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上大面積腦梗死的診治,一文總結

2021-01-07 澎湃新聞

原創 HH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高死亡風險疾病,多多學習!

第9屆湘雅腦血管病國際論壇暨第4屆湖南卒中中心聯盟大會暨第4屆湘雅腦血管病介入治療高峰論壇上,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的張樂教授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幕上大面積腦梗死的診治進展,包括其影像學特徵、預測、治療和管理等。

大腦半球大面積腦梗死定義

大腦半球大面積腦梗死(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LHI)是大腦中動脈(MCA)供血區域≥2/3梗死,伴或不伴大腦前/後動脈供血區域梗死。LHI患者臨床表現為三偏症狀合併有凝視障礙、失語(優勢半球)。如果患者發病早期神經功能缺失和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並迅速出現腦疝,稱為惡性大腦中動脈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l)。

據報導半球性大腦中動脈梗死的患病率為所有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2%~8%,佔所有大腦中動脈閉塞所致缺血性卒中的18%~31%。患者隨後發生神經功能惡化和死亡的風險很高,達40%~80%。MMI的病死率高達60.9%~78%,MMI的死亡原因多為腦疝形成。

LHI早期影像學徵象

超早期腦梗死的CT徵象包括:

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徵;

早期低密度徵;

豆狀核模糊和腦島帶徵;

皮質、白質分界不清;

腦溝回、腦室和腦池的改變。

展示2例超早期腦梗死CT徵象的案例。病例1,患者因發左側肢體偏癱起病。CT(發病2h)可見右側MCA高密度影,基底節和周圍白質界限模糊(圖1):MRA證實:右側MCA閉塞;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示:右側基底節和皮質下高信號影(圖2)。

圖1:超早期腦梗死CT徵象案例

圖2:超早期腦梗死MRA及DWI

病例2,患者因左側偏癱起病。發病後2小時CT示(圖3):右側腦室受壓變形,右側MCA供血區的皮質水腫,灰白質邊界不清、腦回模糊,腦溝變淺或消失。發病6天後CT示(圖4):右側腦室旁皮層下梗死,伴右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皮層水腫。

圖3:發病2小時CT

圖4:發病6天後CT

LHI與MMl預測

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卒中協會(AHA/ASA)在《伴有腦腫脹的大腦和小腦梗死的管理推薦意見》中提出,大腦半球大面積腦梗死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偏癱、完全性或表達性失語、偏側凝視、視野缺損和瞳孔異常。

一項在MCA主幹閉塞患者(140例)進行的多中心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發病6h內DWl梗死容積>82cm3是MMl的獨立預測指標(敏感性0.52,特異性0.98)。入院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18分伴意識障礙是MMI的獨立預測指標(OR1.16,95%CI;1.00-1.35),預測的敏感性為63%,特異性為71%[1]。

一項納入23項研究的LHI患者(1042例)神經影像檢查(CT、MRI、SPECT、PET、TCD)系統評價顯示:MMI的預測指標有發病6h內梗死容積大於MCA供血區域66%、早期佔位效應、大腦前動脈或大腦後動脈供血區域受累、頸內動脈閉塞[2]。

2000年一項在MCA或頸內動脈顱內段閉塞患者(28例)進行的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顯示:發病14內hDWI梗死容積>145cm3;入院時NIHSS評分>20;MCA合併ACA或PCA供血區域受累是MMl的預測指標。發病14h內DWl梗死容積>145cm3是預測MMI的最佳指標(敏感性100%,特異性94%)[3]。

三項關於LHI患者顱骨切除減壓的RCT研究(DESTINY、DECIMAL、HAMLET)分別將入院時NIHSS≥16分或非優勢半球梗死NIHSS≥16分及18分和優勢半球≥21分作為MMl的預測指標,並使手術患者獲益。

總結以上各類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檢查手段方面,顱腦CT掃描是監測大腦半球梗死的一種有效的一線診斷手段和首選檢查方法;磁共振掃描是評估大面積腦梗死的重要輔助檢查手段。

臨床表現方面,表現為三偏症狀合併有凝視障礙、失語(優勢半球)及瞳孔異常的缺血性卒中,應高度懷疑LHl;發病早期神經功能缺失和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並迅速出現腦疝時,可判斷為MMl;

臨床預測指標:入院時非優勢半球梗死的NIHSS評分≥16分和優勢半球>20分,並伴有意識障礙可作為MMI的臨床預測指標;

