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電影《決裂》講述了一個文革期間,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在江西省某山區成立的故事,其論述的核心圍繞是什麼樣的人有資格上大學,上大學是為了什麼目的的真問題。今天,我們來理解這部電影,反思教育的路線問題正當其時。
一
電影圍繞幾個關鍵的矛盾展開。
第一,學校的建址是在郊區還是山上?
「抗大」老幹部龍國正被派到松山分校任黨委書記兼校長。當時,兩條路線的鬥爭非常激烈,圍繞辦學姓「社」還是姓「資」展開激烈討論,地委趙副專員支持副校長曹仲和把學校建在城郊,而地委副書記唐寧則站在龍國正一邊,支持他們把學校建在山上。
建在郊區的優勢是交通條件便利,學校的環境好,劣勢是離田間地頭遠,學生只能待在學校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離生產生活很遠。而建在山上,其實是建在農民身邊,農業學校本身是為了農民、農業、農村服務的,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鄉村面貌服務的,是一項與實踐緊密相連的學校,當然建在山上好啊。
第二,什麼樣的人有資格上大學,是有文化基礎的,還是想努力學習的?
學校建好了,當然要招生,可是在誰能上大學的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教務主任孫子清,認為工農出身的青年沒資格上大學,因為他們沒有文化基礎,不懂得科學道理。氣憤的龍國正抓起江大年的手宣布:「這手上的老繭就是資格!」他聘請老貧農參予學生入學評議,堅持開門辦學。
於是,眾多的在舊時代沒有辦法上學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青年入了學。在建國初期,幹部、知識分子產生的基礎是要有文化知識,因為,當時的教育普及率低,大面積的人口還是文盲。要有文化基礎的人上大學,肯定是舊時代鐘鳴鼎食之家的子女才有可能,貧下中農的青年是沒有機會上大學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作為社會流動渠道的意義就突顯了。
第三,學習的目的是參加考試還是學以致用?
圍繞上課的內容,學生與老師發生了激烈的爭論,老師上課教授馬是什麼樣的,有哪幾種類型,有什麼特徵。而當地並沒有馬,農民靠的是牛犁地,顯然認識牛比認識馬重要,青年也能學以致用。一些學生圍繞這個問題,貼出《少講馬,多講豬和牛》的大字報,批評老師教的沒有用。跟實際生活沒有關係。快考試的時候,女主人公發現農民的稻田長滿了蟲,可是當時公社的農民都出去修水利去了,老師們說,明天要考試,今晚必須好好複習,不能去除蟲。學生們群情激昂,認為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幫農民除蟲而不是紙上談兵。年輕的學生們就一哄而上,去幫農民除蟲了。
學生們的觀點是要學以致用,與當地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而教務主任則是將學校作為換取文憑的場所。這裡的文憑是一個資格證書,是教育成功的確認,經過了考試,就是學習成功,也不管學生學習到了什麼,有什麼實踐功能。
三
學習的目的顯然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提高個人的修養與品行,也就是「做」人。第二個層次是解決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第三個層次是學習是為了報效祖國,報效人民,這是社會主義情懷。
這對應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情懷,勞動本位、技能本位、社會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