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在宋代流行,在明代得到發揚,明清的人物畫像中,常擺爐瓶三事及花供作為裝飾,可見插花清供在貴族階層的流行。插花需要花與瓶和諧搭配,大瓶插花,忌諱過度修飾,追求率性隨意,自然流暢;小瓶插花,則宜瘦巧,不宜繁雜,插一枝必得一枝獨秀,插兩枝則兩相唱和。這裡面其實蘊含中國古人獨特的審美趣味。
插花時花與瓶要注重高低,要讓花枝稍微高出花瓶一些。假如花瓶高一尺,花枝應該高出瓶口一尺三四寸;如果花瓶高度為六七寸,花枝高出瓶口八九寸,才算上佳。忌諱插入的花枝太高,太高則花瓶容易傾倒;忌諱花枝插得太低,太低則失去了雅趣。現代插花一般採用黃金分割法,比例為3:5:8,即瓶高為3,花材高為5,總高為8。雖然滿足插花比率的要求,但是弊端在於,花藝整體造型顯得中規中矩,雖不出錯,卻缺乏個性,終究不美。
用小花瓶來插花,花枝應當選細瘦小巧一些,不宜繁雜。如果只插一枝花,要挑選奇特古雅、彎曲斜逸的花枝,不應太過瘦削筆直。如果打算插兩種花,需要分出高低並搭配組合,儼然如同天生的一枝;或兩枝花彼此相向,先湊成一簇仿佛天生一體,用麻絲綁定再插瓶。畢竟是小瓶,花枝一定要簡單,太多了插不了,而且豔俗煩雜。比如插小瓶時,可選紅白茶花,與草花作為綠葉相配。
梅花是最常見的插花品種,一般不插在小瓶中。在紅樓蘆雪庵聯詩中李紈就派寶玉找妙玉乞紅梅。這支梅花只有二尺來高,旁有一橫枝縱橫而出,約有五六尺長,其間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筆,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蘭蕙,各各稱賞。李紈素來愛美,早早命丫鬟把那隻美人聳肩瓶拿來插花,這裡所謂的聳肩其實就是高肩細腰的有點類似梅瓶的瓶器。梅花不宜用小瓶來插,因花枝修長斜逸,若花器短小,插梅之後,觀感常不諧調。高濂說「砍大枝梅花插供,方快人意」,當然還有另一種意思:插梅花要任性一點,砍下一根大枝才痛快。然而日本人的審美,崇尚小巧精緻,插梅花也沒有「方快人意」,大抵都是以小瓶來插。
瓶花雖然忌諱插得太繁雜,但更加忌諱花枝插得比花瓶還瘦削。應當採折傾斜的花枝,在小花瓶的左右鋪展開來,才算得上是得體。瓶中插的花卉,只可以有一兩種,稍微過多,便顯得多而雜亂,使人生厭,唯獨秋天的花不會如此。秋季花卉如何插瓶,晚明大畫家陳洪綬做了極好的示範。陳洪綬的《瓶花圖》,便是自由式插花的典範之作。金秋時節,正值一場秋雨後,菊花盛開,楓葉紅豔,陳洪綬與諸位友人入園林賞秋景,林下醉秋華,而後採紅葉一枝,白菊花一束,兼幾棵草花,一同插入瓶中,配成秋景花藝,更於秋香深院中揮毫,將此瓶花入畫。如圖下:
此畫不僅是一幅傳世名畫,更是研究明代插花的經典之作。這兩瓶花插得自然流暢,極具原生態之美。大瓶中,插了一枝頎長的樹枝,色葉樹種,入秋後葉片嫣紅如花,紅葉上還沾著晶瑩的露珠,又插了兩枝秋天的草花,看似雞冠花,葉片耷拉著,葉子上有些枯的斑點,若以花材而論,實在不完美,然而正以不完美故,自有一種斑駁的美感。瓶中的亮點是兩枝野菊花,白色的小花,一簇一簇,開得很熱鬧,插在瓶中也極絢麗。旁邊的小瓶中是一簇野菊花中混著兩朵野薔薇,搭配得不倫不類,然而看起來倒也生趣盎然。 這樣的一瓶花,率性隨意,自然流暢,有著天然去雕飾之感,確實呈現出了「林下醉秋華」之美。
插花講究高雅不俗,也講究自然和諧,更加追求靈動流暢,這主要根據插花之人的個人品味所決定的。其實不管哪一種,其實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