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頌~隆蓮法師譯解7

2021-03-03 曼殊經舍

微塵許體亦無故 有情自性般涅槃
辰二明五識自性無
若能知在所知前 彼緣何境而生起 
能知所知若同時 彼復緣何而生起
是能知在所知後 其時能知從何生
卯四修法念住
如是遍觀是一切法 等知自性皆無生
若如是世俗亦無 彼於二諦何所有
若由他世俗心有 有情云何般涅槃
辰二答
彼由他心分別有 非同自宗之世俗
自宗量成世俗有 不知故世俗亦無
能分別與所分別 二者互相為依倚
如是依名言共許 說有一切分別等
卯二釋應無窮難
若時觀察空性慧 須以能觀慧觀察
彼觀慧復須能觀 爾時則有無窮過
所觀諸法憶觀竟 於彼觀察無所依
無所依故則不生 應說彼亦般涅槃
卯三明諦實成就之境識不能成立
若見境識諦實有 此極難解無因故
若由識成安立境 何為所依見識有
若由境有成立識 以何為依見境有
彼二交互為力成 是則二者皆非有
無子之時則非父 此子復是誰所生
無子之時亦無父 如是境識性皆無
如苗芽從種子生 即苗芽因立種子
如是依境所生識 云何不見境實有
與苗異體之識心 見苗芽知有種子
見境之心若有性 何量見有餘無故
或雲由世間現量 見有一切諸因等
蓮花莖杆等差別 亦是由於因別生
問因差別誰所作 復由前因差別生
何故由因能生果 即由前前因力故
若自在是眾生因 請問何為自在義
若於大等如是言 僅有空名徒疲苦
然而大等有多物 無常不動亦非天
足所踐履性不淨 是故彼非自在體
自在非空不動故 非我義如前破竟
非所思維能作者 非所思維依何說
巳二若是常者不可為一切具緣之因
彼欲生者是何果 我及地等諸四大
自在體性豈非常 能知從於所知生
無始苦樂從業生 是彼自在何所生
若因從於無始有 果亦云何當有始
自在何不常生果 彼不應復觀待餘
若無一法非彼造 彼造此果復待誰
若待眾緣聚會生 自在應非自在因
聚時無力令不生 不聚無力令彼生
自在若作所不欲 彼應為他所自在
若作仍隨欲而作 彼於自在何所有
巳三破常住微塵無因如己說竟應知
若以常住塵為因 彼等亦前所遮竟
神我常為有情因 是數論師之所許
所謂情塵暗三法 彼德平等而住者
彼說是名為神我 不平等者名眾生
於一法有三自性 不應理故神我無
如是三德亦非有 彼亦各有三相故
德等無故亦甚難 說彼聲等體性有
於諸無情衣等法 說有樂等亦不然
若諸法為彼因性 諸法豈非已觀竟
汝之因亦樂等性 衣等亦非神我生
若從衣等生樂等 衣等無時樂等無
未二破是常
若謂樂等是常性 終不應為所緣境
若有實法顯示等 受時何故不取相
若謂樂性轉微細 粗細苦樂云何分
若謂舍粗故成細 粗細細等性無常
如是云何不應許 一切諸法無常性
若粗從樂出非餘 樂顯明是無常性
未三破無先無新生之果
若計因時所無法 果悉不生本無故
顯明本無今始生 雖非汝許性安住
若因果性不異住 食粥當成食不淨
亦復當以棉衣價 貿棉種子覆其身
若世愚夫不達此 汝師見因果同時
彼所安立汝亦知 云何世人不達此
若世所見非量性 世見顯現亦非實
午二明中觀師無相同過
若彼量非勝義量 彼所量豈非虛妄
以是為因汝所修 空性亦妄量妄故
於彼實相不能觸 空法無實非所取
是故任何虛妄法 顯彼非實亦虛妄
如於夢中見子死 思彼事無之分別
能遮分別彼事有 彼能遮亦是虛妄
辰四結破無因義
故依是理以觀察 絕無無因而有者
辰五破從自他生 
若別別住若總集 諸緣悉非彼依處
彼既不從餘處來 於此不住不他住
卯二緣生之因
愚迷執此以為實 別與幻化有何別
凡幻師所幻化物 依諸因緣何所化
彼生從何處來此 彼滅何往當觀察
依無明等有行等 彼因無故說無生
造作有故如影象 此中有何諦實性
若時諸法自性有 何須復待因始生
若時彼法自性無 彼復何須待因生
雖以百千俱胝因 不能轉變無實理
無實時何能有實 能生實有別無因
無時不應成實有 云何能生彼法故
若時彼法未生起 則於無實未能離
或時未離無實位 則不能成彼法有
有實亦不能成無 彼自性應成二故
辰二遮彼自性滅
如無生理亦無滅 彼法亦非實有故
是故此一切眾生 恆時無生亦無滅
辰三結成生死涅槃平等性
眾生猶如夢幻境 若加觀察如芭蕉
若涅槃若不涅槃 於此性中無差別
於如是空諸法中 有何可得有何失
誰為敬事誰毀辱 二者於我何所有
或由於苦或由樂 不樂何有樂何有
若於此理尋求已 誰為貪者何所貪

