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解讀《民法典》:保證人之間不能相互追償

2020-09-09 信貸風險管理

現在,我們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剛剛出版的民法典合同編理解與適用》關於《民法典》的解讀,再次討論保證人之間追償權問題,進一步明確「保證人之間不能追償」。以此提示大家掌握最高審判機關對該問題的指導意見。


01

最高院《民法典理解與適用》明確保證人之間不能追償


否定保證人之間能夠追償的觀點認為

根據《民法典》第700條的規定,認為連帶共同保證人之間未有約定,不能追償。


最高院傾向該觀點。


最高院認為(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貫徹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主編:《民法典物權編理解與適用》,P1395,202007):保證人之間不能相互追償,理由如下:


1、《擔保法》第12條規定了共同保證人之間有追償權,但《民法典》第700條卻將該內容刪去了,解釋上認為立法者對此持否定立場。


2、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同志對《物權法》第176條(《民法典》第392條完全繼承了該條內容)的解釋很清楚,如無約定,擔保人之間沒有追償權。擔保人之間與共同保證人之間的關係非常類似,根據類似問題類似處理的原理,共同保證人之間也應解釋為如無約定相互之間沒有追償權。


3、《九民紀要》第56條關於混合擔保中擔保人之間的追償權的規定中,持否定立場。


4、複雜問題簡單處理,便於裁判者操作,也為當事人確立了簡便易行的規則。


談到保證人之間追償權不適用《民法典》第519條時,最高院認為(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貫徹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主編:《民法典物權編理解與適用》,P1394,202007):雖然《民法典》第519條對連帶債務人的追償權作出了規定,但該條規定的連帶債務人享有追償權的前提是「實際承擔債務超過自己份額」。


在兩個以上保證人同時為債務人的某一債務提供保證,且沒有約定保證份額的情況下,如果各保證人沒有約定相互可以追償,那麼每個保證人都不存在「實際承擔債務超過自己份額」的情形,因為債權人可以請求任何一個保證人在其保證範圍內承擔保證責任。由於各保證人不存在「實際承擔債務超過自己份額」的前提,應得不出各保證人相互之間有追償權的結論。


03

建議一


《民法典》實施後,連帶保證人的法律責任更重,在債務人償債能力不足或不清楚的情況下,慎重為他人提供連帶保證責任。

建議三


混合擔保中,比如既有保證,又有抵押擔保,同多個連帶保證人之間無權追償的規定一樣,無論哪一方承擔擔保責任,只能向債務人追償,無權向其他擔保人追償。無論何種方式的擔保,建議擔保人慎重提供。


