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論」讀書到底有用嗎,教育的投資回報率降低了嗎?

2020-12-11 白描教育

#讀書無用論#首先,我們衡量讀書是否有用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讀書可以帶來多高的投資回報率,我們可以過得更好嗎?這也是教育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我們關注的就僅僅是讀書的經濟價值,而讀書的目的不單單止於此,為此就必須進行一番分析:

讀書的目的

易中天先生曾經說過,讀書是謀心,不同於謀生,讀書更多的是洗滌心靈,增強我們對現實世界的理解能力。

而通俗意義上,學習是為了獲得謀生的手段,讀書則沒什麼目的性,更多的是要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心靈的共鳴;但是,現實生活讓讀書的目的變得更加複雜,單純陶冶心靈變得十分沒有說服力,讀書成為了我們為了達到升學目標所必經的過程。當然,這也是一種功利的讀書觀,脫離了讀書的本質。

實際上,現實社會中卻是這種功利的讀書觀佔據了上風,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直到大學認真學習 努力讀書,無非是為了有一份好工作,最終能夠實現階層的跨越。因為,長久以來,我們被告知「學而優則仕」,「讀書可以改變命運」我們迫切的希望通過讀書這條道路完成我們的階級升遷,為此我們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這種努力既包括自身學習上的付出,也包括其它的人力和財力的支出。總而言之,我們對教育做出了巨大的投資使得我們更加關注讀書所帶來的收益率。

那麼,到底我們要為教育投資了多少呢?

我們為教育做了多少投資?

這裡我以四川省為例(數據來源:前程無憂統計),首先明確教育的費用主要包括學校費用,補習班費用和興趣班費用。根據統計,學校費用主要包括學前階段教育費用大概在4萬至20萬;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費用在3.6萬至42萬;高中階段教育費用在4.8萬至10萬(這裡不對大學階段教育費用做說明),合計在8.8萬至72萬

補習班費用包括中小學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教育費用,其中中小學教育階段費用在6萬至15萬,高中階段補習費用在6萬至22萬,合計12萬至37萬

興趣班費用在整個教育階段的花費在6.4萬至24萬(主要考慮城市地區的教育費用,以中產以上的階級為例)

所以,以中部地區的城市家庭為例,教育投資的總體區間在26.2萬至126萬之間,在一些東部、南部沿海地區甚至更多。

讀書的投資回報率降低了嗎

前面的例子已經證明了教育需要巨額的投資,未來可能更多。但事實證明,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後並沒有給我們帶來一個相當可觀的收益。近幾年,大學生找工作難的情況愈演愈烈,每年動輒幾百萬的畢業生需要進入市場,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就業缺口都已經相當飽和,資源被最開始的一部分搶先佔領。所以,坊間經常流傳著「3000塊錢可能找不到一個農民工,但是可以找到一個大學生」,這主要是由於我國教育體系與市場需求出現的結構性矛盾所導致(以後專門講講)。但是也從側面反映了,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我們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一份高薪又體面的工作,這個與我們的父輩的理解和期望大相逕庭。60,70年代的大多數人認為只要上了大學就幾乎可以改變命運,然而幾十年後的今天似乎不再那麼靈驗了。

這裡我想藉助舒爾茨的教育經濟價值理論做出一個解釋。父母讓子女接受教育考慮的是教育在今後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因為這種收益是長遠的,所以我們稱之為「投資」。而舒爾茨認為實際上大多數中等和中等以上學校的學生在他們完成初等教育之前就已經能夠謀生。這樣的話,學生繼續求學就存在一個機會成本,其數額等於我們所放棄的收入。「機會成本」的意義又是巨大的,代表著人生的各種機遇,將放棄的收入包含在教育投資內,那麼教育投資的收益率某種意義上並不高,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多人發現明明自己讀了很多書,但是卻沒有早就終止學業的人收入高。當然,這是一種概率性問題,但也在某個方面說明了一些情況。

這裡有一項研究結果(來源: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研究發現,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我國的高等教育回報率分別為11.72%、29.13%、42.32%和61.53%, 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同時,不論本科及以上學歷,還是專科學歷,其相對於高中學歷的回報率都呈現上升趨勢。男性的高等教育回報率一直呈上升趨勢,而女性的高等教育回報率的增長勢頭在2002年後出現了停滯。年齡較大的勞動者的高等教育回報率始終在上升,而年輕勞動者的高等教育回報率在2002年以後出現下降。東部和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回報率逐年提高,而中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回報率在2002年以後出現了下降。

同時,張巍巍和李雪松發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回報率在20世紀90年代大幅上升,但進入21世紀後高等教育回報率的上升幅度明顯減小。

但即便情況如此,你我身處在社會的大背景之下,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躺平!

