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學英語要多看書,理工科的一些科普讀物也可以看,就有理工科同學留言說那麼理工科轉而學英語不是很簡單嗎,回答是理工科要學到人文精神不容易。這位同學回覆說人文精神有時候也是天生的。這麼說也不對,層次低的家庭想要天生有人文精神,當然不容易,也不是很有可能。
以往接觸過一些理工科同學轉學英語專業,基本上都是本專業感覺沒興趣沒前途,轉學英語專業的,在理工科覺得基本功不錯,到了英語專業就基本功差很多了。很少有轉到英語專業的英語學霸。如果英語不錯,理工科也很好,根本不會轉到英語專業的了。我知道的,清華學霸大一就在考GRE準備出國留學歐美名校,而我所接觸的很多二本三本,大一接觸後,反覆提醒背單詞就是沒反應,不得不感慨,高考考分不一樣,上的本科學校不一樣,人與人的目標差別就逐步拉大。我讀本科期間就在不斷追趕,也不在意校內考試打分了,專門多看書多背單詞了。
英語專業也有絕大多數同學只滿足與期末考試 ,剩下多做志願者活動,以為這樣時間填得滿滿,就是充實的大學四年,但是學校如果只是二本三本,更大的任務是趕緊學好英語,趕緊考研,考研如果考名校,基本上要成為英語學霸的同時,保持英語之外專業業務水平的精湛,那麼這樣的大學四年,簡直是非常忙碌的。我印象中,只聽說過嘉興學院外院2010級有過一個同學,四年只忙自己的事,最後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學碩士。我的本科同學中,也有本科英語和工商管理雙學位,畢業後考了2年考上了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的,但是這都是少數中的少數,絕大多數考研的同學也還是在文學,語言學,翻譯,學科教育中間打轉。英語基礎好的,想做大學老師的,建議去考英語文學和翻譯語言學。英語基礎稍微差點,或者非常想當中學老師,學霸學渣都建議趕緊考英語學科教育,趕緊讀研考編去當初高中英語老師,做老師有精神快樂,有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就是學區房。一些成績基礎好(部分同學也結合我的意見),考研學校選的好的同學發展得很好。
從疫情看出來,歐美社會制度有問題,過分強調個性和私有制,國家在重大問題難以達成共識,重在社會建設項目上也難以快速推進。而中國的社會制度有優越性,更容易推進大項目,全國一盤棋,更加有效率。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學外語就不需要更努力了,其實需要更努力才對,更加努力通過英語這麼語言去了解全世界,了解全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再回過頭來看中國,知道中國進步有多麼不容易,也更加清晰知道中國和世界前進的方向。
簡言之,就是學英語就要多看書,通過大量閱讀和寫作,養成歐美精英視角和思維習慣,然後要甄別中間的偏見和不符合國情的地方,直接扔掉,內心主要仍舊是中國儒家的思維,兩種思維在自己內心對話,選擇更符合國情的思路和答案。仿照歐美精英,比如仿照哈佛耶魯英語系或者法學系,那就要多多看書,多多運動,參照北京大學中文系和英文系,那就更要多讀中國文學的經典,深刻了解中國文學。這麼做,非常難了。在英語系想成為這樣的人,多看書,不停看書,會受到排擠的,想想在普通大學做個喜歡看書的人有多麼與眾不同。
但是這麼做是非常有收穫的。大量閱讀積累的知識和判斷力,讓分析各種問題時候,多了國內國際兩種視野,知道很多時候歐美媒體在說謊,知道中國很多方面很多領域後勁十足或者也有不足,從英語專業出發,逐步養成了廣博的適合和深刻的問題分析能力,這種能力讓我受益匪淺。
扎紮實實的英語學習如同一場艱苦的馬拉松賽,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僅僅只是一半,剩下的還要更懂中國,這又是一場艱苦的回歸。把英語學到精湛是馬拉松賽的前半程,把中國國情了解到位,做出更加精確的判斷,則是馬拉松的後半程。這一路上很多人會懷疑,會叫你放棄,會說沒必要日子怎樣都可以過不是嗎?的確如此,但是這一番努力,很值得,也有更大的物質和精神回報!
學英語要去英國美國嗎,現在看來,打好基礎這件事,在哪裡都可以,不需要一定去英國美國。多讀歐美精英的作品,藉助網絡,各種信息都獲取得到,對歐美的了解也比較容易了。
中國的未來會在更多領域加速走向世界正中央,需要更多有國際視野的英語學人,不是英語發音有多棒,出國留學的學歷多麼華麗,而是嘴上不說話,能用中國立場,歐美精英的世界去分析問題,這樣得出正確客觀結論,堅持積極本地行動。
所以說,學英語是有硬功夫的。不下一番大力氣,哪裡能有蛻變?這番學英語吃苦的經曆本身就是財富,也會帶來源源不斷的物質和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