;同時,也不贊成從早到晚讀文獻,而忽略了動手去嘗試。這和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我們這個實驗學科,常態化,也是比較健康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大部分時間做實驗,剩下的時間思考、讀書、讀文獻、總結、寫作。

3 讀什麼文獻?

按和你課題的相關性由強到弱排序,我暫且將論文歸為以下七種:

第一種,妥妥的就是你研究的課題。舉個例子,如果你的課題是《如何避免紅燒肉粘在不粘鍋內的研究》,然後你看到了一篇講如何避免紅燒肉粘在不粘鍋內的文章……我不知道這是幸運,還是不幸。但很顯然,這篇文章你要從頭到尾精讀幾遍,幾乎要做到每個字都知道人家在說什麼,弦外之音是什麼,裡面的公式、數據、圖表、結論要記得門清。在此之上,你還要舉一反三,知道他們工作不足是什麼,和你工作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是什麼。從而回答這個終極問題:工作被人先發了,自己還能不能畢業?

第二種,跟你的課題密切相關。例如,你的課題還是《如何避免紅燒肉粘在不粘鍋內的研究》,找到的paper做的是回鍋肉在不粘鍋內的烹飪,或者紅燒肉在電飯鍋內的烹飪之類的。總之,主題直接相關,肉也很類似。那做法跟第一種一樣,你基本上要把這篇paper讀透了。閱讀過程中,要時刻思考:本文對你的課題的啟發是什麼?指導是什麼?試驗方法或是某個理論,是否也可以用在你的課題?還是結論對你有幫助?

第三種,跟你的課題相關,但是有比較明顯的區別。例如,你搜到的paper做的是「紅燒肉的醃製機理探討」。雖然你做的並不是這個課題,但既然要理解紅燒肉在不粘鍋內的粘附,顯然需要知道肉的質地、鹽濃度、水分等問題;而這篇paper一定會討論這個問題,因此會給你啟發。反過來,你要是不懂紅燒肉烹飪的基本要素,自然也不會理解它粘不粘鍋。這篇文章不需要每字每句都讀透,基本上摘要和結論以及所有的圖看懂了就行,但是你需要存下來(最好是能夠整理匯總在一個ppt裡),因為你的畢業論文或者小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很可能會引用到。

第四種,就是泛泛的跟你課題的某個關鍵詞相關的論文。比如,所有關於不粘鍋的論文,所有關於紅燒肉的論文,等等。這些論文,構成了你課題的背景知識。但是它們非常零散,需要在長期科研的過程中積累,或是通過師兄師姐的推薦,或是導師教授的指點,亦或是自己發現尋找到。這些文獻可以粗讀,然後分門別類匯總到ppt(你的畢業論文或者小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也有可能會用到)。

第五種,是所有關於肉的烹製論文。這些論文組成了課題組研究領域的大背景知識,發表頻率是平均每天會在網上發表1篇左右。如果你預計自己會在今後比較長的時間內從事這一領域(例如3年以上),那需要利用一些追蹤文獻的方法(如訂閱期刊的rss,或者訂閱谷歌學術的郵件提醒),讓自己源源不斷的獲得最新發表的這種論文;並在看到的第一時間,花3-5分鐘粗讀一下題目、摘要和主要的圖。隨後,根據對文章的興趣程度和對你的重要程度,按照權重分類保存,並在某個時間統一閱讀那些你標記權重比較高的這些論文。例如,我在閱讀新論文時,會把所有的論文保存到一個「肉肉」文件夾,但是只有大約10%的會標記「需要讀」(mac電腦有這個文件做標籤的功能,windows的話請自己想辦法),並在閒暇的時候打開仔細讀一下。

第六種,是各個領域的綜述。這些review, perspective, account等性質的論文內容龐雜,出現在各類期刊,平時也未必專門去搜集;看到了的話,可以簡單看一下標題,是不是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比如你做肉之餘,對素食也很感興趣,那可以留心一下這個領域的新的綜述。而你平時看論文的時候,或者做實驗的時候,發現自己某個知識點比較缺乏,或者這個知識點最近很火,那就可以稍微去搜幾個相關的高引用的綜述(或者發在頂刊上的新綜述),來充充電,說不定就是你下一個研究點(比如石墨烯在紅燒肉中的應用)。但要注意,綜述儘量不看太老的,特別是熱門領域,5年就翻天覆地。

