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學裡基本上都會開一門課,叫做《職業生涯規劃》,有的也叫做《就業指導課》。這門課雖然作為公共必修課,但是很多學生都不怎麼重視,在上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在寫其他的作業,有的愛去不去,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呢?
通過調查,有很多同學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存在誤區,他們認為一張紙寫幾個字解決不了問題,還不如花時間多看幾本書。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學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想法?
誤區一:職業生涯規劃無用論。
大部分同學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只是建立在對自我一廂情願的認識上的不切實際的想法,這些想法經不起時間的消磨和實踐的考驗,因此做職業生涯規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事實上,哈佛大學很早就做過一項跟蹤調查,對一群智力、學歷、環境都差不多的年輕人進行跟蹤調查,結果是25年以後,3%有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都成為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而沒有目標的人都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這項調查研究也說明科學的規劃職業生涯能夠使人澄清價值觀,實現人生收益的最大化。
誤區二:職業生涯規劃靜止論。
很多同學認為計劃沒有變化快,即使現在規劃的很好,到了畢業的時候還是要去改變,倒不如走一步算一步。有這種想法的人混淆了規劃和計劃,以及規劃和變化的關係。
計劃是一種較主觀的思想安排,而規劃則是將主客觀都考慮到一起的統籌安排。比如我們有很多同學會制定假期學習計劃,然而因為計劃的不周密和自我管理的不嚴格,導致自己的計劃落了空。而規劃會在事前會把自律性差、環境不確定等因素考慮進去,並制定相應的應急方案,發生變化也是要在規劃中考慮的因素和步驟,出現問題後要及時修正,並通過應急方法解決,這才叫規劃。沒有考慮變化的規劃,不能稱為規劃,最多只能稱為計劃。
誤區三:職業生涯規劃功利論。
有部分同學認為上大學是為了接受高等教育,更好地發揮自我實現價值,不希望大學生活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你讓我們做職業規劃,不就是讓我們就業嗎?很多同學並不急於在大學期間就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
產生這個誤區的原因是混淆了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規劃這兩個概念。職業規劃是通過規劃的手段,尋找適合自己職業的過程,而職業生涯規劃不僅是謀生的手段,對一個人一生中的家庭、事業、社會的良好發展以及整個人生的生活質量和價值體現都起到積極作用,它會讓你在不同考量因素的權衡之間把握平衡。
誤區四:職業生涯測評工具萬能論。
關於職業生涯有很多測試工具,它能幫同學們進行自我評估和環境評估,但是大家要知道這只是「幫助」,給大家提供參考,並非「代替」。
而且有些測評工具都來自國外,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選取的樣本不一樣,測評標準不一樣,測評的結果就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能過分依賴和迷信測評工具,測評工具的理論分析結果只能作為參考。
誤區五:職業生涯規劃速成論。
首先,職業生涯規劃不可能通過幾次課程或者幾次講座,就可以做出來,要通過正確有效的方法技能,讓測評人在實際情景中親身探索才能明確。
其實職業生涯應當從高中就應當開始,職業生涯規劃跟你讀大學,選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以後從事哪個領域都有關係。
從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的影響來看,大學生對生涯規劃的意識覺醒、職業能力以及職業素質的準備越早越好。
現在有些大學生為什麼會感到自己沒有目標,很迷茫?
很多時候就是沒有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我們應當從高中就開始花時間進一步了解自己,到了大一就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為自己將來走向社會、進入職場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