觀已現生於世間 誰人從於此處死
誰人復往彼處生 誰為所親誰所愛
醜二於證彼應勵力
一切悉皆如虛空 願如我者鹹受持
諸求自身安樂者 由諸憤爭歡愛因
或極操擾或歡喜 憂惱勤劬起鬥爭
互相斬殺或斫刺 由是諸罪受大苦
醜二後世之過患
數數來生善趣中 受用眾多妙樂竟
死已還墮諸惡趣 難堪眾苦常相逼
三有之中險難多 愚痴系縛恆如是
無明解脫互相違 實執鎖鐐困生死
此中難忍難比喻 三有大海苦無邊
丑三思維雖生善趣亦無暇修正法
作善無力極微劣 暇滿所依難保信
衣食活命醫藥緣 營擾飢軀常疲睏
睡眠逼惱恆相隨 更狎愚迷作無義
此生無義速消逝 如是觀修極難得
此中複習為散亂 遮彼之道何由得
醜四思維暇滿難得
況復魔天恆勤求 令人墮落大惡趣
此中倒引多歧途 猶豫徘徊難越渡
有暇人身既難得 大覺出世尤難遇
惑業洪流截止難 嗚呼眾苦恆相續
醜五結明於自他生死苦應厭患
有情沉溺眾苦中 如是眾苦不自知
大苦暴流中安住 噫嘻豈不堪悲痛
譬如有人數數浴 數數投身大火中

安住如是極大苦 仍復矜炫自為樂
宛如木知有老死 如是行於一切處
定為死五所刑戮 墮落難堪惡趣中
子三明大悲相
如是眾苦大火聚 以我福德妙大雲
出生安樂資糧雨 安得息滅使清涼
安得依此無相法 恭敬勤修福德聚
於諸著相沉論者 開示空性為大師
壬二出名


入菩薩行論

廣解佛子津梁釋般若波羅密多品第九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十
寂天菩薩造頌 傑操大師注釋

造此入菩薩行論 我今所有諸善根
悉以回向諸眾生 願速趣入菩薩行
所有諸方世界中 若身若心苦逼者
以我所作諸福德 願行安樂廣大海
寅二回向究竟安樂
儘其所有輪迴際 此樂終當不失壞
願諸眾生恆得受 菩提大樂無窮盡
儘其所有世界中 所有一切諸地獄
其中所有諸有情 願皆安樂鹹歡喜
辰二息寒地獄苦
寒凍苦切得溫暖
從於菩薩妙大雲 出生無盡妙花雨
熱惱苦逼悉清涼
巳二息近邊地獄苦
近邊地獄劍葉樹 對彼願為旃檀林
丘陵挺植諸荊棘 願悉萌生如意樹
鷗鷺鳧鷖鴻鵠珍禽等 

