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一下,這是一篇樸實無華的總結帖,跟一些英語啟蒙大神相比還是有很大很大的差距,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理性探討。
在君君還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我因為在育學園上聽了一次常青藤爸爸關於英語啟蒙的講座後,開始計劃起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的各項事宜。常爸的這場線上講座的核心內容是由一條時間線串起來的:0歲就可以開始進行英語啟蒙,2歲前孩子吸收英文和中文的速度其實是一樣的,而2歲後這個階段就結束了,但是孩子7歲前對於一些語法點會比更晚開始學習英語的孩子更加敏感,比如從初中才開始學習英語的我,直到現在,口語還時不時會在在過去式現在時將來時裡掙扎,需要下意識去注意才不會出錯,而7歲前就開始學習英語的孩子,出現類似的語法錯誤是極低的。所以把握住這幾個時間點,對英語啟蒙有個大致的時間規劃,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常爸還規劃了幾個英語啟蒙的重要階段,0歲到1歲,開始英文的親子互動,包括童謠,指物訓練等,1歲起開始英文繪本共讀;3歲可以開始嘗試分級讀物;並在6歲時實現獨立閱讀。
相信所有的爸爸媽媽在建立孩子某項習慣時一定能達成的一個共識是,習慣的建立和養成都是越早越好。對於英語啟蒙,也毫不例外。雖然開始時,都不可避免會歷經各種挫敗,這種挫敗包括,孩子讀著讀著就跑掉,或者孩子壓根就不願意讀書,還有就是讀了很久感覺也沒有任何的回應和效果。在本身就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心態下以及受到周遭不理解的眼光裡(比如有的人會覺得至於嗎這麼早給孩子學英語),很多父母都選擇了放棄。但你只要在這個過程中,想明白一件事,也許就能更堅定地走下去了:對於任何一個嬰兒來說,你跟他交流的普通話或者地方方言都是一種新的語言,而嬰兒卻能在你日積月累的交流互動中把這本不屬於他與生俱來的語言學會,那英語,why not?怎麼沒人覺得一出生就跟零基礎的孩子說中文也是揠苗助長呢?就因為他生在中國,所以只說中文理所應當?
除了常爸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更加讓我堅定地使用原版繪本進行互動的是TED的關於孩子語言習得的視頻演講:
(轉自騰訊視頻)
see?嬰童的大腦在和真人互動的過程中才會真正地建立起神經突觸連接,語言學習更是如此,他們通過面對面地學習成人的面部表情和動作來不斷地完成他們腦子裡的語言理解和學習的拼圖,在不斷地在互動中修正和加強語言的理解,最終真正學會這門語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語言專家都建議不要在沒有任何引入的前提下給孩子進行磨耳朵,而君君在學習語言上的一些表現也正是驗證了這一點:沒有理解和互動的前提下的磨耳朵都是背景音,大部分都是無效的。
在開始進行英語啟蒙時,父母自己要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信心,那我是通過下面這兩本書建立起一定要進行英語啟蒙的決心和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的信心的:
第一本《0-6歲,從嬰語到英語》作者王潔,江湖人稱「想想媽」,她的書之所以對我來說特別有說服力,那是因為想想媽和大多數有一定英語基礎但是基本不怎麼在日常的生活環境裡使用英語的父母一樣學習的都是應試英語,同時她也是一位職場媽媽,並不是24小時貼身陪伴孩子隨時都浸潤在英語學習裡的,瞧,這是不是我們這些媽媽本媽呀!而就是這樣一位媽媽,運用原版繪本,搭配音頻視頻資源,讓想想說出了一口地道的英文,我記得書裡有一小段寫了她帶想想去專業的英語培訓機構測試的時候,那裡的老師壓根不相信這個孩子竟然是在中國本土長大,而且家裡也沒有來自英語國家的家庭成員。
第二本書鼎鼎大名的廖彩杏,相信對英語啟蒙稍微有點了解的都知道出名的廖彩杏書單,羅列了各種優秀繪本,只要按照她的書單安排去通過音頻磨耳朵,孩子僅僅通過有聲書的學習,就能輕鬆地學會英語。她的這本書實操性很強,畢竟連計劃表都給列出來了,給一開始摸不著頭腦的媽媽們還是能夠提供很大的幫助的。但我覺得廖彩杏給我的另外一重信心是,她是在孩子5歲時才開始進行這樣的英語啟蒙,而且,她成功了。所以每當我覺得自己堅持不下去,或者覺得自己總在走車軲轆老路的時候,我總想起廖彩杏的例子並藉此安慰自己,沒關係,讓孩子慢慢來,讓自己慢慢來。
再來回憶回憶君君讀過的那些原版繪本吧:
