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的我,被選派到石阡縣聚鳳鄉馬鞍山村擔任第一書記。初到村裡,我對村情民情尚不熟悉,通過一段時間的入戶走訪,我發現馬鞍山村村民對畜牧養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由於資金、技術等缺乏,制約了村民們自主創業、投身養殖行業的想法。
得知村民的想法後,我對全村農戶進行了一一入戶走訪,調查摸底有意願發展養殖的農戶,之後,我與村支兩委同志商量,聽取大家意見,將篩選出的意願戶組織在村委會集中交流,結合本地區域現狀,分別對貴州豬、牛、羊、家禽、水禽和漁業養殖成本、技術難點和銷售價格進行剖析,讓大家更客觀地了解畜牧養殖業存在的風險,養殖過程中的技術需求及後期銷售問題。
張雄與包村領導梁藝同志在馬鞍山村八組召開群眾交流會,了解農戶對養殖產業的需求與想法。
以技術、設備和銷售對接為主線,是我在村裡發展畜牧養殖的思路。針對馬鞍山村圈溝組唐波戶自身擁有15畝水田的優勢,同時結合石阡縣當地對麻鴨需求量供給較大這一特點。我建議唐波開展麻鴨和白鵝養殖產業發展,並積極聯繫幫助其購買種苗5000羽和疫苗。由於村裡夜間氣溫低,而麻鴨苗養殖又對圈舍環境溫度要求較高,剛購買羽麻鴨鴨苗的第一周就損失了200羽。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對接養殖設備公司,從外地順豐快遞了2臺燃油式升溫機用於提高養殖舍溫度,同時還為唐波購買了10臺溫溼計掛於養殖舍中,便於隨時監測養殖舍中的溫溼度。2020年6月,唐波向我反饋說,近期麻鴨的死亡率偏高,死亡前有明顯腹瀉症狀。聽到這樣的情況,我匆忙趕到養殖場,帶上乳膠手袋,用消毒過的手術刀對已死亡的麻鴨進行解剖,並將解剖圖發送貴州省畜牧獸醫研究所家禽疫病研究室主任徐景娥副研究員,請專家進行診斷,之後按照專家診斷意見和提供的疾病診斷技術對麻鴨進行治療,通過系統治療、飼料及養殖環境改善,麻鴨養殖死亡率顯著降低。目前,唐波已進行了第二批5000羽的麻鴨和白鵝苗採購與飼養,預計2020年10月可出欄。
馬鞍山村二組唐波麻鴨與白鵝生態放養圖,張雄通過對其養殖過程中進行技術支撐,解決養殖室溫不足和腹瀉治療等問題,保證了生態麻鴨與白鵝順利出欄。
我對接《國家畜禽養殖數據觀測監測--貴州生豬觀測監測》項目,獲得5萬元專項資助資金用於馬鞍山村生豬養殖觀測監測點的設立。主要開展生豬糞便、汙水理化指標和重金屬監測,以及飼料原料中的營養成分分析,對生豬養殖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進行科學觀察、觀測和記錄,分析其養殖環境的變化規律。通過對馬鞍山村馬腰杆生豬養殖場及生豬養殖大戶的生豬糞便、汙水和飼料成分進行監測,做好疫病防控淨化工作,保障了其養殖環境和飼料原料的健康性,降低了生豬養殖過程中感染疾病的風險,確保生豬健康順利出欄,為農戶增收盈利。
2020年5月,在貴州省科學技術廳和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的支持下,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和貴州省生豬產業技術體系聯合舉辦了貴州省生豬養殖技術能手培訓班。為幫助村裡對養殖行業有興趣的村民,我聯繫原單位,並請有技術需要的農戶前往貴州省生豬養殖技術能手培訓班進行學習,該培訓班不僅涉及基礎理論知識,還開設了實踐操作課程,內容豐富多彩。
鄉村振興離不開畜牧養殖業的發展與帶動。目前,馬鞍山村馬腰杆生豬養殖場已代養外三元育肥豬4000頭,帶動村63戶貧困戶年終分紅,在項目支持下對養殖場和養殖大戶生豬糞便、汙水和養殖飼料進行了有效地監測;對接「點亮石阡」大數據項目,廣子坡組向明軍飼養了25頭本地黃牛,配套種植了10畝黑麥草,通過在高德地圖上標註,電子地圖引流,提高其知名度,便於拓展產銷對接渠道。
除此之外,我還對接北京桑普生化集團貴州區技術總監劉章運技術員,對馬鞍山村馬屁股養殖水體進行檢測,確保水體潔淨無害,推動馬鞍山村馬屁股組生態魚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現已形成垂釣園1個,佔地5.5畝,完成蓄水和魚苗投放工作,計劃於2021年2月在垂釣園周圍平地區域進行50畝瑪瑙紅櫻桃樹種植,在馬屁股組形成小區旅遊觀光帶,以生態養殖旅遊帶動增加農戶收入。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維維
編輯 向瑩
編審 楊儀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