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有等級的,早期的教育應該著眼於對物理世界的理解,所謂「格物致知」。後期的教育或大學的教育,應該著眼於對事情的理解,把握人及其事情內在的道理,所謂「傳道、授業、解惑」。
要想理解事情背後的道理,就必須掌握一套概念體系。我們為什麼不能把握企業及其管理體系的全貌?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缺少一套概念體系。不能依靠一套概念體系,去理解或把握企業及其管理體系的全貌。
概念體系存在於那些經典的理論著作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需要學習和閱讀經典著作,提高閱讀經典著作的能力,養成閱讀經典著作的習慣。
馬克斯·韋伯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近代學者理解和把握一個社會運行的全貌與真相,得益於卡爾·馬克思給出的一套概念體系。為了強化這一點,他後面還追加了一句話,誰要是不承認這一點,誰就不是一個誠實的學者。
我開始上研究生,花了很大的力氣研讀《資本論》,幾乎每天晚上抱著《資本論》入睡。熄燈以後,宿舍同學之間還相互背一段。背著背著腦子裡就開始翻篇,就是想不起來下一頁是什麼。
終於熬到期末考試,腦袋裡塞滿了經典理論,進入考場之後,不敢隨便晃腦袋,唯恐攪混了理論之間的內在邏輯。
共50道題目,放在一筆桶裡。我抽到的題目是,《資本論》第一卷第6章的主要內容及其內在邏輯。主考官是吳樹青老師,後來當了北大的校長。
我先描述一下第6章跟第5章的關係。講到一半,吳老師說,講第6章的就可以了。
按照事先的準備,接下來我就開始講第7章跟第6章的關係。剛一開口,吳老師說別講了,就講第6章。我發現吳老師已經很不耐煩了。
這種口試方式,對考官是一種折磨。十幾個考生,一天下來真受不了。全班幾十個學生。幾天下來,會虛脫的。
言歸正傳,第6章,我一口氣講了45分鐘,唯恐落下拐彎抹角的細節。主考官一再提示,簡單點,再簡單點。最後給了一個優,還給了一個評價,《資本論》背得不錯。
從此,我對閱讀經典理論,無有恐懼,沿著馬克思,韋伯、涂爾幹,一直研讀到德魯克,找到了自己的專業理論。
大學教育的本質莫過於此,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經典讀書的能力,養成閱讀經典著作的習慣。讓每一個學生真正能感知到複雜世界背後簡單的邏輯,或依靠概念體系去洞悉複雜多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