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相似的人,總會相逢 | 妙元法師

2021-02-13 師父曰


 

師父,對於我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近期,看了《五燈會元》中一段「袁州蒙山道明禪師」的記錄,有好多想說的話。

儘管該燈錄出現較晚,後人添加的成分很大,但不妨礙我們對當時人物思想的理解。

現就這段禪師小傳,圍繞《壇經》做一些解讀。聊聊師父與徒弟這種關係,對於修行的意義。

這段記錄出自《五燈會元》第二卷,講述了六祖惠能在逃離五祖寺的途中,和道明禪師的一段小故事:

當晚,惠能接五祖衣缽,深夜逃離寺院,第二天,大眾便知道此事,急趕而追,道明便是其中一位。

多方打聽之下,得知惠能逃離的大致方向,追到了大庚嶺。

 

道明從軍,速度當然比其他人快,最先追上惠能。

此時惠能見到道明一行追來,索性將所得法衣放在石頭上,說:「此袈裟就一表法信物,值得大家用武力來奪取嗎?要就拿去吧。」

道明看到袈裟,但卻拿不起來,袈裟似乎有魔法一般重如大山,當時就覺得驚奇。

不過道明算是有一些道心,也算得上機靈,趕緊禮拜惠能說:「我是為求法而來,不是真的為衣。願行者開示!」

 

這時,惠能從也從藏身的草莽中走出來,對道明說:

「你得拋開一切,斷絕念想,就連最初的善與惡的概念,也得擯除,此時,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

這種機鋒式的問話,正是用來考驗求法者的根基和悟性的。

既是啟發,一種引領式的自我回觀,也是刺激,直接戳穿一切妄念包括的外衣。

所以在很多人看來,很多問題是極難一語中的回答到點子上的,面對問題的那個人,若沒有一番透徹的自省,也是很難捕捉到老師的用意的。

所以出現燈錄中,弟子們面對老師的種種「刁難」,怎麼回答都是錯,張口都得挨板子。

最後那些索性不張口、轉身就走的,也仍然逃不過當頭棒喝。

 

但在這裡,惠能對道明算是心慈手軟了,在問題之前,還有前提性的預設,也算是一種方向性的引導。

惠能其實已經說出了南宗禪法的核心:「不思善、不思惡」!

這六個字多麼重要,多麼直白,這就是中道,這就是整部《壇經》講的「無念」,這就是整部《金剛經》所講的「無相」,這也就是惠能之後的禪宗祖師們,苦口婆心、「絞盡腦汁」所開示的本地風光、本分田地和本分事。

也正是般若最終的發光處啊。

可惜,道明對於惠能的標準,終究還是差了一截。

雖然有所震動,但仍然執著,進一步問:「從達摩到弘忍祖師,除了密意相傳,是否還有別的?」

惠能仍然很耐心:「能對你說出來的,便不是密意,唯有你反觀自性,找到本來面目,便會發現,所謂的密意,就在你這裡。」

惠明雖在佛法上悟性差了一截,但終究深諳人事,於是一轉話題,問六祖:

「我雖在黃梅參學,但終究未能識得自己本來面目,幸虧您今日開示入道之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大受用。您即是我的入門導師啊。」

這算是總結,也是感激。

惠能說:「若真是這樣,甚好。我們同在五祖門下,算是同門,你現在有所啟發,更應該好好護持五祖法脈,發揚光大。」

 

該是告別的時候了,古人相逢,一期一會,從不黏連不舍。

僧人之間亦是如此,不論師徒還是道友,隨順因緣,不做強求。

這才是對放下的踐行。

所以你會發現,儘管當代寺院有僧團共住,但隨時都有人離開,參學、朝聖、求法、學戒,各有所向、拎包即走,行雲流水、天地為家。

這是一種群體生活中保持的相對獨立性,不為環境所困,也不糾結於長久與否。

其實,這也是每個真正修道者的孤獨,沒有這份孤獨,便沒有灑脫向前。

 

此時,道明問:「我今後去向哪裡最合適?」

惠能也學著五祖當時給自己的「預言」給出指引:「遇到『袁』這個地方便可停下,這裡指的是今天的江西袁州。再找到『蒙』這個地方便可安住,這裡指的是今天的江西宜春。」

道明辭謝,回到追討惠能的大部隊中,對眾人說:「我登山追尋,杳無蹤跡,我們到別處尋找吧。」

大眾相信了道明,集眾離去。

 

