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滿一堂
特邀編輯:董學仁
微信編輯:張曉盈
怎樣寫人物角色的心理需要
小說的產生早於心理學,這沒有疑問。我想,在那段時間裡,人們喜歡讀小說中的心理描述,這有助於理解他人。
那時還有好多年輕人,願意像小說主人公那樣想問題。
「綠蒂啊,只要能為你死,為你獻身,我就是幸福的!我願勇敢地死,高高興興地死,只要我的死能給你的生活重新帶來寧靜,帶來快樂。」這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裡的描述。歌德寫了這部小說,平復了自己的失戀痛苦,卻沒想到帶動了很多失戀青年,模仿維特的方式自殺。後來人們把這種自殺模仿現象叫做「維特效應」。
「古堡的鐘已經敲過九點三刻,他還是不敢有所動作。於連對自己的怯懦感到憤怒,心想:十點的鐘聲響過,我就要做我想做的事,否則我就回到房間裡開槍打碎自己的腦袋。」司湯達在《紅與黑》中寫道。處於社會低處的青年於連,一次次激勵自己爬向社會高處。後來,許多在等待和焦灼裡的青年讀者,也效仿於連的方式,握緊拳頭,瞪大眼睛,衝鋒一樣闖入世界。
司湯達被人稱為「心理小說大師」。他寫完《紅與黑》半個世紀,世界上才有了心理學實驗室和心理學家。但沒過多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改變了為數不少的作家,他們有了前不見古人的寫作內容,他們的人物心理描述都超過了司湯達。
不要著急,我們先超過司湯達,再超過那些作家。
心理學有一個基本原理,我們寫作時必須牢記,不能逾越。這原理是:需要產生動機,動機產生行為。
守住這個底線,我們會避免一些淺層次的錯誤。
比如,寫一部老年人再婚的小說或劇本,老人想再婚,孩子們反對,構成了衝突雙方。故事在衝突中展開,漸漸形成高潮。後來孩子同意老人再婚,結局挺好。
這樣的小說和劇本很多人寫過,卻極少有人成功。我們要知道,孩子在前面激烈反對的行為,出於自己的需要和動機。那麼,在後面由反對變成支持的行為,仍然出於自己的動機,這種動機仍然出於自己的需要。寫不出這時的需要和動機,轉變就缺少依據,顯得突然,作品就顯得虛假。在這方面,好多作家,包括沒有成名和已經成名的作家,容易出現淺層次的錯誤。
再說一個中層次的心理學,是關於需求層次的理論。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像五個臺階,由低到高,先滿足低級需要,再滿足高級需要,有時候也有意外。
他說,我們需要某種「大於我們的東西」作為我們敬畏和獻身的對象。按我的理解,這個「大於我們的東西」,就是我們站在一個臺階上看見的更高臺階,是我們向更高一層需要的仰望。
我們在生活中喜歡的人,一個8歲孩子或80歲老人,我們在文學作品裡喜歡的人物,一個暫時卑微或已經崇高的人,都是這樣的人。
你讀過的大部分小說,主人公都是這樣的人,於是有了各種喜劇和各種悲劇。魯迅《阿Q正傳》的主人公也是這樣,心裡充滿了不現實的優越感,也用精神勝利法壓抑苦悶。
你的作品人物設計,主人公也要有強烈的心理需要,面前還要有比較大的阻礙,在這方面形成衝突,由此設置故事情節。
現在我們進入深層次的心理狀態。
要知道人的心理需要太多,難以歸類,也不完全是馬斯洛歸納的機械的上升的運動。
比如,《阿Q正傳》主人公本來很窮,進城一趟帶回不少值錢衣物。人們懷疑它們不是偷的就是搶的,於是去刨根問底探他的底細,他就把趁著城裡造反與盜賊合夥偷搶的事說了出來。現在的問題是,並不光彩的事情,他為什麼要說?
還有,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裡,一個犯人把他15年前殺死兩個人的事情告訴了另一個犯人,那個犯人又告訴了別人,這樣安迪才知道讓他蒙冤入獄那件事情的真相。同樣的問題是,這樣的重罪,殺人者為什麼要說出來?
克利弗的《小說寫作教程》討論了類似的事情,有些罪犯逍遙法外,他的秘密無人知曉,常常好像百爪撓心。作者說,我們需要把故事講給別人聽,來表現我們到底是誰,知道我們為什麼很了不起。假如沒有了故事,我們就喪失了個人身份,我們也就不存在了。
我們在《肖申克的救贖》裡,看到了一種更為深刻的心理需要,就是安迪對自由的渴望。
史蒂芬·金在這方面一點也不笨拙。他不用「安迪想」「安迪又想到」來表現心理活動,而是用了你看得見、聽得到的方式。
比如,安迪知道了真兇出現的反應,用了旁觀者的描述:
那天,我後來看見他的時候,他仿佛被重重打了一耙,正中眉心一樣,他兩手發抖。事後他告訴我,他那晚整夜沒有合眼,腦中拼命思考著整件事情。他說就好像有把鑰匙,正好開啟了他內心深處的牢籠。那個牢籠裡關的不是人,而是一隻老虎,正在咆哮。
比如,安迪想要翻案那段時間的心理,用了外貌描寫:
安迪很有耐心地再度求見典獄長,接著再度提出要求。他變了。一九六三年,當春回大地的時候,安迪臉上出現了皺紋,頭上長出灰發,嘴角慣有的微笑也不見了,目光茫然一片。當一個人開始像這樣發呆時,你知道他正在數著他已經度過了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星期,甚至多少天的牢獄之災。
「等我出去後,」安迪最後說,「我一定要去一個一年到頭都有陽光的地方。」他說話時那種泰然自若的神情,仿佛他還有一個月就要出去似的。「齊華坦尼荷,」他說,輕輕吐出這幾個字,像是唱歌似的,「他們說太平洋是沒有記憶的,所以我要到那兒去度我的餘生。」
現在進入寫作練習環節
一、抄錄和思索:
對於小說寫作,有很重要的兩句話:一是,強烈的需要產生強烈的動機,強烈的動機才能產生行為;二是,需要產生動機,動機產生行為,行為產生衝突,衝突產生情節。
抄錄在你能時常看見的地方。
有時間的話,請你仔細琢磨一下。
二、仿寫:
構思一段情節之中的人物心理,仿照史蒂芬·金的寫法加以描述。我們在前面說到了他的3個描述心理的方式,你可以選用其中的任意一種。請注意,仿寫像臨摹字帖一樣,儘量接近原作。
還可以仿照下面一段來寫,也是《肖申克的救贖》裡的文字。
「自由的感覺仿佛一件隱形外衣披在安迪身上,他從來不曾培養起一種坐牢的心理狀態,他的眼光從來不顯呆滯,他也從未像其他犯人那樣,在一日將盡時,垮著肩膀,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牢房去面對另一個無盡的夜。」
丨審核:楊月
丨覆核:周偉
熱切歡迎你——青年創作者們,和我們一起,迎接春天的到來!《中國青年作家報》為周報,每期 16 版,設有對話名家、文學評論、一封來信、當事人說、志願文學、我的親朋、大美河山等主題板塊。來稿字數不限,因為我們有容量無限的新媒體平臺。題材不限,因為我們不想限制你的想像力。時間不限,因為青春不老。歡迎文、圖、音視頻投稿:zgqnzjb@cyd.cn。歡迎關注《中國青年作家報》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