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首屆楷書展上,陝西書法家陳龍的作品獲得優秀獎,成為那一屆楷書展上獲獎的十位作者之一。中國書協主辦的首屆楷書展,評選出的作品大多比較傳統,體現了作者們的書寫功力。但陳龍的這件取法褚遂良的作品,除了像褚遂良之外,貌似再沒有多少看頭。
陳龍的這件作品,以紅色宣紙四條拼接,以作品的體量來計,算得上是一件大作,從其書寫的內容看,洋洋灑灑260多字,也算是下了一番功夫。楷書偏於靜態,所以很容易陷入越寫越僵化的境地。所幸,陳龍取法的是褚遂良,而褚體是比較接近行書寫法的,所以作品的一些細節還能產生些變化。
縱然如此,這件作品卻不能算是一件上承之作,具體原因,在下面分析:
考察今人一件任何書體的書法作品,如果追溯傳統符號來源而不見其在筆法、字法、章法上有恰到好處的表現;觀察作品的格調情趣,又缺乏具有審美意義的元素存在,那麼,這樣的作品,從專業的角度出發,一般不將其作為藝術品而去評頭論足。
尤其是作者作為自娛自樂、作為養性而與功名得失無關的喜好,更不在人們的非議之列。但是,這類作品在全國性的正規書展中亮相併被評為優秀作品,人們就有話要說了,當然,要說的是作品,而不是人。
陳龍此作基於褚遂良《大字陰符經》(傳)。《大字陰符經》傳為褚遂良所書,與其傳世楷書《雁塔聖教序》、《倪寬贊》相較,風格面貌、格調氣息顯然差異很大。
《大字陰符經》的特點是:提按變化明顯,結體隨性自然,流麗超邁,氣勢寬宏,字形作橫向發展,行筆極為靈活,點畫、轉折、映帶有行書的筆意,部分筆畫還有隸書意味,輕重、虛實過渡恰當。這些是臨習《大字陰符經》需要把握的特徵。
陳龍楷書努力著這些方面,就輕重變化、線條粗細對比而言,還是汲取到了褚書的一些特徵的。但是,《大字陰符經》靈魂性的東西,陳龍並未捕捉到,那就是輕盈、靈活、自然。就陳龍這件楷書獲獎作品而言,我個人認為他還是處在臨習褚書的初級階段,這種判斷是基於他的這件楷書所存在的兩種基本問題而作出的。
一是對有些字楷書結構的基本法則不很清楚。如「之」字,此字撇畫相對幾何夾角應當儘量小,過大則中宮鬆散,陳龍的處理是過大。又如「子」字,中橫居上為緊,居中為松,居下為墜,陳龍寫此字基本是居中、居下。
二是相同字的藝術處理能力或曰變化意識還不夠強。陳龍此作中「不」字、「也」字、「之」字都分別達10個或10個以上,這些單體結構字型,在結構上雖然難以作大的變化,但在大小、粗細、起筆、收筆方面,是完全可以做出適當變化的。
《大字陰符經》中「之」字有32個,「不」字、「也」字也有多個,尤其32個「之」字,皆有細微變化。陳龍這件楷書作品選取的內容,恰遇這些字的出現頻率較高,本來可以借鑑變化,但不見其有所作為,說明作者對《大字陰符經》的默摹還不太深刻,手上功夫還不夠過硬,參考借鑑他法的眼界還不夠寬闊,胸中筆下自然變化的能力蓄備還不夠充分。
因此,致使整幅作品法度、法理不盡如人意,格調氣息由於缺乏藝術的自然而無法呈現作為優秀作品的品相。
全國首屆楷書展投稿時,陳龍還是個學生,據其身邊的朋友介紹,這件作品是陳龍在學校宿舍完成的。能在全國書法大展獲獎,固然可喜可賀。但是,這也恰恰驗證了為何陳龍的作品中顯示出的稚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