和嗚哀雅翔舞以莊嚴
芬馥異香妙蓮廣大海 

願諸地獄轉變鹹安樂
巳三滅地獄處所
爐炭煻轉為珍寶聚  

熱鐵地基琉璃一掌平
眾合諸山轉為無量殿 

供養十方如來滿中住
所有熾熱鐵丸刀劍雨 

從今轉成花雨降繽紛
等活嗔心刀劍互斬斫 

願令天花互散起慈心
巳四回向滅餘近邊地獄苦
無極大河大猛火流沉溺者
肌肉糜爛骨上如開古姆花
以我善根力故願得天人身
共諸天女澡浴池中徐灌浴
異哉何故

此中獰惡閻摩獄卒雕蹵皆懼懾

黑暗盡除悉生安樂

是誰神力具此大威能
翹首仰觀瞻見空中

持金剛手威光赫然住
生大歡喜由斯勢力

離諸罪垢隨彼願往生
辰二願以觀音悲心息苦
降樹香水材和微妙天花雨
地獄猛火頓熄淅瀝得清涼
思維忽爾安樂適悅是何故
願諸地獄有情見執蓮花母
辰三願以文殊神通息苦
諸伴勿得恐怖願速來至我等所在處
以誰神力諸苦悉離忽然安樂生
一切眾生普皆救護菩提大悲心奮發
五髻童子威光赫奕能施無畏者降臨
汝今應以帝釋天冠供彼足下妙蓮花
大悲淚眼頂上天花繽紛無數降如雨
可愛樓閣百千天女韻音歌揚我今見
譁然相喚願諸地獄有情如是見文殊
辰四

願以餘諸大菩薩力息眾苦
願祈以我如是所作諸善根
如普賢等菩薩離障妙樂雲
降法具足妙香清涼甘露雨
地獄有情現前觀見歡喜生
寅二、息畜生苦
願諸一切旁生類 遠離互相吞啖怖
寅三、息餓鬼苦
願諸餓鬼得安樂 猶如北俱盧洲人
大悲自在聖觀音 從手降注白乳流
施諸餓鬼得飽足 浴體常恆淨無垢
願諸盲者能見色 願諸聾者能聞聲
願諸孕女無災損 猶如天婦幻化生
卯二回向無貧乏憂惱苦
願諸祼露者衣被 