影像學檢查:發病6h內神經影像學檢查顯示梗死容積大於MCA供血區域2/3、早期佔位效應、同側大腦前動脈或(和)大腦後動脈供血區域受累及頸內動脈閉塞可作為MMl的預測指標;

DWI梗死體積:發病6h內DWl>82cm3或14h內DWl>145cm3可作為MMI的影像預測指標。

LHI溶栓及血管內治療

對於大腦半球大面積腦梗死溶栓的建議主要如下,對於嚴重卒中:

1984年美國國立神經系統疾病與腦卒中研究所(NINDS)關於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療後腦出血的一項隨機、雙盲研究對其出血分析顯示NIHSS>20分是溶栓後腦出血的危險因素。

多個溶栓研究也顯示高NlHSS、基線CT顯示大面積梗死早期徵象患者溶栓後顱內出血風險增高,但與腦實質血腫風險增加的相關性並不完全確定。

ECASS-Ⅲ將NIHSS>25分和大面積梗死早期影像學徵象(累計大腦中動脈1/3以上區域)視為嚴重卒中標準而排除在rt-PA靜脈溶栓的指徵之外。

針對NINDS、ECASS-Ⅰ及ll和ATLANTIS研究的匯總分析發現:即使其基線NIHSS>20分,其溶栓依然獲益,且NIHSS不是腦實質血腫-2型出血轉換的獨立危險因素。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中,頭CT或MRI提示大面積梗死(梗死面積>1/3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為3小時內、3-4.5小時內rt-PA靜脈溶栓的禁忌證;嚴重卒中(NIHSS評分>25分)是3-4.5小時內rt-PA靜脈溶栓的相對禁忌證。

那麼大面積腦梗死,機械取栓方面的治療又有哪些研究進展和建議呢?對大面積腦梗死機械取栓的治療思考總結如下:

有靜脈溶栓指徵的急性大面積腦梗塞死可能的患者,在發病4.5h內首選靜脈溶栓治療;溶栓效果不佳時,可在足量靜脈溶栓基礎上橋接實施機械取栓治療。

充分把握時間窗和組織窗的概念,符合機械取栓要求的可能發展為大面積腦梗死的患者應考慮機械取栓進行血管再通,儘可能縮短從發病至血管再通時間。

多項取栓試驗結果證明:可能發展成為惡性大腦中動脈梗死的患者(非優勢半球NIHSS評分≥16分和優勢半球>20分),發病6h內梗死容積>80ml,機械取栓仍能顯著改善患者預後且不增加患者出血風險及死亡率。

基於試驗研究,在滿足適應證條件下,機械取栓時間窗由既往的6小時內放寬至發病24小時內。

出血性轉化與出血管理

出血性轉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急性缺血性卒中後血管恢復血液灌流時發生的腦內出血,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見併發症之一。出血性轉化有如下分類(圖5)

圖5:出血性轉化分類

一項對ECASS-l試驗安慰劑組和rt-PA溶栓組出血性轉化數據進行分析的研究顯示,與非出血性轉化比較,HI、H2及PH1在早期神經功能惡化、死亡、殘疾方面無明顯差異;PH2早期神經功能惡化、3個月死亡發生率上顯著高於非出血性轉化組[4]。

NINDS研究推薦的溶栓後腦出血管理方案為如下[5]:

疑似腦出血(新發頭痛、噁心、嘔吐等)

(1)停止r-tPA輸注;

(2)頭顱CT檢查;

(3)立即抽血進行檢查:PT、PTT、血小板計數、纖維蛋白原、血型、交叉配血。

證實腦出血患者處理

(1)給予6-8個單位冷凝蛋白輸注,隨後給予6-8個單位血小板輸注;

(2)神經外科會診;

(3)血液科會診,注意目前的凝血功能;

(4)靜脈給予ε-氨基己酸4-5g,輸注1小時以上;隨後每隔一小時給予1g,直至出血停止;

(5)每4小時檢查一次纖維蛋白原水平,根據需要輸注冷凝蛋白,並維持纖維蛋白原水平>150mg/dl;

(6)每15分鐘監測一次血壓;

(7)定期監測血液學參數(全血細胞計數、PT/PTT),重新評估凝血狀態,需要時給予輸血治療;

(8)考慮複查頭顱CT檢查以評估ICH是否擴大;

