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是個不愛看書的人,一年也看不完一本那種。
去年有一天,我無意中看到一篇寫作訓練營推文,裡面說給各大平臺寫拆解稿和聽書稿,稿費就有四位數(哇!四位數呀!)。重點推文還說了零基礎也可以做到。
我心動了,立馬報名下來。
雖然訓練營的宣傳效果有些誇張,但好在我的試稿最終通過十點讀書會的篩選。
之後我開始了正式拆書生涯,後來我又寫聽書稿,今年就籤約了。
部分作品截圖
雖說是金錢的力量讓我開始放下手機去讀書,可是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卻慢慢喜歡上了閱讀。
下面,我就講講閱讀給我帶來的三個好處。
我為十點讀書會拆解的第一本書是《微習慣》,按要求,我需要把這本書拆解成十篇文章,每篇2000-3000字左右。
當時編輯的要求是少用書中的案例,儘量替換成自己搜集的素材。
這對高中作文素材不是司馬遷就是愛迪生的我來說,簡直太難啦!而且還是十篇文章啊!
我去哪裡找到這麼多契合文章的素材呀!寫作課的老師就是讓多看書多積累,這說了等於沒說。
我當時都想放棄了!
但是,想來我已經過五關斬六將,好不容易才有個機會,不去嘗試下就放棄,那很可惜。
於是,我採取了逆向思維。
既然我正著找,不知道怎麼找素材。那我反著來,看一下別人文章用的都是什麼素材,是怎麼用的,大概分個類別出來。
然後我就開始我的騷操作啦!
我把人家文章的素材關鍵句子提取出來,複製到百度上,一搜索,嘿嘿,我發現了好多素材網站。
之後,我就不怕寫文章沒素材啦!
剛開始寫第一篇拆解稿時,我提取作者章節內的三個主要觀點來拆解,就這樣湊出了第一篇文章。
編輯給我的意見是三個觀點間沒有邏輯。
那時,我才明白,我之前看過的好多文章,都是分成幾部分來寫,這幾部分之間也是有邏輯的。
之後,我每次看書選取作者的觀點,都要看看每個觀點之間有沒有邏輯。
後來,拆了四本書,一共寫了40篇文章後,十點新出了個聽書的付費節目,就是類似得到那種聽書。
我又開始嘗試寫聽書稿了。
按要求,我要把一本書拆成三到五個大知識點,並濃縮成一篇6000-8000字的稿件。這就非常考驗我的邏輯思維能力了。
我每次都是先把書讀一遍,然後再重新一章一章讀,在讀的過程中,不斷問自己:為什麼作者要寫這一部分?它這樣寫是為了論證什麼?有沒有什麼例子可以論證作者的這個觀點?
讀完後,我就在章節後面寫下對這一章內容的總結。
這樣讀完全書後,就反覆閱讀這些總結,從中發現相似的地方,整合成一個大知識點。
寫了幾篇聽書稿後,我現在寫稿的邏輯框架基本沒什麼問題了。
所以你看,有效的閱讀,真的可以極大提升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我發現每次拆完書後,我對這本書的印象會非常深刻,可是過了三個月後,我都記不起書裡的內容了。
我可不想讓這些讀過的書就這樣白費了。於是,我開始關注如何構建知識管理系統。
最開始,我用的是印象筆記這款軟體。
我把讀到的文章,記下的讀書筆記、收集到的素材,統統都放到這個軟體裡面,很快的,它就變成了......
後來我又發現了另一個軟體——OneNote,就放棄使用印象筆記了。
我把書按照經濟類、心理學類、商業類等分了類。
可是,我真的有強迫症!
這本《影響力》到底要放在心理學類還是商業類呀!
你可能想問,這有什麼難的,先放在心理學類,然後複製一份放到商業類不就得了。
害,都說了,我有強迫症啦!每次分類我都糾結好久,這樣反而浪費好多時間。
還有,由於OneNote支持頁面無限拓展,我就總想在同一個頁面記下儘可能多的內容,這樣筆記記得很凌亂,所以我都不想再回頭去看。
好在最近,我發現了notion,這簡直是最適合我的記筆記軟體啦。
在這款軟體中,我乾脆不對書籍分類了。
我創建了一個主題庫,在對讀書筆記複習時,發現有相同主題的內容,就在主題庫裡打開一個新頁面,將這些內容放進去。
比如,我在《超綱冷知識》中發現了有關拖延的內容,《拖延心理學》也是講拖延的內容,那麼就直接把這兩部分的連結放在拖延這個主題裡,以後看書或者讀文章,再發現同樣的內容,也放到這個主題裡。
這樣,雖然筆記是一本一本記,但因為有主題庫,就把相關的知識聯繫起來了。
notion還有一個我很喜歡的點,就是可以摺疊內容。
這樣我要複習一本書的筆記時,直接通過摺疊的標題,就可以知道這本書在講什麼內容了。要看詳細的內容,我就打開摺疊號進行閱讀。
《讓大腦自由》讀書筆記
當然,notion非常適合我做知識管理,但不一定適合你。
你可以多去嘗試幾款筆記軟體,比如印象筆記、為知筆記、OneNote、有道雲筆記等,從中發現最適合你的知識管理系統。
雖然最初誘惑我去讀書的是金錢,但現在我看著自己構建的知識管理系統,每次都會感到滿滿的成就感。
我想到的是要去多讀點書來填充這個系統,從中發現更多的知識聯繫,構建出更多的主題。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就是想告訴你,當你能夠享受到閱讀帶給你的成就感,你自然就會放下手機去讀書了。
與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