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拳史
螳螂拳是我國古有的一種拳術,它起源於梁武帝時,至今已演化為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諸多門派。雖然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各派螳螂拳逐漸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拳法風格,但各派螳螂拳同根同源,各派螳螂拳的練家都認同的始祖是王郎。
縱觀螳螂拳的發展史,可以大體分為兩個發展時期:古代秘傳時期和近現代發展時期。古代秘傳時期是指從王郎創拳到"李之剪得遇異人傳授"這段時期,近現代發展時期指從"李之剪得遇異人傳授"以後的時期。
七星螳螂拳在長期的發展演進過程中,融匯百家之長,逐漸形成了豐富的技擊方法和拳術理論。概括說來,有以下的拳法特點:
一、 勁整力圓 周身相合
二、 拳緊體松 輕沉兼備
三、 貫穿緊湊 節奏明快
四、 剛柔相濟 長短互用
五、 開合收放 蓄髮相變
六、 騰挪閃展 身法靈活
七、 勾摟纏封 變化無窮
一、 螳螂拳的起源
螳螂拳起源於梁武帝時,螳螂拳始祖叫王郎,茅山丹士,字法明,山西太原人士。一次,當時的武術名家雲集嵩山少林寺演練拳法。王朗亦欲進少林寺,故與寺僧交鋒,數戰未勝,遭寺僧嘲笑,王朗憤愧交加氣至痴癲。一日,王郎歇息於樹下,忽聞樹上有蟬鳴,舉目視之,見一蟬與一螳螂正在打鬥,蟬雖六足不能勝螳螂兩臂,蟬敗於樹下,螳螂遂而捕之,螳螂捕蟬由此得名。王朗捉住螳螂將其帶回,用草秸戲之,觀察其運用前兩臂劈、砍、刁、閃的捕鬥的技巧,創出了勾、摟、採、掛、崩、劈、刁、截等技法,朝夕演練,將螳螂捕蟬的功法悟徹拳理。數年後復於寺中與僧較技,王朗以螳螂手法封其雙手攻其雙目,寺僧敗退而下,驚動出方丈。方丈請王朗入寺,傳授螳螂拳法,創出第一套拳名為"崩捕"。王朗在寺中三載後,入茅山隱居不出。寺中對此拳法輕不外傳,後有福聚禪師刪集十八家拳法創編出螳螂拳前後十六趟。福聚禪師又將螳螂拳法傳給雲遊道友升霄道人,升霄道人得此拳法後傳入民間。
二、 七星螳螂拳在近代的發展情況
螳螂拳鼻祖王朗在少林寺傳授後即隱居茅山不出江湖,此螳螂拳法秘不外傳,後有升霄道人云遊至此得此不傳之秘傳入民間,從此,螳螂拳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道光年間,平度縣崔家集李家莊李之箭得遇異人傳授此螳螂拳術,武藝學成後設鏢局於濟南,盛名遠播,有"閃電手"和"快手李"之美譽,以後又在閩候府臺任護衛,畢生英名不減。李之剪光緒十三年告老還鄉後,由南至北訪友歸籍。因晚年無嗣,李之剪遍覓賢者以繼承其技,至福山聞聽王雲生善拳法,登門訪之,了解王的門戶後,叫王演習觀之不贊一語。王不服與之較技難於招架數敗,於是拜李之剪為師,數年盡得其技。李公亦云遊訪友北去,傳聞至奉天,以後又進關天津衛等地訪友,不識其蹤。
王雲生,光緒年末科武舉,生於一八五四年五月十三日,民國二十年冬月十三日壽終。王雲生住福山縣煙臺西關王家胡同,同治十三年在毓璜頂玉皇廟李義春道長處學彌祖長拳。光緒十一年時年二十三歲在家設武館教武。光緒十四年得遇恩師李之箭,盡得其傳。恩師走後,王公雲生在家靜心演練,悉心研究,集百家匯集大成,技藝精進。王公將此拳法傳於大弟子"古育黎"範旭東。
範公字翔生,煙臺大海陽村人,體格雄壯魁偉,人稱範大力,精鐵砂掌、羅漢功。曾有一次行經田野,適有二牛抵角,見範公來疑相犯,乃共奔範公面前欲用角牴之,範公見來勢兇猛即嚴陣以待,先到之牛,被範公集全身之力用右腳踢腹部,此龐然大物應聲倒地。後到之牛被範公用右手握其角,右掌用力擊牛,前脊一掌,牛亦倒地,農人以為範公擊斃其牛,要求其賠償,範公曰:吾為自衛而已,倘若吾被牛抵死,爾等肯賠命否。事乃平息,由此範公之名益騰播遐邇。
光緒末年,有俄人約範公往西伯利亞霍地市較技。範公到達霍地市先擊敗俄人臺主,然後取而代之,經多場比賽均非範公對手,範公得錦標而歸,威名遠振。
範公傳給大弟子郭嘉祿(萊陽人)、二弟子楊維新(蓬萊人)、三弟子林景山(萊陽人)、四弟子羅光玉(蓬萊人)五弟子王傳義(煙臺人)。
大弟子早卒,二弟子楊師維新在上海精武會和山東會館任教,其傳人有肖樹斌,肖在大連四傑館傳給張慶和、傅有貴和幾個日本人,肖樹斌在日本仍有傳聞。
三弟子林景山在天津赭玉璞手下任教官,後繼承範公武館在煙臺任教,其傳人有:胡永福、邵華亭、王春山、林春生(林師長子)、牟傅祖、凌華堂、於天堂(於海)、、鍾連寶等人。胡永福在大連四傑館任教,其傳人有李會堂(又名李佔元)、李瑞年、徐洪勳、王清剛等人。李佔元在青島臺東區任教,王清剛在大連金縣城裡任教。林師另一傳人王惠蘭又名王小飛與林師同在赭玉璞手下任教官,與林師半師半友,其傳人王慶齋在瀋陽。
四弟子羅光玉民國八年受聘於上海精武會任總教練之職。後在廣州、佛山、港、澳等地精武會任教,門徒遍及東南亞及海外等地,在海內外影響非凡,其傳人有:馬成鑫、鄒喜功、於樂江、林伯炎、範永振、陳震儀、崔魁三、崔壽亭、張寶厚、遲倫之、郭祖強、黃漢勳、黃錦洪、潘永昌、郭子碩等。
五弟子王師傳義乃王公雲生之孫,曾在上海精武會和山東會館任教八年,一九五二年開始在大連設館任教。其弟子有:王茂生、馬廣友、王文章、遲學元等。
三、七星螳螂拳特點
剛柔相濟,長短相兼,輕而不浮,穩而不滯,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快而不亂,脆而不短。講究長打短,快打慢,硬欺軟。其練法步到拳到,擊手必連及步。每式動作都適於實用,貫穿緊湊,一氣呵成。其中分別剛、柔、長、短、疾、徐,不能相互混亂,長短不分。其攻守比較繁雜,攻則以七長而進,守則以八短為本,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指上打下,打下而捎上,指左打右,打右必須防左,上下關照呼應,招之即打,打之即招,連招帶打,連打帶招,頭腦冷靜,細察敵情,防止對方欺虛做實,要身手靈敏,身出步隨,長短互用,手腳吻合,心欲進而手足齊施,長拳短打殊無二理。
(責任編輯: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