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法師:何等眾生當願生

2020-12-22 淨宗傳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何等眾生當願生

下面列了九段,總之是說「眾生聞者,願生彼國」指的是哪種人。

(1)苦樂罪福者

這是一般眾生的狀態。不論是苦還是樂,不論是罪還是福,都應當願往生極樂淨土,就是把「眾生聞者」的「眾生」,作了細分,展開一點,這樣我們讀起來就會比較親切。

像蒸饅頭一樣,加一些發酵粉,讓它發泡,好消化吸收。不然的話,還以為「眾生聞者」是講給那些老太太的,「我這麼大根機,我這麼大智慧,那是講給你們聽的」,這都是法不入心。聞法要對照自己。

若正苦,當願生,眾苦頓息故。

如果正在苦惱當中,應當願生彼國。因為沒有人希望受苦,都希望苦當下息除。一旦往生極樂世界,眾苦頓息。

其實我們都是苦惱的人,都是苦人。生老病死誰能免得了?六道輪迴的大苦,誰能免得了?並不是說身體不健康,生病了才苦惱,或者跟人吵嘴了才苦惱,是念念都苦惱,念念都在生老病死。我們都是苦眾生,我們都應當求生極樂。

韋提希夫人被兒子關起來,她感到苦了,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多人也是這樣,一旦生意不順利了,工作不順利了,家庭不順利了,心情不順利了,「哎呀,娑婆世界沒法活了,求生極樂世界吧,我願往生!」這是對的,但稍微好一點,就說「這個世界還可以」,又把往生忘了。苦,往往是求道的動力,所以說「若正苦,當願生」。

反過來,如果快樂了,股票也漲了,工作也好了,身體也強了,兒子孫子也還不錯,那要怎樣做呢?

若正樂,當願生,受樂無間故。

到極樂世界,快樂才是沒有間斷的。

娑婆世界的樂叫「苦中作樂」,樂極生悲,哪有樂?這種樂都是無常的。享樂的人,都不希望樂馬上消失。有人正在快樂過大壽,你跑去說:「老先生,你活不久了。」所有祝壽的人都會跟你翻白眼,「你不會說話」。但其實你講的是真話,他不希望樂間斷,但娑婆世界的樂怎麼能不間斷呢?想受樂無間,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世間是小樂,極樂世界成佛是大樂。這個世間的樂,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礎之上。穿一件皮毛的衣服,你感到很快樂,但這是殺了他命給你穿的,你的樂是建立在眾生痛苦的基礎之上,這種樂符合道義嗎?慈悲嗎?合理嗎?「我才不管那麼多呢!」你當然不用管,閻羅王會管的。你胡吃海喝,感到很快樂,但是殺了別的生命來填你的口腹。

有些老朋友、老同學,過二十年、三十年見面了,「你是大老闆了,風光啊」,講話感到很快樂,但是其他人就憋屈了,因為你的樂是一種很高傲的態度,壓了別人。你一個月賺幾十萬,人家一個月賺幾千。所以這種樂是建立在別人的委屈、痛苦的基礎之上,這種樂還是不要的好,最起碼不要顯示出來。

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的樂都是不清淨的,而且這種樂也會讓人產貪染之心,讓別人起委屈之心,讓自己起驕慢之心。同時也有恐懼之心,「哎呀,我這種樂怎麼能保得住啊?現在有錢,可是有錢也保不住啊,這錢怎麼把它守住、不讓人家弄走?」這也是苦啊。

所以,這個世間其實是沒有樂的,樂是假的,是帶個面具給別人看的。回到家裡沒有人了,半夜捫心自問,「唉,我這一輩子活得像人嗎?白天在人前喜笑顏開,回到家裡怎麼笑不出來?」應該反過來,見了別人很平靜,回到家裡一個人的時候能夠喜笑顏開,那你才會過日子。

這個世間的樂,都是無常、破敗、敗壞、染汙、顛倒。

所以,若正樂,當願生極樂世界,這是清淨、法喜之樂。這種樂是不以他人為代價、為條件,不是建立在其他條件之上,是完全從內心流露出來的,是佛性自然的大樂,而這種樂是眾生平等的快樂。

世間的樂能夠跟別人平等嗎?不可能,你的樂很可能是他人的苦。比如你成功了,別人就失敗了,這樣讓他感到不平,甚至你的快樂也引起別人嫉妒,這都是不圓滿的。

在娑婆世界,享樂都是一種犯罪,有罪惡感。但是平常的人,當快樂的時候,都忘乎所以,都忘記一切了,哪裡有罪惡感?哪裡有慚愧感?都沒有。當然了,凡夫如果天天有罪惡感,身心也不舒暢。所以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

若有罪,當願生,無三惡道故。

我們都是有罪的人,誰沒有罪?沒有罪至少是阿羅漢了。罪有多有少而已,有明有暗而已,有人前的、有人後的而已,有白天的、有晚上的而已,有記得的、有不記得的而已。有罪就免不了三惡道的苦惱,所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一願就說「國無三惡道」,這是為我們罪人所發的。

