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建法師:鍥而不捨行大願 一切眾生做陪練

2021-02-19 嶧山興國寺

2020實屬不疫,2021牛轉乾坤。新年第一天的傍晚,幾位常住法師和居士坐在辦公室,聆聽恩師——上妙下建大和尚的法語甘露。

某法師仰望了師父一會,沉思片刻後說道:「師父,弟子通過這一兩年和信眾溝通、帶動大家發心,自己感觸很多。因為深感師父弘法利生的事業很大,但看到自己和大家修行還差的很遠,所以最近心裡有些傷感。」

師父:「這個時代就這樣,你要做的是鍥而不捨地努力,至於別人怎麼樣那是他自己的造化。但你只要努力了,總會有人改變。通過種種對境是徹底的改變你自己,讓你快速成長。諸佛菩薩都成就了,我們為什麼還沒改變呢?佛菩薩也曾經努力過啊,讓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善根增長,逐步讓眾生提升。諸佛是把自己心性中的眾生度盡了,但外在的眾生並沒有度盡,依然還有這麼多輪迴的眾生啊。如今信佛學佛的多了,趨勢會越來越好。我們當年出家修行的時候,被別人看作是另類,沒幾個人會理解你,那才『孤獨』呢!從小到大幾十年,我一直在默默無聞地做佛教基礎工作,勸了別人三十多年,別人沒改變,倒把我自己改變了。

你有沒有想過,在勸別人之中,他不改變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些可能是自身的原因,也有些是他自己認識不到,不願意去改變。所以,一切隨緣,該種善根的種善根,善根可以增長的令其增長。這個時代尋求解脫的人很少,你先不要管別人是不是真修,自己真修就行了。通過看別人是讓你認識到自己有哪些不足,逼著自己去改變。你真改變和提高了,再看別人就會很清楚,度別人的時候也有力量了。同時就會明白,該得度的得度,不得度的那是他自己的問題,而不是你的原因,因為我們曾為這個人已經努力過了。修行是自性自度,度別人就是在度自己,面對各種眾生是看你心性的眾生,才能發現自己潛在的毛病,然後策勵自己改變。人往往都是自我感覺良好,只有在不同的對境中才能把你照出來。沒有這個對境,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毛病。」

法師:「這段時間在和別人交流之中,感覺自己有些地方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太恰當。」

「對啊!這個方法不靈,你就要轉變觀念和方法,不斷地調整。其實調方法的過程就是在調自己,逼著自己改變。」師父微笑地答道。

法師:「師父,您之前講過出離心、菩提心,以及『沒有大願,終被魔攝』等等。弟子感覺心裡如果沒有強大的菩提心,這些種種的煩惱和障礙就很難突破。」

師父幽默地說:「是啊,到時候把自己搞的一身不是。沒有菩提大願,經不過這些寂寞難耐和別人對你的打擊、污衊、誹謗等等.凡夫眾生一世有一世的障礙,所以逼著你增加自己的能力,這也是強化訓練。你發心的過程就是在增加自己的心力和能量,人不經歷怎麼能改變呢?尤其現在的眾生,說輕了不起作用,說重了又受不了。自己本來就滿身的毛病,還都想讓別人改變。世間都是經濟利益為主,修行的難度更大呀,不但沒有經濟利益,還要出錢出力。如果沒有真正的信仰,做著做著就退失信心了。別人一抱怨,自己內心再受委屈,時間一長就沒心氣了。覺得自己裡外都不是,出力不討好,還兩邊落抱怨,很少有人能撐住。真想行菩薩道更難啊,你得有菩薩的本事。如果暫時沒有,可以先這樣發心,不斷訓練自己。

