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見證半世紀安康變遷文

2020-12-17 澎湃新聞

用鏡頭見證半世紀安康變遷文

2020-12-15 15: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陽光訊(記者 潘定安)叩開安康市群眾藝術館住宅樓邱永錫老師家門是在一個冬日的下午。已年逾83歲滿頭銀絲的邱老師打開房門,熱情的笑臉讓人頓時拉近了距離。都說,邱永錫老師與這座城市有關,他紮根安康60多年,用照相機鏡頭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照片成為安康寶貴的財富。  

邱永錫老師近照

  數十年攝影離不開安康  

「我老家是乾縣人,1959年考入安康大學讀書,畢業後留校工作。1961年調到地區文教局,1970年調到了地區中心文化館(現在市群眾藝術館)直到1997年退休。到現在已經60多年了。所以,安康是我第二故鄉。」在邱老師居住了30多年僅有50多平方米的單元房裡我們開始了採訪。

邱永錫作品《金線吊葫蘆》

  「那時候在安康大學剛工作時,學校有臺蔡司120照相機,從好奇到愛好我開始了攝影之路。後來調動幾個地方,攝影一直沒有丟,真正走上專業攝影是來到群藝館了。那時候都用黑白膠捲,不僅拍照還得自己衝洗、放大。這些技術主要是自學。1983年成立了地區攝影家協會,第一屆主席由地區文教局劉文杰局長兼任,我當選副主席負責協會日常工作。李西平擔任秘書長,吳定國、宋選成擔任副主席,直到2005年換屆我被聘為名譽主席。拍了幾十年題材都離不開安康。」邱老師饒有興趣地慢慢回憶著他的攝影之路,思路清晰,表述完整,根本想不到他已經是83歲老人。   

1983年安康水災拍攝成為歷史記憶  

「1983年7月20開始安康就陰雨不斷,7月31日我和李西平在館裡準備衝洗前幾天跑旬陽、白河拍攝的膠捲,抗洪搶險指揮部張培祥跑來叫我去三局幫忙請葉沛華拍視頻,我們乘車往三局趕,一路上雨一直沒停,等葉沛華吃完早飯,我們往城裡趕,邊走邊拍,7月31日洪水襲擊東西兩壩,下午6點半洪水已經上了漢江大橋。」邱老師作為1983年洪災的親歷者,提起這段往事,他的眼神裡有明顯的變化。  

「記得當時拍攝安康水災的還有宣傳部宋選成、《安康日報》吳定國、《陝西日報》胡武功、安康群藝館的李西平、水電三局葉沛華和旬陽的任琦、石泉朱光奉等人以及省上陸續派來的丁慎忠、王天育老師來災區拍攝。「非常痛心的是1983年以前拍攝的安康很多資料圖片全部水毀,成為永遠的遺憾。水災當年在安康舉辦了抗洪搶險攝影展,我當時拍攝的水災照片被安康市檔案館收藏。」邱老師說。 

看到桌面上那一摞摞他拍攝的洪水資料圖片,從水災發生到一線搶險,再到生產自救,再現了安康人民在百年不遇洪魔泛濫時軍民奮起抗洪救災的感人場面。邱老師不顧生命危險,以攝影家的責任擔當去詮釋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   

紮根基層拍攝出一大批精典佳作  

作為一名基層攝影工作者和組織者,邱永錫老師幾十年信守紮根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理念。除了攝影協會日常組織培訓輔導展覽外,他每年要用大量時間下基層跑縣區創作。1973年秋季,他要去鎮坪拍攝人工養麝,當經過平利秋坪,眼前的美景讓他激動不已。層層疊疊的梯田與遠山的層次遙相呼應,收完稻子剛灌滿水的稻田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田埂上繁忙勞作的農民正沉侵在豐收的喜悅之中,好一幅田園豐收圖。他這幅《巴山新景》當年入選全國攝影作品展。實現了安康攝影作品入國展零的突破。