願諸飢虛得[石+候]糧
願諸渴者得淨水 甘美芬芳亦清涼
願諸貧匱得寶藏 願諸憂惱得歡忻
願頹喪者皆振奮 所作堅毅悉圓成
卯三回向

無病苦及怨憎會苦
所有病困苦有情 迅速痊好具力與
一切有情無病者 長時健康無災患
諸恐怖者願無畏 諸系縛者願解脫
諸無力者願具力 互相愛念起慈心
卯四回向息滅行旅之苦及非損害
願諸一切行旅客 諸方隨處常安樂
遠行所求一切事 不勞勵力皆成就
願諸船舶航行者 意所希求定成辦
安抵水濱止泊處 親知會聚皆歡喜
願諸漂泊憂惱原 歧路能逢勝伴侶
盜賊虎狼怖畏無 不勞疲苦達其行
曠野迷途恐怖中 愚蒙衰老無依怙
睡眠醉夢極狂痴 願乞諸天為佑護
願悉脫離諸無暇 正信智悲皆具足
飲食受用資糧圓 世世恆常存正念
寶藏充滿遍虛空 受用常不感缺乏
巳二回向無逼惱威光圓滿
無爭無損而自在 安然如意而受用
若誰有情威光小 從此威光增雄偉
巳三回向色相圓滿劣轉成勝
遁世苦行形鄙陋 轉變可愛好身圓
所有世間諸婦女 願皆轉變成男身
願諸卑賤得高位 亦能摧諸我慢心
巳四回向善法圓滿
我今以此諸福德 回向無餘諸有情
願悉斷離一切罪 恆常安住善法行
菩提妙心永不離 菩薩大行恆勇毅
巳二順緣全備違緣不遇之願
普為諸佛所護持 諸魔事業皆除斷
願彼一切諸有情 壽量綿長終無盡
恆常享受諸安樂 死字言聲亦不聞
如意樹林歡喜圓 諸佛佛子悉充滿
宣揚正當微妙音 願令諸方悉普聞
願令大地一切處 悉無砂礫及丘陵
平如手掌琉璃淨 輕軟柔和自性成
巳二回向饒益之人充滿受用安樂剎土
眷屬輪圍眾會中 菩提薩埵極眾多
以自妙善為莊嚴 如是地上願安住
水鳥樹林與光明 乃至從於虛空中
說法如流聲不絕 願諸有情常值遇
一切如來諸佛子 願以無邊妙供雲
供養眾生無法師
巳三回向所需資具圓滿損害消滅
諸天應時降甘雨 願諸禾稼悉豐盈
願王理國皆如法 願世康樂皆繁榮
藥餌具力有神效 誦持密咒悉地成
願彼空行藥叉等 悉皆慈愍具悲心
有情悉皆無痛苦 亦無罪垢無逼惱
更無怖畏及侵陵 無一有情不安樂
諸僧伽藍持誦者 誦持增上善安住
僧眾和合心和順 一切僧事如法成
辰二回向比丘
諸比丘欲護學處 願得清淨阿蘭若
願諸散亂皆遠離 寂靜修心輕安起
辰三回向比丘尼
諸比丘尼具四緣 遠離鬥爭無災害
辰四回向戒律圓滿
如是一切出家者 願持淨戒皆無損
若犯律儀速還淨 願令罪根常消盡
獲得安樂善趣生 仍住禁戒無少損
諸有智者鹹恭敬 諸分術者應器盈
身心相續鹹清淨 名稱普聞遍十方
辰五回向受用樂果
惡趣苦痛不再經 亦不勞修諸苦行
依於勝天微妙身 願速鹹皆成正覺
醜四結明回向一切有情
願彼一切諸有情 數數多次供如來
如來妙樂不思議 願彼常時皆具足

諸菩薩眾利眾生 悲心憶念鹹成就
醜二回向如來事業究竟
依怙悲心所憶念 願諸有情悉圓滿
丑三回向成辦聲緣所許義利
如是獨覺及聲聞 願令悉皆得安樂
願我亦由文殊恩 速得登於歡喜地
生生正念無忘失 常得出家修梵行
願我亦得饔飧具 少須稻麥以支身
生生常住阿蘭若 一切圓滿具足成
子二願為文殊親所攝受
任何時中或欲見 及有少許欲問者
於所怙主妙吉祥 願無障礙常得覲
子三願安住菩薩行
十方虛空盡邊際 有情普利修習故
文殊如何所行為 願我行為亦如是
子四願利他究竟
乃至虛空世界盡 及以眾生界盡時
此中願我恆安住 盡除一切眾生苦
願諸一切眾生苦 悉皆成熟報我身
願諸一切菩薩僧 令諸眾生享安樂
癸三回向安樂生源聖教增盛
療有情苦唯一藥 一切安樂出生處
聖教恆常住世間 為諸供養承事處
壬三念恩禮敬
以誰殊恩發善心 聖妙吉祥恭敬禮

以誰殊恩我宣揚 我亦敬禮善士師
辛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普皆回向品第十
甲四結義分二 乙一明論主 

