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的就是回歸民國英語教育傳統:用文學通達英語

2021-02-09 博雅小學堂


這篇文章是前新東方名師李杜在投身耿丹學院時表達過的心願。耿丹學院是幾年前俞敏洪創辦的一所私立大學,立志做中國最好的博雅教育。李杜堅定的推行通識教育,專讀經典,一本書,一門課。他的一字一句讀經典的英語文學課,在耿丹成為最受歡迎的課程。

這樣的理念同樣適用於孩子。從詩歌、繪本和小說進入英語,孩子們一開始感受到的就是語言的美,故事的美,不會因為過早陷入單詞和語法的枯燥中而喪失了對語言本身的興趣。博雅小學堂之前曾發表過兩篇相關文章,點擊題目閱讀:《前新東方名師李杜:孩子學外語,最忌從單詞入手 》《孩子通過聽讀原版名著學英語,可行嗎?》

文 | 李杜(英語教育名師,前武漢新東方學校校長)

▶▶ 我要做的,就是回歸民國的英文系。一言以蔽之:文學教育。

▶▶ 現在的學生,已經被學校英語教學徹底摧殘,文學品味基本為零。

俞老師在不同場合說過,耿丹的英文系,應該是最好的。我聽了,壓力不小。

上學期,院裡讓我兼任語言系主任,我不勝惶恐。十幾年前,我在武大英文系,只是個小講師。系裡開會時,我躲在角落,聽老教授們痛陳學校弊端,裝做閉目養神,心裡唯恐天下不亂。

無知者無畏。我想打造一個全新的英文系。

中國的改革,其實就是恢復以前的常識。我讀了不少閒書,對民國時期的英文系比較了解。我要做的,就是回歸民國的英文系。一言以蔽之:文學教育。

當年的英文系,以文學為主。文學教育符合中國傳統。中國幾千年士大夫,均以詩文見長。西風東漸以後,文人墨客自然專注西方文學。

燕京大學英文系的課程,強調文學性,分十九、十八、十七世紀英文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莎士比亞等等。余光中回憶他讀書時的金陵大學英文系,四分之三的課程是文學。我們耿丹,雖然做不到很專業,至少我們可以開出小說、散文、戲劇的課程。

燕京英文系,最初教師14人,從教授到助教,均為美籍,後來才逐步引入中國教師趙蘿蕤、俞大洇、巫寧坤等。對於我們來說,引進專業外教,任重道遠。我理想中的駐校詩人,不知何時能進駐。

燕京大學英文系,與其他教會學校不同,重視母語,即中國古文。燕大有一年入學測試,就是翻譯《桃花源記》,還不提供原文。極有道理。

外語教學表明,母語與外語有正遷移作用。中文好的人,學外語更有潛質。我們耿丹語言系,還包含漢語專業,地利人和,便於英專的學生,提升中文修養。

民國時期的英文教學,自由度頗高。沒有什麼統一教材,由教師自主。1924年到1925學年,林語堂在北大教英文課《基本英文》,大英,還不是英專,用的教材是Hardy的The Return of the Natives,(哈代 《土著人的回歸》,小編注)聽說讀寫一體。鬱達夫等人教的大一英文,教材是H.G.Wells的Time Machine(喬治 威爾斯《時間機器》,Conrad的Lord Jim(康拉德 《吉姆勳爵》),王爾德的戲劇等。

當年入學的學生,不少畢業於教會學校,英文應用能力頗高。而現在的學生,已經被學校英語教學徹底摧殘,文學品味基本為零。我是在做無米之炊。

現在的大學英語系,要麼注重項目、課題、科研基金,華而不實,要麼過於市場化,強調職業性。殊不知市場需求千變萬化,大學四年之後,也許,學的專業已被淘汰。

經典的,才是長遠的。通過文學習得的英語能力,以及性情陶染,品味提升,會讓學生終生受益。

吳宓談及文學的十大功能。即:

「涵養心性,培植道德,通曉人性,諳悉世事,表現國民性,增長愛國心,確定政策,轉移風俗,造成大同世界,促進真正文明」。


  

因現實所困,耿丹的通識實驗終未能成。李杜也在一年後移居香港,但他那些經典的課程一直被聆聽過的人傳頌。幸運的是,這個五月,李杜老師未盡的優雅文學課,可以在博雅小學堂得以延續。一字一句品讀西方文學名篇,李杜將帶著我們在喧囂塵世中,用英語與那些西方文學巨匠們對話,體會靜靜流淌在文字和時光裡的感動。