講極樂世界為什麼講這麼淺近的話呢?這樣我們聽起來比較親切,後面講的可以說是「非常之言」。這裡講無三惡道,還是常規性的,這樣我們才能聽得進去。因為三惡道在這個世間是有的,所以先有一個鋪墊,給我們一個銜接;後面講的,都是這個世間沒有的,那就很難聽懂了。

比如,第一願「無三惡道」,我們還是可以理解的,我們這裡有三惡道;接下來講「不更惡道」,接下來講「身皆金色」「無有好醜」,一個接一個。身皆金色我們能想像嗎?身體都是金色的,沒有好醜我們也不能想像,這也是非常之言。有了前面無三惡道的銜接,就掛上鉤,後面可以慢慢伸進。

若有福,當願生,福善無邊故。

我們有罪,但多少也能修一點福,如果沒有福,當然就沒法過日子。所以,在世間生活,是靠我們的福報,福報是修來的。哪個人不望子成龍?哪個人不希望大富大貴?哪個人不希望做生意掙錢?

做哪種生意賺錢?每種生意都有人賺錢、有人虧本。你說「這個生意不好做」,你不好做,別人做照樣賺錢。你沒有福報,做什麼虧什麼;他有那個福報,做什麼賺什麼。你不服嗎?不服也得服。

阿彌陀佛的福善是無量無邊的,我們這個世間的福報是有限的,所以福善總能享盡。福盡就必然墮落,所以是無常的,也是敗壞的。人都願意有福,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門上都貼一個「福」字,沒有人不喜歡福的,幸福、福報、享福、惜福,福,大家很享受,很願意要。

求福,應該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福善才無量無邊。

在這個世間講福報,往往都是口頭的祝福、祝願而已,並不一定能夠成為事實。「你真有福報」,那是很小的,是小福,而且也不是純粹的,再有福也不能免掉生老病死。有福報,又不老,這才算有福報,天天衰老有什麼福報?

(2)不同根機者

接下來說修行人的狀態。

小乘人,當願往生,證發大心故。

小乘之人,要證寂滅果,一到極樂世界就證悟寂滅。同時他擔心佛道長遠,不敢發大心;一到極樂世界,快速成佛,自然發大心。所以小乘人也應當願往生。

大乘人,當願生,上供下化故。

大乘人就不用說了,大乘人要廣度十方眾生。一到極樂世界,就可以分身十方,上供諸佛,下化眾生,可以滿足大乘願心,究竟圓滿。

如果大乘人不願往生極樂世界,發大心就是假的。到了極樂世界,能夠上供諸佛、下化眾生,充分滿足大菩提心願,菩提心、菩提行可以自在無礙,現普賢行。所以,大乘之人決定要求往生。

懈倦人,當願生,自然不退故。

懈倦之人說,「唉,我這個人很懶惰,很懈怠,修行沒有力量」——那剛好,你應該願往生。為什麼?到了極樂世界,你不用使勁兒,自然不退轉,剛好符合你的根機。「我就是這樣,在娑婆世界要無量劫精進修行,受不了,幹不來」,就懈怠了,就倦了,疲勞了,膽寒了,退心了,擔心害怕了。到極樂世界,就符合你的根機。

精進人,當願生,速成正覺故。

有人講,「我是精進的,我不懈怠」,精進人也剛好要願往生。為什麼?你精進的目的不就想快速成佛嗎?著急啊。那好,到極樂世界,速成正覺,滿你的精進之願。

在這裡再怎樣精進,你也沒有法藏比丘第二十二願「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你精進還能超過這個嗎?你精進還能超過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嗎?十大願王到最後導歸極樂。

精進的人,如果不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給他「精進」前面加上一個字,「假精進」。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即使看起來再怎樣懈怠,其實是真精進,是名真精進,是真法供養如來。

(3)願好衣食住行者

願好衣,當願生,天衣妙服故。

在這個世間,日常生活不過是衣食住行這一切,我們在其中,善於觀察,善於思維,發起願往生的心。

比如,每個人都喜歡穿好衣服,特別是女生,更喜歡穿好衣服。好衣服的標準是什麼?質地要好,做工要好,樣式要好,穿起來合體、美觀、舒服,要能增加人的氣質、莊嚴環境。但娑婆世界的好衣服還是很可悲的。極樂世界有「天衣妙服」。「天」是自然的意思,這給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天衣是什麼樣子?據說「天衣無縫」。天衣首先是一個整體,不是一片片縫起來的;第二,天衣很輕柔,有人說是雲彩做的,反正肯定不是地球上人間的材料做的;第三,天衣有光明,會發光。極樂世界的衣服更沒法想像了。

我們娑婆世界,穿衣服往往會穿出很多罪業來。比如,穿皮草就有罪,穿貂皮、牛皮、羊皮。人活著的時候都已經換了一身獸皮,如果不往生到極樂淨土,將來到哪裡去?現在都把自己位置定好了。所以,佛弟子最好不要穿皮衣,不要系皮帶,不要穿皮鞋,因為這和殺生聯繫在一起,不好。