最後一種就是各類隨機的文獻。「浩如煙海」可能都無法形容現在文獻的出產量。為了防止自己坐井觀天,還是需要常常擴展自己的眼界。我建議選擇3-5個頂刊,訂閱他們的郵件提醒,出新刊的時候第一時間瀏覽一下最新的文章標題,感興趣的話看一下摘要和圖,刷新一下自己對於學術圈前沿方向的認識。我在韓國訪問時的一位楊師兄,每天都會很精神抖擻地去看CNS(cell、Nature和Science,三大頂刊)的新paper,並且跟我說,你平時看什麼期刊,就會發什麼期刊。他最終發了Nature正刊,青千回國。我驚為天人,並因此深有感觸。

我建議你採納一個好的文件歸類或者添加標籤的方法。例如如果是mac電腦的話可以用系統自帶的標籤功能,把每一篇文獻添加上關鍵字,或者按照以上七檔來標記星標(一顆星到七顆星)。

4 如何讀文獻?

根據以上文獻的分類,讀文獻的方法大概有三檔:精度;泛讀;瞟一眼。

先簡單總結一下閱讀文獻的過程:我們通過關鍵字搜索找到了很多文獻,把它們在瀏覽器上打開。第一步,是最粗糙的「瞟一眼」級泛讀:看標題、關鍵詞和摘要,從而大致確認該論文和自己課題的相關性。對於相關度不高的文章(泛泛的說,對應上面分類中的5-7類),可以在此止步:簡單記錄後關閉,甚至不需要下載下來(可以把論文題目、doi號等關鍵信息粘貼到一個總結的ppt裡面,需要的時候能回去搜到就行)。

對於相關度較高的文章(分類中1-4類),推薦採用以下的閱讀策略:

讀一篇文章,不管是怎麼個讀法,都是從標題開始。一個好的標題,應該能夠很快抓住讀者,讀者也很快能意識到這篇文章的細分領域、核心成果,和文章性質(實驗、模擬、理論?化學、材料、物理?)。

摘要是讀所有文獻的重中之重。一個典型的摘要,基本上是四個層次。第1-2句,點明研究的背景,通常是xxx很重要,但是xxx還不足。第3句,是核心句,一句話說明本文的亮點,或者說是核心成果,並呼應上面不足。接下來的幾句,是展開來介紹本文的詳細的成果——發現了什麼、證明了什麼、測試了什麼等等。最後的1-2句是總結升華,往往會說明以上的結果對於小領域、大領域有什麼科學和工程上的意義。

舉個慄子:

(第一句)紅燒肉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美食,口味醇厚,回味無窮。(第二句)但是烹飪紅燒肉中常常遇到粘鍋的現象,對此人們的理解還比較淺薄,也沒有完美的解決辦法。(第三句)本文中,我們研究了不同烹飪條件、鍋的種類對於紅燒肉粘鍋的影響,並尋找出了不沾的解決辦法。(第四句)我們發現…… (最後一句)本文的研究結果,不僅對於完美的紅燒肉烹飪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對於食物的處理和不粘鍋的研發有很強的啟示。

摘要大多是這個套路。對熟悉相關領域的讀者,他們可以直奔主題,大概看摘要中的幾句話,就清楚這篇文章的意義和檔次了。高手也會非常擅長讓讀者儘快找到這個主題。當然,武林門派眾多,自然有很多種摘要不是這個套路,但是據我觀察,尤其是材料、化學領域,八成不會錯。而物理類的文章,有的時候沒有那麼多門道,上來第一句就說我們發現了XYZ,而不給你講一大堆XYZ多麼有意義,也是常見的。

摘要的套路,對自己寫作的時候也非常關鍵,需要儘可能的遵守。或許這樣做聽上去有些八股,但摘要的作用是讓讀者儘快的掌握文章主旨,因此犧牲一些文學性和靈活性常常是必要的。高手自然可以兼顧兩者。

