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徐鳳嬌 宋華華)「老婆,我不在家的這段時間,你辛苦了!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老婆,我愛你!」5月20日這天,忙完工作的羅小奇給妻子發去了這條微信。羅小奇5年前曾是一名武警戰士,還擔任了戰鬥班班長。
2015年武警退役後,他來到東湖風景區城管執法局渣土應急中隊,成為該局渣土專班一名外勤隊員。1993年出生的羅小奇,今年1月6日剛剛當上父親。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他原本幸福平靜的生活。2月1日,因疫情防控需要,羅小奇接到了返崗任務,來不及與妻子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他就收拾好行李,第二天便啟程奔赴前線。
此時,他的女兒才出生25天,妻子還在做月子,母親過年期間被機器攪斷了一節手指,此時有一大家子需要被照顧的人,但這個鋼鐵般的漢子帶著「若有戰,召必回」的使命感和對家人的惦念,毅然決然回到了工作崗位。
24小時待命搬運防疫物資 迎著風雪建方艙醫院
為了支持他返崗抗疫,羅小奇所在村的書記在封路的情況下,用鏟車給他開出了一條路,讓他得以在接到指令後的第一時間返回工作崗位。回到工作單位後,羅小奇立即投入到緊張的防疫工作中。作為風景區城管突擊隊成員,羅小奇常常24小時待命搬運防疫物資。
不論多晚,何種天氣,他都要第一時間趕去搬運、整理。在寒冷的冬天,一趟物資搬運下來,羅小奇的衣服總是裡外全部溼透,有時還沒來得及換洗就要趕赴下一批物資搬運。搬運酒精、84消毒液、礦泉水、蔬菜等生活、防疫物資,他總是搶著幹,最苦最累的事情,他常常衝在最前面。用他的話說:「在疫情最吃緊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我們早一點搬運完物資,早一點讓方艙醫院順利開艙,就能讓病人早一天接受治療。」踏踏實實做事,不言苦和累,是他作為一名退役武警戰士一貫的風格。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他和渣土班突擊隊的同事們一起,前後一共搬運了300多噸生活、防疫物資。
為了積極應對疫情,實現更多的「床等人」,2月12日,風景區正式籌建白馬方艙醫院,作為抗疫突擊隊成員,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方艙醫院的籌建工作。白天轉運方艙醫院的全部防疫物資,大到冰箱、取暖器、空氣淨化器,小到牙膏、牙刷、拖鞋,還有易碎、勿壓物品,所有的物資都需要迅速準確搬運、卸貨,羅小奇和他的25名戰友每天來回奔波在物資轉運的路上,卸下的物資不計其數,可他們誰都沒喊過一聲苦,叫過一聲累。
為了全身心投入白馬方艙醫院籌建,他和其它抗疫夥伴一起,剃光了自己的頭髮,頂著「光頭」在白馬方艙「請戰書」上按下了鮮紅的手印,表達了隨時聽從黨組織召喚的堅定決心。隨後的一個月裡,他一直在為方艙醫院的籌建努力。白天忙完物資轉運,晚上還要在方艙醫院值守。就這樣,經過了一個月的奮戰,全市疫情形勢總體向好,全市方艙醫院陸續休艙,風景區白馬方艙醫院經過20多天的籌備後,就地封存。然而新的任務也接踵而來。
轉戰隔離點 至今仍在一線戰鬥
羅小奇曾當過5年的武警戰士。作為一名老兵,他的骨子裡有股軍人的熱血和韌勁。服役期間,他曾多次參與搶險救災任務,特別是2013年7.13汶川泥石流造成特大險情,那一次他連夜奔襲50公裡,終將被困於草坡的村民轉移到安全地帶。
他說,在大災大難面前,人都是渺小的,我們唯有爭分奪秒,才能搶救更多的生命。可能正因如此,當風景區城管執法局接到境外歸國人員隔離點保障任務時,他再一次挺身而出,自願加入隔離點保障工作。3月15日,風景區華電小路漢庭酒店隔離點正式開始籌建,3月17日晚,第一批從義大利歸國的留學生入住漢庭酒店。此時的羅小奇每天穿著厚重的防護服6個小時不吃不喝,幫助入住人員運送行李,全身消毒,接送他們去做核酸檢測,一個流程下來,防護服裡面的衣服常常溼透。直到現在,羅小奇仍然戰鬥在隔離點。