(9)有關外科和/或內科治療需要商討共同決定。

LHI外科手術管理

關於大面積腦梗死的外科手術管理,國外大面積腦梗死管理指南推薦[6]:

推薦將減壓偏側顱骨切除術(decompressive hemicraniectomy,DHC)作為潛在的治療措施以提高LHI生存率(強推薦,證據質量高);

對於60歲以上患者,需考慮患者和家人的意願,因為在該年齡段DHC雖可降低死亡率,卻有遺留嚴重殘疾的可能;

目前尚無足夠證據反對優勢半球大面積梗死患者行DHC治療(強推薦,證據質量低);

推薦在腦梗死發病24-48小時內和腦疝症狀出現前行DHC(強推薦,證據質量中等);

DHC切口最小直徑為12cm,直徑14cm-16cm者預後更佳(強推薦,證據質量中等);

腦葉切除術和硬腦膜成形術僅在個體化治療方案中考慮(弱推薦,證據質量低);

建議顳葉肌肉切除僅在個體化治療方案中考慮(弱推薦,證據質量低)。

綜合總結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手術適應證如下:

年齡≤70歲;

神經功能缺失伴醫師障礙進行性加重;

存在發展為MMI的預測指標:

早期佔位效應;

非優勢半球梗死的NIHSS評分>15分和優勢半球>20分;

發病6h內神經影像學顯示梗死面積>2/3MCA供血區,同側ACA和(或)PCA供血區受累;

發病6h內DWI梗死容積>82cm3;

發病14h內DWI梗死容積>145cm3。

排除嚴重的其他器官病變。

最後,張樂教授對幕上大面積腦梗死的診治進展進行了總結。臨床症狀結合影像學表現有助於早期識別病情惡化及判斷患者預後,為不同的時間階段採取最佳的方式進行治療提供指導。大腦半球大面積腦梗死早期溶栓需謹慎,嚴格把握溶栓適應證及排除禁忌證的情況下,儘早溶栓治療有助於改善患者預後。支架取栓器取栓治療是血管內治療的一線治療,能使特定患者明顯獲益。對惡性大腦中動脈梗死患者行偏側顱骨減壓術能及時挽救患者生命並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專家簡介

張樂教授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導,現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醫務部主任。主要從事神經重症及腦血管病研究方向。

擔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神經重症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衛健委腦卒中防治專家委員會重症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位。

主持國家重大科技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主持省部級課題9項,參與10餘項國家和省部課題。作為核心成員參與近12項神經疾病相關規範和專家共識的制定。獲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成果三等獎、中南大學「十佳」青年教師獎、湖南省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和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等多個獎項。發表專業論文60餘篇,其中SCI論文20餘篇。已培養博士研究生8名,碩士研究生10名。

參考資料:

[1]Thomalla G,Hartmann F,Juettler E,et al.Prediction of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in 6 hours of symptom onset: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Ann Neurol.2010;68(4):435-445.

[2]Hofmeijer J,Algra A,Kappelle LJ,van der Worp HB.Predictors of life-threatening brain edema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Cerebrovasc Dis.2008;25(1-2):176-184.

[3]Oppenheim C,Samson Y,ManaïR,et al.Prediction of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 b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Stroke.2000;31(9):2175-2181.

[4]Fiorelli M,Bastianello S,von Kummer R,et al.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within 36 hours of a cerebral infarct:relationships with early clinical deterioration and 3-month outcome in the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I(ECASS I)cohort.Stroke.1999;30(11):2280-2284.

[5]O'Carroll CB,Aguilar MI.Management of Postthrombolysis Hemorrhagic and Orolingual Angioedema Complications.Neurohospitalist.2015;5(3):133-141.

[6]Torbey MT,Bösel J,Rhoney DH,et al.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a statement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Neurocritical Care Society and the German Society for Neuro-intensive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Neurocrit Care.2015;22(1):146-164.