從摘要往下,就體現出來了精度和泛讀的區別。先說泛讀,基本上把intro每一段的第一句話看一下,然後看一下intro最後一段,再然後把幾個圖掃一遍,最後把conclusion看一遍。這樣就在摘要的基礎上,得到了更豐富、更直觀的信息。特別是圖,是補充摘要的最得力的手段。正所謂「一畫勝千言」,一張好的圖,往往抵得過你看半天的一大段話。特別是論文中的「圖1」,在材化類的很多期刊中,第一張圖都是一個體系示意圖。而材化類的文章往往套路性很強,合成xx材料,然後展示xx性能。基本上看懂了示意圖,論文的創新之處就掌握的七七八八了。

以上泛讀過程,適合於除了精度以外的各類文章。如果英語六級過了,對基本概念大致熟悉,泛讀一篇文獻最多需要半小時。泛讀與精讀的區別在於,如果跟課題相關性大一些的,那看的時候更仔細一點,也要求更高一些——需要能夠儘可能多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新意,應該在重點的地方做一些筆記和摘抄。而如果只是泛泛的了解一個文章,那大可以不用要求這麼高。時間夠的話,做一點筆記;時間不夠的話,留下個印象就行。

精讀,顧名思義,非常精細地讀。基本上對應著上面一節講到的第一、二類的文獻,也就是和自己目前的課題密切相關的。對我們領域的課題來說,這種文獻非常少,大概在你的學生生涯中能碰到一二十篇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你發現許多文章都跟你密切相關,這側面印證了你的課題非常熱門,是好事兒;另一方面,也可能表明你的課題已經沒啥可做的了,這就悲劇了。)

精度過程中,首先也要讀摘要,然後從文章第一句開始,全文讀下去。在intro那裡,可以忽略一些對於你已經掌握的背景知識的介紹,比如什麼是紅燒肉,紅燒肉怎麼好吃之類的(材化類的文章第一段往往是這些)。如果你有心,可以稍微關注一下他們列參考文獻的時候,都喜歡用哪幾篇,如果沒讀過可以去看看。

Intro不能都忽略,通常第二段開始就進入了核心:為什麼要研究當前的這個問題?學術界存在哪些爭議?有哪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或者哪個應用被這個問題卡住了脖子?這個地方往往能體現出作者的功力和層次,也決定了這個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高屋建瓴的作者,往往能看到很宏大的命題。他們能在很多在你看來匪夷所思、風馬牛的地方把問題聯繫起來,而又讓你覺得醍醐灌頂。在我們這種學科交叉的領域,特別是你的課題和實際應用聯繫不緊密的時候,這是一種特別有用的能力。因為如果一個問題對許多領域都有意義和啟發,那關注的人也會多,你的工作才有意義。(另一種說法,就是很多大佬很會「講故事」。)

因此,讀intro的時候,要特別關注作者是怎麼引出他的工作的:邏輯是否通順;是否層層遞進,把這個問題越寫越具體;是否讓讀者覺得這是個真問題,而不是他為了寫這個paper而憑空編造出來的假命題。(當然,這種假命題也不少,甚至頂刊也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魯迅說得好啊。)

Intro看完了,你應該能夠明白這個工作的出發點,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以及他們的主要發現和意義在哪裡。換句話說,intro看完了,這個文章基本就懂了大半。剩下的一小半,更多的是一些技術和細節問題,以及作者如何用實打實的結果支撐他們intro中畫下的大餅。

在泛讀中忽略的技術和細節問題,在精讀中就變成了關鍵!既然這篇文章跟你的課題如此相關,那麼具體的細節,比如他們紅燒肉是哪個部位的,鍋什麼牌子,鹽放了多少,照片能不能看清,這些看起來很瑣碎的問題,也都變得至關重要!而且這些往往能夠給你很大的啟發(這個圖原來能這樣量化!),或者解答你實驗中某個困擾許久的問題(原來他們的樣品是這麼做的!),甚至讓你沾沾自喜(我的數據比他們的好看太多了!)。所以切莫忽略文章的每一個細節。

一篇好的文章,都是在講一個故事,仿佛有一個畫面在你面前徐徐展開。隨著閱讀的深入,這個工作的很多細節也逐漸豐滿了起來。你或許能感覺到坐到了作者對面,他在用一張張ppt給你講他們的故事,給你解釋他們發現的現象,向你娓娓道來背後的原因。

