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軒小朋友今年5歲了,已經上了幼兒園大班,年齡雖然不是最大的,個頭可是班裡最高的。爸爸媽媽都覺得他已經是個小小男子漢了,可是遇到困難和難題,他總是哭著找媽媽,媽媽把他推出去,他就把腿擰得像麻花,縮在媽媽後面說:「我不要去,媽媽幫我。」積木倒了,哭著說:「積木倒了,媽媽,嗚嗚嗚」,倒水的時候,水撒在外面了,他會懊惱的說:「我總是做不好,嗚嗚嗚」。每每這個時候,媽媽都是一聲嘆息:「原本想培養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這樣膽小不自信,我們做家長的怎麼辦?」
在5~7歲兒童期獲得的自信心對孩子今後適應學校生活,克服學習和生活困難都有著長遠的影響。像軒軒這樣的孩子,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進入小學後很容易被小學生活的各種變化打倒,難以適應學校生活。很多家長事事包辦代勞,想像著上了小學只要自己盯得緊,催促及時,孩子總還是可以跟上進度,適應學校生活,殊不知家長越包辦,孩子越沒自信心,家長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催生了孩子的不自信,讓孩子放棄了自己嘗試,自我發展的機會。

提升孩子自信心,幫助孩子進入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家長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 日常生活中,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從做小事中體驗成功感
比如在做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洗菜,在縫補衣物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剪斷線頭,這些都是生活小事,在孩子完成之後,一定要強調孩子有責任感,要大聲稱讚孩子。這時候孩子會覺得「我能幫助爸爸媽媽了,我是個對他人有用的人。」,這可以提升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孩子對家長給的事情都能完成的很好,那就可以逐漸提高做事的難度。
我會經常請求女兒幫我做一些事情,做完之後,真誠的表示感謝,要跟她說明她的幫助對媽媽非常重要。比如:我會在拎很多東西的時候,邀請她幫忙拎東西。會在整理衣櫃,鞋櫃的時候邀請她幫忙擺放好,等我們完成工作後,我總是會真誠的說:「謝謝你幫助媽媽,你對媽媽很重要,沒有你媽媽還要多幹好幾個小時呢(或者可能不能完成整理呢)」。這些稱讚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很重要的人,是受歡迎的,能給別人帶來幫助的人。當父母的肯定內化成了孩子內心的一部分,孩子的自信心也由此產生了。

(2) 要對孩子做事的過程稱讚,不要過分稱讚結果
試試比較一下這兩句話
「這件事情很難,你能堅持不放棄,真是好樣的!」
「得了第一名呢,你真棒!」
第一句話稱讚的重點是孩子堅持不放棄的過程,第二句話稱讚的重點是名次這個結果,這兩種稱讚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對過程的稱讚會讓孩子對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產生自信心,當他下次遇到困難時,不管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能拿出勇氣去嘗試去努力。但是如果像第二句話一樣強調結果的稱讚的話,會讓孩子更重視輸贏的結果,有時候甚至為了保持一直贏的結果而選擇容易的事情。因為懼怕失敗,注重結果的孩子很難去迎接各種挑戰。
(3) 要豐富孩子的體驗
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見世面,多接觸各種性格的小朋友。給孩子創造條件去嘗試不同的興趣活動,這種嘗試並不是要求家長一定要多上興趣班,興趣班可以少而精,但是一定要給孩子嘗試各種不同興趣班的機會,孩子嘗試的越多,他對過去成功經驗的感知越多,根據這些經驗,他會覺得未來做的事情我也能做,會有一種不懼未來挑戰的自信心。

(4) 一定要有全家一起聚餐,一起玩的時間
家長會覺得5歲的孩子自理能力越來越強,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越來越少。特別是如果家裡還有年齡更小的二寶的話,父母更覺得老大都能自己玩玩具,自己看看書了,可以不用陪了。其實,孩子即使能自己玩了,他也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需要家庭成員之間形成心裡的連結。
孩子在「家庭」這個溫馨的港灣中更能形成穩固的自信心。家庭成員一起做一頓晚飯,一起出去遊玩,一起聊天,一起吃飯,這些一起做的事情都能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愛護,這份支持和愛護就是孩子直面外界挑戰的基石。
(5) 不要對孩子過度追求完美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也越來越多。很多家長都想把孩子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甚至不允許孩子出現失誤或者失敗。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因為懼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或者承受不了失敗的打擊而一蹶不振。
正確的做法是:孩子失敗了,遇到挫折了,家長應該舉重若輕的說:「沒關係,媽媽知道你努力了。我們下次再試試吧。」 父母對孩子失敗經歷的包容和接納,讓孩子內心產生了安全感,使他能從失敗經歷中迅速復原,有能力去尋找其他機會,有勇氣去迎接下一次挑戰。
我是一名海歸博士媽媽,育有擅長圍棋,喜愛樂高的非典型女娃一枚,在育兒的路上一路摸爬滾打,願意跟你分享我踩過的坑,排過的雷,在育兒的路上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