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論#首先,我們衡量讀書是否有用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讀書可以帶來多高的投資回報率,我們可以過得更好嗎?這也是教育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我們關注的就僅僅是讀書的經濟價值,而讀書的目的不單單止於此,為此就必須進行一番分析:
讀書的目的
易中天先生曾經說過,讀書是謀心,不同於謀生,讀書更多的是洗滌心靈,增強我們對現實世界的理解能力。
而通俗意義上,學習是為了獲得謀生的手段,讀書則沒什麼目的性,更多的是要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心靈的共鳴;但是,現實生活讓讀書的目的變得更加複雜,單純陶冶心靈變得十分沒有說服力,讀書成為了我們為了達到升學目標所必經的過程。當然,這也是一種功利的讀書觀,脫離了讀書的本質。
實際上,現實社會中卻是這種功利的讀書觀佔據了上風,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直到大學認真學習 努力讀書,無非是為了有一份好工作,最終能夠實現階層的跨越。因為,長久以來,我們被告知「學而優則仕」,「讀書可以改變命運」我們迫切的希望通過讀書這條道路完成我們的階級升遷,為此我們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這種努力既包括自身學習上的付出,也包括其它的人力和財力的支出。總而言之,我們對教育做出了巨大的投資使得我們更加關注讀書所帶來的收益率。
那麼,到底我們要為教育投資了多少呢?
我們為教育做了多少投資?
這裡我以四川省為例(數據來源:前程無憂統計),首先明確教育的費用主要包括學校費用,補習班費用和興趣班費用。根據統計,學校費用主要包括學前階段教育費用大概在4萬至20萬;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費用在3.6萬至42萬;高中階段教育費用在4.8萬至10萬(這裡不對大學階段教育費用做說明),合計在8.8萬至72萬
補習班費用包括中小學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教育費用,其中中小學教育階段費用在6萬至15萬,高中階段補習費用在6萬至22萬,合計12萬至37萬
興趣班費用在整個教育階段的花費在6.4萬至24萬(主要考慮城市地區的教育費用,以中產以上的階級為例)
所以,以中部地區的城市家庭為例,教育投資的總體區間在26.2萬至126萬之間,在一些東部、南部沿海地區甚至更多。
讀書的投資回報率降低了嗎
前面的例子已經證明了教育需要巨額的投資,未來可能更多。但事實證明,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後並沒有給我們帶來一個相當可觀的收益。近幾年,大學生找工作難的情況愈演愈烈,每年動輒幾百萬的畢業生需要進入市場,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就業缺口都已經相當飽和,資源被最開始的一部分搶先佔領。所以,坊間經常流傳著「3000塊錢可能找不到一個農民工,但是可以找到一個大學生」,這主要是由於我國教育體系與市場需求出現的結構性矛盾所導致(以後專門講講)。但是也從側面反映了,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我們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一份高薪又體面的工作,這個與我們的父輩的理解和期望大相逕庭。60,70年代的大多數人認為只要上了大學就幾乎可以改變命運,然而幾十年後的今天似乎不再那麼靈驗了。
這裡我想藉助舒爾茨的教育經濟價值理論做出一個解釋。父母讓子女接受教育考慮的是教育在今後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因為這種收益是長遠的,所以我們稱之為「投資」。而舒爾茨認為實際上大多數中等和中等以上學校的學生在他們完成初等教育之前就已經能夠謀生。這樣的話,學生繼續求學就存在一個機會成本,其數額等於我們所放棄的收入。「機會成本」的意義又是巨大的,代表著人生的各種機遇,將放棄的收入包含在教育投資內,那麼教育投資的收益率某種意義上並不高,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多人發現明明自己讀了很多書,但是卻沒有早就終止學業的人收入高。當然,這是一種概率性問題,但也在某個方面說明了一些情況。
這裡有一項研究結果(來源: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研究發現,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我國的高等教育回報率分別為11.72%、29.13%、42.32%和61.53%, 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同時,不論本科及以上學歷,還是專科學歷,其相對於高中學歷的回報率都呈現上升趨勢。男性的高等教育回報率一直呈上升趨勢,而女性的高等教育回報率的增長勢頭在2002年後出現了停滯。年齡較大的勞動者的高等教育回報率始終在上升,而年輕勞動者的高等教育回報率在2002年以後出現下降。東部和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回報率逐年提高,而中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回報率在2002年以後出現了下降。
同時,張巍巍和李雪松發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回報率在20世紀90年代大幅上升,但進入21世紀後高等教育回報率的上升幅度明顯減小。
但即便情況如此,你我身處在社會的大背景之下,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