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高中課程方案。據悉,最新的課程方案是在2017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上加以修訂的。此次修訂的目的是為了完善課程體系,落實素質教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這一次,教育部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20個學科課程標準都進行了調整。
新方案一經公布,便立刻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新方案中有兩個地方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明確勞動課為高中必修課;
在最新公布的方案中,教育部要求普通高中應在原來科目的基礎上增設勞動課程,勞動課程共設6個學分,為必修學分;其中志願服務佔2學分,要求在課外時間進行,高中三年不得少於40小時;其餘的4個學分內容將與通用技術的選擇性必修內容和校本課程內容進行統籌。
如此一來,勞動課從此將正式成為普通高中必修課,與語文、數學等課程擁有同等地位。對於勞動課程大家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勞動課程的具體任務是什麼?要以什麼形式來開展?如何來計算學分?
很多網友也很擔心:勞動課納入高中必修課堂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畢竟高中生目前的學業壓力已經很大了,而高三學生更是壓力山大。不少人也擔心勞動學分的計算會不會影響公平公正?因為,誰給學分?怎麼給?目前還沒有最終定論。
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現在高中生都要打掃教室和校園還有宿舍,有時還要參與學校衛生整治,這應該也算勞動課的一部分,還用特意安排課程嗎?難道非要去田間、去工廠勞動才算是勞動嗎?其實勞動不一定是要真勞動,培養勞動的意識才是問題的關鍵。
調整外語規劃語種,外語不再局限於英語、日語和俄語;
最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方案中明確將調整外語規劃語種,將在原有的英語、俄語、日語基礎上,再增加了西班牙語、法語和德語三個語種。允許學校在固定範圍內自主選擇第一外語語種,同時,鼓勵學校創造條件開設第二外語。
一直以來外語學習都是廣大學生的痛點,特別是英語。作為一門工具語言在高中卻佔據了很高的比重,一直與我們的母語並駕齊驅。很多人詬病,除少部分特殊工種,大部分人在參加工作以後都很少有機會使用英語。很多人都是畢了業以後便將英語拋在了一邊,但在學生生涯中卻又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去苦讀,付出與收益完全不相匹配。
此次課程方案修訂在原有的英語、日語、俄語三門外語的基礎上增加了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三門外語課程可供選擇。賦予了學校和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對於廣大高中學生來說這是好事,有更多的選擇也就意味著,未來有更多的方向。
但也有不少人擔憂,增加的課程效果可能並不明顯,短時間內可能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因為此前的外語課程已經實施很久了,各方麵條件和配套措施都相對完善,現在就算增加了三門課程可能到最後還是會只剩下英語。畢竟英語仍是主流,對學校來說開設的成本相對較低。怕就怕有學生選擇第二外語參加高考,而學校並沒有開設相應的課程,這種情況學生的學分要怎麼獲得?
寫在最後;
筆者認為,不管是將勞動課程納入必修課,還是增加外語課程選擇。都是新時代發展所決定的,教育要想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加快改革的步伐,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一方面,我們又期待能落實素質教育,減輕課業負擔。另一方面,大家又害怕改變和嘗試。任何一個政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有一個經歷磨合的過程,前怕狼後怕虎、因噎廢食只會讓我們倒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