精彩的文章,在你的問題剛剛冒出來的時候,作者會恰到好處的用一個設計優美的對照實驗讓你酣暢淋漓。而在你剛剛被挑起了興趣時候,就用高潮迭起的劇情讓你欲罷不能。最後的結論清晰有力,又不失分寸和風度;能夠睥睨天下般讓你拍案叫絕,又能夠虛懷若谷地坦承文中的不足和下一步需要改進的方向。這樣的文章並不很常見,但是每一次看到,都讓人心曠神怡,感慨這才是論文的最高水平。

5 文獻讀完之後

Paper讀完了,面對著幾頁pdf上面的黃色高亮,和旁邊或多或少的一些單詞中文翻譯,如同踢了一場精彩的足球比賽,有高潮迭起,也有悲歡離合。終場哨音吹響,你回到更衣室,這時不是慶祝,也不是休息,厲害的教練和運動員知道需要及時復盤,總結經驗。因此,我建議你,眯起眼睛,掩卷沉思,回想一下這個文章,自己學到了什麼?如果讓你給實驗室的同學用30秒鐘講完,你會說出一個什麼故事?然後再從頭過一遍你做下的筆記,摘錄到你的文獻閱讀本/ppt/word裡面。寫下你的心得體會。這樣才是一次完整的精讀。

我再次強調,你的學術生涯,精讀的文獻非常有限(也不應該每篇文章都精讀)。每一篇,都像是一次晚宴或者音樂會,你盛裝出席,為之歡呼落淚,也因此成為了你學術生命中的一次難得閱歷。切莫讀過就忘記了,要珍藏起來,常常回想,並且建立起和自己學習工作的牢不可破的紐帶,這樣才不會枉費你花費的大量無價的時間和心血。

作為一名作者,若能夠有一位讀者精讀了我的文章,甚至還給予很高評價,那簡直是無與倫比的體驗。假如你有機會遇到了你精讀過文章的作者,不妨和她/他仔細聊聊這篇文章,告訴她/他你的收穫和體會,讓對方知道,她/他的努力受到了別人的關注和認可。學海無涯,破浪前行的我們,能夠遇到一同泛舟的同道,是何等的幸運。

