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詳解美國大腦活動圖譜項目—新聞—科學網

2020-12-17 科學網
《科學》詳解美國大腦活動圖譜項目
——關於人類大腦活動圖譜的9個問號

 

BAM何以同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以及又如何值得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圖片來源:Thomas Schultz/Creative Commons

 

■本報實習生 段歆涔

 

美國《紐約時報》於2月18日披露:歐巴馬政府將在下一財政年度的預算中為一項重大研究課題——大腦活動圖譜(BAM)項目撥款,這項研究最終可以極大地拓展人們對人類大腦健康和患病狀態的認知。《科學》最新撰文,詳盡解釋了BAM何以同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以及又如何值得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力圖讓公眾了解BAM的真正價值。

 

何為大腦活動圖譜

 

可以說神經科學家目前只能對大腦活動進行粗略的測量。他們可以通過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PET)或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並藉助介質例如氧氣,對大腦廣闊區域的活動進行探測,或者測量單體或少數的神經元電活動。一些神經科學家將數碼成像或者電視篩選技術所存在的問題和正確的解決方法相對比,認為PET和MRI缺乏對細節的描繪,會產生很多模糊的圖像,而將焦點集中於少數的神經元就好像近距離地觀看低像素的照片,失去了整張的畫面。研究者普遍認為批判性思維,例如思考和認知產生於這兩個極端之間,需要數千到上百萬不等的神經元參與。現在,研究者還不能對如此大規模的神經元集成活動進行觀測。為了繪製人類大腦活動圖譜必須研發新方法,從而可以在動物模型條件下繪製圖像以及跟蹤大量的細胞活動,然後再去尋找一種安全的方式將該方法應用於人類。目前還不清楚該項目將著眼於哪一種大腦活動圖譜的繪製,但是理論上,這種新方法可以幫助科學家理解導致大腦不協調的因素,例如癲癇和精神分裂症,這些疾病被懷疑始發於不同大腦區域間不正常的神經連接。

 

誰將參與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將極有可能主導該項目的研發;國家科學基金會、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以及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亦參與了該項目的提案。卡夫利基金會是開發和推廣該項目的領頭羊,除此之外還有艾倫腦科學研究所和霍華德·休斯醫學學會(HHMI),它們都是神經科學研究的支持者。上個月,微軟、谷歌,以及高通公司亦參與了一場旨在探討如何從該項目中分析數據的研討會。

 

由何而來

 

2011年9月,在一個於英國召開的並由卡夫利、艾倫和蓋茨基金會共同贊助的會議上,主持個人基因組項目的分子遺傳學家George Church,以及來自卡夫利基金會的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家Rafael Yuste提出的提議引起了軒然大波。該提議內容是:通過廣泛的、協調一致的努力來開發一項新技術,用於追蹤人類大腦的功能連接活動,最終達到可以測量每一個神經元活動的水平。儘管一些與會者持懷疑態度,但Yuste說,這份提議已經引發了足夠的熱情,從而形成了一本白皮書,其間由卡夫利基金會科學項目副主席Miyoung Chun主導的推廣活動,最初始於2011年12月同NIH、DARPA和OSTP舉行的一系列會議。

 

2012年1月,該項目的良好勢頭在聖塔莫妮卡召開的第6屆卡夫利未來研討會上得以延續。緊接著,一篇發表在《神經》雜誌的論文充實了項目的研究目標和細節,並說明主要集中於動物研究。2012年7月,隨著OSTP對該提議提出要像人類基因組計劃那樣在科學和科技領域具有重大挑戰性的要求,Chun以及其他《神經》雜誌的合著者與聯邦機關的官員(尤其是OSTP政策司副司長Tom Kali)一道,對提議進行了修改,使該項目更多地關注對於人類的適用性。

 

是否真的聚焦人類大腦

 

