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樹本高
國英觀察專欄作者
512,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12年前的今天,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了一場裡氏震級達到8.0級的大地震。
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
何其慘烈!!!突如其來的汶川地震,造成了8452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50萬平方公裡範圍內的4625萬中國人不同程度受災!
12年過去了,廢墟上拔地而起的汶川新城美輪美奐,錯落有致。但歷史的記憶,並不會因時間而褪色。
緣何要屢屢舊事重提,因何要再次淚目以視?
銘記汶川,不僅僅在於緬懷逝者,致敬生者,更在於復盤這一段屬於14億中國人的災難防控史,汲取並總結經驗教訓。
很多親歷過汶川地震,以及此後的西南旱災、玉樹地震、雅安地震的人,仍然活在對人生未來不確定性的深深憂慮之中。
對於他們來說,一瞬間改變一切的災難既成歷史,但支離破碎的家庭、千瘡百孔的身體、無依無靠的經濟狀況……終將伴隨他們一生。
但別忘了,不光是百廢待興的汶川人,四川人,更多中國人的骨子裡都是堅強的,是奮進的,是化悲憤為力量的「基建狂魔」——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
12年後的今天,武漢用勝利解封和存量病例清零,「火神山」與「雷神山」的急速應援佐證了這一點——中國人,永遠都不僅僅是那個西方狹隘思維評判之下的「基建狂魔」而已!
中國人的「新基建」精神,西方人是永遠也理解不了的——那種在極短時間內無懼一切經濟與技術困難,重建一切美好事物的決心和勇氣。
汶川地震10年後,一名當時只有19歲的士兵與冒死相救的小女孩甜蜜結婚,海誓山盟終成正果。
生活不是他們活過的日子,而是他們記住的日子。也是我們為了更好的講述歷史,而在記憶中重現的日子。
對於新冠疫情也一樣,我們實時更新疫情追蹤數據,時時敲打拷問防疫流程,與WHO共同總結經驗不足,以至於為濃墨重彩的「武漢會戰」立下文字豐碑,是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回憶,而紀念的本質是為了永不遺忘,是為了激勵我們更好的前行。
截至5月12日9時,全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4451例,現有確診病例241例,境外輸入1691例,疫情防控從數據上已經非常平穩。
與此同時,海外現有確診病例卻連續攀升,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436730例。
回首這一段備受歧視和指責,甚至在部分西方人眼中「逆全球化」的防疫史,我們似乎依稀能夠看到當年汶川地震的影子。
從汶川地震到武漢抗疫,可變的是時,是勢,不變的,是藐視一切困難,「人定勝天」的舉國動員能力。
何謂「集中力量辦大事」?何為讓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驚呼「一生中從未見過的動員」?
早在汶川地震時期,這樣的「中國式動員」早已初露雛形。
與08年美國颶風災難相比,當年汶川大地震,中國政府只用了美國政府的一半時間,就增派到災區2倍的救援人力。
前前後後,有超過11萬的軍人和武警,超2000人的政府醫療防疫隊,數以萬計的各省市志願者,在一周之內就趕赴了環境惡劣的現場並及時參與救援。
而武漢爆發疫情之後,14億人民,9000萬黨員,近9000個街道和近70萬個居(村)委會共同參與到了這場防疫阻擊戰中,醫療救援、物資供應(捐贈)與運輸、醫院建設、生活保障、發熱統計與檢測……全部被各省市衛健委和有關部門安排的明明白白。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裡,幾乎沒有遠離武漢「震中」的看客,每個人都像是響應國家號召,軍紀嚴明的參戰鬥士。
但更可貴的是那個比12年前更加成熟的調度員——他不僅要跟春運搶賽點,跟復工搶賽點,跟輸入性病例搶賽點,還要操心於在完成國內動員之後如何真正把世界防疫力量擰成一股繩——去義大利支援,去塞爾維亞指導,甚至是派出醫療隊馳援亞非拉小國,中國的「動員」更像是一場覆蓋數十億民調的高難度行動。