《觀經》裡的「勢至觀、觀音觀、佛觀」,都沒有講到怎樣觀佛菩薩的衣服,所以我們也不知道,不能想像。不過有一點,說觀世音菩薩是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這個「瓔珞」就是身上的莊嚴,和衣服有點關係。他的瓔珞是什麼做的呢?是八十億微妙光明做的,不是珍珠、瑪瑙、黃金這些珍寶做的。我們可以想到佛的衣服、菩薩的衣服肯定也是光明的,肯定是非常好的。

善導大師在《般舟贊》裡說,到極樂世界,「內受法樂無微苦,障盡須臾華自開。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薩徐徐授寶衣」,蓮花開了之後,菩薩就給你送寶衣。這是針對娑婆眾生講的,其實應該是自然法服。

《無量壽經》裡講「應法妙服」,就是符合法度,符合法義,符合法性,這叫「應法」,這樣的妙服自然在身。

我們到極樂世界的身體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衣服也一定是「應法妙服」,跟法性相應,所以衣服一穿,你就開悟了。《法華經》說「入如來室」「披忍辱衣,坐法空座」,這都是顯示佛法的境界。到極樂世界,衣服是無生法忍,是順法性的,所以叫「應法妙服」。

娑婆世界衣服的作用是遮羞、避寒、莊嚴身體。極樂世界的衣服是隨順法性,使我們得大受用。如果一個人到了那裡還沒有開悟,阿彌陀佛賜寶衣一件,這寶衣一穿,馬上神通具足。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裡說,牛郎養了一頭牛,這頭牛臨死前對他說:「我死了之後,你把我這層皮留著,等到你有危難、緊急的時候,把我的皮披上。」當織女被王母娘娘抓走飛上天時,牛郎心急如焚,馬上要去追趕。這時,他突然想起老牛的話,就把牛衣一披,馬上有了神通,把兩個兒子挑上,就去追趕織女。玉皇大帝一看牛郎追上來了,袖子一划,天河一道,擋住了。所以牛郎就在銀河這邊,織女在那邊。他那牛衣神通還不夠,飛不過去。

到了極樂世界,想到十方淨土去供養諸佛,阿彌陀佛給你一件衣服,十方淨土你可以隨意去。

願好食,當願生,三昧為食故。

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天不吃飯都餓得慌,「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每頓都要吃,還要吃好的。想吃好的,吃了還不受業障、不生病,那要到極樂世界才能好好吃,放心大膽地吃。在這裡都吃出一身病,不光是看得見的身體病,像三高等等,還有看不見的業障病,有很多怪病都是吃出來的。因為所吃的往往都和殺生分不開,所以吃也在造罪業。可是我們的口腹之慾是無法遏止的。

真想吃個痛快,勸君往生極樂界,從此就能吃得痛快,吃完之後不用還債。在這裡吃,還是要還債的,不吃不行,吃了也不行。人在這個世上,「吃喝」二字很苦惱,花很多的時間和代價,就為糊這個肚子,多少罪業,多麼苦惱!

極樂世界法喜滋身,以三昧為食,以法樂為食,以禪悅為食。雖然講「食」,其實並沒有嘴巴在吃,到極樂世界,如果還要嘴巴嚼,那都是笑話。像知了,據說是餐風飲露,它吃的是風和露水,它不可以想像啃骨頭。到極樂世界吃的都是三昧、禪悅、法喜,哪裡還要吃油炸糕之類,不用吃五穀的。

願好住,當願生,樓閣如意故。

每個人都願意住好房,房間裝潢要稱心如意,要透光、透氣——最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的樓,住上去還不接地氣,房價也很貴。到極樂世界,所有一切住的環境都稱心如意。

願好行,當願生,乘空無礙故。

我們出門旅行,總想不受苦、時間快、安全、舒適,但是這個世界交通是個問題。我們到極樂世界,有蓮花寶座,分身到任何地方,駕著蓮花就去了,乘空無礙,不會發生交通堵塞,不會發生交通事故,也不可能有油漲價了買不起的問題。這是阿彌陀佛無量光明、無量壽命,也就是我們佛性、覺性本體所具足的功能。

(4)欲好風水空居者

欲好風,當願生,德風增道故。

這個世間現在要得好風、好水不容易,藍天白雲成了奢侈品。即使如此,人們還是往北上廣鑽,北上廣並沒有藍天白雲,經常有霧霾,沒好風。

最好的風水是極樂世界。它的風叫「德風」,風中有功德,德風增道。這個風吹過來能增長我們的道心、道念,增長我們的道業、道行,增長我們的道果,都是增長的。一吹過來,本來是初果,一下子就到四果;再一吹,本來是小乘,就變成大乘菩薩。到極樂世界就這麼簡單,風一吹,初地到十地;再一吹,到他方國土度眾生去了,德風增道。