道明返回黃梅,隨後遵循六祖指引,到廬山參學。隨後到袁州蒙山弘化一方。

在這裡,燈錄做出交代,為什麼此人叫道明而不是《壇經》中的惠明,是此僧為了避免和惠能的「惠」有所重複,後期改的名號。

 

師徒之緣,有時是長久跟隨,不離不棄,但大多數時候,就如道明和惠能之間、惠能和五祖之間,並不可能有太多的交集。

師父引領入門,修行就是自己的事了。

既然分別乃常事,那麼師徒之間還剩下什麼?

剩下的是一種來自於共同信仰下的法的傳承。

這種法,更多體現在精神的指引。

當你迷茫時,會想一想,此時若是師父,他會怎麼處理?若是師父還在身邊,他會如何開導?

當你欣喜時,也會想一想,此時若是師父在,他也應該會為我的努力和成績而歡喜吧?或許會更加鞭策我戒驕戒躁、繼續向前吧?

當你絕望時,或許腦海中會浮現曾經師父的三言兩語,但僅僅就是這隻言片語,便是託起你下墮靈魂的最後一片羽毛,也是暗夜中仍舊閃爍不滅的一絲微光。這就夠了。

 

這種法,有時也體現在一種傳承。

師父將自己曾經如何度苦和除苦的方法給與你,接下來就看你是否足夠有恆心,將這些方法反覆訓練、熟練運用、長久不忘,進而將自己的受益,傳播給更多需要的人、受苦的人。

這就是五祖對惠能、惠能對道明共同所說的「善自護持」。

 

各自珍重吧,在不遠的將來,你會發現,只要你心中的信念還在,方向不失,那麼,不論師父在與不在,亦或是見與不見,又有何妨?

你和師父,你和大眾,終究會在下一個路口相遇,且待須臾而已。

那時,你是否脫胎換骨?此時,你是否做足準備?

 

願天下師徒之情,不增不減!