該項目早期的描述主要集中於動物模型,並沒有涉及到很多對於人類大腦的研究。但是在Chun及其同事與聯邦機構最後幾個月的對話中,課題小組加強了對於人類適用性的研究,並邀請其他研究者,例如研究大腦控制修復技術的John Donoghue加入到會談中來。Yuste說,與OSTP以及NIH的合作,極大地推動了該課題向著更具有「社會責任」的形式轉變,並且與病人護理建立了實踐聯繫。該項目新強調的部分可能對其實際研究範圍之外的一些難題作出回應;例如,《紐約時報》暗示科學家嘗試在未來10年內構建一種人類大腦活動的綜合圖譜。來自維吉尼亞州HHMI Janelia農業試驗站的執行董事Gerald Rubin說,實際上,該項目更多地關注動物模型的研究。他在一封郵件中寫道:「《紐約時報》的文章並沒有很好地體現政府計劃中對於研究範圍的要求。尤其是由於科學和道德的原因,頭10年裡大量的資金將會被用於『模式生物』的實驗中。」

 

項目持續多久

 

該項目的計劃書顯示的實際所需時長要比《紐約時報》所暗示的長很多。根據計劃書,5年以後,科學家將可以監測秀麗隱杆線蟲幾乎整個的大腦活動,該生物的大腦擁有302個神經細胞和大約7000個神經節點。10年之後,科學家預期可以完成擁有大約13萬個神經細胞的果蠅的整個大腦圖譜的繪製。15年後,預計可以觀測斑馬魚的大腦活動,或老鼠大腦皮層中一些區域的活動。

 

白宮提議究竟怎樣

 

NIH和其他聯邦機構目前並未發布詳細的提議。但是,根據《神經》雜誌上的論文以及《科學》獲得的一份最新更新的文件顯示,Chun和他的同事建議以科技發展為初始目標,並劃分了4個階段:第一階段,他們提議集中研發新影像工具,可以利用光去穿透腦組織,探測並操控細胞功能;第二階段,通過利用新一代的電子探針,同時監測和操控大量的細胞;第三階段,利用最新的納米技術,對單個神經細胞內的活動進行實時匯報;第四階段,利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靈感,建立數據分析和共享系統。

 

要花多少錢

 

根據《紐約時報》的文章,科學家希望在接下來的10年內每年獲得3億美元的科研資金,這一數字可以與每年耗資3.8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但是文章沒有對該預測作出任何詳細說明。(NIH的官員說他們在總統2014年度預算公布之前不能對項目資金給予任何評論。)目前還不清楚有多少資金將來源於符合BAM研究課題的被重新包裝的已有神經科研項目。卡夫利基金會預計會為該項目每年提供400萬到500萬美元的科研資金;HHMI以及艾倫腦科學研究所將負責該項目中一部分的相關工作。

 

是否有爭議

 

這是毫無疑問的。由於資金短缺,被科研機構駁回的資金申請書比例越來越高。該提議是一項比人類基因組計劃更具有野心的項目,測繪靜態的人類大腦迴路圖,這本身就遭受了很多批判。而社會媒體上眾多科學家的評論,也標誌著它的出現重新點燃了究竟應該資助大科研工程還是獨立調研者的爭論。但是,美國國立神經疾病與中風研究所所長Story Landis暗示,該項目最初著眼於開發新技術,而這一過程通常是在獨立實驗室,而非大型科研中心中完成的。

 

來自紐約冷泉港實驗室的神經科學家Partha Mitra認為,該項目所提議的眾多新發明,例如可以穿透腦組織的新光學技術,仍然屬於科幻範疇。同時,他補充說,該項目在調研階段並未與神經科學界開展廣泛交流。他比較認為這一過程不及最近獲得資金的旨在為大腦活動構建電腦模型的歐洲人類腦計劃,後者的醞釀包含了更多的公共討論。(儘管如此,歐洲人類腦計劃也因為具有過多的假設而非從現實出發而招致批判。)

 

Yuste解釋道,人類基因組計劃初次提出時也曾飽受反對者的攻擊。他說,儘管測繪人類大腦活動圖譜是一項更艱巨的任務,但這一巨大的挑戰是刺激新工具的研發以及跨學科的科學家通力協作所必需的。他認為,作為一門科學,神經科學已經到了破舊革新的階段。他希望這項神經科學項目可以像其他大型科研項目,例如美國國家納米技術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一樣,為該科學領域贏得關注。

