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 新修訂的方案有兩個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變。
首先是增設勞動課程,共有6個學分,且為必修學分。其中志願服務2學分,在課外時間進行。在高中三年內志願服務時間不得少於40小時。其餘4學分內容與通用技術的選擇性必修內容以及校本課程內容統籌。
其次是調整了外語規劃語種,在英語、日語、俄語基礎上,增加了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學校自主選擇第一外語語種,鼓勵學校創造條件開設第二外語。
增加勞動課程基本沒有異議。事實上現在一些大城市的高中早已經有了這方面的要求。比如上海四大名校排名第一的上海中學,就有這樣的要求。
該校要求學生參加課外公益活動,在高中三年周末課外公益活動時間總計不得少於40小時,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學生在高一就能完成這項要求。
但增加外語語言選擇,尤其是鼓勵學校創造條件開設第二外語的決定,卻引起了極大的討論。很多人認為,現在學生學習壓力已經很大,是否要增設第二外語值得商榷。
外語,尤其是英語,一直是一個焦點問題。相當部分人認為,在高考應該取消英語考試,理由也非常簡單粗暴,絕大部分人一輩子基本用不到英語,白白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還有人認為,學英語還容易埋沒一些沒有語言天賦的特殊人才,甚至有激進的朋友會認為,國外既然不學習漢語,憑什麼我們要學英語?
而這次教育部的高中課程方案明確給出了答案,外語不但要學,甚至還鼓勵學習第二外語,其理由也非常直接明了。
l英語是科技發展必不可少的工具
就目前情況來看,英語是科技發展必不可少的工具。世界上頂級的學術期刊,全部都是英語,頂級學術論壇,交流使用的官方語言同樣是英語。
可以這麼說,在目前情況下,搞科研根本就離不開英語。無論是論文發表,學術交流,學術報告還是各種學術會議,都必須使用英語。
而這些專業的知識,即使是職業的英語翻譯也根本無法正確翻譯,甚至英語極端優秀的業內人士,也同樣無法翻譯。
因為只要是翻譯,必然帶有個人的理解,而科研,最忌諱的就是這個。這會導致無法正確理解原作者的意思,嚴重的甚至直接走偏。
l英語改為選修為何不行
很多人也承認科技發展離不開英語,但他們覺得只有科研人員才需要學習英語,而對於其他人員來說,英語完全沒有必要,結論就是可以把英語改為選修。
這個結論看起來似乎不錯,邏輯上也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但在實際操作中,必然會出現大問題。
眾所周知,高考嚴格意義上依然是應試,既然是應試,必然注重應試技巧。如果英語改為選修,則英語必然會被踢出高考。
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從功利角度來說,既然高考英語不佔分,還有多少人願意把時間花費在英語上?或許有,但這個數量絕對不會多。
高考改革3+3,物理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以上海為例,雖然降低了物理考試的難度,但高考小三門選擇物理的人數斷崖式下跌,以至於教育部推廣的時候不得不打個補丁改為3+1+2。
一旦高考取消英語,可以預見的是,選修英語的人數將會大幅度降低。而這個現象一旦發生,必然極大降低科研人員的人才儲備基數,對科技發展極為不利。
好在教育部依然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不但沒有取消英語的意思,反而鼓勵學校開設第二外語,其用意已經表達得非常清楚了。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不僅必須注重外語,有條件的話還必須學習第二外語。這無論是對科技的發展還是加強和其他國家的交流合作,都有極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