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老師在節目中的對話發人深省,內容令作為家長和老師都有不少收穫,我也深刻領會到教育問題的本質。
我作為新手媽媽就有領悟到這個問題。我作為兒子的親密照顧者,對他無微不至,常常被家人責怪對他太好,以致慣壞了,稍有不滿足時就耍潑,對我自然是又錘又打,我知道他心裡也難受,因為這時他的需求沒有得到回應。
但他爸爸作為一個威嚴的形象,他反倒對他有敬畏之心。只要他爸爸在家,他絕對是順從的娃,即便是調皮也是在可控範圍。
顯然,小孩也是看人的,對自己好的,容易滿足他需求的親人反而會欺負他,而稍加嚴厲對待他,反倒聽話許多。
今天我想延伸到另一個問題,一切教育的本質不是完全否定,而是先迎合後引導。
比如,我兒子在洗澡時會突然跑出來將水澆到客廳的地板上,在第一次這樣做時,我很大反應去制止他,並告訴他這樣做NoNo,地板會打溼,走過會摔跤。
但,效果真的不好,他反而覺得有趣,越加這樣做,反覆幾次我就上火了,最後還是不自願的收手,以強制抱走手尾。
有天我無意中看到人間世這本書,其中有一小章節講到教育問題。也就是上面講到的先迎合後引導的方式。
當他再一次做重複的事情時,我問他為什麼要將水澆到地板上,他以牙牙學語般的口齒跟我說:媽咪,衝涼涼。國語的意思是,地板也要洗澡。
原來,我兒子的內心世界是這麼有趣的,他在自己洗澡同時,也想到給地板洗澡。
後來,我慢慢明白,教育小孩不能老是拿大人的道理去教育,第一,小孩並不能完全理解大人的道理,這樣講會效果不好。
第二,小孩也有自己的思想,我們應充分尊重他們,教育不是改變他們的思想,而是引導他們。
書上有句話特別好:兒童教育的開始並不是去教育,而是首先讓成年人成為兒童。
很簡單,教育孩子,還是得先從孩子的思維出發,並做到先迎合,後引導。比如我兒子要給地板洗澡,好的,沒問題,我還贊他棒,接著引導他應該怎麼給地板「洗澡」,並順帶告訴他剛剛的方式需要改進,那麼下次他真的就沒有做了,教育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