乙二明譯師 今初
乙二明譯師

 執持能仁淨戒殊勝位

慧劍摧伏異部盡無餘
勇心大士佛子寂天師

妙論僅能恭謹釋文義
往昔此土雖多廣開解

如列星聚閃爍露微明

殊勝諸聖所行解脫道

未能顯明離邊因緣生
具足無比法眼無法師

大悲自在慧解越群倫
名聞十方千輻光明耀

正士善友妙說為榘繩
中觀緣生離二邊深義

如其依怙龍猛所開示
佛護月稱寂天諸論師

同一密意如是顯明釋
佛子正士妙語難了達

慧心劣小修行勢力微
若其此中叢積諸訛謬

願祈法師諸聖垂赦愍
此中所有勤苦所生善

生死涅槃系縛諸眾生
願皆趣此菩提妙心行

悉皆證得無住涅槃位
我亦從今生生世世中

能仁淨戒清淨能受持
菩提妙心永永不離失

有暇圓滿所依心要成
  

執筆比丘尼隆蓮

校文比丘尼寬隆

相關焦點

  • 入行論頌~隆蓮法師譯解3
    >若人勤修三摩地 終勿剎那從放心今我此心何所行 應當如是勤觀察 卯三釋應止應作分齊怖畏大施會等俱 若力不能許聽便是故佛言行布施 應當舍置於律儀思應先作當從事 此外更不思餘法即於此事系其心 唯求成辦於此事如是所作皆善妙 並修餘法非所能不正知之隨煩惱 如是能令不增長戲笑談論有多門 希有奇觀亦多種若時趣入此等事 於彼貪著應斷離
  • 四川尼眾佛學院果平法師:隆蓮法師的僧才教育思想
    佛教在線訊  四川尼眾佛學院是隆蓮法師創辦的國內第一所高級比丘尼學院。早在1980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隆蓮法師鑑於當時中國沒有一所培養比丘尼的正規學校,鄭重提出創辦尼眾佛學院的構想。隆蓮法師的提議得到中國佛教協會和佛教界許多老法師的支持,特別是趙樸老更是積極呼籲。
  • 雪源悼隆蓮老法師:當之無愧的當代第一比丘尼
    本文系紀念隆蓮法師誕辰110周年的文章《殷殷佛子行 幽幽蓮香遠》,作者雪源在文章中講述了隆蓮法師的事跡以及功德,指出隆蓮法師是恢復二部僧受戒的倡導者、當代比丘尼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學修並重的垂範者、劫後佛教復興的推動者,是當之無愧的當代第一比丘尼。作者同時指出,隆蓮老法師雋逸的卓然品格和殷殷佛子行履,猶如一朵盛開的潔白蓮花,幽香久遠。
  • 四川尼眾佛學院院長隆蓮法師生平大事記_佛教_鳳凰網
    1936年:聽王恩洋居士講《攝大乘論》。 12月:參加四川省政府舉行的縣政人員考試,名列第一。 1937年:被委任為省政府秘書處編譯室編譯。師從四川佛教會會長昌圓法師,受菩薩戒。始潛心佛學,並從悅西格西治藏文。印行了第一部詩集《志學初集》。 7月:抗日戰爭爆發,成都屢遭轟炸。
  • 農曆正月十五 玄奘法師譯成《顯揚聖教論》紀念日
    顯揚聖教論(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印媛) 2013年2月24日,農曆正月十五,是玄奘法師譯成《顯揚聖教論》紀念日。《顯揚聖教論》為無著菩薩所造,是顯揚《瑜伽師地論》要義最重要的論著,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也是唯識宗十一論之一。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唐太宗貞觀二十年正月十五日,玄奘法師於弘福寺譯成此論。《顯揚聖教論》,無著菩薩造,玄奘法師譯本共二十卷。《顯揚聖教論》是顯揚《瑜伽師地論》要義最重要的論著,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也是唯識宗十一論之一。
  • 宗性法師憶隆蓮老法師:盛開白蓮滿池香
    編者按:2019年是當代第一比丘尼、中國佛教尼眾教育開拓者、四川尼眾佛學院創辦者隆蓮老法師誕辰110周年,為緬懷隆蓮法師愛道高風,發揚其愛國愛教、慈悲濟世的佛教精神,鳳凰網佛教推出特別策劃
  • 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翻譯經典的傳奇故事(宣化上人)