相關焦點

  • 鼓吹讀書無用論的那些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有用?
    重慶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文天平在2009年04月16日召開的重慶市政府自主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直轄以來重慶普通高考報名人數每年都是呈增長態勢,極少部分高中畢業生放棄高考或沒有報名參加高考,教育部門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特別是最近幾年,這種思想越來越影響很多人。那麼是哪些人在提起過讀書無用論呢?
  • 讀書無用論?讀書有用嗎?讀書當然有用!而且有大用!
    讀書無用論?讀書有用嗎?讀書當然有用!而且有大用!讀書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對有些人來說有用,對有些人卻真沒有用!孔乙己也是讀書人,而且他的學問明顯超過普通人一大截,為什麼最後成為了笑話?說白了就是因為他不能把他讀的書轉化為金錢和地位。
  • 「讀書無用論」漫談
    也正是由於讀書貴、就業難,致使許多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即使在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全免費、高中高職免學雜費、大學政府資助和貼息貸款的優惠政策下,不少上完初中、識幾個莊戶字的農村學生就不再上學了,少數學業優秀的貧困生不得不望重點高中、大學校門而興嘆。 那麼,讀書真的無用嗎?
  • 讀書有用論和讀書無用論一樣有害
    前一段時間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然後隨之而來是各種非常有意思的駁斥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個人認為這些隨處可見的反駁讀書無用論的觀點本身並不能真正克服讀書無用論,甚至是讀書無用論的幫兇。簡單來說,兩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簡單來說。
  • 「讀書無用論」是錯的嗎,我們能夠反駁嗎,我們有資格反駁嗎?
    大家好,這裡是周生侃教育。現在的網絡上面,自由的言論很多,只要你不談論政治,有時候謠言都能滿天飛,更不必說一些人發表自己的個人觀點了,那是完全沒有什麼限制了,想說什麼就能夠說什麼,只要自己認為對的,只要自己認為有理,黑的都能夠說成白的,更不必說關於讀書的話題,許多人都在宣揚「讀書無用論」,那麼,他們的說法是錯的嗎?我們能夠反駁嗎,而我們是否有反駁的資格呢?從現實的角度看待這句話。
  • 從一個讓老師啞口無言的問題開始說起:對讀書無用論的批駁
    從一個讓老師啞口無言的問題開始說起對讀書無用論的批駁有一次老師上課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前一段時間,她去一個學校訪談,其中一個老師說他近一段時間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讀書無用論?但是在1999年大學擴招之後,關於「讀書無用論」的言論就開始流行起來,特別是當下,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達到普及化階段,每年大學生畢業超過700萬,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了關乎社會民生的頭等大事。大學生已經貶值了,當我們費盡心思,寒窗苦讀,辛苦進入大學之後,很多人就會告訴你珍惜自己的大學時光吧,這個社會已經不缺大學生了。甚至有人拿農民工與大學生的薪資相比較,然後得意洋洋地證明讀書是無用的。
  • 「讀書無用論」的論調,再現江湖,讓人震驚,讀書到底有用嗎?
    「讀書無用論」這種觀點,在現在社會裡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應該是很少的吧。孩子要上學要認字,這個是老百姓普遍認同的的觀點。至於讀大學甚至考研究生有的家長就不太認可了。有部分家長會認為,上大學有什麼用?出來還不是找工作難,還不是就業給別人打工。還不如上完初中或高中之後,走向社會,積累社會經驗,早早的掙錢養家。
  • 讀書真的無用嗎
    讀書真的無用嗎最近十幾年,「讀書無用論」在農村社會和城市普通市民中很有市場,在網絡上也經常沉滓泛起,興起網民大討論。一些人聽了也暈頭轉向了。我剛懂事起,我的父母就告訴我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才能有出息;老師也說,高考不是農村孩子的唯一出路,但卻是農村孩子的最好出路!通過讀書走出了農村,去看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
  • 《知否》一句話打臉,「讀書無用論」禍害多少人
    《知否》裡生於古代、長於深閨的明蘭(趙麗穎飾),卻給出現在看也不過時的反駁:「依我看,讀書無用論這話,就是騙人的。」「讀書,畢竟不是女孩子的分內事」,祖母故意陳述的觀念,誘明蘭說出這句話。明蘭反駁「讀書無用論」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下同)明蘭的解釋帶著特定的時代印記。「如果讀書無用,為什麼天下男子,都要去科考,難道是閒得慌?
  • 上了大學你會知道,「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
    「讀書無用論」的思潮泛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所謂「革命」,本質上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而新世紀的所謂「讀書無用論」,倒未必是對知識本身的否定,而是試圖用一種看似精明實則短視的「成本收益」理論來證明,教育投資的回報率之低,絕對是一筆「不划算」的買賣。
