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醒獅、賞粵劇、吃盆菜華林螳螂拳、八極拳、洪佛拳同臺演出 深圳...

2020-12-22 金羊網

舞醒獅、賞粵劇、吃盆菜華林螳螂拳、八極拳、洪佛拳同臺演出 深圳寶安區首屆民俗文化節隆重舉行

金羊網  作者:  2019-12-23

本次活動由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區文聯主辦,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等單位承辦,並得到新橋街道辦的大力支持。

金羊網訊 記者陳雲強,通訊員左汀汀、彭豔豔、馬佳驥攝影報導: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寶安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寶安人的鄉愁,是留住寶安人記憶、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12月22日恰逢冬至,「同宗同源·共享美好」寶安區首屆民俗文化節展演展示系列活動在新橋街道清平古墟舉行,活動集中展現了原汁原味的寶安民俗文化和非遺手工技藝等,「雙節」同慶、熱鬧非凡。本次活動由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區文聯主辦,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等單位承辦,並得到新橋街道辦的大力支持。

在具有濃厚民俗情感的「冬至」這一天舉辦民俗文化節,不僅為傳統節日增添了喜慶氛圍,也為廣大群眾增強民族認同感,增加社會的和諧有序,具有重要積極的意義。寶安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成員、宣傳部長周學良在致辭中表示,保護傳承民俗文化,是我們的責任、使命與擔當,希望民俗文化節系列活動能夠進一步擦亮寶安的文化品牌,不斷增強粵港澳大灣區山水相連、同宗同源、文化相通的價值認同感,為「灣區核心、智創高地、共享家園」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作貢獻。

素有「深港文化之根」美譽的寶安,千百年來,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沉澱了無數具有歷史時代烙印和別樣地域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遺珠,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特色濃鬱。據悉,目前,寶安全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290處,包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國家級「非遺」名錄1個、省級9個、市級15個、區級29個,非遺項目總量多,種類齊全,特色鮮明,總數佔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近三分之一,國家規定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列舉的十六項內容在寶安也均有存活,其中80%以上為寶安本土成長的傳承項目。

本次活動是宣傳寶安民俗文化、提升「灣區核心、智創高地、共享家園」形象的一次盛會。活動以「同宗同源共享美好」為主題,包括「冬至祈福節節高」、「同宗同源大巡遊」、「感恩有你大盆菜」、「共享美好齊歡聚」、「流光溢彩同祝願」等系列活動,目的是讓民俗文化回歸生活,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斷促進民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此外,寶安民俗文化節系列活動還設有「同宗同源」圖片和攝影展、年貨小市場、手工技藝展覽展示、專家論壇等活動。

當日的活動現場,鑼鼓齊鳴,人聲鼎沸,最「吸睛」的節目非麒麟隊的表演莫屬。由新橋街道的新橋麒麟隊領頭、鳳凰麒麟隊、黎光麒麟隊、水田麒麟隊、徑貝麒麟隊共5支來自不同街道的麒麟隊依次帶來了精彩表演,彩龍翻騰,引得現場觀眾掌聲經久不息。此次參加民俗文化展演的項目,還有來自寶安已入選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松崗七星獅舞,獨特的舞步令舞獅表演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此外,新安街道上川黃連勝醒獅隊的表演也令現場觀眾拍案叫絕,好評不斷,黃連勝醒獅舞將武術與舞獅相結合,在動作上走的是「武獅」狂野兇猛的風格,表演細膩卻十分剛勁有力,給在場觀眾帶來了極大的視覺衝擊。新橋醒獅隊、西鄉街道的河東醒獅隊、航城街道的黃麻布醒獅隊也帶來了風格各異的醒獅表演。活動現場,華林螳螂拳、八極拳、洪佛拳三個拳種也驚豔亮相,「打」出了精神,「打」出了寶安風採。

在當日的民俗文化節展演中,不僅有精彩絕倫的醒獅、麒麟等表演令觀眾大飽眼福,在年貨小市場中設有的9個攤位,更是讓觀眾「有口福」。獲得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寶安公明臘腸製作技藝,沙井蠔民生產習俗,粵式酥點製作技藝、阿麼年糕製作技藝……展演現場,不少美食在攤位中展出供市民品嘗,更讓觀眾在「舌尖上」獲得對傳統文化的更深了解,各個攤位前人潮湧動。本屆民俗文化節還設置了吃盆菜、賞粵劇的環節,精彩絕倫的粵劇在橋頭上演,市民共品寶安文化之韻味。

在手工技藝展覽區,糖畫最是吸引小朋友的駐足。糖畫模樣栩栩如生,可以品嘗,可以觀賞,讓在場的每一位品嘗的小朋友從嘴裡甜到了心裡。現場,糖畫的傳承人還進行了現場教學,讓小朋友們親手製作自己喜歡的糖畫。在本次展演現場設置的手工技藝展覽區,共有皮影戲、于氏風箏、麵塑、糖畫、賀氏剪紙等9項不同的手工技藝。