欲好水,當願生,德水悅神故。

風好,水也要好。水是我們生活的資源,在娑婆世界喝不到好水了,有人打地下礦泉水,三百米、五百米以下。但打地下水,水位降低也不行。

據說,有的人到歐洲阿爾卑斯山去取水,到喜馬拉雅山去取水,然後運回來喝,一般人都喝不起,成本很高,這水也未必就好。在這個世間還是惜福一點的好。

到極樂世界,就用不著這麼憋屈了。極樂世界,德水悅神,水有功德,八功德水能讓我們神清氣爽,開神悅體。

欲好空,當願生,廣大莊嚴故。

我們住的地方,希望空間大一些。海景房價位高,為什麼?因為它有空間。海景房靠近大海,窗戶一打開,沒有障礙。如果樓距很近,只有十五米,一開窗子,鼻子都撞上了;如果樓距五十米,就覺得很好了,其實空間還是很小。

所以,想有好空間,勸你到極樂世界去,廣大莊嚴,究竟如虛空。如果大了嫌寂寞,它也可以變小,隨你的意。

欲好居,當願生,清淨無染故。

我們要居住好環境,應當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清淨無染。「清淨」兩個字是淨土標誌性的語言,外清淨,內清淨。

(5)祈求人生者

求相好,當願生,端嚴無比故。

「相好」就是長得端莊、漂亮。「相好」是佛教專有名詞,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是粗的,粗分;「好」是細的,細節的裝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家如果看佛經,看了就想成佛了,「就憑這麼好的長相我都願意成佛」。鼻子怎麼樣,眼睛怎麼樣,眉毛、耳朵怎麼樣,手、腳怎麼樣,上肢、下肢怎麼樣。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看了還不想成佛?人都愛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就要念佛,愛美就會念佛。在娑婆世界,長相好當然好,會增加自尊心。有的人本來長得很好,結果生病了,變醜了,就不好意思出門了。以前出門被人讚嘆,現在中風了,臉歪了,就不出門了,沒有自尊了。所以,相好會增加人的自尊,也會給人威德,有些人的相就非常威嚴,也很攝眾。相好的人會成為大眾的中心,也會給人帶來愉悅。如果你慈眉善目的,出去會增加和諧,大家都喜歡看你,不就增加和諧度了嗎?

如果希望相好,應當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不算什麼,因為大家都是無量相好,端嚴無比。

求健康,當願生,金剛不壞故。

單單長得好,如果不健康,那也受罪,所以健康是很重要的。有的人比較實在,有的人就不太實在。小年輕談戀愛,要求女方長得漂亮,長得再漂亮,娶回家是個病秧子;農村人比較實在,只要健康會幹活、能生一個好娃就行了。當然,既相好又健康是最好的。

在娑婆世界講健康,那是相對的。極樂世界「金剛不壞」之體,那羅延身,像金剛一樣,從來不生病。

娑婆世界的很多東西,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的很多東西,娑婆世界沒有。比如,娑婆世界有、極樂世界沒有的,像三惡道、醫院、火葬場,這些肯定都沒有;廁所、廚房,肯定沒有;屠宰場、衣服加工場肯定也沒有;汽車、飛機肯定沒有;田地、水泥樓肯定沒有。

而極樂世界有的,娑婆世界這裡也沒有,天衣妙服、德水、德風等,這些都沒有;極樂世界的菩薩,這裡也沒有。菩薩在極樂世界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到娑婆世界來就要變成肉體凡胎,就要用色身了。極樂世界的菩薩,到娑婆世界來,要入鄉隨俗,要變成人的樣子,才可以度人。這是菩薩的慈悲,也是他的神通道力。如果他要度蚯蚓,還要變成蚯蚓的樣子。

我們現在都按照人的樣子,只能想像菩薩長得很漂亮,一個鼻子,兩個眼睛,菩薩還不就是人這樣嗎?再漂亮也就是端正一點而已。

阿彌陀佛到底長什麼樣子?也是一雙眼睛嗎?他這一雙眼睛長來幹什麼?往前看還是往後看?我們這雙眼睛是往外看的,往內就看不著了。阿彌陀佛眼睛如果也這樣的話,那沒用啊,就不叫佛眼,只能看外,不能看內,就不是佛眼了。如果能看外又能看內,他的眼睛長在哪裡?所以,我們很難想像,阿彌陀佛眼睛到底怎麼長的。

求富貴,當願生,大富大貴故。

有健康,有相好,還不足,還要求富貴,這是正當的。富貴,如果你求得正當,那是很好的。

求富貴的人,也要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大富大貴。在娑婆世界並不是真正的富貴,還是窮人。山旮旯裡沒見過富翁,談不上富貴,卑賤得很,貧窮得很。阿彌陀佛說:「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如果按照階級成分劃分的話,娑婆世界都是貧下中農,都很苦,罪業很深,哪裡有富貴?不過是矮子裡面挑將軍罷了。

到了極樂世界,大富大貴,富有一切功德法財,尊貴,珍貴,寶貴。這種大富大貴,不是和娑婆世界比,是和十方法界的眾生相比,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大富大貴的。所以,十大願王要導歸極樂,華藏海眾都要求生極樂世界。為什麼?他也想求富貴,法上富貴,就不用講福德了。

