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拼多多在線上賣特斯拉比線下便宜五萬,特斯拉公司發公告說未跟拼多多有任何合作,拼多多的回應很精彩:我們確實沒有跟特斯拉有合作,可車是真車,補貼是真補貼!
各位聽懂啥意思了吧!這五萬補貼是拼多多自己出的,從特斯拉線下把車買來,自己補五萬給消費者,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
有個朋友在拼多多和某寶上賣零食的品牌,目前在國內零食行業排到了前幾名,算是最早進入網際網路領域的零食連鎖品牌之一。
他告訴我,他們的商品在不同平臺有著不同的價格,儘管可能包裝、商品名有些區別,但實際上的確是一模一樣的貨,可為啥同樣的商品,拼多多會更便宜,商家也依然能賺大錢?
01 物流優勢非常明顯
拼多多上有很多低價商品。3塊錢的手機殼,5毛錢的筷子,9塊9的衣服。
這些低價商品從哪裡來?生產這些低價商品,工廠還能有利潤?一位從事多年服裝供應鏈管理工作的朋友告訴我,服裝的生產加工環節是沒法省錢的,能夠降低價格的方式只有壓縮流通成本。因此從物流開始,各平臺開始有差距了。
我們普通買家,平時退個貨,基本快遞運費要5-20元不等,那麼你們知道日銷5000單以上的商家快遞費是多少嗎?據我所知,義烏在全國是最低的,其運費只需要每單1.8元。
拼多多目標人群大多數都是三四線城市的人,而且農村偏遠山區居多,這些地方順豐都不會送上門,因此基本都是發郵政快遞,郵政快遞速度慢可站點多,價格也便宜。
針對大多數都是鄉村的地方,除了郵政其他都不派送上門,郵政的價格普遍比四通一達便宜一元左右,當然地方不同可能有差價,但確實這個差距比較大。
所以,拼多多這一物流成本優勢,直接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門檻,都是商家包郵,其它平臺多數還要消費者承擔部分運費。
再比如,我老丈人是種橙子的,可以說味道相當的好,但為啥當地居民2元錢一斤都賣不出去,只能等著果商來統一收購?而我想買的時候,到網上一搜,這種橙子都是一斤11塊,有時還是5斤起售,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很簡單,橙子不貴,貴的是快遞的冷鏈價格,你的橙子在離開產地時還叫水果,但出了產地被物流一倒手,就成了商品,而拼多多寄送水果,哪怕每天上千單,有些城市順豐快遞都能談到4.5全國包郵,即使這樣它依舊不採用,而是採用中通居多,原因在於近的地區,晚一天送到不會壞,遠一點的地區,送到後壞多少按份額賠給你。
這樣一來,五斤橙子運來再怎麼壞,你至少有三斤好的,然後壞的兩斤,按照原本價格斤數比例賠償你四元。商家在這種平臺優勢面前,自然會讓利不少。
02 低價的核心,是將傳統的付費流量位,改為虧損流量位
銷售成本佔了商品總成本的30%左右。品牌的銷售成本包括兩項費用。一是銷售費用,佔比15%,用於產品給消費者的降價折扣;二是行銷費用佔比15%,用於購買廣告流量及贈品發放等。這兩項費用一般都是直接打包進入品牌商的年度預算框架內。
拼多多商家為什麼賣這麼便宜?關鍵是行銷費用。因為拼多多的商家多數根本用不完15%的行銷費用,根本不需要購買流量。
而某寶網的流量現在太貴了,商家要花錢買流量和友軍競爭,否則排名就會掉下去。商家們要不斷燒錢買各種流量,這部分的流量營銷費用非常之多,在一些品類上,甚至可能會佔到成本的25%到30%。
拼多多隻要便宜就有流量。從它的季報可以看到,拼多多從一億人的規模到現在六億人,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砸錢,砸錢得到什麼呢?得到流量,因此流量就是錢。
如果你在很多平臺為了行銷,就得花掉25%的成本來買流量,你自然只能給到消費95折的價格,不然你就是虧本的。
我們打開某寶看,滿屏幕的推薦、搜索排名,可那都是燒錢的工具。而拼多多的流量分發機制是不一樣的,雖然也有營銷工具,也有算法排名,但你就算願意燒錢,開放給商家的廣告坑位也沒多少,你很少能找到廣告欄位。
因為拼多多是典型的以用戶為中心的流量分發機制,你去燒錢投廣告的效果,可能還不如直接降價1塊錢,你去研究競價排名的廣告,還不如專心打磨一個爆款。一個低價的爆款衝出銷量後,會帶動全部商品的銷售,這就是很多拼多多商家的策略。
比如,你平時某個產品賣9.9包郵,你實際成本是3元錢,快遞費2元,你賣一份賺4塊錢左右,如果算上多單平均下來,可能賺5塊錢以上。那麼如果你上了拼多多的虧本活動位,前1000單1塊錢包郵,後500單3塊錢包郵,之後恢復9.9銷售,給你一個資源位置展示1小時。
我們來算一筆帳,前1000單虧損4000元,後500單,虧損1500元,可這些虧損實際上沒有那麼多,因為有可能有多單,這些銷量評價也加權在你寶貝上,也就是你花了大概5000塊錢買了個展示位。
簡單說,在拼多多是讓你虧5000,讓你間接展示。而某寶的方式是商家直接支付5000才能讓你展示。
03 低價的同時,提高了客戶的留存
在拼多多上只要吸引流量基數夠大同時留存性高,之後再想提升客單價的事情就簡單了!比如某寶客單價高,可頻次卻少,一般都需要靠618或雙11這種購物節,以活動的形式購買,拼多多客單價低,可頻次可以提高!比如水果和零食等等。
拼多多低價貨這個名聲確實不好,因此平臺用資源位換品牌產品的低價,比如之前的蘋果手機,平臺自己補貼錢出來,不僅價格真像,還號稱「假一賠十」,有人買到了假貨還真的拿到了10倍的賠償。
當然我不是打廣告,也不是說哪個平臺好或不好,關鍵是拼多多為啥這樣做呢?
道理很簡單,你一開始看到肯定是不信任拼多多的,想想價格這麼低,這玩意肯定是假貨那麼便宜,可耐不住這玩意便宜啊,總有人會去嘗試!
那麼假如你買了一臺5000元的華為手機,請問你買了後還會卸載拼多多嗎?要是我肯定不會,因為萬一出現問題了,我要找平臺處理啊,我要找商家處理啊,因此拼多多也就不能刪除,只能讓它一直留在手機裡。
過了一年兩年,我發現手機還真的是正品,這時候這平臺它又給你推了個最新款的華為手機型號,又比別的平臺便宜幾百,你買不買?久而久之,請問你還會去其它平臺買高價貨嗎?
寫在最後:
總之,不同層次的人有不一樣的需求,並不是大家在談論消費升級了,便宜商品就沒人要了。高、中、低收入人群都在追求性價比,只不過他們眼中的性價比不太一樣。在中產們眼中,產品簡潔、品質高、價格適中就是性價比高,在小鎮青年眼中,便宜、花哨更好。
低價確實太香了,但如果伴隨著低價而來的可能是無保修、不退換,略顯雞賊的正品承諾,和每一次下單都仰賴於「這次應該不會翻車」的小幸運,這樣的低價顯然是缺乏誠意的。
拼多多真的很香,它們用補貼和折扣努力讓利給消費者,也在努力改變人們對平臺的固有印象,但每一個在拼多多上經歷過糟心購物體驗、甚至買到過假貨的朋友對我說「我不用拼多多」的時候,我也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的憤怒。除了低價,它或許可以做得更多,路還很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