本文首發: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文章整理:HH

審核專家:張樂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

責任編輯:陸離先生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浙江高一女生寢室滾落大面積腦梗死 家屬將學校告上法庭
    高一女生寢室滾落,後發現大面積腦梗死  家屬將學校告上法庭索賠150多萬,法院調解後女生獲得40萬元幫扶款  本報訊 高一女生闕某半夜從宿舍下鋪滾落到地面,室友以為她失戀悲傷沒及時送醫。經醫院診斷為急性大面積腦梗死,頸內動脈夾層動脈瘤,住院治療後評定為五級傷殘,目前依舊無法正常言語。  事發後,闕某家屬向衢州市衢江法院起訴,要求校方賠償損失近154萬元。法院認定學校無責,但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法官建議校方實施人道主義幫扶。
  • 精品 | 分水嶺腦梗死分類
    WSI臨床常見但是對於部分影像專業住院醫生或醫學生而言認識稍有不足,特檢索文獻做了以下總結,如有相關問題或文章內容錯誤請留言討論。分水嶺腦梗死(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是指相鄰2條或3條腦動脈供血區或基底節區深穿動脈供血的邊緣帶局限性缺血造成的梗死,其發病率佔缺血性腦血管病的10%。
  • 腦分水嶺梗死的解剖和分型,一文讀懂!
    分水嶺腦梗死,也稱為腦分水嶺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邊緣帶腦梗死(border zone infaction),是指腦內相鄰動脈供血區之間的邊緣帶發生的腦梗死。讓我們再看一張較為「立體」的示意圖(圖3),加深一下分水嶺腦梗死的印象。
  • 卒中 | 一文讀懂腦分水嶺梗死的解剖和分型
    分水嶺腦梗死,也稱為腦分水嶺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邊緣帶腦梗死(border zone infaction),是指腦內相鄰動脈供血區之間的邊緣帶發生的腦梗死。讓我們再看一張較為「立體」的示意圖(圖3),加深一下分水嶺腦梗死的印象。
  • 腦梗死如何分型?別說只有TOAST
    本文總結了基於臨床症狀、影像、病因和發病機制的腦梗死分型,快來一起學習下吧。 如果患者存在意識障礙而不能進行腦的高級功能檢查及視野檢查時,則假定其存在上述這些缺陷。 2. 部分前循環梗死型-PACI 有以上 3 聯徵的兩個,或只有高級神經活動障礙,或感覺運動缺損較 TACI 局限。
  • 腦梗死治療中的微循環修復
    腦微循環的主要結構和功能基礎是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由血管內皮細胞及其緊密連接、基底膜、星形膠質細胞終足組成。BBB在生理狀態下為腦組織提供營養,而在腦梗死損傷機制中又起著重要作用。
  • 頸椎酸痛去按摩突發急性腦梗死
    原標題:頸椎酸痛去按摩突發急性腦梗死 長期伏案工作、低頭玩手機,頸椎酸痛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常見病,不少人還會通過按摩緩解疼痛。然而,廣州花都區一女子就因為頸椎酸痛到養生店按摩,萬萬沒想到按摩後竟出現意識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最終被確診為急性腦梗死。
  • 安宮牛黃丸用於急性腦梗死昏迷患者,可促進患者覺醒,改善神經功能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篇關於「安宮與腦梗」學術文章~~《安宮牛黃丸治療急性腦梗死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觀察》一文中明確指出,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安宮牛黃丸用於急性腦梗死昏迷患者能促進患者覺醒,改善神經功能,這可能與其減輕炎症反應,減輕腦水腫,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有關。
  • 天熱易怒小心突發腦梗死
    天熱易怒小心突發腦梗死  卒中發生3至6小時是治療「黃金時間」  《北京市2017年度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日前發布。白皮書顯示: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仍是健康的主要威脅。很多人都對腦卒中及其危害有所耳聞,知道腦卒中搶救越快越好,但在具體搶救措施方面卻存在盲區。
  • 一覺醒來不能走路說話,竟是因為罕見的「心形梗死」