講到這裡,還不願意去往生,只能說明這個人眼光淺,不知道什麼叫富貴。就像一個窮人,可憐,沒有見過金子,看見一塊黃銅,「我得了一塊金子!」不知道那是假的。

求名利,當願生,大名大利故。

有了富貴還不足,還要求名利。只要你所求正當,來源正當,都是應該的。有富貴了,也多少有一點名利。現在叫眼球經濟,有名就有利,當大家很關注你的時候,你知名度高了,就有利益了。

世間的人求名利,有時候都莫名其妙。如果求出名,就使勁努力,得了諾貝爾獎不就出名了嗎?但又沒那個才能,得不了。那就做貢獻,在奧運會上得冠軍,不就出名了嗎?他說「我也不能吃那個苦,又不是那個料」,但是又想出名,怎麼辦?搞個炸藥包。就有這樣的人,去禍害社會,「我想出名!」這人顛倒到什麼程度?這個腦子怎麼長的?這也是「非常之人」。

到極樂世界,大名大利,這個「名」是實至名歸,是德名,有功德。到極樂世界,像阿彌陀佛一樣有名。經中說「至其最後得佛道時,普為十方諸佛菩薩嘆其光明,亦如今也」,讚嘆往生者的光明,讚嘆他的成佛之名,就像現在讚嘆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的名,十方諸佛都讚嘆,知名度是最高的。

阿彌陀佛這樣大的名是為了什麼?為了利益眾生。名聞天下,利養眾生。搞名聞利養對不對?要看誰搞。阿彌陀佛搞就對了,名聞天下,十方佛土沒有哪個不知道的,「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所以他的名很廣大。佛的名為了什麼?為了利養眾生,不是為了自己,是用成佛的功德利益,來滋養、養育十方眾生。

求長壽,當願生,壽命無量故。

富貴名利有了,如果短命也不好,還要求長壽——也應當願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壽命無量。在娑婆世界,人都是短命的,要求長壽,只能成為一塊石頭,一塊石頭,經科學家一考察,四十億年了。即使四十億年,相對極樂世界壽命來講,還是太短命了。

求智慧,當願生,智慧無邊故。

我們在娑婆世界,如果沒有智慧,是很苦惱的。沒有智慧就缺乏自尊,被人欺負,辦事也不靈光。總之,到處都是障礙。這個世間的智慧,往往是邪慧。所以,世智辯聰反而成為障礙。到極樂世界是「正智」,有佛的智慧,無量無邊。

求眷屬,當願生,眷屬永聚故。

我們都希望眷屬永團圓,大家在一起永遠相聚。如果眷屬分離,母子分離了,父子相別了,這都讓我們感到很痛苦。

如果要求眷屬永遠相聚,就應該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不是簡單的血緣眷屬,而是法緣,以法為眷屬,那是非常親的,以佛性、法性永遠相聚。

在娑婆世界,絕大多數眷屬還是很親,但是也有少數不好的,現在單親家庭很多,沒辦法,眾生煩惱很重。單親家庭,夫妻離婚了,孩子就很痛苦,他的心靈是不完整的,父母給了他生命,結果上面分了叉,孩子的心不就撕開了嗎?所以為了孩子,最好要保持家庭完整。也有些人在湊合過日子,他們在「行菩薩道」,為了孩子這樣做,我覺得還是很理性、很智慧的。再說,離了婚,重新嫁一個,或者重新娶一個,也未必就能好。

(6)愛好不同者

愛處眾,當願生,海眾無邊故。

有的人就喜歡熱鬧,喜歡熱鬧的人也勸你願往生。

所謂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在娑婆世界,白天熱鬧,晚上回到家裡就沒人跟你熱鬧。有的人就喜歡在卡拉OK廳玩,不想回家,回家就一個人。面對自己,當一個人寂靜地在房間裡,有的人沒法待,他要衝出去,衝不出去就打開電腦,沒有電腦就打開電視。他的心在熱鬧的場合才能感到有一點點躲避,有一點點安穩,這樣的人煩惱很重。

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大海眾無量無邊,永遠熱鬧,同行、同來、同往,沒有白天、晚上,你願意熱鬧就熱鬧個夠。

愛閒寂,當願生,心常寂定故。

有的人喜歡寂靜,喜歡獨處,喜歡安閒。喜歡閒靜的人也要願往生。

在娑婆世界想閒靜,得不到,也找不到一塊安靜的地方。有的人打坐,想安靜,坐到水邊上,旁邊的蟲還叫,樹上的鳥還吵。沒辦法,你不能把所有鳥蟲都趕走。住在城裡,你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更不容易,大馬路上,車鬧騰個不停。你要休息,樓頂上唱卡拉OK,隔壁的人正在搞裝修。所以,在娑婆世界想找個安靜的地方,真是難啊!那怎麼辦?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是很熱鬧嗎?那與你不相關,你想安靜,你就是寂定的,心常寂定。