少於永昌寺出家,慕道頗切。往依五祖法會,極意研尋,初無解悟。及聞五祖密付衣法與盧行者,即率同志數十人躡跡追逐。至大庾嶺,師最先見,餘輩未及。盧見師奔至,即擲衣缽於盤石曰:「此衣表信,可力爭邪,任君將去。」盧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師當下大悟,徧體汗流,泣禮數拜,問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別有意旨否?」盧曰:「我今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卻在汝邊。」師曰:「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師禮謝,遽回至嶺下,謂眾人曰:「向陟崔嵬,遠望杳無蹤跡,當別道尋之。」經三載後,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初名慧明。以避六祖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盡遣過嶺南,參禮六祖。這個公案在《六祖壇經》的第一章《行由品》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只是這裡的道明禪師,在《壇經》中為惠明和尚,且在此對其身世交代更為詳細。圖|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夜讀|靈魂相似的人,總會相逢
    夜讀 | 靈魂相似的人,總會相逢 05:35 夜讀 | 靈魂相似的人,總會相逢05:35來自新華社客戶端主播 | 吳煒玲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身邊有一個與自己靈魂相似的人那些與你靈魂相似的人,之所以能夠穿過茫茫人海與你相遇,說到底,就是因為你們頻率相同,三觀契合。靈魂相似的人,因為頻率相同,所以更懂得珍惜情誼;靈魂相似的人,因為三觀契合,所以更懂得換位思考。誰能走進你的生命之中,誰能成為你的靈魂伴侶,看的就是你自己。
  • 晚安 我的城丨靈魂相似的人,總會相逢
    晚安 我的城丨靈魂相似的人,總會相逢 2020-08-17 2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心靈夜悟|靈魂相似的人,總會相逢
    靈魂相似的人,總會相逢作者/淨靜01朋友阿瀅,是一個交友很有原則的人。每一個深交的朋友,她都必須按照自己的交友標準來衡量。03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與你掏心掏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對你真情實意。只有靈魂相似的人,才會跨越山河與大海,走近你、靠近你。正如一句話所說:「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和能量。」
  • 靈魂相似的人,總會相逢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豐田考斯特20款 靈魂相似的人總會相逢
    很喜歡這句話:「但凡靈魂相似的人,有幸相逢,就是永恆。」不經意間一場偶遇,沒有預兆,就這麼撞見,一見驚心,驚豔,這就是緣。 人與人之間,若靈魂不能發生共振,頻率不在同步上,僅僅只是淺淺的遇見,終究會成為陌路,各自天涯。
  • 靈魂相似的人,早晚會相逢
    一個人,能陪你走多遠的路,從一開始便註定了,契合的兩個人,就算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後也會相逢,而志趣不相投的兩個人,若把他們硬生生撮合在一起,他們也還是難逃分開。其實,兩個人合不合適,從一開始就註定了,這裡所說的合適,並不是說兩個人完全是同一類人,指的是彼此在某些方面可以產生共鳴。
  • 靈魂相似之人,總會不期而遇
    是不是這樣,每個人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但對於我來說,我偏愛熱鬧,卻害怕於獨處。只有身處熱鬧之中,才會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充實。正如村上春樹所說: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願失望罷了。的確,誰不喜歡熱鬧的日子呢?誰不喜歡三五成群,開心相處呢?只不過,現實中,志同道合的人少了,話不投機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便不想浪費時間去收穫一場失望。
  • 終南參訪-寂妙法師20200605
    瑪哈學舍傳統文化終南參訪寂妙法師解脫之路山高路遠,放下即是寂妙無為,阿彌陀佛。周五,瑪哈學舍終南訪道,一早進湯峪,先拜訪了寂妙法師。元芳師兄問:「您修什麼法?」寂妙法師答:「我沒有修法,也沒有功夫,就是一個凡夫僧。餓了吃飯,困了睡覺。
  • 做植物一樣的人,和靈魂相似的你相遇
    冷不丁的扎進了不知所以的人堆兒裡,哇,這麼多人,眼前的花花綠綠,著實「亂花漸欲迷人眼」,隨即便是砰砰的心跳,這樣乍然的的相逢,都是奔著所謂的美好「共識」,就這樣匆忙的相識了。於此,眼裡的世界大了,心也變寬敞了。我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緣分,認識了很多身邊的朋友,他們在生活中不斷地鼓勵、鞭策和支持我,更加的促使我從冰冷的機臺到溫馨的案臺轉變。
  • 氣息相同的人,靈魂相似的人,終有一天會相見
    1、人與人之間,若靈魂不能發生共振,頻率不在同步上,僅僅只是淺淺的遇見,終究會成為陌路,各自天涯。而那些氣息相同的人,靈魂相似的人,終有一天會相見,被一種神秘的磁場吸引,一路同行,一路陪伴……2、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相同或相似的靈魂走在一起,一定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彼此早已認識,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3、大凡靈魂相似的人,有幸相逢,就是永恆。