    汕尾一名63歲的女子突發腦梗死入院。檢查發現,她的頭顱磁共振圖像竟出現「心形」圖案。醫生解釋,這是腦梗死中罕見的「心形梗死」——雙側延髓內側梗死。63歲的林阿姨在9月底的一天早上,她醒來時發現自己的左手抬不起來了,想下床活動,可是左腳竟沒法行走。林阿姨當下有點慌了,想要呼叫家人幫忙,可是說話間已經有點吐字不清。很快,林阿姨被家人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 JNIS中文版丨陳純教授導讀:術前腦橋梗死與急性基底動脈閉塞血管內取栓術極差預後的相關性研究
    術前DWI發現了37(32.7%)例中腦梗死,其中35例梗死核心小於50%,2個梗死核心≥70%。只有兩個病人(1.8%)為延髓梗死,且兩者均梗死核心<50%。單變量分析證實以下幾個與不良預後密切相關:年齡 (中位77歲vs 70.5歲;p=0.025),DWI pc-ASPECTS評分(中位數)值為6 vs 8;p<0.001),大面積腦橋梗死(37.8%)vs 1.3%;p<0.001),中腦梗死(51.4% vs 23.7);基線NIHSS評分(中位值為19 vs 9;p<0.001)。
  • 冬季腦梗死、腦出血高發 重慶市人民醫院專家:別怕,及時就醫!
    患高血壓多年不治致腦梗死神經內科及時溶栓康復出院渝北65歲的李女士,性格直爽,身體微胖,時不時還抽菸喝酒,雖然連續4、5年體檢出有高血壓,血壓140-160/100-110mmHg,但她並沒重視。在家人的再三要求下,她來到家附近的市人民醫院兩江院區神經內科就診,結果一查血壓180/110mmHg,頭顱CT顯示左側小腦梗死。「李女士太大意了,由於高血壓長期未得到控制,導致血管動脈粥樣硬化,這次發病就是因左側椎動脈內的血栓發生了急性閉塞,導致左側小腦半球發生腦梗死。」
  • 鄭州一20歲小夥突然暈倒 腦梗死盯上年輕人啦!
    次日下午6時許,正在上班的小王突然不能說話,右側肢體完全不聽使喚,跌倒在地,同事趕緊將其送到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港區醫院,急診檢查提示左側頂葉腦梗死。因患者就診及時,還在溶栓時間窗內(發病4.5小時內是搶救的黃金時間),應積極給予靜脈溶栓治療。醫護人員隨即將其轉到鄭州市一院本部。
  • 小夥工作中突然倒地,腦梗死盯上年輕人
    次日下午6時許,正在上班的小王突然不能說話,右側肢體完全不聽使喚,跌倒在地,同事趕緊將其送到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港區醫院,急診檢查提示左側頂葉腦梗死。因患者就診及時,還在溶栓時間窗內(發病4.5小時內是搶救的黃金時間),應積極給予靜脈溶栓治療。醫護人員隨即將其轉到鄭州市一院本部。
  • 醫療糾紛:腦瘤手術後大面積腦梗賠償30萬-案例分析1
    鑑定意見死亡原因分析:術中大出血,術後並發大面積腦梗死、腦疝,患者最終因病情危重而死亡。綜上,患者鞍區佔位、脊索瘤,患者術中出現大出血後並發大面積腦梗死、腦疝死亡,患者出血主要與腫瘤生長的部位、曾多次手術治療後局部解剖結構破壞以及腫瘤發展有關,院方術前未行腦血管造影檢查的過失行為,可增加手術出血的風險,不利於術中出血的控制,醫療過失參與度20-40%。
  • 腦小血管病如何診治?這一篇講清楚了
    原創 李土明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一文掌握腦小血管病的治療策略。因此,腦小血管病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重視。在前不久召開的第十三屆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年會(CNA 2020)上,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秦新月教授對腦小血管病進行了系統地講解,本次講解中包含了腦小血管病的定義、影像學表現、病因分類及臨床表型、臨床表現,並且重點介紹了腦小血管病的治療策略。
  • 53歲阿姨頭暈2天,竟是小腦梗死!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10月15日從華南眩暈中心聯盟第二屆學術年會上獲悉,良性位置性眩暈、急性小腦梗死、肥厚性硬腦膜炎等都可能讓人產生天旋地轉的感覺,需要醫生細心鑑別病因,科學施治。CT檢查無異常,這個細節提示有中樞病變風險!一位53歲的阿姨因急性眩暈發作持續2天,被轉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神經一科治療。
  • 福建一小夥推拿後突發腦梗死!身體這個位置千萬不能隨便按!
    但那些種類多樣的按摩手法,一不小心傷到身體這個位置很有可能讓你患上腦卒中(俗稱「中風」) 年輕小夥推拿後,突發腦梗死 同一個時間,連續接診兩例 三十多歲的小吳(化名)是辦公室行政人員,到了年底
  • 小腦中腳受累病變總結
    腦橋神經核為中間灰質,散在分布於腦橋基底部,並且是皮質-橋腦-小腦通路的一部分。小腦上腳是唯一的傳出纖維,齒狀核到皮層的信號傳遞通過齒狀核-紅核-丘腦束聯繫。小腦通路經過兩次交叉,一次在腦橋水平(橋橫纖維),另一次在頂蓋的下丘(小腦上腳交叉)。因此,MCP受損表現為同側的肢體共濟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