愛出遊,當願生,神遊十方故。

有的人喜歡旅遊,如果你要究竟滿這個願望,也勸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可以到他方任何世界,一切淨土玩個夠,神遊十方。

有的人心思也想遍了,怎麼玩都還在地球上,有人就想,最好到外太空去玩一次。據說這次有招生到火星去,把人通過太空船運到火星去,據說有二十萬人報名,到火星去是單程票,不會回來的,去了就要死在那裡,但是也有這麼多人想去。為什麼?在地球大概待膩了,想出去玩一下。

這個地球確實是很小,特別是到了這科技時代,地球就顯得更小,玩來玩去都在地球上。如果到了極樂世界,十方國土讓你玩個夠,那裡是「旅遊總公司」。

愛娛樂,當願生,妙樂無窮故。

有的人喜歡娛樂,喜歡娛樂也勸你應當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妙樂無窮。娑婆世界的娛樂,孩子玩遊戲機,傷害身心,這個樂往往樂極生悲,有種種的過患。

看電視,當願生,影現十方故。

有人愛看電視,愛看電視,也勸你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可以看個夠。在這裡看電視有很多過患:第一,螢光屏刺激,眼睛會受傷害;第二,影響睡眠和休息;第三,你想換臺看體育頻道,旁邊的人還想看相聲,兩個人還要吵,換頻道也有障礙。

極樂世界有七寶樹,任何一片蓮花葉,或者你自己手掌打開都可以看,甚至不用看手掌,直接眼睛一看,虛空就出來了,甚至不用看虛空,眼睛直接就看到十方世界了。十方世界一切國土,一切眾生的業報因緣,死此生彼,過去未來,你都看得非常清楚。

用手機,當願生,他心遍知故。

現在都用手機了,愛用手機也要願往生,因為手機還是有限的。雖然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通訊很方便,別人有什麼想法,自己有什麼想法,發個信息,微信同步出去了,但畢竟還是不自在,手機用完還要揣在兜裡。

到極樂世界,心就是我們的手機,既是發射器,又是接收器,而且有他心通,遍知一切,還用得著手機嗎?心就是機。

上網絡,當願生,法界一心故。

上網絡,也要願往生。為什麼?法界一心故。詮釋極樂是華嚴境界,經中講「重重無礙」「一多相即」,網絡世界有一點這個意思。這麼多的電腦終端,你是一個用戶端,整個世界是一個網,像大海一樣,有海量的信息。大家都在裡面,你的跟他的沒有區別,你的就是他的,他的就是你的,不是自他不二嗎?不過你守在你的電腦前,他守在他的電腦前而已。如果要寫點小文章,你自己開一個小空間,鎖在裡面不發出去,所有的信息、新聞,只要你發出去,全世界共享,你的跟世界都共享,世界跟你的也都共享。

心念也一樣,我們的心念一動,十方世界所有眾生,就跟我們的心念共享,十方眾生的所有心念,也會影響到我們,有共振的。這是華嚴境界。

玩遊戲,當願生,遊戲神通故。

有人喜歡在網上玩遊戲,玩遊戲也要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裡的遊戲不好玩,玩得迷上了會得病。有的人就死在遊戲機前,心臟病死掉了,樂極生悲。

極樂世界遊戲神通,它是我們本自具足的一種功能,從內心顯現出來的。《往生論》說,菩薩度眾生,如入生死園林作遊戲,感到很快樂、很自在,沒有任何障礙,上供諸佛,下化眾生,如同作遊戲一樣,這是大遊戲,對一切眾生有利益。

(7)喜五塵者

眼見色,當願生,妙色無窮故。

色聲香味觸,在我們娑婆世界,根塵相對都是有障礙的,我們看見好的顏色會喜歡,看見不好的就會排斥。極樂世界的「色」,也會讓我們眼睛見到,所謂「六識縱橫自然悟」,它是妙色,這個「妙」本身是真如實相的對境,能讓我們開悟,妙色無窮。

耳聞聲,當願生,音聲第一故。

有人喜歡聽音樂,喜歡音樂的人也應當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音聲第一。世間最好的是帝王宮廷音樂,但比天上的音樂差百千萬億倍;六欲天就有六重,第一重天跟第二重天的音樂比,又差百千萬億倍;第六重天是最高的天,極樂世界的一個音符要超過它百千萬億倍。所以,想聽好音樂,就要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娑婆世界的聲音,善導大師說:「歸去來,魔鄉不可停,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聽外面汽車喇叭的聲音,工地建築的聲音,人吵嘴的聲音,靡靡之音,恐怖之音,不安分的聲音;再聽我們內心裡嘆息、惶恐、不安的聲音:「唯聞愁嘆聲」。

鼻嗅香,當願生,香薰十方故。

舌嘗味,當願生,果實自然故。

身覺觸,當願生,觸光心喜故。

「觸」就是我們身體接觸外在的環境,如果外在溫度比較適宜,比較光滑細膩,我們就會有一種舒適的感覺;如果觸到的像刺一樣、像火一樣、像針一樣的物體,這樣我們就如芒刺在背,就感到不舒服。

