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是個特別的數字。一年有12個月,傳統文化裡有12生肖,鐘錶的錶盤有12個數字,12代表了輪迴也代表了新的開始,對於一個軍人來說,12年的戎裝生涯是一次成長更是一次蛻變。在武警雲南總隊曲靖支隊有這樣一個人,他勤勤懇懇、埋頭苦幹、克己奉公,他精湛的技術和敬業精神,深得部隊的讚許,戰友們都稱他為「老黃牛」。他就是武警曲靖支隊通信技師、貴州安龍籍現役武警戰士——彭發忠。
彭發忠從單一維修到多面好手「把脈大拿」的進階路「班長、班長,值班室報告,羅平中隊1號哨監控斷線了,股長安排你趕緊去看一下。」 前不久,一場漂泊大雨直襲深夜,正在臥床酣睡的彭發忠被床頭對講機驚醒,來不及開燈的他趁著夜色迅速穿上衣服直奔機房。擔任通信班長以來,像這樣的維修任務,彭發忠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了,戰友們都稱他為通信「把脈大拿」。
彭發忠與戰友在調試電臺設備
彭發忠從事的是部隊通信網絡的日常預檢維護任務。2009年初,支隊組織通信業務集訓,彭發忠被中隊選送到機關通信股輪訓。報到前一晚,中隊長楊敏特別叮囑:「去了就別回來了,爭取留在機關。」到支隊報到第一天,老班長讓彭發忠先拆裝電腦試試,看似簡單的手工活,彭發忠卻感到腦子裡一片空白。「不怕你笑話,當時就覺得自己特別low,我拿著螺絲刀竟然不知從何下手。」回憶說時彭發忠難為情地說,那時都是21世紀了,自己對電腦的掌握卻還停留在開機與關機狀態。「不行啊,一個月內你要是學不會這玩意,恐怕就要回原單位咯!」老班長看出了彭發忠的呆滯,告訴彭發忠要想立足機關必須具備一技之長。
彭發忠檢修網絡傳輸
進機關都是被中隊風風光光送來的,要是灰溜溜回去了,面對中隊戰友豈不是很丟臉?從那天起,彭發忠就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將這「方老殼」搬進腦裡。為此,他白天認真參加警勤中隊執勤,晚上就泡在通信機房裡加班加點學業務。他把廢舊電腦一臺臺地拆卸、組裝,遇到琢磨不透的難題,就從專業書本裡找答案、找老班長請教。一年下來,他摸索出了先確定故障後對症下藥的維修模式,探索出的「故障排除三步法」被總隊區域網推廣。但是他從不滿足,時時提醒自己不斷學習,以適應設備的更新換代要求。面對網際網路飛速發展,通信技術不斷在更新換代加速,彭發忠感到,日新月異的大環境給通信兵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彭發忠抓住一切時間和機會學習,只要股長每次去地方通信部門協調網絡事宜,他都要纏著股長一起去,虛心向地方網絡專家請教。憑藉酷愛學習、勇於鑽研的那股勁頭,很快掌握了網絡傳輸業務的新本領。2013年,他主動申請調到三級網維修組,實現從電腦單一維修到全面管理區域網的轉變。既當通信員又當戰鬥員危險來臨時總衝在第一線提起彭發忠,無論是支隊機關幹部還是基層官兵都能說出幾個他的小故事。
彭發忠在架設衛星背負站2014年8月3日,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震中災情如何?有多少人員傷亡?有多少房屋倒塌?這些由於通信中斷難以得知的信息,成為了全國人民最為關注的焦點。時任通信股長的支隊現任副支隊長巨洪剛告訴記者,地震發生後,支隊奉命火速奔赴魯甸救援。為打通震中龍頭山鎮與外界的信息通道,彭發忠硬是攜帶衛星電話、視頻傳輸等通信設備冒著餘震連夜徒步5個小時,他所帶的衛星電話成為當時部署救災力量的惟一通道。「當時我們通信班總共去了3人,帶了有10多臺應急通信設備,守聽、接轉、傳輸……我和戰友平均每天睡眠時間不足3小時。」儘管地震過去了6年,彭發忠仍然清晰地記得那次危險重重的經歷。
彭發忠在雲南魯甸6.5級地震救援現場他告訴記者,在災區那段時間危險總是如影隨形,他既當通信員又當戰鬥員,每天都要跟著領導到各個村組察看受災情況,與戰友們一道搜救被困群眾。一天上午,總隊要求支隊傳輸官兵在翠屏村救援畫面,由於從鎮上到翠屏村的道路中斷,一大早彭發忠便和股長背上衛星背負站徒步趕往村裡。「餘震時,他正好走在懸崖邊上,我簡直被嚇呆了。」該支隊副支隊長說,災區救援困難總是意想不到的,去往翠屏村的路上,他們好幾次被餘震襲擾,特別是在一處僅一人通過的山路時,彭發忠險些被滾石砸中,現在回想起來還有些後怕。這一幕,彭發忠至今也還記得,他說:「當時餘震接二連三的發生,他一股腦地就想快點衝過去,好在有驚無險。」
彭發忠在進行話務值班
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捨生忘死……這是震中龍頭山一位老者對彭發忠的評價。在持續近一個月的救援行動中,彭發忠就是這樣做的,他用敢於犧牲奉獻的精神力量感染著救援一線,用忠誠的態度在災區踐行著一名黨員的好形象。入伍12年來,彭發忠參與並完成執勤處突、搶險救援、武裝抓捕等急難險重任務幾十次,個人先後被支隊表彰為優秀士兵3次、優秀士官3次、嘉獎9次,連續三年被總隊表彰為優秀維護員、優秀軍械員、優秀值機員、優秀學員。2010年5月,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2018年因工作成績突出,被支隊表彰為優秀黨員,所帶通信班榮立集體三等功。「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十二年的軍旅生涯即將結束,回想起自己成長的點滴,彭發忠並未就此停步,正滿懷信心地奔赴「新的戰場」,爭取為家鄉建設多做貢獻,向著既定目標奮力前行。任貴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雅萌
編輯 章虹
編審 閔捷 張傳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