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的分型有很多種,不同的分型依據可得到腦梗死不同分型,正確的臨床分型對患者的急性期治療、二級預防以及卒中相關研究如臨床試驗、流行病學和基因學研究都至關重要。本文總結了基於臨床症狀、影像、病因和發病機制的腦梗死分型,快來一起學習下吧。
按起病方式和病程分型
完全型:起病 6 小時內病情達高峰
進展性型卒中:病情逐漸進展,可持續 6 小時至數天
按發病機制分型
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
腦栓塞
腔隙性腦梗塞
分水嶺梗死
按卒中症候群分型
大片半球症候群
小片半球症候群
腔隙性症候群
腦幹/小腦症候群
OCSP 分型法
英國牛津郡社區腦卒中規劃(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OCSP)提出的 OCSP 分型法。該分型方法是 1991 年 Bamford 等在英國牛津郡社區實施大規模腦卒中調查項目時提出的新的分型方法。
OCSP 分型法完全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分型,不依賴影像學結果。提示閉塞血管和梗塞灶大小和部位,簡單易行。
1. 全前循環梗死型-TACI
全前循環梗死表現為 3 聯徵,即完全大腦中動脈症候群的表現:
大腦及高級神經活動障礙(意識障礙、失語、失算、空間定向力障礙等);
同向偏盲或同向偏視;
對側 3 個部位(面、上與下肢)的運動和(或)感覺障礙。
如果患者存在意識障礙而不能進行腦的高級功能檢查及視野檢查時,則假定其存在上述這些缺陷。
2. 部分前循環梗死型-PACI
有以上 3 聯徵的兩個,或只有高級神經活動障礙,或感覺運動缺損較 TACI 局限。提示大腦中動脈遠端主幹、各級分支或大腦前動脈及分支閉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但也可能是大腦中動脈近端主幹閉塞,而從同側大腦前後動脈經大腦表面的側支循環代償完全,故只引起基底節梗死,而沒有大腦中動脈皮層支供血區梗死。
3. 後循環梗死型-POCI
後循環梗死表現為各種程度的椎基動脈症候群:
同側腦神經癱瘓及對側感覺運動障礙(交叉);
雙側感覺、運動障礙;
雙眼協同活動及小腦功能障礙。
為椎-基動脈及分支閉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腦幹、小腦梗死。
4. 腔隙性梗死型-LACI
腔隙性梗死表現為腔隙症候群,如:
純運動性輕偏癱;
純感覺性腦卒中;
共濟失調性輕偏癱;
手笨拙-構音不良症候群等。
大多是供應基底節、皮質下白質或腦橋的小穿通支病變引起的小腔隙灶(直徑小於1.5cm)。
腦梗死磁共振成象/CT 分型
1. 根據患者頭顱磁共振 T2 加權像所顯示與症狀相對應的最大梗死面積進行分型
大梗死:超過 1 個腦葉 5.0cm 以上,
中梗死:小於 1 個腦葉 3.1~5.0cm,
小梗死:1.6~3.0cm,
腔隙性腦梗死:小於 1.5cm。
2. 腦梗死 CT 分型:根據病灶大小和多少分型
大梗死:超過 1 個腦葉 5.0cm 以上,
中梗死:小於 1 個腦葉 3.1~5.0cm,
小梗死:1.6~3.0cm,
腔隙性腦梗死:小於 1.5cm,
多發梗死:多個中、小血管及腔隙性梗死。
根據病因學分型
TOAST 分型法
1993 年由美國 Adams 等在類肝素藥物 Org 10172 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多中心臨床試驗時制訂出 TOAST 分型
是按病因進行的卒中分型。這種方法側重於從病因學角度對缺血性腦卒中進行分型研究,已逐步成為一種公認的有效分型方法。
1. 最早的 TOAST 分型,首次將缺血性腦卒中分為 5 個亞型,即
心源性腦栓塞
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形成
小動脈腦卒中(腔隙性梗死)
其他原因引發的缺血性腦卒中
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腦卒中
2. 改良 TOAST 分型,為減少原因不明型缺血性腦卒中在 TOAST 分型中的比例,2001 年 Hajat 等提出了改良 TOAST 分型
顱外大動脈粥樣硬化型
顱內大動脈粥樣硬化型
高危險度心源性栓塞
中危險度心源性栓塞
小血管病變
其他原因型
多種可能因素型
未定型
3. 新 TOAST 分型
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形成,以此來取代大動脈病變,不再強調狹窄程度,而強調有無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即有無易損斑塊;
心源性腦栓塞
小血管病變
不明原因的腦卒中
其他明確病因的腦卒中
A-S-C-O 分型
充分考慮了多病因常混合存在的情況,引入循證的診斷證據級別 ,再把各種不同病因根據循證級別進行分級和羅列 ,最終每個病人都會得出一個 A-S-C-O 型,而並非是其中的某一型其他病因。
A 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
S 小動脈病變
C 心源性疾病
O 其他病因
根據診斷證據級別將各個亞型分為不同等級:
1級:明確的卒中病因;
2級:與卒中因果關係不明確;
3級:與此次卒中無明顯關係;但疾病存在;
0級:不存在某種疾病;
9級:未完善檢查而不能分級。
CISS 分型
2010 年以 TOAST 病因分型為基礎,採納韓國改良-TOAST 的某些理念,結合穿支動脈病理以及近年來大動脈粥樣硬化梗死發病機制研究的進展,設計了包括病因和發病機制分型的 CISS。分為:
大動脈粥樣硬化
心源性卒中
穿支動脈疾病
其他病因
病因不確定(多病因、無確定病因、檢查欠缺)。
其中大動脈粥樣硬化分為主動脈弓、顱內外大動脈(載體動脈斑塊堵塞穿支、動脈到動脈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混合型)。
中國缺血性卒中亞型
(CISS)
目前在臨床上 OCSP 和 TOAST 分型最常用,CISS 分型也已越來越被認可,良好的分型可以解釋部分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機制,也可以用於評估臨床症狀,治療和預後。
文章轉自神經時間,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