有的人遇到這困難、那困難,這些困難和執著也是假的,怎麼不入空、不觀空呢?學了這些法為何用不上?一對境就被境轉了。你當時用法去思維的話,就會發現自己上當了,又被煩惱所打敗。每次都做常敗將軍,搞得自己灰溜溜的,這就是現實。但你不走更沒出路,只有逼著自己前行。修行是難行道,非一般人所能行。世間大多數人,都是哪裡舒服到哪裡去,追求好對象、好工作、好環境、功名利祿等等,總之沒有利不做。修道是什麼呢?各種人性都要經歷。除了自己以外的眾生,都是給你陪練的。無論是天上、地下,還有人間的親朋好友以及認識不認識的人,這些芸芸眾生就是給自己陪練的,沒有一個例外。人本來就是獨來獨往,那些眾生都是來考你的。

當你看到這個人這麼難度化,到底難度在哪裡?他的毛病和長處在哪裡?認識他的過程就是在認識自己。芸芸眾生的心性,在你身上全部具足,所謂的『老眾生』就是這麼回事。你真把自己搞明白,所有的眾生就都搞明白了,那時你自己也得度了。他能改變多少,是他自己的因緣。如果真改變了當然是好事,改變不了說明因緣還不具足。你搞清楚了他為什麼不具足,就會思考自己的因緣是否具足?從而去努力改變自己。

佛法講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修行就要學會忍辱,不修就忍不下去。遇到各種不如意、是非、種種障礙,甚至病苦等等,這些都得安忍。所以,想超越就得付出代價。冤親債主不會讓你輕易過關,就是要磨你,直到把你磨明白。因為你的障緣太多,沒有強大的菩提心,又不發大願,再經不過打擊,根本就過不了關,所以才讓大家再再串習菩提心。從古到今的成道者,都是發大心、行大願,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受了很多磨難才一步步往上走。修行一定要智、仁、勇,超越自己、對抗業力,具備大悲、大願、大行、大力量,還得有大智慧。大家每天念的『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已生勿退失,輾轉益增長』,這就是讓你們天天串習菩提心,念一遍就提醒自己菩提心真生起了嗎?增強了嗎?提高了嗎?堅定了嗎?你真生菩提心,才能逐步積累自己的福慧資糧,諸佛菩薩和龍天護法才會關注你。老子說『得道者多助』,我再添兩個『自助者天助,自助者人助』。你自己爭氣了,天、人都會幫助你。所以,修行不是光蠻幹、硬碰硬,還要巧幹,這就需要智慧。因果、因果,你付出多大,收穫就會多大!」

——2021年1月1日,妙建法師在鄒城興國禪院開示!