  • 我們經歷過幾次「讀書無用論」?
    韓寒曾經是許多退學逐夢少年的榜樣,「讀書有什麼用?」,「不上大學也能成才」,「應試教育就是限制人的發展」是他們的口號。新中國成立後,我們至少經歷過四次「讀書無用論」風行的時代,每一次都與社會大環境的變動緊密相關,我們且不去討論「讀書無用論」是否正確,先看看它是怎樣產生的?白卷英雄」——那個年代的「讀書無用」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第一次「讀書無用論」興起了。1966年秋「停課鬧革命」,運動開始了,城市內的學校率先停課,該年底農村學校也陸續停課。
  • 讀書無用論的反思
    「百無一用是書生」,如果說讀書無用,古人已經直接回覆你了。為什麼我們還要讀書,國家要以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的形式推行義務教育,讀書最後的作用是什麼?不上學的減少了投入,理應比有後期投入的大學生掙錢少,或者工作環境差一些。這些就是人們比較的標準。也正是這些標準,讓讀書無用論再一次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甚至影響著很多還在上學的青少年,在學校裡面學習不順利,或者其它原因,就想著早早出去打工。
  • 我為什麼反駁讀書無用論
    讀書無用論,這個理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被眾多人宣傳,有些人認為這個說法不無道理,有些人則認為這個理論大錯特錯,下面我就來說說我的看法。讀書無用論大概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年輕的時候辛辛苦苦的讀書,最後進入社會取得的經濟效益還不如不怎麼讀書的人多,換句話說就是上了這麼多年學,才掙那麼點錢,所以說最後就覺得讀書無用。第二個方面就是,讀書讀了這麼多年,最後長大了書中大部分的知識都給忘了,那麼我讀書幹嘛呢?
  • 別再相信讀書無用論,拼命讀書是大多數人的捷徑
    讀書無用論 千萬別當真,拼命讀書是大多數人的捷徑。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結束了,2020年的高考,因為疫情,來得晚了一些,但是頻頻傳來的喜報,卻來得剛剛好。最近,朋友圈,微信群基本上被高考狀元刷屏了,各種採訪、各種贊助和獎勵表揚,十年寒窗,一朝成名,著實不易。讀書無用論是本世紀最大的謊言。
  • 持讀書無用論觀點的人真的覺得教育毫無意義嗎
    很好的詮釋了讀書接受教育對於一個人前途的重要性,但是民間也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也因此有了今天這篇文章的主題,讀書真的無用嗎?雖然讀書無用論很少出現在人們飯後茶餘的話題中,但是在網絡上,尤其是關於教育或者大學生受騙之類的主題新聞下面的評論區,這種觀點的評論喧囂塵上。
  • 讀書無用論有多可怕:那些不讀書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讀書無用論有多可怕:那些不讀書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為什麼我要努力讀書?讀書有什麼用啊?這樣的疑惑在我國欠發達地區較為盛行,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首先給各位分享一段話吧:「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這段話來自於作家龍應臺寫給兒子話。
  • 有一種讀書無用論,叫做「倖存者偏差」
    這種讀書無用論,在農村裡常常被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像這種讀書無用論,就是典型的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思維當中了。雖然有些個別人,沒有讀過多少年的書,卻因各種機緣巧合與努力下,走向了成功。但是更多的人,卻努力了一輩子,仍然難以成功。
  • 新「讀書無用論」真在撕裂著鄉土中國,網友:讀書真的有用
    很顯然我們從偉人那裡看到了讀書的好處,不止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是功在千秋的大收穫。一、關於「讀書無用論」的小故事6月18日,雍村清晨。14歲的初二學生王齊早早背起了書包,今天和往常不同,因為他將隨母親一起到自己的學校――雲香九年一貫制學校參加每學期一次的家長會。他打電話問同村的同學張偉要不要一起去,可是電話那頭傳來了另外一個人的聲音。
  • 用網紅現象反駁讀書無用論,不攻自破!
    幾乎每一代人都遭受過「讀書無用論」的衝擊。特別是在當下網紅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嚮往當網紅,因為當網紅的收入遠遠大於多數寒窗苦讀大學生的收入,不禁讓人懷疑:讀書真的還有用嗎?本文話題:用現實的網紅現象來反駁讀書無用論,希望年輕一代更能認清,知識的力量才是無窮的!
  • 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讀書無用論」?
    曾有段時間,父親一直提起:「你讀了這麼多書,又賺不到錢,讀書有什麼用?」隨著教育成本的不斷上升,有相當多的家長特別是農村家庭中產生了讀書無用的感覺!一到過年,某些親戚、長輩、前輩帶著高高在上的姿態指指點點:這孩子上學上傻了,啥人情世故都不懂,就會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大學有個毛用?看看隔壁(同村)誰誰沒讀多少書,又開公司又接工程賺了很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