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上高中那會,雖然成績一般,但也做過考上某985大學的夢,不管後面發生了什麼,這個目標的確是沒有實現。然而對於我來說,讀大學是最好的一條路。所以我想說,問題不是上不上大學,也不是去什麼樣的大學,而是我們一直忽視的,關於你自己。
1.是你選擇了一所大學,開始一場未知的冒險。
可能是生活中太多了這種:哪家學霸又考上了清華,哪家孩子又去了國外.....我們首先拋開人家的家庭教育環境不說,就說你自己,你是否適合這種精英教育。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可能自己真的不是很適合念書(或者更準確是應試教育)從小雖然聰明,但很多精力卻絕非用到了提高紙面成績之上,家庭環境給我學習上面的壓力一直偏小,我也屬於那種憑著興趣學習的學生,所以初中開始就出現了嚴重的偏科。可能小學確實沒什麼難度,課業完成了,就能全班前幾。大部分的時間也都用在了玩上面,可回首過去,我倒是很感謝那段玩的時光,因為這也為後面我的人格塑造奠定了基礎。
2.雖說是玩,可每個孩子玩的東西截然不同。
整個少年時代,可以說,我從玩中學到的知識比在課堂上的要多太多。乍一聽,你可能覺得我在信口開河,但這的確是事實。
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我稱之為硬性知識,比如數學,它是一門工具,雖說有效的鍛鍊了思維,但生活中真正大量運用到這些深度知識的還是少數(除了少數職業)
而生活中真正需要的東西,我們課堂上卻缺乏了太多,其中之一就是獨立思考,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回顧我過去十幾年的讀書生涯,所有的課堂幾乎大同小異,有的課程不僅枯燥乏味,而且由於老師自身水平不夠,導致課堂效率極低。
而本應大量存在的獨立思考和深度交流卻幾乎沒有,這點我們與西方教育存在較大差距。
3.全面學習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這是我大一經濟學課堂上老師的一句話。我打個比方,20年前的課堂,大家的知識來源基本都在課堂上獲得,努力的可能會私下多讀點書,大家的差距並不會很大。而現在呢,移動網際網路改變了一切,說實話,就算你不讀大學,很多知識你從網絡上也能輕鬆獲得,甚至優於你大學老師的授課。
那我們讀大學豈不是浪費了?假如只為一張文憑,我肯定是不會來讀大學的。那麼,我必定有其他訴求,因為我不是一個隨大流的人,讀我這篇文章的人,必定也不是一個隨大流的人。
4.選擇適合你的圈子,結交優秀的朋友
這是大學裡一個比較重要的優勢,相對於社會,你可以接觸更多和你志同道合的人,因為大家想法正處於一個活躍期。而這一點其實每個大學都是差不多的,差的大學也有很厲害的人,在於你能不能接觸到。所以提升你自己的水平和在什麼樣的大學關係其實並沒想像中那麼大。一切在於你自己是否能夠把握當下全面學習的環境,使你的認知能力不斷提高。
說到認知能力,大家又會覺得這是一個很虛的詞,其實看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只要和他溝通幾句基本就能知道了。探討一個問題時邏輯的清晰度,認知能力高的人,頭腦都是相當冷靜的,擅於獨立思考是提高這種能力最有效的方式。
因此,抓住一個你所擅長且感興趣的事情,不斷去突破自己,這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意識。進步的路上,你會認識很多優秀的朋友,與你一同前進。
5.掌控自己的生活節奏,勇於嘗試
大學生活, 不一定是完全美妙的,也會有各種各樣想不到的問題,但這也是鍛鍊自己能力的好機會,一個大學生活都安排不好的人,又怎麼能安排好畢業後的生活。學會調整,利用大段空閒的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情,這對於我來說,是大學生活真正的精華所在。
對一直以來渴望的事情,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輕易放棄,下定決心,必定能有所收穫。
6.迷茫是正常的,但切記不能渾渾噩噩
人生總是充滿了各種假設,如果自己當時沒有來這個學校,會怎麼樣?可能答案我永遠都不會知道,但我可以確定的是,縱使我失敗過,放棄過,但我仍然在進步,沒有丟失本心。很多人會抱怨當下的失敗源於過去,這是客觀事實,但我們卻無法逃避,更不能拿來現在放棄的藉口。讀大學,意味著另一個蛻變的開始。
簡單來說,讀大學,不能保證你的未來會有多好,但起碼可以保證你的未來不會很差,至少可以生存下去。沒有生存,一切都是空談。
改變不了身邊的大環境,就要學會適應,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可見這個問題對於具有獨立人格的會造成多大的困擾。我能告訴你的,只有調整自己,在環境與自身之間把握一種微妙的平衡。儘可能的讓自己快樂起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四年時光,一千多個日夜,它不一定會有中學那樣純真的友情,但也沒有了恐怖如斯的課業負擔。你會成長的很快,認真考慮未來該做什麼,因為這是你步入真正社會的最後一步......
最後,願你的生活越來越充實,除去吃喝玩樂,精神世界也有所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