邱永錫作品《巴山新景》

  安康重大活動離不開他的辛勤拍攝。1988年他參加了陝西名優新特產品北京展,隨安康團拍攝;1989年安康絞股藍、富硒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展出,由他負責拍攝;之後又隨團參加了安康兒童畫作品進京展和中國第二屆戲劇節,安康選送的漢劇《馬大怪傳奇》獲得一等獎。  

幾十年來他拍攝了大量記錄安康人民兩個文明建設成果,描繪了大山的沉睡和甦醒,呈現了有安康特色有藝術水準的風情佳作。其作品《巴山新景》1973年全國攝影藝術展展出,《馴磨取香》彩色組照(與龍吼合拍)1974年4期人民畫報刊登,《山區新貌》榮獲建國30周年陝西省影展優秀作品獎,《端陽佳節賽龍舟》獲陝西畫報1986年專題組稿一等獎,《霧鎖漢江》獲陝西省可愛的中華攝影評比鼓勵獎和省群文系統影展三等獎,《金線吊葫蘆》赴日本、澳門等地交流展出,《冰場圓舞曲》獲1996年省學會優秀作品獎、大眾攝影1997年月賽(六期)一等獎,曾多次獲省協會組織工作獎。1996年獲中國攝影家協會從事攝影30年榮譽獎章,1998年元月榮獲地區文學藝術界「德藝雙馨」會員稱號和陝西省文聯「德藝雙馨」優秀會員榮譽稱號。2003年省攝協授予從事攝影工作30年以上攝影貢獻獎,2004年獲陝西省藝術攝影學會金燭獎。

1983年7月31日安康遭受洪水襲擊 邱永錫 攝

  1997年退休後,老伴因糖尿病困擾,護理的擔子落在他身上。而他攝影之火不熄,安康只要有關於攝影的活,只要他體力允許儘量參加,年輕人有攝影方面的難題只要開口他儘量輔導解答,館裡有攝影展覽他總是想去看看。