 

有可能通過嗎

 

對神經科學研究的興趣歷來是兩黨共有的,但目前還不清楚對於該項計劃的討論是否已經從白宮擴展到國會。大多數科研機構正在減少,而不是增加大型的新研究課題。而且如果NIH的預算被縮減5.1%,那麼該機構將不會把如此大量的資金投入到這一新項目中。

 

《中國科學報》 (2013-02-26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繪製大腦活動圖譜:神經科學的神聖新使命—新聞—科學網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的那顆不平凡大腦究竟隱藏了什麼?……儘早揭開許許多多的謎底是生物學家長期以來的夢想。 2003年4月,人類基因組計劃(簡稱HGP)提前完成之後,生物學領域下一個偉大的、更富有挑戰性的任務應該是進一步認識人類的大腦。因此,美國一組頂尖科學家建議實施大腦活動圖譜(BAM)計劃,通過對單個神經元進行實時觀測,跟蹤整個大腦活動的蹤跡。
  • 在危機中探求生命科學發展機遇—新聞—科學網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昆明植物所獲悉,由該所和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 首個染色體水平大蒜基因組圖譜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被測序的大蒜品種二水早紫皮蒜     麻類所供圖 7月27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首個染色體水平大蒜基因組圖譜。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 非人靈長類研究將成中國腦科學高地—新聞—科學網
    腦科學研究如今已是大國必爭之地,美國、日本、歐盟相繼斥巨資啟動大型腦科學項目,中國如何在這場腦科學競賽中領先?
  • 高解析度完整小鼠大腦三維地圖集發布—新聞—科學網
    他們繪製了複雜「地形」,包括高峰、山谷和邊界,但實物只有半英寸長,重量還不及一粒軟心豆粒糖:實驗室老鼠的大腦。 在5月7日發表於《細胞》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科學家描述了這一製圖壯舉——艾倫小鼠大腦通用坐標框架第三版(CCFv3),一個完整的、高解析度的小鼠大腦三維地圖集。研究人員表示,該框架將成為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個參考。
  • 心臟跳大腦抖 神經元分類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這項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認識和行為。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細胞報告》。 按照慣例,科學家基於神經元的波形對其進行分類,波形即每一個神經元在處於激活狀態時所發射的特徵電活動模式,也就是「尖峰」。每一個神經元的波形各不相同,通過測量波形的寬度,科學家可以將神經元分為兩類:窄波形神經元、寬波形神經元。
  • 科學家繪製果蠅全腦神經圖譜—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Kristin Branson 神經系統科學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了解大腦神經元與特定行為間的聯繫。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技術,構建出一個大型的全腦神經圖譜資料庫。這些全腦神經圖譜揭示了激活成年果蠅中的一部分神經元的行為影響。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細胞》雜誌(論文連結)。 「該研究的終極目標是將神經元迴路與特定的行為關聯在一起。當前的神經科學技術,如電生理學成像或鈣離子成像,僅允許一次對少數神經元進行低通量記錄。在此之前,沒有人開發出全腦方法。」
  • 首個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揭秘精油合成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亞林所)研究員汪陽東團隊的重要成果。該團隊成功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分子機制。
  • 疲倦神經元拉長時間感知—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現在發現,如果反覆暴露在相同的刺激下,特定的神經元會變得疲憊,從而改變大腦對時間的感知。 日本水田國家信息和通信技術研究所的Masamichi Hayashi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Ivry在屏幕上給志願者們顯示一個灰色的點,並連續掃描了他們的大腦30次。在「適應」階段之後,參與者再次看到灰斑,但時間長短不同。然後,他們估計物體在屏幕上停留了多長時間。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學習記憶是大腦最迷人的智能活動之一,在清醒時,大腦進行學習記憶活動,在休息時(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階段),大腦對所學的內容加以記憶的鞏固。根據睡眠時腦電的活動狀況,可將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稱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有趣的是,快波睡眠時的腦電活動和清醒時的非常相似,在大腦的海馬腦區均以4~12赫茲的theta節律為主,此時如被喚醒,人們往往會報告正在做夢。