此外,在「同宗同源」圖片和攝影展展區,寶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片展、寶安文化遺產攝影藝術作品展、第二屆「遺痕」—寶安古村落攝影藝術作品展現場吸引了大量市民圍觀。值得一提的是,當天,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邀請「非遺」文化、民俗文化專家學者「做客」清平古墟,就寶安區民俗文化發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展開討論,同時對重點項目提升打造進行研究,為推動寶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助力「先行示範區」建設。

據了解,活動現場市民參與度高,吸引觀眾累計近5000人次,參演民俗表演達500餘人次,800餘人圍聚永興橋頭吃大盆菜,千名觀眾參與猜燈謎、非遺手工技藝展示體驗等互動環節,近百名攝影愛好者親臨現場記錄盛況,年貨小市場的池上奶茶、金蠔罐頭等產品供不應求,深受市民喜愛。據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舉辦民俗文化節,將民俗文化和手工技藝變成具有展示性的節目或體驗活動,不僅為傳統節慶、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展示窗口,也讓民風民俗因此變得豐富而厚重,讓民俗民風走進千家萬戶的同時,也為它注入了新的時代活力。

編輯:Giabun

相關焦點

  • 八極拳名家劉雲樵
    八歲時,父親劉保沂邀請八極拳名家"神槍"李書文,到府教拳。李書文當時在京津一帶名氣甚大,但因他曾在劉保沂部隊擔任教習,與劉保沂熟識,因此才能請得動他。李書文教拳認真嚴格,劉雲樵經常因此受傷,但也打下了他在八極拳及披掛掌上頭深厚功力的基礎。趙堡太極拳歷代宗師劉雲樵20歲時,父親原來想讓他到朝陽大學法律繫念書,但是劉雲樵拿著學費,跟著李書文四處闖蕩。
  • 有一個隊員也會傳下去,深圳玉律醒獅舞傳承人面臨斷層困境仍堅守
    而這次記憶,也影響了他對玉律醒獅舞的理解和傳承。 玉律醒獅舞為南獅,早年間多為鎮邪降魔保平安之意,每逢傳統節日表演。此後,浮浮沉沉130多年,玉律醒獅隊一度解散,如今,又面臨著年輕人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存在斷層現象。 對於深圳市光明區玉律村村民來說,舞獅不僅是節日記憶的一部分,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 2019深圳菊花展來了! 6.6萬盆菊花等你來賞
    菊花盆栽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19年11月25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鍾鴻冰 通訊員 韓躍武)2019深圳菊花展將於2019年11月26日至12月10日在東湖公園舉辦作為2019深圳公園文化季的重點活動之一,花展以「麗菊盈馨,花舞秘境」為主題,以「菊夢」「菊影」「菊韻」作為三大主景點構思,展出樹菊、大立菊、懸崖菊、球型菊、盆景菊、品種菊、普通菊、地被菊和荷蘭小菊約66000餘盆。 三大主景點展現菊花文化魅力 東湖公園菊花展自1984年首次舉辦,至今年已是第35屆。
  • 黃氏宗祠前再現醒獅盛況 上合孝德故地舊貌換新顏---寶安日報多...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上川黃連勝醒獅舞的高樁表演更是將醒獅比賽推向高潮。二十多條高低不等的樁柱寫意式地代表崇山峻岭。醒獅高樁採青,動作剛柔結合,技高膽大,展示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豪邁氣概,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醒獅勇猛、多疑、好勝、謹慎、利落、憨態可掬的多重性格,讓觀眾在觀賞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氣神。憑藉著精湛的表演,上川黃連勝醒獅團奪得了高樁自選項目的金獎。
  • 國粹中的瑰寶——月山八極拳
    中國功夫類型分為猛鶴拳、形意拳、米組拳、戳腳翻子拳、八卦掌、八級拳、查拳、大悲拳、峨嵋鐵臂金剛捶、花拳、臨清潭腿、劈掛拳、三皇炮捶、太極拳、螳螂拳、通臂拳、意拳、詠春拳、童子功、虎拳等等。其中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八極拳。八極拳發源於博愛縣月山寺,故又稱「月山八極拳」。
  • 佛山醒獅綻放時代風採
    在佛山,處處可見醒獅的身影:祖廟內每日都會響起醒獅表演的喝彩聲;商鋪開業少不了獅子採青的重頭戲;但凡國際龍獅賽事少不了佛山醒獅……作為首批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佛山醒獅,正在重新煥發光彩,醒獅文化進入一個繁榮發展的高峰時期。40多年前,佛山人對醒獅文化認同度普遍不高。
  • 廣東醒獅 威猛提氣