極樂世界的觸叫「觸光柔軟」,觸光欣喜,光和觸的關係說得非常細膩。比如,我們在這裡,冬天很冷,光照在身上,幾乎沒有觸的感覺,但是我們感到溫暖。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慈光接觸到,我們會心中法喜充滿。所以,從色聲香味觸來講,我們六根對境的受用,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不可相比的。

(8)總結

一切人,當願生,無不滿足故。

一切時,當願生,無不適意故。

不管什麼人,都應當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論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因緣下,在任何心情狀態下,在任何受用情況下,都要願意往生。因為娑婆世界不過是苦樂、罪福等等這一切。

總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呼喚,也應當成為我們人生的根本目標。

作者:淨宗法師

選自:《阿彌陀經》講記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相關焦點

  • 淨宗修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法師開示
    淨宗修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法師開示。淨宗修行必須具備的條件就三個,第一個信,第二個願,第三個行。蕅益大師常說的信願持名,印光大師繼承了,印祖也常常說這句話,常常用這句話勸勉同修,信願持名。他老人家常講的十六個字,這是印光大師傳心法印,他教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確實是老人一生行誼的寫照,你要問印光法師是什麼樣的人,十六個字講清楚了。我們現代淨宗學人要向老法師學習,把這十六個字做到。敦是親愛、是和睦,倫是同類。
  •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1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2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3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4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5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6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7
  • 淨空法師:謹記!修淨宗念佛法門,清淨心是根本
    所以要真正發心,要放下萬緣,決定不為自己,為一切沒有覺悟的眾生,念念幫助他覺悟,這就是「說法師子吼」的意義。說什麼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所以自己要具足一個佛的模樣,人家見到才能相信,才能夠向你學習;你自己不像一個佛的樣子,你勸人,人家有疑惑。
  • 淨宗法師:在家居士如何做早晚課?
    淨宗法師答:除非工作特別忙,作息時間沒有規律,難以掌握,那就沒有辦法。否則早晚設一個相對固定的時段,來做自己的佛法修持,這樣最好。如果有一定的規律,會形成良好的習慣。哪怕白天再忙碌,至少早晚都有念佛修持。#念佛#早起念佛,開始光明幸福的一天;晚上念佛,打掃一天的塵慮,讓勞碌一天的心回到寧靜。所以雖然只是早晚念佛,但作用、意義卻不限早晚,而是從早貫徹到晚,一整天。
  • 一旦往生淨土,四十八願的利益統統圓滿具足
    :一切賢聖皆從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從念佛而有26.看別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對,說明自己業障重福德薄25.淨宗法師:勸人念佛人家就念了,那不是我的功勞24.淨宗法師:人生在世無常迅速,我們是不能拖三延四的23.禍從口出,我的嘴巴是我的敵人22.慧淨上人:人家給我們無理的對待,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恩惠21
  • 淨宗法師:堅守本願 不退初心
    在某種心態下,靠自己無常的心發願,這個願是不會堅固的,不會清淨的,因為根基不牢。自己熱血沸騰,一下子被感動了,就發願了,然後又洩下來——不是這樣的。應該怎麼發願呢?發願,一定要站在阿彌陀佛救度這個立場上,彌陀的救度永不改變。有幾個事實,決定我們的發願:眾生的苦惱有改變嗎?
  • 淨宗法師:佛跟螞蟻、蟋蟀等不同眾生說話,無需同聲翻譯
    淨宗法師:念佛,就是在接收彌陀的信號彌陀的光明跟他的名號不是兩件事。彌陀的光明是看不見的名號、沒有聲音的名號;彌陀的名號是有聲音的光明。一、光明就是名號,名號就是光明。沒有看見,是因為你們「煩惱障眼雖不能見」,但是「淨宗念佛常放光明」。當然,你們念佛我也看不見,但確實是有光的。光有可見光,有不可見光,這並不稀奇。聲音也一樣,有可聞的聲音,也有不可聞的聲音,因為它有不同的波段。我們人的耳朵,聽到的聲音是有一定波段範圍的。在這個波段之上,像尖叫聲,就把耳朵搞聾了,聽不到了。
  • 佛教常識:淨宗十三祖都是誰?
    淨宗立祖之說開始於宋代,淨宗的祖師不像其他宗派那樣,有前後傳承的關係,而是後人根據其修持成就以及弘揚淨宗的貢獻而推選出來的。我們現在遵奉的淨宗十三祖,就是經過宋、元、明以及近代的逐漸推選,而自然形成的。那這十三祖都有誰呢?
  • 淨宗玄門與現代前衛科學(3)