最早的最感興趣的Eric Carl的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喜歡了這本之後又入了詞彙高級一點的Polar Bear, Polar Bear, what do you hear?但是神奇的是,我買的這個版本是發聲版的,看過這本書的朋友都問我在哪裡買的,貌似並不是市面上的流行版本。現在一回想,才發現,雖然我一直把Eric Carl是入門必備這句話掛在嘴邊,而實際上我們讀過的Eric Carl並不多,除了這兩本就只有very hungry Catepillar和From Head to Toe. 雖然毛毛蟲的名氣頗大,但是說實話,君君貌似對這本書並沒有愛上的感覺,而這本書恰恰是做過拓展最多的,手工做出一隻毛毛蟲啦(個人感覺和書上差別也不是特別大吧),一起看毛毛蟲的動畫啦,音頻也聽了不少,但沒愛上就是沒愛上。而From Head to Toe, 是最早讓君君有輸出的一本書,沒記錯的話應該是15個月左右,他嬰言嬰語地學著我模仿狒狒用手捶胸口的動作嘴裡說著:thump my chest! 跟他說clap my hands, 會做拍手的動作,說kick your feet, 就踢踢腿,那時候真是太驚喜了,有種往深水潭裡扔石頭終於聽到了迴響的感覺(君君:對不起,有被冒犯到。)。於是開始買更多的原版繪本: wheels on the bus, where is green sheep, goodnight moon, pat the bunny, Rainbow Rabbit , Child's Play系列洞洞書...重點聊聊這幾本君君最喜歡的吧:
首先這幾本都可以在喜馬拉雅找到對應的繪本音頻的,我最喜歡的是JY Books版本的,有歌謠,有慢速朗讀,還有跟讀,歌謠的旋律朗朗上口,聽個幾遍就能學會,可以和孩子出門遛彎子的時候一邊走一邊唱,啟蒙可不就是重複重複重複麼,我印象最深的是,君君在稍大點(2歲左右)有次聽到我放5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這首歌,他特別感興趣,我抱著他邊轉圈邊唱,跟他解釋這首童謠大致的意思,他就要我一遍一遍地回放,後來我抱累了,他自己坐在椅子上對著天貓精靈又重複地聽了好多遍,然後第二天這首歌他能完整地輸出句子了。童謠,確實是低幼兒童進行英語啟蒙的利器,容易感興趣,簡短的有韻律感的像詩一樣重複的句子特別容易記憶。
Wheels on the bus是一首經典的英文童謠,這首歌的旋律被填過許多不同的詞,甚至連君君去上金寶貝早教時,金寶之歌(哈哈哈我取的名字)也是用的這個旋律,他聽到之後眼睛一下子就亮了,笑嘻嘻地看著我,就是那種最好的朋友之間需要確定彼此默契的時刻,知道「你懂的」,並需要我回饋給他「對,我也聽出來了。」我非常幸運地在騰訊視頻上找到了這本書的對應視頻,和書上的圖畫一模一樣,是書上的靜態圖片動起來了,也是JY Books做的,到動畫講解完了之後還有小朋友們跳舞的環節,小君君撅著屁股跟著電視畫面跳舞的樣子,真的太可愛了。
Goodnight, moon,這是一本很溫馨的晚安書,君君因為這本書,對月亮這個詞的輸出是英文早於中文的,確實moon這個單音節的詞比中文的「月亮」這個包含著雙元音,還有前後鼻音的詞語要好發音得多,所以可見,在學習語言的孩子眼裡,你對他說的是什麼語言都是不重要的,他會選擇自己覺得最容易輸出的語言去表達。goodnight, moon這本書,如果看圖不仔細是品味不出這本書的有趣之處的,每一幅圖貌似都是一個場景,看不出什麼變化,但又都有些細微的變化,比如每幅圖裡月亮的位置都不同,比如鐘錶一直在走動,比如房間的光線越來越暗,比如床上的小兔子的姿勢也都不同,我和君君最喜歡的是找圖裡little mouse的位置,它有時躲在窗臺上,有時在地毯上,有時在桌子上,因為老鼠特別的小,不是特別容易找到,君君每次花了一點時間準確地點到老鼠的位置時,總有大大的成就感,還會不自禁地為自己鼓起掌來。這本書裡有一副畫是the cow jumping over the moon,是很有文化背景的,源自一首十六世紀的經典英文兒歌《Hey Diddle Diddle》,可以說,大部分英語言國家的小朋友都是聽著這首兒歌長大的:
Hey diddle diddle,
The cat and the fiddle,The cow jumpedover the moon.The little dog laughed,To see such sport,
And the dish ran away with the spoon.
經典地跳過月亮的場景在很多其他的優秀繪本裡也有體現,比如很多家裡都有的安東尼的My Dad裡也有一幅圖是關於爸爸跨過月亮的。
Rainbow Rabbit(彩虹兔系列)是把英文童謠啟蒙做到極致的一套繪本,配套毛毛蟲點讀筆和英閱聽聽小程序,真的是做到把每首童謠都講透,應該不會有孩子會不喜歡。Child's Play的用詞要更難一些,童謠的長度也更長,由於不是紙板書,相對比較容易被損壞,但是配合毛毛蟲點讀筆,尤其是Down by the station這本裡面各種車的音效都很逼真,君君一下子就記住了motorcycle, Fire Engine, Puffer Trains.這首童謠也是做過英語啟蒙一定避不開的經典。
看看字數3000多了,感覺才講了1/3還不到,純經驗總結留作存檔,在標題添上(1),下回再敘。謝謝你花時間看到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