  • 茫茫人海,人與人之所以惺惺相吸,在於靈魂相似
    人生於世,都渴望出現一位與自己靈魂相似之人,與之相遇,相融,陪伴一生。靈魂相似之人能夠看清自己的內心所思所想,讀懂自己的欲言又止,也能夠明白自己的淡然如水。要讀懂一個人,從一個眼神,一個淡淡的微笑,即可深入內心多明白。有句話這樣講:「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 對話妙一法師:碩博法師的身上,蘊含著佛教未來的希望
    會議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廣東省佛教協會辦公室主任、廣州光孝寺監院妙一法師。第二屆佛教碩博法師懇談會是2020粵港澳佛教文化交流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妙一法師是佛教碩博法師懇談會的發起人和召集人。在談到碩博法師懇談會的緣起時,妙一法師表示,很多法師出家時學歷並不高,比如二十年前自己出家時,只讀完初中。
  • 妙一法師致講經法師:一定不要說「我不行」
    鳳凰網佛教對話妙一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9月25日至27日,2020廣東佛教講經交流會在廣州華嚴寺舉辦。在講經交流會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本屆講經交流會評委妙一法師。妙一法師現任廣東省佛教協會辦公室主任、廣東佛學院教務長,他2009年在第二屆全國講經交流會中獲一等獎,多年來持續參與全國性和省級講經交流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講經交流會給妙一法師帶來了哪些改變?妙一法師自己總結了三個方面的改變,他告訴鳳凰網佛教:第一,在過去,佛教以禪堂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到了近現代,佛學院開始成為佛教界培養人才的陣地。
  • 妙吉法師《中論講義》學修點滴
    直透心源 見性成佛——妙吉法師《中論講義》學修點滴        三月江南,桃紅,柳青,杏白,如詩如畫;三月江南,雲淡,風輕,雨細,如夢如幻。……三論宗的成立,標誌著從印度流傳過來的般若中觀思想,歷經中國僧人始終不懈地傳承弘揚,千錘百鍊,其學說水平可謂空前絕後、登峰造極,比之早期的印度中觀學派,早已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法師深入淺出的開示,把佛法闡述得淋漓盡致。   每每開經偈之後,妙吉法師盤腿一坐,開始慈悲開示。
  • 真紅之刃法師轉職推薦 靈魂法師厲害麼
    真紅之刃於近日早上9點55分開服,玩家可以在遊戲內創建的基礎職業有:劍士、法師和弓箭手,每種職業又可以有三種轉職選擇。那麼真紅之刃中法師轉職哪個好?靈魂法師厲害麼?下面,就讓豆豆帶大家看看真紅之刃中法師相關的玩法,幫助大家更好的做出選擇。
  •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這句話,至少有三層含義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相逢了,這不正是說明,一直信緣並積極生活的人,最後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彼此,而那些半途放棄,隨心所欲甚至苟且於安的人,可能早早地走入了另一種生活,也不見得一定是壞事,不過至少,這不是他們最初想要的人生。
  • 妙一法師:「江洋大盜」歸隱入佛門 現實中是否存在?
    妙一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十方善信) 「一個回答,可能改變你的人生」——《師父來了》 有人問妙一法師,佛門真的會向影視作品中那樣接納「江洋大盜」嗎? 妙一法師:江洋大盜連著四個字是殺人越貨。這是一類人,作惡多端,十惡不赦。他們有沒有可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但是很少!他們的問題在於,什麼樣的機緣才能夠讓他們回心向善。 馬祖道一有一個徒弟叫石鞏慧藏,石鞏慧藏本是一個獵人。有一天他經過道一禪師的門口,禪師問他,你一箭能射多少?石鞏慧藏答,一箭射兩個。禪師說你不如我。
  • 妙淨法師榮膺澳大利亞護國報恩寺方丈之升座慶典
    ——20多年前遠渡萬裡重洋來到澳大利亞的妙淨法師,將佛教從東方古國帶到南半球的異國他鄉,開始了播撒佛法智慧的「春耕」之路。而在20多年後的今天,繼澳洲墨爾本兜率內院、澳洲墨爾本永福禪寺、澳大利亞東方琉璃寺等道場之後,澳大利亞護國報恩寺也迎來了「妙淨法師榮膺方丈之升座慶典「的「收穫時節」!
  • 下月始,小別相逢,靈魂共鳴,心有彼此,重新攜手,未來不再分離
    隨後讓我們一塊瞅一眼,下月始,小別相逢,靈魂共鳴,心有相互,重新攜手的這幾個星座,未來將不再分離。天秤座天秤座的容顏一般全是比較出色的,並且氣質文雅,為人舉止高雅,無論走到哪裡,都非常受人歡迎,而這樣的天秤座好像自帶光環似的,老是可以變成人群之中的中心所在,另一方面他們的EQ和IQ都極高,在人際互動的過程當中,也曉得咋和他人交往,不論是講話還是辦事總會令人感覺到非常舒適,也正由於這般,反倒會讓天秤座和他人有了一種距離感
  • 妙建法師:鍥而不捨行大願 一切眾生做陪練
    新年第一天的傍晚,幾位常住法師和居士坐在辦公室,聆聽恩師——上妙下建大和尚的法語甘露。某法師仰望了師父一會,沉思片刻後說道:「師父,弟子通過這一兩年和信眾溝通、帶動大家發心,自己感觸很多。因為深感師父弘法利生的事業很大,但看到自己和大家修行還差的很遠,所以最近心裡有些傷感。」師父:「這個時代就這樣,你要做的是鍥而不捨地努力,至於別人怎麼樣那是他自己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