    越秀西湖花市醒獅迎春。胡灜斌攝 醒獅是一種地道的傳統舞蹈,由唐代宮廷獅子舞演變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南獅頭上扎有一隻角,威猛粗獷,講究神似,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故稱為「醒獅」。
  • 醒獅傳人來了!免費醒獅公開課招募!
    一說到醒獅,相信大家都看過!  但是,會不會舞呢?  嗯?!這是個問題~  廣州市文化館將推出的 「文化素養課堂」 之《我與醒獅全接觸》,與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推出的 「立體閱讀:穿越歷史——非遺就在我身邊系列活動」,為大家帶來一堂精彩的醒獅公開課,與獅子全接觸,一起開Show,跳跳獅子舞。(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圖片記 「粵劇臨聘教師」陳沛嘉
    作為廣東的傳統戲劇,粵劇在深圳的「老區」寶安有著相當的市場。劇團演出的晚上,新二社區禮堂裡總會擠滿了男女老幼,這當中除了沙井本地居民,還會有不少南腔北調的外來務工者。蠔鄉粵劇團到幼兒園演出。  為了傳承這項傳統藝術,沙井街道辦2014年5月啟動了3年計劃,聘請當地幾個劇團的演員進校園教粵劇。
  • 多年收集號稱「武有八極定乾坤」的剛猛至極的八極拳武林秘籍85本
    從形意拳到螳螂拳再到白鶴拳就沒有不和反清復明沾邊的,大清朝被這麼多武林高手群懟居然還能一統天下想想皇太極的創業史也是十分的艱辛啊!實際上絕大多數武術都和反清復明沒有任何關係,都是後人為了誇大宣傳牽強附會的~據我們這幫閒人考證太極拳的祖師是個鏢師(武裝押運快遞行業);心意拳的祖師是個逃兵(不然他為什麼有家不回呆在少林寺十年);螳螂拳也是鏢師(而且有據可查的螳螂拳發明那會兒已經是乾隆時期了)白鶴拳的方七娘家裡是賣豆腐的、洪熙官是賣茶葉的(屬於有點閒錢,又有興趣愛好的那種人)八卦掌祖師是個太監
  • 「精神文明創建」醒獅「舞」進課堂,大田鎮學生體驗傳統文化魅力
    花燈比拼、醒獅競技,都讓人看到民俗活動的延續和民間技藝的傳承,特別是有年輕一代的積極參與,使得這些傳統的活動、運動和技藝也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更讓人看到它們在繼承中發展的希望和生機。「好!好!好!」「舞」進課堂近日,一場精彩的醒獅表演在大田鎮中心小學火熱上演。
  • 深圳東莞舞獅隊醒獅隊點睛採青儀式流程
    深圳東莞舞獅隊點睛儀式深圳東莞慶典舞獅醒獅隊禮畢,歡樂的祥獅舞起來!現場描述:獅舞開始——至——一隻祥獅在左右上下尋找時(表演5分鐘時間)深圳東莞開業慶典舞獅主持人說:
  • 2019廣州荔灣粵劇嘉年華即將閃亮登場
    6月3日,金羊網記者從粵劇藝術博物館獲悉,2019年荔灣區粵劇嘉年華系列慶祝活動將於6月7日在粵劇藝術博物館拉開帷幕。一是「群星熠熠頌盛典」,由小神鷹、曾慧、蘇春梅等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聯袂演出;二是粵劇快閃活動,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的師生們將在博物館園區進行多元粵劇藝術展示,傳播粵劇文化;三是粵劇折子戲專場,由廣州粵劇團傾情演出;四是「粵唱粵紅」私夥局交流匯演,由港澳及區內的優秀私夥局團隊演出;五是「粵韻會知音」——廣東八和會館專場演出;六是非遺創意市集展,在博物館展廳中庭舉辦非遺創意市集活動,展示荔灣區青年非遺傳承人的技藝及成果
  • 雲遊侯王誕 傳承非遺文化,深圳南山向南侯王誕首次「雲祭典」開啟...
    上午「醒獅舞」率先開始:由村裡年齡最大、輩分最高、最德高望重的老人為新製作的醒獅點睛,俗稱「開光」;下午兩點則舉行「放生雀鳥儀式」,族人將籠中的幾百隻小鳥放生,祈求社會和諧,國泰民安,也警示人類要積德行善,尊重生命。
  • 寶安新編粵劇《夫人計》將亮相世界級戲劇節
    深圳新聞網訊 受法國阿維尼翁市政府邀請,7月9日至21日,寶安區粵劇粵曲協會將攜新編粵劇《夫人計》亮相世界三大戲劇節之一——阿維尼翁戲劇節。這是今年4月阿維尼翁市議會審議通過與寶安結為友城後,雙方進一步深化文化交流的具體成果。屆時,寶安將向全世界戲劇藝術愛好者展示粵劇風採。
  • 七星螳螂拳史
    七星螳螂拳史  螳螂拳是我國古有的一種拳術,它起源於梁武帝時,至今已演化為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諸多門派。雖然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各派螳螂拳逐漸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拳法風格,但各派螳螂拳同根同源,各派螳螂拳的練家都認同的始祖是王郎。
  • 2020「粵·show劇場」公益演出圓滿收官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尹春芳)由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資助,2020年深圳市粵劇團承辦的「粵·show劇場」公益演出已成功演出25場。日前,深圳市粵劇團一連四天在羅湖區鳳凰劇場傾情上演經典傳統粵劇,為粵劇愛好者精心呈現主題鮮明、題材豐富、手法多樣的粵劇展演,深受深圳粵劇「發燒友」的熱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