時間:5月3日-5月31日

        (每周二晚21:00-22:00)

形式:播呀FM直播室

人群:愛好文學,希望提升英語水準

主講:李杜



前新東方高管,前武漢新東方學校校長,被譽為英語教育界最優雅的大師,有一口純正的倫敦腔。曾旅居倫敦多年,現定居香港。

李杜老師的在線英文課到底有多受歡迎,看看聽過課的人們有多激動就知道了☟


時隔半年,李杜老師再次回到博雅小學堂,為大家解讀世界經典英文短篇小說。

講故事,是人類最早的文學形式之一。短篇小說,起源於故事,興起於雜誌開始流行的十九世紀。短篇小說篇幅短小,有利於快節奏生活下的閱讀。

 

本次《世界經典短篇小說五講》,精心選取五篇經典小說,一字一句英語朗讀,並進行文字講解和文學解讀。

 

參加本課程,需要高中以上英文水平。李杜老師不會做語法解讀。這是一堂文學欣賞課。英文文本,漢語講述。大家在領略文學和思想的同時,順便學習、鞏固和提升英語水平。英語學習,本該是這樣一樁無心插柳的美事。


第一講 

奈保爾

B Wordsworth 《B.沃茲沃斯》

 

奈保爾是西印度裔英國作家,2001年獲諾貝爾獎。這篇小說,選自其短篇小說集《米格爾大街》,關於一個流浪詩人。文字淺顯,卻憂傷得無以復加。

 


第二講

黑塞 

The Poet 《中國詩人》

 

黑塞是德國作家、詩人,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這篇短篇小說關於一個中國詩人的故事,玄遠空靈。從沒想過,一個德國人,能寫出這麼有唐詩宋詞氣韻的小說。這是我所讀過的西方文學裡,最具中國詩意的文字。

 


第三講

卡爾維諾兩篇小小說

Solidarity《同夥》和Making Do《麻木》

 

卡爾維諾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卡爾維諾突患腦溢血去世,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是諾貝爾獎的巨大損失。這兩篇小小說寓言,卡爾維諾用奇詭的筆法,描盡人生的荒誕。

 

第四講

梅爾維爾 

Bartleby the Scrivener《抄寫員巴託比》

 

Bartleby the Scrivener。梅爾維爾是19世紀美國重要作家。這篇小說關於華爾街上一名小職員的悲劇。Bartleby,算得上文學史上最早的抑鬱症角色之一了。

 

第五講 

契訶夫

The Bet《賭注》

 

契訶夫可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父。這篇小說,關於生命、孤獨、讀書,文字深刻,發人深省。除了深刻的內涵,更有讀書門徑的探討。

最佳推薦獎10名


獎勵:李杜世界短篇小說微課免費聽

參與方式:在朋友圈分享本文時加注你的推薦理由,回復至博雅小學堂公眾號,你懂的(圖啊~圖啊)。

博雅小學堂編輯將從即日起至5月2日的所有推薦語中評選出10條最佳,獲選者將得到本次「李杜世界短篇小說」微課免費聽講機會。獲獎名單將於5月2日當天微信圖文中統一公布。

