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如戰場,雖說商場沒有戰場的浮屍遍野,但商場競爭的殘酷性一點也不比戰場弱。企業為了能生存下去,不得不爭取僅有的市場份額,升級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質量,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跟上潮流的企業就會被歷史淘汰,曾經如日中天的中國老牌礦泉水企業益力就是這樣,雖然佔據了大多數的市場份額,卻沒有抓住時機,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益力礦泉水公司的崛起
1978年改革開放,深圳被設為經濟特區。政策上的扶持,再加上深圳靠近海岸和離港近的優勢,不僅吸引了大批外商前來投資,也吸引了許多外省人。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深圳早已從當年泥濘的小漁村變成了國際化的大都市。在無數人的奮鬥下,深圳的各行各業都早已經頗具規模。
益力礦泉水公司成立於1983年,公司的名字原先不叫益力礦泉水公司,因為背靠深圳市政府,故取名為深圳礦泉水公司。
隨著深圳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飲用水的需求越來越大,礦泉水公司的規模也就隨之不斷擴大。
深圳礦泉水公司沒有滿足於現狀,為了擴大產業規模,促進發展,於1992年將之前吞併的其他飲料公司合併為一家,重新起名為深圳市益力礦泉水公司。
益力礦泉水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也在不斷進行創新。原先的大瓶飲用水不方便消費者的飲用,為了滿足百姓的需求,也為了提高銷量,益力礦泉水公司開拓了瓶裝礦泉水的業務,銷量創下了新高。
益力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又不斷擴大規模,慢慢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如今的瓶裝水"一哥"農夫山泉,都還沒有創立。在90年代,作為中國唯一上市的礦泉水公司,益力礦泉水可謂是人盡皆知的大牌子。
世界著名的達能集團
提起益力礦泉水公司,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達能集團就不得不被提起。1998年,深圳益力礦泉水公司被達能集團斥巨資收購,隨後一家獨大的益力礦泉水便逐漸走起了下坡路。
達能集團始創於1966年,是一家世界著名的食品集團,業務遍及全世界。我們熟知的很多飲用水品牌都屬於這家跨國公司,如依雲、脈動。
雖說是一家食品集團,但達能集團起初是依靠玻璃業務發家的,隨著不斷收購、合資一些食品公司,達能集團逐漸放棄原有的玻璃業務,成長為一家在全球快速發展的食品公司。1989年達能成為歐洲第三大食品集團。
達能集團的目光非常長遠——成為享譽全球的食品集團。正是因為目光長遠,達能集團的業務非常廣泛,嬰兒食品業務、新鮮乳製品、飲料、穀物快餐食品等領域都有涉足。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各國企業都把目標放在了深圳這片還未發展起來的土地上,達能集團更是早就瞄準了中國市場。
90年代初,達能集團開始在中國設廠,業務主要包括酸奶、牛奶、奶粉及其他點心的生產等。當時正是中國經濟崛起的初期,進入中國市場之後,達能集團的業務如日中天,受到許多消費者的歡迎。
外國企業進入中國都會面臨許多難題,首當其衝的就是沒有銷售渠道,貨賣不出去。一些有實力、資金雄厚的外企就會選擇收購一些中國發展前景良好的本土企業,從而利用這些本土企業的關係網為企業其他業務往來鋪路。
達能集團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後,看上了銷量蒸蒸日上的深圳益力礦泉水公司。而達能集團實力雄厚,對於發展中的益力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在1998年,達能集團斥一億巨資將益力收購。原來的深圳益力礦泉水有限公司變成了深圳達能益力飲品有限公司。
跌落巔峰,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益力一度保持著銷售第一的輝煌戰績,再加上身後站著達能集團這樣的大樹,益力便大膽放心的與其他品牌飲用水搶佔市場份額。
在商場上,想要賺錢的方法無非兩種,其一是高價出售走品質路線,其二就是薄利多銷。
擁有著眾多普通消費者的益力理所應當的選擇降價出售,將一部分怡寶、百歲山等品牌飲用水的顧客吸引過來,這種措施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銷量,達到了薄利多銷的目的。
一開始,益力礦泉水靠著這種操作銷量一直穩步增長,但這種情形還沒有持續多長時間,益力的處境就變得艱難了。
商場如戰場,通過不斷在電視上宣傳來提高知名度,農夫山泉橫空出世,火遍了大街小巷,原先屬於益力的市場份額被農夫山泉給搶佔,益力的處境也越來越困難。
本來達能集團還可以解救一下益力面臨的危機,但當時達能集團並不重視飲用水方面的業務,益力就這樣錯過了一個重回巔峰的機會。
益力礦泉水的銷量逐漸在其他品牌的打壓下降了下來,經過了幾年的低迷時期,公司決心要做出改變。他們另闢蹊徑,在前幾年,設計出兒童喜愛的卡通外形礦泉水,主打兒童市場,但銷量還是不盡人意,不久就被取消了。
當時的益力,已不復最初的巔峰時期,年輕人都不知道這個老牌子,後來益力礦泉水與年輕人相關的滴滴打車合作,還是以失敗告終。去年,曾經的大牌子益力瓶裝水宣布全面停產,如今,達能集團宣布將益力轉賣。這個曾經的老牌礦泉水就這樣隕落了。
絕大一部分國外大品牌收購一些國內同類品牌,基本沒有打算繼續發展收購來的品牌,只是借著收購來的品牌發展其他業務。
益力失敗的原因一部分歸結於外企對國內品牌的壓榨,畢竟有樂百氏被達能卸磨殺驢的"前車之鑑";另一部分也歸結於自身沒有競爭優勢,止步不前。在商言商,國內的品牌還是要有自己的專利和優勢,適當做出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營銷,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