  • 想知道大腦如何運作?先畫一張腦數字圖譜
    戴上VR眼鏡,雙手各持一個手柄,眼前就會呈現出一個百轉千回的大腦神經元三維圖像,科學家可以在其中準確地描繪一個個神經元的走向、形態,為大腦神經元繪製出一張數字圖譜。「腦子裡怎麼想的」還是個謎腦科學研究不僅是當前國際科技前沿的熱點領域,也是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目前,美國將神經元三維形態和基本類型作為重點研究領域,我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也已啟動「腦科學與類腦研究」。
  • Cell:窺探大腦的奧秘——全腦連接圖譜
    基因和天文學的大型科研項目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不是因為它們解答了單個問題,而是因為能夠通過同一數據源去探索新問題。腦連接組學(connectomics)的發展也使分析腦功能相關的複雜迴路成為可能。1986年Brenner發表了340頁的著作蠕蟲大腦(The Mind of a Worm),闡釋了其行為突變和神經系統改變的關係。30多年來這篇文章被引用數千次,此後神經科學、應用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人員相互合作,推動自動化計算機輔助技術的進程,開啟無脊椎動物和非哺乳動物的相關研究。
  • 科學博客:在博客閱讀中傳遞科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美國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發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學院博士後Paige Jarreau女士的博文「Who Reads Science Blogs?」(《誰在閱讀科學博客?》)。 該研究隨機選取了40個科學博客,又從這些博客的讀者中隨機抽取2955人,對之進行問卷調查,創立了科學博客用戶概況資料庫。研究對科學博客的閱讀者進行了分類和分析。
  • 科學家們繪製小鼠大腦的詳細3D結構圖譜
    據外媒BGR報導, 科學家們近日已經完成一個歷時三年的項目,其旨在為實驗室小鼠的大腦製作一個詳細的3D結構「圖譜」。 由此建立的模型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使用嚙齒類動物進行的治療和測試的效果。考慮到這一點,研究人員想儘可能多地了解小鼠的大腦是有道理的,一個為期三年的項目剛剛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小鼠大腦「圖譜」。在 《細胞》 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對小鼠大腦的每個結構進行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研究。這項工作的成果是一個豐富詳細的3D模型,其他科學家可以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使用。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將描繪一幅探索大腦的...
    與此同時,這也是國產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及技術第一次應用於腦科學研究這樣前沿重大科研領域,這對於推動國產高端醫療設備技術的發展,實現這一戰略領域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義。將建設一個世界級人腦圖譜數據服務平臺建設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是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專項發展資金重大項目。
  • 全國科技館聯動戰「疫」 在家自由玩科學—新聞—科學網
    為讓應對疫情而「宅」在家的孩子能輕鬆學習科學知識,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魅力,近日中國科技館發起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科學實驗挑戰賽,充分進行線上聯動、資源共享,打造線上「永不閉館
  • 科學網—科學家繪製三維鼠腦圖
    這張圖譜包含了300個神經細胞,研究人員計劃在明年增加700個神經細胞。「1000個神經細胞僅僅只是做了膚淺的研究。」美國維吉尼亞州阿什伯恩市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詹妮拉研究校園神經學家Nelson Spruston說。
  • ...人工智慧:與其坐等認知科學家「猜謎」,不如直接繪製大腦結構圖譜
    人類大腦是宇宙間已知的最複雜的對象,擁有已知的最強的智能。儘管計算機在計算速度等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人類大腦,在圍棋這種高智力項目中人工智慧系統也已經把人類遠遠甩到後面,但這都是「單項比賽」,大腦無疑是唯一的智能最強的全能選手。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輝研究組和周海波研究組合作,通過內源基因的啟動子驅動嚮導RNA(sgRNA)表達,結合SPH—OminiCMV螢光報告系統,成功實現lncRNAs基因和低豐度基因表達的動態示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