    玄奘法師走近仔細一看,原來是位老修行,已經入定。玄奘法師用引磬給他開靜,令他出定,一會兒,這位老修行開始動彈。玄奘法師便問他:『老同參!你坐在這裡做什麼啊?』老修行的嘴巴動了幾次,才發出聲音來:『我等紅陽佛(釋迦牟尼佛)出世,我好幫他弘揚佛法。』玄奘法師說:『老同參!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了。』老修行一聽,很驚訝地問:『釋迦牟尼佛在什麼時候出世?』玄奘法師說:『在一千多年前,出現於世。
  • 東林寺大安法師《往生論注》講座 僧俗二眾聆聽甘露法語
    大安法師升座主講《往生論注》(圖片來源:鳳凰佛教)《往生論注》將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和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統合在一起,加以發揮。《論注》文字簡練純熟,氣勢磅礴,義理豐滿,總攝經論要義,把淨土三經的眼目清晰彰顯出來,為淨土法門修學機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足以開顯淨土正智,啟發學人信心。正如印祖所贊:「曇鸞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託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
  • 《俱舍論》史略及其價值——振宇法師
    論師以佛涅槃之後一千年中利見也,少好學,有才辯……乃書誡告門人世親曰……」[7]《大唐西域記》所載如意論師(末笯曷刺他)與外道辯論,因辭義有失而自盡,此情形與真諦譯《婆藪槃豆法師傳》中的婆藪槃豆之師佛陀蜜多羅雷同,因此說(新)世親是如意論師的門人,問題應該不大。
  • 《大紅燈籠高高掛》觀後感——我眼中的頌蓮
    因為大少爺和頌蓮他們年齡相當,有共同語言都會笛子,如果他們再勇敢點,也許會有交集,不過肯定是另一個悲劇,大少爺和姨太太。還好大少爺因為生在大院,在我看來他清楚了解遊戲規則,所以他不會犯規,在頌蓮喝醉時讓他留下時,他義無反顧的離開,保全自己。一開始我也只是觀看別人寫的影評,因為自己只是粗粗看一遍電影在加上自己的閱歷不夠,所以看影評可以讓我更深刻的了解電影的細節與我忽略的地方,最終感悟也會更深刻。
  • 從僧朗大師到隆相法師 看棲霞寺1500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高句麗高僧僧朗大師與棲霞三論宗棲霞山舊稱攝山,因棲霞寺而名棲霞山,棲霞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三論宗的祖庭。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高士明僧紹隱居江乘攝山,舍宅為棲霞精舍,邀請法度法師居住。
  • 入行論釋·善說海(36) 第九品 智慧
    入行論釋·善說海(1)入行論釋·善說海(2)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入行論釋·善說海(3)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入行論釋·善說海(4) 第二品 懺悔罪業入行論釋·善說海(5) 第二品 懺悔罪業入行論釋·善說海(6) 第二品 懺悔罪業入行論釋·善說海(7)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入行論釋·善說海(8) 第四品 不放逸入行論釋·善說海(9) 第四品 不放逸入行論釋·善說海(10) 第五品 正知正念入行論釋·善說海(11
  • 《大紅燈籠高高掛》:洋學生頌蓮變成痴傻,背後原因細思極恐
    頌蓮剛來,陳老爺對她還是蠻好的,讓其它幾個大老婆給頌蓮夾菜,吩咐她們讓著她等等。慢慢的頌蓮也習慣了這種生活,對於這個院子她充滿了好奇,總想去探索,但每到關鍵時刻總被人叫住。二,爭風吃醋一夫多妻的家庭總免不了爭風吃醋,頌蓮一進門便和三太太梅珊槓上了,梅珊是一個戲子,長的妖妖調調,慣會裝病作妖霸住陳老爺不放。在頌蓮來的第一夜,陳老爺就被她裝病搶走了,獨守空房的頌蓮恨透了她,因此,兩個人誰也不搭理誰,都不肯示弱。