從汶川地震到武漢抗疫,「中國質造」也在逆境中成長了。
猶記當年汶川地震,由於我們缺少重型直升機,只能靠從俄羅斯租借米-26,才得以運送必要裝備和物資進入災區。
彼時,全國上下的救援直升機僅僅有80餘架,基本上是傾巢而出參與救援的狀態,即便是這樣救援物資都面臨難以空投到位的難題,許多解放軍戰士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從海拔5000多米的高空跳傘,就是為了能夠儘快展開救援行動。
12年之後,我國早已意識到直升機的重要性,數量從過去的80架發展到現在的1000多架,國產大型直升機直-8G正式投入應用。而當年汶川地震爆發時所使用的運輸直升機,直到今天仍在服役,並且沒有出現任何安全隱患問題。
也許我們的重型直升機關鍵技術仍舊與俄、美有差距,但別忘了,汶川地震中其他尚未突破的搶險救災人力與物力瓶頸,我們幾乎都已經在一一捅破天花板的路上——我們已經設計出了世界第一的重型吊機,生產力最高的礦用挖掘機,載重400噸的礦用重卡,專業救援隊也從原來的5000餘人擴展為數十萬人的市縣級搜救隊伍!(以及約1.3萬餘人的省級搜救隊伍)
「中國質造」不僅要增加數量和質量,還要查漏補缺。
據統計,汶川地震中90%以上的人員傷亡是由建築物倒塌所致。地震造成550萬間左右的房屋倒塌,近600萬間房屋嚴重損壞,受損房屋達1500萬間以上。
在這之後,汶川地震災區修復加固365萬戶受損城鄉住房,全面完成150萬戶毀損農房重建,學校、醫院的抗震標準更是比當地民用建築提高1度設防……現在,汶川的建築安全性已經在全國首屈一指。
應對武漢疫情,我們出現了和汶川地震時期相似的掣肘——醫療物資不足,缺少適配於重點人口作業區的基建管理和查漏補缺能力。(類似於汶川原有建築體系在地震高發地形上的高隱患,疫情發生之前,人口達千萬的武漢地區,常設床位和防控物資,醫療事故的應急響應和查漏補缺能力也明顯不足)
但這一次,我們的糾錯方案近乎是更摧枯拉朽的「中國速度」——醫護人員不夠,我們等不及湖北當地醫護力量增員,立即組織19個省遠程跋涉,對口支援。以最快速度解決湖北全境的需要。(全國累計馳援醫護力量過萬人)
口罩呼吸機不夠,我們還可以組織中石化、比亞迪、格力等民族企業臨時開工上馬,一度創造出日增幅300%的產能記錄。(光是車企比亞迪,近期就投產了300多條口罩生產線,口罩日產能超過2000萬,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廠商)
沒有床位,我們也能夠18天建成雷神山醫院,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成功接受數千名從武漢其他醫院轉診而來的病人,「方艙醫院」的工程奇蹟甚至震驚了全世界。
不僅如此,我們還汲取了汶川建築物強度不足的教訓,在全國各地開工修建當地版本的「小湯山醫院」,防患於未然。
如今,中國的供應鏈彈性到底有多強?
比12年前的汶川地震時期更強。
汶川地震時期,震中地區的供應鏈幾乎垮塌,斷水斷電,醫療物資缺乏的時間甚至能持續長達幾個星期。
而武漢剛剛進入疫情爆發期的2月上旬,全國22個重點省份的統計數據就已經顯示,口罩企業的復工率已經超過76%,防護服企業的復工率為77%,全國重點監測的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復工率為94.6%,煤礦復產率57.8%,電力、天然氣和成品油供應充足,民航、鐵路、水運運輸網絡正常運營。
別忘了,這是2020的年關,農民工還沒返程,上遊原材料企業甚至都還沒來得及補庫存,比起汶川地震時期更為困難。
而且,距離1月23日武漢封城僅僅過去了不到二十天,從時間上來看,各行各業的準備也很倉促。
但中國的供應鏈做到了。
不僅滿足了國內需要,甚至還能夠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從全國數億的口罩缺口,富餘到向全世界供貨38.6億級的訂單!(海關公布了從3月1日至4月4日的出口醫療物資的數據,全國共驗放出口防控物資總價值102億元,其中口罩出口量達到38.6億隻,接近40億隻,總價值77.2億元!)
汶川地震,武漢抗疫,跨越了12年的世紀劫難,盪氣迴腸的「中國式救援」,足以看哭每一個中國人。
正如雷神山醫院落成時的那句令人潸然淚下的醫訓一樣,「雷馳荊楚、術濟蒼生」,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能陪我們這樣走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