相關焦點

  • 《民法典》解讀:多個保證人之間能不能相互追償?
    《民法典》時代,其第700條應該如何理解,多個保證人之間到底能不能相互追償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問題。《民法典》第700條規定「享有債權人對債務人的權利」,這裡特別強調了對債務人的權利,如果保證人代償後獲得的是一個完整的債權,就沒必要在這裡特別強調「債務人」了。因此,從文義上來看,保證人代償後,僅享有對債務人的權利,不包括從權利,因此多個保證人之間不能相互追償,除非有特別約定。第二,從體系解釋角度來看。
  • 民法典解讀:多個保證人之間能不能相互追償?
    對此問題,20年5月28日公布的《民法典》第700條規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有權在其承擔保證責任的範圍內向債務人追償,享有債權人對債務人的權利,但是不得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民法典》將於明年1月1日生效實施,民法典實施後,擔保法將同步廢止。《民法典》時代,其第700條應該如何理解,多個保證人之間到底能不能相互追償呢?
  • 最高法 | 共同擔保人之間沒有約定,能否相互追償
    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二條(原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了人保和物保並存時擔保權的實現規則,根據全國人大法工委對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釋義,該條未規定混合擔保人之間的追償權,實際上是否定了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八條關於混合擔保人之間可以相互追償的規定。
  • 孫自通-民法典解讀:多個保證人之間能不能相互追償?
    《民法典》將於明年1月1日生效實施,民法典實施後,擔保法將同步廢止。《民法典》時代,其第700條應該如何理解,多個保證人之間到底能不能相互追償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問題。目前,眾多專家和學者多數都認同共同保證人之間能相互追償,但從立法部門和司法部門的態度來看,應該不允許相互追償,理由如下:第一,從文義解釋來看。
  • 民法典解讀:多個保證人之間能不能相互追償?
    《民法典》頒布之後,很多條款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其中,多個保證人之間能不能相互追償的問題,是大家討論比較多的一個問題,也是商業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和類金融機構普遍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民法典》將於明年1月1日生效實施,民法典實施後,擔保法將同步廢止。《民法典》時代,其第700條應該如何理解,多個保證人之間到底能不能相互追償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問題。
  • 共同擔保人之間沒有約定,能否相互追償?
    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二條(原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了人保和物保並存時擔保權的實現規則,根據全國人大法工委對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釋義,該條未規定混合擔保人之間的追償權,實際上是否定了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八條關於混合擔保人之間可以相互追償的規定。
  • 共同擔保人之間沒有約定,能否相互追償?
    但擔保法解釋第二十條、第七十五條分別規定共同保證人、共同抵押人間可以相互追償,司法實踐中,物權法實施後,諸多判決以此兩條支持共同保證人、共同抵押人相互間的追償權。在民法典實施後,物權法、擔保法和擔保法解釋不再適用,共同保證人、共同抵押人之間能否相互追償,值得進一步研究。
  • 共同擔保人之間沒有約定,能否相互追償
    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二條(原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了人保和物保並存時擔保權的實現規則,根據全國人大法工委對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釋義,該條未規定混合擔保人之間的追償權,實際上是否定了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八條關於混合擔保人之間可以相互追償的規定。
  • 【微普法】共同擔保人之間沒有約定,能否相互追償?
    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二條(原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了人保和物保並存時擔保權的實現規則,根據全國人大法工委對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釋義,該條未規定混合擔保人之間的追償權,實際上是否定了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八條關於混合擔保人之間可以相互追償的規定。
  • 學習民法典丨共同擔保人之間沒有約定,能否相互追償
    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二條(原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了人保和物保並存時擔保權的實現規則,根據全國人大法工委對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釋義,該條未規定混合擔保人之間的追償權,實際上是否定了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八條關於混合擔保人之間可以相互追償的規定。
  • 學習民法典丨共同擔保人之間沒有約定,能否相互追償?
    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二條(原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了人保和物保並存時擔保權的實現規則,根據全國人大法工委對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釋義,該條未規定混合擔保人之間的追償權,實際上是否定了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八條關於混合擔保人之間可以相互追償的規定。
  • 汪興平:如何理解《民法典》第700條規定的保證人的代位追償權?
    民法典第七百條規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有權在其承擔保證責任的範圍內向債務人追償,享有債權人對債務人的權利,但是不得損害債權人的利益。」查全國人大法工委有關人員編寫的民法典合同編解讀對此的解讀,發現對本條的解讀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本條對民法典沒有修改的原擔保法內容即代償保證人對債務人的追償權倒是進行了全面的解讀,恰恰對新增的內容即代償保證人享有的債權人的權利未作任何解讀。
  • 民法典︱最高院保證人代位權裁判規則是否會依據《民法典》調整?
    本文結合學術界權威學理觀點與擔保法、物權法與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分析最高法院最新判例中的裁判規則,以期為執業律師處理類似案件提供一種解決思路。,超過部分由保證人自行負擔,而不能向主債務人追償。關於擔保人(包括保證人)承擔擔保責任後,是否可以向其他擔保人追償的問題,在理論與實務界爭議比較大,對此法工委釋義採取了否定態度,其理由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理論邏輯不通,即在當事人沒有約定對同一債權承擔連帶擔保責任時,擔保人之間不存在任何法律關係,如果規定擔保人之間可以互相追償,實質上相當於法律強行在各個擔保人之間設定了相互擔保,額外附加了擔保人對其他擔保人的義務,有違擔保人的初衷;二是債權實現程序不經濟
  • 民法典學習心得 | 《民法典》合同編分則重點法條解讀
    據此,本文選取買賣合同、借款合同、保證合同三種典型合同,對其重點法條,特別是《民法典》中發生實質性變化的條文進行解讀。源自《合同法》134條,增加了登記對抗制度的規定,系實質性變化條文,根據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4條的規定,所有權保留不適用於不動產買賣,所以在買賣合同司法解釋尚未廢止的情況下,本條規定還不能適用於不動產買賣。所以該規定目前主要指的就是動產善意取得,本條與《民法典》第311條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相互呼應,使得民法典在體系上更加嚴密。
  • 《民法典》解讀:關於共同保證人之間是否存在相互追償權的問題|...
    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定義的是保證人和主債務人之間的關係,而本條所涉及的共同保證是保證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一般保證的情形下,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 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連帶責任保證情形下,保證人和主債務人是連帶關係,債權人可以任意選擇向主債務人或者保證人請求承擔責任保證人不享有先訴抗辯權。
  • 聊民法典73:「約定保證人支付違約金給債權人」,最高法不支持
    73:「約定保證人支付違約金給債權人」,最高法不支持第二節 保證責任第六百九十一條 保證的範圍包括主債權及其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和實現債權的費用。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三十一條「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的規定,由於債權人與保證人在保證合同中特別約定的違約金只針對保證人,不屬於主債務的範圍,故保證人承擔保證合同約定的責任後將無法向主債務人追償,這將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嚴重失衡。
  • 【學習宣傳民法典】《民法典》解讀:關於共同保證人之間是否存在...
    【學習宣傳民法典】《民法典》解讀:關於共同保證人之間是否存在相互追償權的問題 2020-12-08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民法典》學習方法的思考和建議
    但關於「共同保證中已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可否向其他保證人追償」的問題,擔保法第12條規定「可以向其他保證人追償」,而《物權法》第176條中僅規定「有權向債務人追償」,並未規定擔保人之間可以相互追償。有觀點認為,物權法和擔保法為同一位階法律,物權法對於「承擔擔保責任的保證人只能向債務人追償不能向其他保證人追償」的規定,只能約束物權擔保人而不能否決擔保法關於保證人(人保)向其他保證人追償的規定。
  • 擔保人相互追償規則重大修改,債權人如何避坑(修訂版) | 民法典擔保新規
    最高院《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下稱「九民紀要」)第56條¹明確否定物保和混合擔保下擔保人之間相互追償,而《民法典》第700條²進一步基本否定保證人之間相互追償,該條出臺後,引起各界廣泛討論,其中不乏批評的聲音。
  • 《民法典》解讀:有關擔保法律的15項重大修訂 丨德恆研究
    十五、混合共同擔保人之間相互追償權的新變化(《民法典》第699、700條) (1)法條原文 《民法典》第699條: 「同一債務有兩個以上保證人的,保證人應當按照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份額,承擔保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