  • 王者榮耀:蓮立志全法師國服 戰績喜人 重現AG超玩會榮光
    最近AG超玩會的中單蓮,就公開在社交平臺發下了要上全法師國服的宏願,就連有最強韓信之稱的夢淚,都在下面的評論區為其捧場點讚,這個戰隊老大哥當得很合格,看到現在很多小夥伴可能還不知道蓮是誰,所以就讓我來科普一下吧,當初AG超玩會連戰連敗時,天才少年蓮閃亮登場,雖然最後還是沒能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但也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甚至一度讓人感覺AG超玩會還有希望,不過我覺得蓮的未來絕對不會困厄於此
  • 農曆五月二十九 世親菩薩《唯識三十論》譯出紀念日
    《唯識三十論頌》,一卷,古印度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又作《唯識三十頌》《唯識三十論》《三十唯識論》《高建法幢論》。以三十偈頌詮釋唯識教義,乃瑜伽十支論之一。《唯識三十頌》是世親菩薩在其滅度之前,以悲愍心,將篇幅浩瀚的一百卷《瑜伽師地論》,取其菁華,濃縮成此三十頌,以方便後世眾生受持讀誦,故《唯識三十頌》可說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
  • 濟群法師:玄奘大師的五大精神
    諸德既萃,大建法筵,於是更聽基、暹《攝論》、《毗曇》及震法師《迦延》,敬惜寸陰,勵精無怠,二三年間,究通諸部。(卷一)  法師年滿二十,即以武德五年於成都受具,坐夏學律,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益部經論研綜既窮,更思入京詢問殊旨。(卷一)  至相州,造休法師,質問疑礙。又到趙州,謁深法師學《成實論》。又入長安,止大覺寺,就嶽法師學《俱舍論》。
  • 《大紅燈籠高高掛》一閃而逝的愛情火苗,更是加重了頌蓮的悲劇!
    今早重溫這部片子,看出了一閃而逝的愛情火苗,而這一閃而逝則是加重了頌蓮的悲劇。情景一:大太太的兒子吹著笛子,頌蓮聽見了不知覺的被吸引過去。兩個人都穿著紅色,也是影片中唯一有陽光照射的片段。一身紅的頌蓮,臉上帶著對學校裡送她笛子男子的懷念及憧憬,陽光照射在臉上,生動鮮活,青春美麗。那一刻大少爺也是被打動了,才會情不自禁的說要教她吹笛子。可惜,話還沒說完,被大太太在院子裡喊著給打斷了。兩人同時走出門樓,這時畫面展現出兩人隔著一道簾廊,頌蓮在左邊,大少爺在右邊,大少爺是曾經回頭的,可是一轉身又決絕的走了,只剩下頌蓮還在張望,這一幕兩個人的紅色衣服,如火花絢爛。
  • 南京棲霞古寺方丈隆相法師給您拜年
    本視頻為南京棲霞古寺方丈隆相法師發來的祝福視頻。南京棲霞古寺方丈隆相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隆相法師祝福實錄:我代表南京棲霞古寺祝福鳳凰網網友們新春愉快,諸事吉祥,阿彌陀佛!
  • 親近過淨空法師的青年法師的感言---能利法師
    善知識者,淨空法師也。師乃當代光復佛教為佛陀教育之先軀泰鬥。其所言說皆契於佛理,合於世道;其所行處,是為眾等之楷模,人天之師表,乃吾等之真正歸依處,慚愧末學能利等,能親近老法師,得老法師親為指教,其大幸豈三生哉!先得根本智,再以多聞,則無往而不至。昔六祖能大師,三年而啟根本智,觸類旁通,聽涅盤等,未半而達經義,此方便智也。淨老法師教法與此同,師喻根本智為樹之根、幹,方便智為枝、條等。
  • 事師五十頌釋
    因為一切共同、殊勝悉地的根本,即是由如理如法依止殊勝善知識得來,故而以五十首偈頌宣說依止上師方法的《事師五十頌》。本論分三:一、初義;二、論義;三、末義。甲一(初義)分二:一、頂禮;二、立宗。乙一、頂禮:成就具德金剛薩埵因,上師蓮足之下敬頂禮。對何者頂禮呢?於上師的蓮足下頂禮膜拜。這裡的「蓮足」是指下身,通過如此禮拜來表達極為恭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