X同學,如果還有問題請繼續來信。下一篇我們可以討論如何找到合適的文獻。

王威,x年x月x日

相關焦點

  • 科研新手該如何讀文獻?|開啟科研之路
    又有一批新學子要開啟自己的科研之路了。對於他們來說,讀文獻可能是最先經歷的考驗——面對一項課題,要先通過文獻積累相關知識。但我們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找到了相關論文後,哪一篇又該精讀?如何找準論文精華之處?本文作者王威教授,主要基於理工科學科特點,給初入科研領域的同學講述讀文獻的門道。為提高可讀性,文中涉及的專業研究內容作了模糊/生活化處理——王威課題組(遺憾地)並不研究紅燒肉。
  • 科研新手該如何找到合適的文獻?| 開啟科研之路
    ​ 在上一篇《科研新手該如何讀文獻》中,王威教授介紹了讀文獻的一些技巧。可是,仍有很多同學不了解如何找到一篇真正有用的文獻,尤其是在導師交給自己的題目並不是十分具體的情況下,本文將解決這一問題。上次跟你聊了一下如何讀文獻,你回信說收穫很大。但你也提出了幾個問題,我覺得非常好,對我也很有啟發。在這封信裡,我再跟你聊聊新生如何找到合適的文獻,以及讀文獻如何適可而止。寫在前面• 首先我想強調,原則上來說,任何科研新手都會遇到以下這些問題,所以你不必慌張和焦慮。隨著自己實驗和讀文獻的經驗不斷豐富,這些問題也就慢慢地解決了。
  • 科研新手該如何找到合適的文獻?|開啟科研之路
    在上一篇《科研新手該如何讀文獻》中,王威教授介紹了讀文獻的一些技巧。可是,仍有很多同學不了解如何找到一篇真正有用的文獻,尤其是在導師交給自己的題目並不是十分具體的情況下,本文將解決這一問題。上次跟你聊了一下如何讀文獻,你回信說收穫很大。但你也提出了幾個問題,我覺得非常好,對我也很有啟發。在這封信裡,我再跟你聊聊新生如何找到合適的文獻,以及讀文獻如何適可而止。寫在前面 首先我想強調,原則上來說,任何科研新手都會遇到以下這些問題,所以你不必慌張和焦慮。
  • 科研新手必備文獻查閱下載技巧,你真的會嗎?
    不過讀碩士的時候,還是拿了個碩士研究生國獎,兩萬,可開心了。為啥能拿到國獎呢,主要是我一讀研究生就開始查文獻、看文獻、寫綜述,在研一的時候發了一篇3分(二區)的綜述文章,然後就評上了國獎了,自此以後,摸清了一些查閱文獻與做實驗的規律技巧,因此又陸陸續續的發了一些文章,        因為我也是從一個渣渣碩士過來的,深知對於一個剛剛入門碩士新手,查找下載文獻,是一個多麼重要的事情      因此,我,80圖書館創始人,
  • 如何閱讀英語文獻及撰寫科研論文?
    但是閱讀外國文獻對於把握最新科研動態,擴充自己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牛人們是怎樣閱讀外國文獻的~~學術牛人1:用自己的話概括和梳理文獻 及時回顧心得和經驗:我現在每天還保持讀至少2-3 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但最重要的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麼,否則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明白,一合上就什麼都不知道
  • 知乎:科研大牛們怎麼讀文獻?
    科研貓 今天科研大牛們讀文獻的技巧很多時候是指導給學生。很幸運,我的導師在指導學生方面非常盡職盡責,在平時的閒聊之中也教給了我很多的文章閱讀方法,同時加上我平時以及總結的文獻閱讀和獲取技巧,希望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 科研必備,英文文獻這麼讀很高效
    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說是一個論文的窗口。確立句子的架構,抓住主題讀英文原版文獻有竅門的。我們每個單詞都認識讀完了卻不知他在說什麼,這是最大的問題。5.增加閱讀量由於剛剛接觸這一領域,對許多問題還沒有什麼概念,讀起來十分吃力,許多內容也讀不懂。
  • 科研小白避坑指南:英文文獻該怎麼讀?
    該如何獲取這些文獻呢?以下提供幾個方法:1 . 關鍵詞、主題詞檢索: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容出現。2 . 檢索某個學者:查SCI,知道了某個在這個領域有建樹的學者,找他近期發表的文章。3 .
  • 科研論文如何選題?
    科研論文如何選題?對一個科研新手或剛進入新領域的研究人員來說,有一定的風險。因為在你完成實驗之前,類似的成果很可能早已被有關人員率先發表。因為,你所認識到的未解決的問題,其他研究者可能早已發現並著手研究。一個新手要和他們競爭,必然處於不利的地位。  對新手來說,回顧式的選題則提供了一個比較適合的思路。
  • 剛讀研究生的科研小白,如何高效閱讀文獻?
    對於剛剛結束科研的研究生而言,閱讀文獻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同學早早的就已經開始找來專業相關的期刊文獻,做文獻翻譯,讀文獻的內容。閱讀實用的文獻知識,對於以後論文的發表是,甚至是畢業都有很大的關係。高效閱讀文獻第一步,首先需要找到專業相關的文獻。