相關焦點

  • 來看妙光法師的英語是怎樣練成的…
    視頻中的這位「佛系譯員」就是星雲法師的首席翻譯妙光法師她出生在臺灣,12歲移民澳洲果然不管在什麼行業專業知識夠硬、英語又好的人總是更容易發光發亮~妙光法師:我感覺到大陸的法師可能是沒有那麼多機會去真正運用外語,但是他們都在用心學習。他們不僅在加強外語能力方面很用功,把外語學習應用到佛法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們可以從他們能夠相當正確地用外語引述某個經典段落,或說出經典的名字,這一點非常令人佩服,可以看出他們很用心,但是在用語言交流方面還需要加強。
  • 無著法師的信願行——舔狗的慈悲
    無著法師覺得所學不究竟,在經典中得知兜率淨土一事,於是發願入雞足山閉關求見彌勒菩薩,欲往兜率天內院學習。 無著法師每天專心念彌勒菩薩名號,如此過了多年沒有一點消息。心灰意冷選擇下山,見有老翁把鐵棒放在石頭上,欲磨成針。無著心想,此人做這麼荒謬無意義的事,尚且意志堅定。我欲見彌勒大士求取正法,又豈能退心呢?回去接著閉關,倍加精進。
  • 願行相應—仁山法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法藏菩薩發四十八大願發了願之後就是這樣做的我承諾我建極樂世界我建立極樂世界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一切眾生如果我做不到這一點我就不成佛各位這是我們學佛人要發的願發願的精神在這裡對我們普通人來講我們每一天都發個願雖然四十八願我們可能短時間內做不到但是每天發一個小小的願還是馬上可以做到的
  • 妙建法師:時刻準備眾資糧 莊嚴身心妙華鬘
    轉自妙建法師 嶧山興國寺 (發人深省的好文)對於自己依止的師父,要明白兩點修行人發心要中正,真正是為了成就眾生,而不在乎個人的得失。佛法講,發起大菩提心的人超過世間的任何學位。科學也在研究,如何能把世間一流的大科學家、文學家們的智商複製下來。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研究出來,而多數只是提倡全腦開發,總之這些都是西方的文化,成功率並不高,因為層次達不到。真明白的人就不願多說話了,不明白的人可能會不服氣,想去嘗試一下。雖然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但還有句話是「天生英才」,這個可不是隨便生的。
  • 入行論頌~隆蓮法師譯解7
    惑業洪流截止難 嗚呼眾苦恆相續醜五結明於自他生死苦應厭患有情沉溺眾苦中 如是眾苦不自知大苦暴流中安住 噫嘻豈不堪悲痛譬如有人數數浴 數數投身大火中安住如是極大苦 仍復矜炫自為樂宛如木知有老死 如是行於一切處定為死五所刑戮 墮落難堪惡趣中子三明大悲相如是眾苦大火聚 以我福德妙大雲
  • 如何理解:滿足一願即滿一切願
    大安法師文摘:是故一切眾生都應當聽聞四十八大願,就像釋尊所說,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生起大火,也應不惜身命穿過大火去聽聞這四十八大願。何以故?因為聽聞到四十八願,生命的尊嚴與價值才能得到圓滿的解決;而未能聽聞到四十八大願,生存的意義與價值將有所缺憾不完美,無論世間的事業做得多麼輝煌,生命的真正價值亦無由實現。「朝聞道,夕死可矣!」斯語不虛。……這個發願時機能夠惠以眾生之大利,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說。一者與會大眾能夠由於法藏菩薩的發願而生起願往生之心。
  • 金剛經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妄想執著而不得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實相般若,那麼我們有這個實相般若,為什麼我們自己不知道呢?我們這個智慧啊,被我們的分別、妄想、執著遮蓋著,所以不能顯現出來。
  • 佛陀通過三轉法輪,收盡一切眾生的根機,這是最高智慧的教學|戒修法師淨土宗系列課程(九十五)
    【引言】             在盛行大乘的漢傳佛教地區,《普賢行願品》的流傳極為廣泛。許多佛弟子都將本品經文作為日常念誦的功課,寺院晚課的「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中,也有一半內容出自本品,以此懺悔業障,掃除修行道路中的違緣。在藏傳佛教的修行中,源於《行願品》的七支供亦倍受重視,被視為一切法門的前行。
  • 終南參訪-寂妙法師20200605
    瑪哈學舍傳統文化終南參訪寂妙法師解脫之路山高路遠,放下即是寂妙無為,阿彌陀佛。周五,瑪哈學舍終南訪道,一早進湯峪,先拜訪了寂妙法師。元芳師兄問:「您修什麼法?」寂妙法師答:「我沒有修法,也沒有功夫,就是一個凡夫僧。餓了吃飯,困了睡覺。
  • 八聖道的學習修持——《內觀禪開示》·大願法師
    大願法師   禪門溈仰宗第10代法脈傳人、曹洞宗第25代法脈傳人;唐密法系(金胎二部大法及藥師法門等五部別行法系)當世傳承者。著述120餘部。我們無論是坐,還是行走、經行還是臥,都威儀具足,而且我們能夠守持好五戒和八關齋戒,當然清淨!  正命:正當的職業。不要說,好像我做生意、我賣什麼東西,然後我希望整個市面上都缺乏這種東西;或者很缺乏,我可以賣很高的價錢,我就生歡喜心。這樣當然就不對了!
  • 略釋攝生三願中的信願行
    所以能念佛的心和阿彌陀佛的大願感應道交,就會出現西方三聖現前,乃至天樂盈空,異香滿室等瑞相。所以念佛人臨命終時,見佛、見光、見華的瑞相自古以來不絕如縷,諸多的往生個案可資佐證。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在東林寺啟建白蓮社,精修念佛三昧,三次見到阿彌陀佛。劉遺民居士念佛半年,見到阿彌陀佛。
  • 乘願吉祥,因心而行。一首佛歌《放下》來自印良法師,分享給大家