相關焦點

  • 紐西蘭毛利文學: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毛利人和毛利文學是殖民化的產物  毛利文學先後經歷了從部落口頭傳統到毛利語書面寫作再到毛利英語文學的演進,文學樣式、存在形態、內涵意蘊、主題聚焦等隨著殖民進程和歷史發展不斷得到豐富。為了有效地傳播基督教和便於進行殖民統治,傳教士在毛利人的協助下於19世紀早期創製了毛利文字並積極加以推廣,文字的出現使書面記錄毛利口頭傳統和用毛利語從事寫作成為可能。廣義的毛利書面文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毛利人參與歐洲白人對毛利神話傳說的搜集和對毛利民族志的撰寫。
  • 民國時期的英語課本原來是這樣的,滿滿的文學氣息
    自從學校開通英語課程以來,多少年我們學英語的時候總是少不了和英語教材打交道。還記得當初最開始的李明、珍妮和丹尼到後來的李雷和韓梅梅,再到大學時候的英語課本和各種教材……很多人也可以說飽覽英語課本了吧。可是民國時期的英語課本你見過嗎,好不好奇?一起來看看近百年前的英語課本是什麼樣的吧!
  • 劉略昌:紐西蘭毛利文學 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為了有效地傳播基督教和便於進行殖民統治,傳教士在毛利人的協助下於19世紀早期創製了毛利文字並積極加以推廣,文字的出現使書面記錄毛利口頭傳統和用毛利語從事寫作成為可能。廣義的毛利書面文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毛利人參與歐洲白人對毛利神話傳說的搜集和對毛利民族志的撰寫。
  • 名人講英語l張愛玲、林徽因、冰心這些民國才女英語為什麼牛?
    這些才女不僅中文妙筆生花,更展現出驚人的外語學習天賦,今天我們看看幾位如雷貫耳的民國才女,看看她們的英語水平到底如何。張愛玲首先要講的就是寫出經典名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的作家,張愛玲。張愛玲青少時期就讀於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聖母瑪利亞女校。
  • 回歸經典閱讀才是英語專業生存的不二法寶
    傳統英語專業教材基本是以「習題集」的模式編寫,常見的情況就是一篇兩頁的課文,配上幾十頁的練習——課文只是為習題服務,而大量詞彙、語法習題才是重心。某種意義上而言,「偉大的作品」其實最簡單,是「任何人都能讀的書」,因為這些著作「處理人類會面對的最大難題,而且是用最複雜的理念處理這些問題」,但同時又具有「最清晰簡易表述」(哈欽斯2015:69)。可以說,這些就是最好的、最美的英語。經典閱讀使學生浸泡在美好英語的廣闊海洋中,深切體驗英語語言的美感與高水平用法,通過前置的人文教育自然發生的語言習得。
  • 林語堂、胡適、張學良,民國才子英語哪家強?
    來看看,他英語口語怎樣。14歲時候,胡適離開安徽鄉下,來到大城市上海,第一次正式接觸英語,後來公費前往美國留學。視頻只有一句話,看得出來,胡適很喜歡用長句子。1917年,胡適任北大哲學系主任,不時用英語發表一些講演。辜鴻銘,這位有個英國義父、從小讀莎士比亞、十歲去英國的天才,當時在北大教英國文學,他曾當著眾人的面,對胡適說:「胡先生留學七年,可剛才的英語說得實在不地道。記住,在英國那是下等人的發音。」
  • 英語素養講座 為什麼學英語一定要涉獵文學作品?
    近日我與幾位大三、大四的學生交流。
  • 英語是通達世界信息的渠道,把英語學到最好後迅速回到中國國情本地行動
    我知道的,清華學霸大一就在考GRE準備出國留學歐美名校,而我所接觸的很多二本三本,大一接觸後,反覆提醒背單詞就是沒反應,不得不感慨,高考考分不一樣,上的本科學校不一樣,人與人的目標差別就逐步拉大。我讀本科期間就在不斷追趕,也不在意校內考試打分了,專門多看書多背單詞了。
  • 阿卡索外教網用心做在線英語教育,始終回歸教育本心
    原標題:阿卡索外教網用心做在線英語教育,始終回歸教育本心目前我國的英語教育並沒有落實到家家戶戶,網際網路讓人們有機會認識世界,拉進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同時,也同時放大了人們之間的差距。意識到英語重要性的人,開始馬不停蹄的參與到英語培訓教育當中。
  • 民國最牛父親:玩轉英語,還帶女兒去風月場所
    林語堂認為: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課堂,在學校裡能學到的東西不如校外所見所聞得到的知識多。他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和特殊的家庭背景中,以他特殊的教育方式,讓女兒凡事經歷、凡事學習、凡事發問、凡事自省。童年經歷的一切,成為了林太乙成長的基石。
  • 在線教育撬動傳統方式變革 51Talk無憂英語發力英語嘉年華
    來自51Talk無憂英語的市場營銷副總裁吳昊做了相關分享,他主要認為,傳統教育的局限性,給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契機。重塑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這是擺在網際網路教育從業者面前的一個難得機遇,也是中國教育與世界同步的機會。同時,有了網際網路的驅動,在線教育可以成為解決教育資源問題的一個最佳手段。
  • 英語文學對青少年的影響