  • 贈書福利 | 如何查找、整理、閱讀外文文獻?科研大牛經驗分享
    面對海量的文獻信息我們往往會感覺無從下手,更不用提閱讀外國文獻了。但是閱讀外國文獻對於把握最新科研動態,擴充自己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閱讀外文文獻的經驗。不一定完全正確,僅作參考。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
  • 科研方法:看文獻的技巧
    我們很多時候悶在實驗室閉門造車,還不如稍抽出一點時間看看文獻,看看別人是否有同樣的困惑。我們的導師曾說,要想有成績別無他法,只有讀、讀、讀,大量的讀文獻,尤其國外的。1. 閱讀文獻的來源 精研資料庫,對於文獻資料庫和專業資料庫應該深入研究。重要的如ISI,Medline,Ncbi 等了。
  • 研究生的文獻閱讀之路如何開啟?
    (4)論文的分析能力:要有能力逐篇分析出文獻的優點與缺點,精確判斷其對我們的科研工作的指導意義。如何閱讀文獻1. 文獻閱讀的一般要求 無主題地廣泛瀏覽(求知識面廣)。及時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動態和發展方向,最好的研究內容和科研成果。 圍繞研究方向泛讀: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大量閱讀有關文獻,使自己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有深入細緻的了解。
  • 2019級研究生科研新手攻略
    今天小研給大家的攻略是科研新手攻略研究生科研怎麼做?研一要過什麼關?快來看一下!第一部:熟讀專業書籍 奠定學科基礎面對課題,千萬不要急於求成,要記住任何一個小小的課題,其背後都可能有一個很大的潛在領域。
  • 科研學術必備!如何高效查找文獻、緊跟研究領域熱點和前沿?
    我讀博的朋友小錚被論文折磨得快崩潰了,甚至念叨著要放棄。他把改了第八次的論文交上去,結果換來了導師的白眼:提綱每章節措辭太凌亂,行文不通順參考文獻太low了,版本也不對,沒有佐證意義案例和數據量太少,圖表展示質量太差收到郵件,他整整三天沒出門。
  • 新手怎麼完成科研論文?針對初學者的問題解答,很有用
    1.科研新手在了解一個新研究領域的時候,是應該先泛讀多篇文獻建立知識架構,還是先精讀一篇高水平文章呢?老師:這個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自己能夠看懂自己手頭的文獻就可以了,不用太在意先後順序。我以前做學生時,一開始讀不懂高水平的文章,就看英文的4頁會議論文,再把會議論文和這位作者發的長文章結合起來讀,就更進入狀態,能夠讀懂。初學者可以把原始的科研論文(實驗論文)和這個領域的通俗的綜述結合起來讀,無論哪個先讀、哪個後讀,也可以交錯讀(就是讀一些原創文章,再讀幾篇綜述,再讀新的原創文章),這樣能進入狀態。還有,把精讀和泛讀相結合。把讀文獻和組會報告相結合。
  • 【學習園地】科研小白如何檢索英文文獻
    如何儘快了解前沿科研動態,閱讀英文文獻必不可少。但如何快速、準確檢索英文文獻,對科研初學者是一項挑戰,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能力。
  • 施一公談如何越過做科研的第一道難關:閱讀專業英文文獻
    在參加科研項目時,很多同學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是大量的課題專業英文文獻閱讀,不了解專業領域國內外同行的研究進展和主要理論,是很難開展課題研究的。今天和大家分享中科院院士、前清華大學副校長、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是如何攻克專業英文文獻閱讀難題的。「從小到大,我感性思維多一些,不善於讀書。85至89年在清華生物系讀本科期間,從未讀過任何一種英文專業期刊。
  • 頂會最佳論文獎得主:初入科研領域,如何正確做科研?
    圓桌討論:初入科研領域,如何正確做科研?1 如何步入科研?如果有足夠時間,會順著參考文獻繼續深挖,這樣每篇論文就像展開了的一個葉結點那樣。一般用這種方式,找一個閒暇的午後可以搜集到很多有意思的論文了。魏愷軒:凱超剛才講的從一篇有趣的文章的參考文獻深挖的思路非常好,我還可以做一點補充,以該文章為時間節點,通過其參考文獻可以找到過去的一些文章,其實我們還可以找到未來的一些文章。
  • 頂會最佳論文獎得主:初入科研領域,如何正確做科研?
    圓桌討論:初入科研領域,如何正確做科研?1如何步入科研?李夏:首先,我們先以一個和科研相關的話題,作為圓桌討論的開始:我們是怎樣走上科研道路的?或者說我們為什麼選擇這條道路?如果有足夠時間,會順著參考文獻繼續深挖,這樣每篇論文就像展開了的一個葉結點那樣。一般用這種方式,找一個閒暇的午後可以搜集到很多有意思的論文了。魏愷軒:凱超剛才講的從一篇有趣的文章的參考文獻深挖的思路非常好,我還可以做一點補充,以該文章為時間節點,通過其參考文獻可以找到過去的一些文章,其實我們還可以找到未來的一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