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Jennifer老師上線髮長文了!不容易啊,平時工作確實很忙,零零散散地發發微頭條,普及科學的啟蒙知識。我估計大部分人也是偶爾上線,上線還不一定刷到我,所以還是很有必要整理成長文把事情講清楚。
歌謠+繪本+動畫片,目前成了公認的英語啟蒙三大法寶。安妮鮮花的《語感啟蒙》有提到;遍地開花的大小V、寶媽領袖們更是各種奔走相告;還有各類學習英文的APP幾乎都少不了這三大塊內容。這就給大家造成2大誤區:
1, 英語啟蒙只包含歌謠、繪本、動畫片;
2, 只要做好這三大板塊,就能習得英語。
歌謠、繪本、動畫片對於少兒學英語有益,主要出於兩點:
1) 提高興趣。不愛看書的孩子很多,不愛聽歌、聽故事、看動畫片的孩子幾乎沒有。這三種方式能很好地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尤其是中文強勢的娃,這三招更是好用。
2) 押韻的歌謠韻律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語音意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為以後閱讀打基礎,即:激活和訓練pre-reading skills。
事實上,從語言學的角度告訴大家, 「聽歌謠」「讀繪本」「看動畫」都不是英語啟蒙的第一步,換句話說,連必須都算不上。
第二語言的習得是有規則且系統的,類似於「類母語」的一套體系。回憶一下,孩子出生後大概2歲左右就能說中文了,這過程中你給孩子的中文啟蒙是歌謠嗎?是繪本嗎?還是動畫片?
都不是!從小我們家長是指著東西和孩子說話交流,發生交互。兒歌、繪本每天最多1小時左右的輸入,只佔一小部分。如果一個家庭從來不給孩子聽歌讀繪本,是不是就學不會中文呢?顯然並不是。學語言正確順序是,先理解字詞,再理解句子,是從最基礎的聽力理解開始的。
因此,英語習得的第一步是解決日常用語的交流問題。歌謠、繪本、動畫和線上線下課一樣,都只是單向輸入,叫做學得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習得。
我在給家長配置學習課程時,也會包含歌謠、繪本、動畫。主要原因是中國父母啞巴英語太多太多,還有很多爸媽照著念都不行。儘管我會給到日常場景對話練習資料,但刨去各位含水量的執行力和完成度,根本不能保證孩子有足量的浸潤時間,只能靠其他部分彌補短板。
作為一名普媽,帶娃學好英語最佳組合【學得+習得】,學得為主,輔之習得。(至於如何學得,如何習得也是有方法可言,至少方向上大家不要錯,方向錯了,越努力,越低效。)
網上有不少大V媽媽,自己英語雅思8分,好的不得了,社交平臺上非常勤快地曬自己最近給寶寶讀的繪本、唱的兒歌,再一看他們家娃3歲能流利對話了,確實很牛。很多媽媽就想跟著大V學習,複製她雞娃的路線,把自家這位培養成原版娃。
事實上,牛媽雞娃路線並不適合普媽普娃,根本原因就是我上述所講的日常交流模塊的缺失。換句話說,如果你只是跟著大V買各種繪本,教孩子唱歌,報一些課程,甚至有些大V宣揚看100部動畫片孩子就能上樹了,那麼你在浪費孩子一去不復返的黃金時間。小朋友不僅不能系統地學好英文,她的交流會遇到很大的障礙,將來啞巴英語的可能性非常大。
最後總結一下:在最開始啟蒙的初期,我們把字詞聽說做紮實、有趣,可以不聽歌、不讀繪本、不看動畫,但日常對話交流一定要有。大概積累到200-500個日常聽力詞彙,媽媽們再開啟這三大「寶」。當然「同時」都進行更好,如果講解得當,會為學習增添樂趣,也能學新詞彙和表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