    淨宗理念能給現代自然科學以深層啟示,予以無誤的導引冀有識者思之。淨宗玄門與現代前衛科學(2)修念佛法門以決志求生淨土為根本總感覺煩惱越念越多 如何對治?淨土經典的介紹淨宗修學的基礎佛家之孝與儒家之孝如何放下多年來的怨恨心和悔恨心如何修福忍辱大安法師對國學推廣志願者的開示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師與居士談話學淨土宗須下鈍功夫感而遂通與感應道交
  • ➮親近過淨空法師的青年法師的感言---悟泓法師和星慈法師
    1、悟泓法師「今日世界,舉目四望,各地天災人禍不斷,災難發生的間隔時間愈來愈短、愈來愈頻繁,也一次比一次嚴重;社會上也不斷傳出因貪婪、暴力、無知、傲慢等相衍生的一系列問題,各界束手無策,而政治、經濟、科技也都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眾生依然生活在煩惱、憂慮、不安之中
  • 親近過淨空法師的青年法師的感言---能利法師
    今吾等受誨於淨老法師,蒙師諄諄教導,惠以吾等真實之利,唯期吾等能荷擔如來家業。吾等青年僧,當發大願,當效師行,當弘師業,可負之哉?可負之哉?!——《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淨宗學會弘法人才培訓班特刊》1997年能利法師簡介1990年2月出家於武漢歸元禪寺,依昌明大師受教修行,1991年於江西雲居山真如寺一誠大和尚座下受戒。
  • 淨空法師:具足信願,又肯念佛,這是淨宗的根器
    反過來,具足有信、有願、又肯念佛,那這個全是淨宗的根器。  我們繼續看下面,這是念老給我們註解的,我們看老人的開示。「信」,信什麼?要「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常常在一起學習,蕅益大師講六種信,第一個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什麼?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個很重要。中國、印度傳統文化裡頭跟西方世界完全不一樣,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 淨宗法師|法義學習的重要性
    淨宗法師|法義學習的重要性法義學習,以前我也談過這個主題,今天就不具體講某一段法義,只是就法義學習本身和大家交換一下思想。重要,就是重要性,為什麼要學習;內容,就是學什麼;方法,就是怎麼學;注意事項,就是哪些方面是要注意、克服的,不能走偏。
  • 淨宗法師:端坐家中念念佛就是度眾生嗎?
    問: 徹悟大師說「念佛時即是往生時,往生時即是成佛時,成佛時即是度生時」,如此說來,念佛時豈不也是度生時?難道端坐家中念念佛就是度眾生嗎?相比於師父們勞心勞力,弘法度生,何者殊勝?有何異同?
  • 淨宗法師:正確看待保家仙
    佛陀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是我們所有眾生依止的對象。如果你跟我一道學佛、念佛,也能到西方極樂世界,脫離畜生之身,何苦在這裡六道輪迴呢?有一點小的靈通神變,那跟佛比,差多少呢?所以,要歸命佛陀。想想看,阻礙人家學佛、阻礙人家往生、阻礙人家成佛道,這個罪過有多大!如果你不聽規勸,天神都會責罰你,將來惡果難逃。」
  • 淨宗法師:一句佛號具足信願行
    信願行,很多人搞不清楚,特別是一些老太太,她本來念佛念得挺好,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她已經做得很好了,結果有人告訴她:「你單念佛不行啊,你要信願行三資糧具足才可以往生。」她頭就大了:「什麼是信?什麼是願?又怎麼樣行呢?」把這些概念性的內容放大,展開很多,讓她反而模糊。所以,信願行一定要講得簡單,讓人家聽得懂、做得到。
  • 淨宗法師:雜行雜修的意義
    要在如法的路上走下去,有人可能一生,有人可能多生,這都不好說。阿彌陀佛成佛十個大劫,我們到今天才來,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所以,雜行並不是不好,對需要的眾生,雜行適合他的根機。第二,回入念佛。漸能明信佛智,而發三心,歸入念佛。
  • 淨空法師: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心的生煩惱,這樣念佛不能往生
    1.淨空法師: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心的生煩惱,這樣念佛不能往生修行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裡面,如果我們對於飲食起居,我們常講的「財色名食睡」,還放不下,還有貪染;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心的生煩惱,這是一點功夫都沒有,也是念佛,能不能往生?
  • 大安法師:在家學佛逆緣多怎麼辦? 附 淨宗法語大觀 | 印光法師:如何理解阿彌陀佛「身復現身,土復現土」? 附 印祖文鈔全集
    韋提希夫人上品上生了,她的兒子可不是成了她的逆增上緣嘛?她的兒子可不成了她的大善知識嗎?所以碰到一切冤家對頭,你千萬不能跟他冤冤相報。要感恩他,他成就了我們的厭離心,我以後成佛要來度他,要這樣來用心。[ 法語法音 ]  淨宗法語大觀   釋大安 輯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經文:
  • 淨宗法師總答附體
    像這位蓮友這裡說的,他的附體叫他來問:「託你問淨宗法師一個問題,是不是念佛往生決定了,造點惡不影響往生,因為他已經決定不會下地獄了?」其實如果以我接觸到的,這未必是所謂附體來問。這位蓮友認為說,他幾年前被當成精神病,現在才知道真正被附體了。到底是不是附體還是兩說,因為我還沒有當面見,以他反映的情況,我覺得未必是。未必是,那怎麼這麼真、這麼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