    所以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路徑,家長要珍惜12歲之前孩子學外語最輕鬆的時光。03了解你的孩子是哪種英語學習模式越來越多家長很早就開始考慮各種與國際教育對應的準備,這裡跟大家分享英語課程在一般學校、雙語學校和國際教育的不同教學類型和方式。
  • 民國時期英語學習圖鑑:「平平無奇的語言小天才罷了…」
    現在社會發展特別顯著的一個變化之一就是學習了,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和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比起古早時期大家的學習方式簡直就是質的飛躍,尤其是學習英語的變化,相信每一個掙扎在考試大門外的學生都會懂民國時期的學習氛圍一直是為大家公認的濃厚,不然也不會湧現出那麼多名人大家,林語堂、林徽因、張愛玲等等一眾大家熟知的知識分子不單是取得了傑出的藝術和文學成就,他們出色的英文水平更是為其作品內涵注入了獨特的魅力。一切學習的基礎開始於課本,要想知道那個時候的人們怎麼學習英語,當然就要先看看他們的教材啦。
  • 【趣味學英語】1929年民國時期名媛說英語吊打現在95%的國人
    一口英語流利得堪比母語,而對中華文化的造詣又同時讓人自嘆不如。最近,一個三位民國時期的小姐姐們用英文介紹自己髮型的視頻又風靡網絡。那麼,一起來看看,民國時期的留學生們,英語到底是什麼水平?註:視頻攝於1929年,由幾段刪減花絮組合而成。視頻中三位民國女子分別以英文、中文和粵語介紹自己的髮型,中間講英文的女子還同時負責為另兩位模特翻譯。
  • 新書速遞:《英語文學與聖經傳統大詞典》
    因此很多西方文學中,都有不少《聖經》典故,如果對《聖經》缺乏了解,是很難把握其內涵的。在西方文學中,英語文學無疑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喬叟、莎士比亞、彌爾頓、笛福、狄更斯、勃朗特姐妹、柯南道爾、哈代、馬克吐溫、霍桑、斯託夫人、CS路易斯等等熟悉的名字,影響了無數中國讀者。跟其他西方文學一樣,英語文學也大量引用《聖經》典故。以莎士比亞的作品為例。
  • 非洲英語文學,養在深閨人未識
    但英語文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被看作是英美文學,而非洲,基本被視為文學的不毛之地,更別提英語文學了。多年前我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裡,我們都過多地關注英美文學,過多地關注英美文化,對其他國家的文學文化的關注和研究明顯不夠。而吸收外來文化,要做到均衡,像我們的人體吸收營養一樣,不能太單調單一。
  • 張愛玲英文水平高,但國文卻考試不及格,難道她不喜歡傳統文學?
    民國時期開始人們慢慢的接受高等教育,人們也從封建思想中慢慢走出,許多女子也不用在裹腳,還可以和男子們一起上學讀書,其中孫中山先生也提倡建設女子學校,讓國民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當時民國就出了四大才子徐志摩、鬱達夫、邵洵美和戴望舒,他們四人都是極其有文採的人,對中國文學發展有著十分卓越的貢獻。除了才子之外民國也有四大才女,分別是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和張愛玲,張愛玲更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女性傳奇人物。
  • 在歷史和文學中汲取教育智慧的英語老師
    初中時,語文老師張立軍見他只是「看」書,便教他做讀書筆記,系統讀書。上高中後,李宏山老師的課讓尹祚鵬對歷史十分著迷,大學志願裡就填寫了中文和歷史兩項,可不曾想,最後他卻被陰差陽錯地調到了英語系。  回想這段經歷,尹祚鵬說:「當時估計缺英語老師,我就被選中了,對我來說從師範院校走出去當個英語老師,也算不錯。」1994年尹祚鵬大學畢業成為萊蕪市第十七中學一名英語老師。
  • 追溯「中式英語」的源頭,晚清民國教科書熱潮下看中小學英語教材的演進
    為什麼,我們要編寫一本晚清到民國時期的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史?(代序節選)文  | 陳自鵬我和同事們歷經三年,付出極大的辛勞,終於拿出了這本小冊子,算是了了一樁心願。細說起來,這樁心願源自幾個方面:一是我早先在做「中國中小學英語課程教材教法百年變革研究」課題研究時,由於條件所限,沒有看到多少清末民國教材的實物,只能用文獻法進行研究,所以有很多缺憾;二是參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年教科書」梳理課題研究時受到同行們的啟發,有了繼續深入研究的衝動;三是2015年在天津結識了老課本收藏家李保田先生,在他那裡見到了將近千本清末、民國時期的英語教科書,感到非常震撼
  • 熱·科普|民國時期沒「專八」,學校怎麼教專業英語
    林語堂先生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應該算是民國英語教育的先鋒。20世紀20年代,林先生從武漢國民政府辭職來到上海,他發現市面上暢銷的英文教科書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存在太多問題,於是決定親自動筆,編寫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