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15: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陽光訊(記者 潘定安)叩開安康市群眾藝術館住宅樓邱永錫老師家門是在一個冬日的下午。已年逾83歲滿頭銀絲的邱老師打開房門,熱情的笑臉讓人頓時拉近了距離。都說,邱永錫老師與這座城市有關,他紮根安康60多年,用照相機鏡頭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照片成為安康寶貴的財富。
邱永錫老師近照
數十年攝影離不開安康「我老家是乾縣人,1959年考入安康大學讀書,畢業後留校工作。1961年調到地區文教局,1970年調到了地區中心文化館(現在市群眾藝術館)直到1997年退休。到現在已經60多年了。所以,安康是我第二故鄉。」在邱老師居住了30多年僅有50多平方米的單元房裡我們開始了採訪。
邱永錫作品《金線吊葫蘆》
「那時候在安康大學剛工作時,學校有臺蔡司120照相機,從好奇到愛好我開始了攝影之路。後來調動幾個地方,攝影一直沒有丟,真正走上專業攝影是來到群藝館了。那時候都用黑白膠捲,不僅拍照還得自己衝洗、放大。這些技術主要是自學。1983年成立了地區攝影家協會,第一屆主席由地區文教局劉文杰局長兼任,我當選副主席負責協會日常工作。李西平擔任秘書長,吳定國、宋選成擔任副主席,直到2005年換屆我被聘為名譽主席。拍了幾十年題材都離不開安康。」邱老師饒有興趣地慢慢回憶著他的攝影之路,思路清晰,表述完整,根本想不到他已經是83歲老人。
1983年安康水災拍攝成為歷史記憶「1983年7月20開始安康就陰雨不斷,7月31日我和李西平在館裡準備衝洗前幾天跑旬陽、白河拍攝的膠捲,抗洪搶險指揮部張培祥跑來叫我去三局幫忙請葉沛華拍視頻,我們乘車往三局趕,一路上雨一直沒停,等葉沛華吃完早飯,我們往城裡趕,邊走邊拍,7月31日洪水襲擊東西兩壩,下午6點半洪水已經上了漢江大橋。」邱老師作為1983年洪災的親歷者,提起這段往事,他的眼神裡有明顯的變化。
「記得當時拍攝安康水災的還有宣傳部宋選成、《安康日報》吳定國、《陝西日報》胡武功、安康群藝館的李西平、水電三局葉沛華和旬陽的任琦、石泉朱光奉等人以及省上陸續派來的丁慎忠、王天育老師來災區拍攝。「非常痛心的是1983年以前拍攝的安康很多資料圖片全部水毀,成為永遠的遺憾。水災當年在安康舉辦了抗洪搶險攝影展,我當時拍攝的水災照片被安康市檔案館收藏。」邱老師說。
看到桌面上那一摞摞他拍攝的洪水資料圖片,從水災發生到一線搶險,再到生產自救,再現了安康人民在百年不遇洪魔泛濫時軍民奮起抗洪救災的感人場面。邱老師不顧生命危險,以攝影家的責任擔當去詮釋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
紮根基層拍攝出一大批精典佳作
作為一名基層攝影工作者和組織者,邱永錫老師幾十年信守紮根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理念。除了攝影協會日常組織培訓輔導展覽外,他每年要用大量時間下基層跑縣區創作。1973年秋季,他要去鎮坪拍攝人工養麝,當經過平利秋坪,眼前的美景讓他激動不已。層層疊疊的梯田與遠山的層次遙相呼應,收完稻子剛灌滿水的稻田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田埂上繁忙勞作的農民正沉侵在豐收的喜悅之中,好一幅田園豐收圖。他這幅《巴山新景》當年入選全國攝影作品展。實現了安康攝影作品入國展零的突破。
邱永錫作品《巴山新景》
安康重大活動離不開他的辛勤拍攝。1988年他參加了陝西名優新特產品北京展,隨安康團拍攝;1989年安康絞股藍、富硒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展出,由他負責拍攝;之後又隨團參加了安康兒童畫作品進京展和中國第二屆戲劇節,安康選送的漢劇《馬大怪傳奇》獲得一等獎。
幾十年來他拍攝了大量記錄安康人民兩個文明建設成果,描繪了大山的沉睡和甦醒,呈現了有安康特色有藝術水準的風情佳作。其作品《巴山新景》1973年全國攝影藝術展展出,《馴磨取香》彩色組照(與龍吼合拍)1974年4期人民畫報刊登,《山區新貌》榮獲建國30周年陝西省影展優秀作品獎,《端陽佳節賽龍舟》獲陝西畫報1986年專題組稿一等獎,《霧鎖漢江》獲陝西省可愛的中華攝影評比鼓勵獎和省群文系統影展三等獎,《金線吊葫蘆》赴日本、澳門等地交流展出,《冰場圓舞曲》獲1996年省學會優秀作品獎、大眾攝影1997年月賽(六期)一等獎,曾多次獲省協會組織工作獎。1996年獲中國攝影家協會從事攝影30年榮譽獎章,1998年元月榮獲地區文學藝術界「德藝雙馨」會員稱號和陝西省文聯「德藝雙馨」優秀會員榮譽稱號。2003年省攝協授予從事攝影工作30年以上攝影貢獻獎,2004年獲陝西省藝術攝影學會金燭獎。
1983年7月31日安康遭受洪水襲擊 邱永錫 攝
1997年退休後,老伴因糖尿病困擾,護理的擔子落在他身上。而他攝影之火不熄,安康只要有關於攝影的活,只要他體力允許儘量參加,年輕人有攝影方面的難題只要開口他儘量輔導解答,館裡有攝影展覽他總是想去看看。
邱永錫作品《霧鎖漢江》
結束採訪後,邱永錫老師飽含真情地說:「希望年輕的攝影人要打好基本功,藝術來源於生活,只有紮根生活、紮根人民才能出好作品。多拍安康身邊的人和事情,用手中的照相機為安康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