    乘願吉祥,因心而行,長生安養;持一份善念,言一聲善語,修一件善行,獲一顆善果,慈恩廣濟。一首印良法師作詞/作曲,並親自演唱、監製的佛教音樂《放下》,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放下》作曲:印良法師作詞:印良法師演唱:印良法師歌詞如下:愛過了,恨過了,放下吧有過了,痛過了,看破吧
  • 對話妙一法師:碩博法師的身上,蘊含著佛教未來的希望
    會議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廣東省佛教協會辦公室主任、廣州光孝寺監院妙一法師。第二屆佛教碩博法師懇談會是2020粵港澳佛教文化交流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妙一法師是佛教碩博法師懇談會的發起人和召集人。在談到碩博法師懇談會的緣起時,妙一法師表示,很多法師出家時學歷並不高,比如二十年前自己出家時,只讀完初中。
  •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1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2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3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4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5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6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7
  • 人間佛教思想的播種者——印順法師
    人間佛教思想的播種者——印順法師釋 行 願提要:印順法師是當代中國佛教著作等身的三藏法師,佛學泰鬥。印順法師倡導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思想是在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礎上,經過再轉化更加的精純與豐富。他提出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實踐者,一、具煩惱身;二、悲心殷切」,並以菩提心、大悲心、性空慧三心作為自己修持佛法的心要。
  • 印光法師: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解脫得自在 印光法師: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的宗旨, 是生真信, 發切願, 專持佛號。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 是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念佛時眼宜垂簾, 即放下眼皮, 不可睜大。眼既攝矣, 鼻也不會亂嗅, 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 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 則心無妄念, 唯佛是念, 方為淨念。六根不攝, 雖則念佛, 心中仍然妄想紛飛, 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 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 則一心不亂, 與念佛三昧, 均可漸得矣!
  • 海濤法師開示:雨轉甘露、業障消除、遍灑吉祥的觀音菩薩甘露咒
    【#雨轉甘露、遍灑吉祥的觀音菩薩甘露咒】~~下雨也能做功德 天降甘霖時,感恩上天讓我們有水可用 祈願風調雨順 國豐民安...~ 1 遍<唵 度寧 度寧 迦度寧 莎訶>~ 21 遍 」觀世音菩薩甘露咒:#很重要的咒,#願各位大德都能背誦起來,#每天至少念21遍,下雨天時更應慈悲為一切眾生念,#以大悲心面向天空念此咒21遍,祈願觀世音菩薩加持雨水,讓所有雨滴變成甘露,#被雨淋到的眾生個個業障除消
  • 淨宗法師:何等眾生當願生
    哪個人不希望大富大貴?哪個人不希望做生意掙錢?做哪種生意賺錢?每種生意都有人賺錢、有人虧本。你說「這個生意不好做」,你不好做,別人做照樣賺錢。你沒有福報,做什麼虧什麼;他有那個福報,做什麼賺什麼。你不服嗎?不服也得服。阿彌陀佛的福善是無量無邊的,我們這個世間的福報是有限的,所以福善總能享盡。
  • 《在家出家·自修·早晚課誦》~妙印法師匯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妙印法師恭誦  聞佛滅罪增福慧頌八十八佛  經中,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等皆讚嘆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得聞此五十三佛名號者,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若稱念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處,常遇十方諸佛!
  • 妙一法師致講經法師:一定不要說「我不行」
    妙一法師現任廣東省佛教協會辦公室主任、廣東佛學院教務長,他2009年在第二屆全國講經交流會中獲一等獎,多年來持續參與全國性和省級講經交流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講經交流會給妙一法師帶來了哪些改變?妙一法師自己總結了三個方面的改變,他告訴鳳凰網佛教:第一,在過去,佛教以禪堂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到了近現代,佛學院開始成為佛教界培養人才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