境外返漢人員入住的時間不確定,不論白天還是夜間,不論或早或晚,都要幫助他們把行李及全身進行消毒,辦好入住手續後把他們送至房間門口。然後,安排好他們分批次前往醫院做核酸檢測。因工作需要,他們每天都要與境外歸國人員近距離接觸。直到4月底,漢庭酒店隔離點搬到東湖·家,他跟著一起轉戰至新的隔離點,繼續堅守在防疫一線。因為離家太遠,羅小奇每天只能抽空和家裡人通視頻,看看日漸長大的女兒。
情定汶川 愛在武漢
談起羅小奇,最為傳奇的還是他和妻子的浪漫愛情故事。他的妻子在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正好在映秀中學讀書,地震來襲的一瞬間,她的腿被水泥塊壓住無法動彈,後來,正是四川武警總隊阿壩支隊汶川縣中隊的武警戰士將她從水泥塊下抬出,由直升機送往附近醫院救治,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也許正是因為武警戰士把自己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羅小奇的妻子對武警官兵有一種特殊的敬仰和愛戴。兩年後,羅小奇也來到了四川武警總隊阿壩支隊汶川縣中隊,開始了5年的武警生涯。因一次機緣巧合,在羅小奇服役的第四年,他遇到了現在的妻子。他和妻子結緣於汶川,安家於武漢,兩人於2019年1月步入婚姻殿堂,今年1月寶寶出生,成為了幸福的三口之家。在疫情最嚴重的的時候,他只身前往抗疫前線,離開家後,他再沒有盡過一天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
年前他的母親被絞肉機絞斷了一節手指,沒辦法照顧剛剛生產的兒媳。月子裡,羅小奇的妻子既要照顧自己又照顧婆婆和孩子,一個人扛下了照顧家庭的所有重擔。幸運的是,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他們的女兒白白胖胖,十分乖巧,特別是從出生到現在沒有生過一次病。母親的手指也因為護理得當,日漸好轉。也許正是因為妻子經歷過汶川地震,所以她的身上有著與眾不同的堅韌和勇敢。當災難來襲的時候,她「大度」地把自己的丈夫奉獻給了「大家」,讓丈夫可以全身心的幫助和溫暖需要幫助的人。
正是她的善良、堅強和勇敢,讓羅小奇在疫情防控崗位上可以心無旁騖,勇挑重擔,一往無前。也許,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羅小奇妻子那樣,在戰疫前線的後方默默守候和奉獻,才有了前方戰役的碩果纍纍和防疫形勢的好轉。
女兒的笑容最「治癒」
為了讓羅小奇每天都能看見女兒,讓女兒從小能為有一個勇敢逆行的爸爸而驕傲,羅小奇的妻子每天不論早晚,總會在電話那頭等著,因為她深知丈夫對女兒的思念。因為一直在隔離點工作的原因,羅小奇已經4個月沒有回家了,離家後也再沒有抱過女兒。
從寒冬到初夏,他通過手機屏幕看著女兒一天一天的長大,女兒會抬頭了,逗她會笑了,每一天都有新的變化……正如他自己所說:「能每天通過手機屏幕看到女兒,特別是我逗她時她會笑,我感覺所有的辛苦和疲憊都是值得的,我能感覺到愛和希望一直包圍著我,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幸福的人。」對羅小奇而言,女兒不僅是天賜的禮物,更是他從疫情之初堅持到現在的動力所在。
談及疫情結束後他最想做什麼,他說:就想趕緊回家,最想親親抱抱已經四個月大的女兒,把女兒的戶口上了,然後和妻子、女兒、父母一起吃一頓久違的團圓飯。
的確,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