邱永錫作品《霧鎖漢江》

​  結束採訪後,邱永錫老師飽含真情地說:「希望年輕的攝影人要打好基本功,藝術來源於生活,只有紮根生活、紮根人民才能出好作品。多拍安康身邊的人和事情,用手中的照相機為安康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用鏡頭記錄時代變遷 綿陽幫扶幹部堅持3年為彝族村民拍全家福
    時光匆匆,照片可以定格美好,見證時代的變遷。彭濤是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派駐涼山州美姑縣合姑洛鄉沙洛村的幫扶幹部。2020年彝族年前夕,彭濤照例帶著相機走村串戶,為彝族村民拍攝全家福,這也是他拍攝全家福的第3個年頭。
  • 王福春:用鏡頭記錄鐵路與中國人的變遷
    我很榮幸能夠成為見證者和記錄者,以紀實攝影真實記錄下歷史的變遷。」王福春笑著說,自己是幸運兒。△1998年,行駛在中國北方的火車上,乘客伸出頭看窗外的風景。鏡頭裡的「變遷」說起紀實攝影,王福春眉飛色舞,他認為,紀實作品蘊含的信息量很大,成為優秀的紀實攝影師,既要有文學和藝術修養,又要有人生閱歷。他拍攝火車上的故事,和他的生活經歷有關。
  • 全國勞模倪澤軍:見證中國飛機維修業發展與變遷
    全國勞模倪澤軍:見證中國飛機維修業發展與變遷 2020-12-10 01:20:46 參與互動   全國勞模倪澤軍:  見證中國飛機維修業發展與變遷
  • 用鏡頭見證濟南西部新城十年崛起
    「當時正好在宣揚沂蒙精神,盛莉本身又是臨沂人,我就用她的鄉音引出她的一項項工作,講述她在平凡崗位上不平凡的人生。」「我喜歡做宣傳正能量的工作,這些充滿社會正氣的事情讓人覺得非常值得,做起來也充滿勁頭。」宋金葉說,她將傳媒公司的主要工作方向放在了宣揚正能量、主旋律的題材上,傳播這樣的題材對她來說已不僅是簡單的工作,而更像是一種社會責任。
  • 用鏡頭見證北京的發展和變化
    及至拍攝五環路,他想盡辦法,用高杆車,爬塔吊……因為高度不夠,始終無法拍出理想的照片。「如果能航拍留下五環路的影像,那該多好。」馬文曉暗想。不久,相關部門便決定用航拍記錄五環路的整體風貌,這個任務又幸運地落到了他頭上。2002年8月,R22輕型直升機從定陵機場起飛,馬文曉開始了第一次航拍之旅。機艙只有兩個座位,繫著兩條安全帶,他半個身子探出艙外。
  • 一組新老照片見證蘭州西站變遷
    一排平房,設施簡陋……攝影人杜津用鏡頭記錄下了那個曾經的蘭州西站。「從20幾歲到如今年近六旬,我目睹了蘭州西站的發展和變遷。這一組照片(6張照片)見證著蘭州西站的崛起。」攝影人杜津參加本次大賽的作品——《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蘭州西站的歷程》記錄的是蘭州西站的發展變遷。杜津是蘭州本地人,也是蘭州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他精挑細選的這一組照片共6幅作品,其中3幅黑白照片拍攝於2011年秋天,「那時的西站陳舊寒酸,看起來毫不起眼。」
  • 鏡觀其變丨郴州汽車站見證「足下變遷」
    汽車站的變遷便是交通運輸發展的一個縮影。 40年來,郴州汽車站幾經變遷,車站面積不斷擴大,站內設施不斷升級,車輛更新換代,購票更為便捷,服務更為優質。老百姓乘車出行方便快捷、安全舒適。 如今,老的郴州汽車站已不復存在,原所在地商業繁榮人氣旺盛。新建的城際大巴站、公共運輸樞紐站成為郴州的一道靚麗窗口。
  • 在烏蒙山深處見證鍋廠村的變遷
    從8月起,請您跟隨記者的鏡頭筆頭,走進遠山,深入一線,去記錄精彩瞬間,去感悟家國情懷,去致敬偉大精神,一起講好雲南統戰故事……  鍋廠村深藏於磅礴的烏蒙大山深處,是一個交通偏僻、資源貧乏、文化落後的深度貧困村。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14戶405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2戶1406人。
  • 陝西安康:細雨潤物 花開有聲
    五天的巡迴宣講在全市基層黨員幹部中傳遞了力量、傳導了責任,宣講團成員們一條條記錄行程的朋友圈同樣見證了感動、見證了情懷。「每天早上6點起床準備,上午現場宣講,下午趕往下一場縣區,路上還要進行點評小結,晚上直奔彩排現場。這是我們每一天的工作常態。」來自市文旅局的宣講團主持人阮山說,這一路走來,大家不僅收穫了掌聲,而且收穫了成長。
  • 一個見證時光變遷的文具盒
    古人的文具盒是如此精緻,考究到每個細節,這也正是見證了,古代造物工匠們的細心和用心,付出的每一份辛勤,也正是古代生活之美的展現。看完古人精緻的文具盒,我們要來聊聊現代的文具盒。現代文具盒的開端,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
  • 西安那座園林式的清真寺,見證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的歷史變遷
    這是一座中國園林式的建築,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 同時它見證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的歷史變遷。西安化覺巷清真寺,據史料記載是建於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這座因穆斯林教徒而建立的教堂,剛開始時,只是一座小小的廟宇,後通過宋、明、清的重修與擴建,形成了如今規模宏大,莊嚴肅穆的古建築群。同時它也是中國唯一座園林式的清真寺。
  • 英國博物館發布"穿越"街景 見證倫敦百年變遷(組圖)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國博物館發布"穿越"街景 見證倫敦百年變遷(組圖) 2014-02-28 14:52 來源:滬江 作者:
  • 這個衛生連,32本衛勤筆記見證時代變遷
    記者在第74集團軍某旅衛生連尋訪傳承軌跡——32本衛勤筆記見證時代變遷■本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彭友澤陽春時節,第74集團軍某旅一場實戰化救護演練如火如荼:二營官兵遭「敵」生化武器襲擊,由衛生連幾名官兵組成的醫療小組立即奔襲前往,冒著炮火硝煙在陣地上包紮、救護、轉移「傷員」,整個救治過程緊張有序,銜接順暢。
  • 企業變遷見證職工幸福「升級」
    企業變遷見證職工幸福「升級」——中國能建葛洲壩易普力湖南二化民爆有限公司變遷記JWL-Ⅲ膠狀乳化炸藥生產線包裝工房多年來,位於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白雲路上的中國能建葛洲壩易普力湖南二化民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二化公司」)與職工共同成長,見證著不斷「升級」的幸福生活。優美廠區帶來工作好心情春有桃花,夏有香樟,秋有桂香,冬有臘梅。
  • 百家媒體走進山西昔陽 用鏡頭和筆觸展現精彩變遷
    來自全國近百家主流媒體齊聚昔陽,聚焦黨建、工業、農業、扶貧、文化、旅遊、民生、城建、美食、古村落等領域,走訪昔陽縣縣城、城區社區和12鄉鎮進行實地採訪,用鏡頭和筆觸展現大美昔陽的精彩變遷。昔陽縣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山水交融,區位優勢突出,資源稟賦優越的地方。
  • 黃洋河與漢江交匯處的這座塔,意義非凡,見證了安康的歷史故事!
    然而,今天要保存一座百年歷史的建築並不容易,在安康的漢濱區,有兩個著名的塔:一個是牛蹄嶺的興賢塔,另一個就是奠安塔。塔分為七級,高約30米。在一樓,一塊刻有青石的「奠安塔」楷書牌匾嵌在一扇面向市區的石門上方,塔的名字意為「長安永康,奠定宏基」。從二樓以上看,塔上有耐人尋味的銘文,如「永奠安康」、「孔林之固」、「傅厚高明」、「中天一柱」。
  • 湖南新田:古楓樹燦若紅霞 見證村莊變遷
    紅網時刻永州11月21日訊(通訊員 蔣軍君)每到初冬時節,湖南省新田縣三井鎮大風村村口,一棵約有八百年樹齡的古楓樹,迎來一年中最絢麗的時光,吸引眾多市民前來觀賞攝影,這棵古楓樹不僅扮靚了村莊,也見證著村裡的發展和變遷。
  • 通訊:懷舊人力三輪車 見證澳門時代變遷
    中新社澳門4月2日電 題:通訊:懷舊人力三輪車 見證澳門時代變遷  中新社記者 龍土有  澳門交通事務局2日發出新聞稿稱,早前為本年度私人經營的三輪車進行檢驗,受檢的52輛三輪車全部合格。  人力三輪車是極富澳門懷舊特色的旅遊交通工具,交通事務局每年均會為三輪車進行年度檢驗,以保障三輪車在道路上行駛安全。
  • 日曆的記憶,見證濟寧四十年時代變遷
    但作為曾經的必備物品,日曆的變遷也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從老黃曆到裝飾紀念,一本掛曆見證祖國大事「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有本老黃曆。用的是最薄的紙,白底上印著紅色、綠色和黑色的字,最中間最大的是日期,下面還有忌宜、吉神方位等,反面還有周公解夢。」
  • 行願半世紀 把握當下的證嚴上人
    即使少了我一個人明天的太陽同樣會升起慈濟事,不能只靠一個人我一個人無法做什麼事全賴眾人付出,才能成就----證嚴上人| 行願半世紀2017年,在慈濟成立50周年時,臺灣出版了繁體版《行願半世紀》,經過了一年多的努力,大陸簡體版也即將和家人們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