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人到現在也不愛戴口罩?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疫情之下,普通人究竟要不要戴口罩?在中國,這不是個問題,不戴口罩你可能都出不了小區,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的教訓早已讓小小的口罩成為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但對於身在海外的華人來說,他們在戴口罩問題上是有些「手足無措」的,因為歐美社會普遍認為只有病人才需要戴口罩。隨著疫情蔓延,這個差異越來越凸顯,儘管有不少西方人也開始戴起口罩,但那裡的官員、衛生機構及醫療專家卻一再堅稱健康者不必戴口罩。有人形容說,全世界因口罩已經形成「兩大陣營」。孰是孰非?這並非一個詞或一句話可以裁定的。之所以如此,除了一些現實因素,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歷史和文化使然。

衝突——因戴口罩者被當作「異類」而起

「德國第一樁新冠肺炎訴訟與口罩有關!」據德國《焦點》周刊9日報導,德國著名機場免稅店海涅曼的員工因不滿僱主禁止他們在工作中佩戴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將後者告上法庭。原來,在歐洲疫情惡化後,一些員工自行戴上口罩,但僱主擔心帶來緊張和恐慌,導致嚇跑顧客,於是下達禁令:如果繼續佩戴,我們將把您送回家!

因口罩問題而起的紛爭最近在歐洲上演了不少。此前,義大利一名議員戴口罩進入議會被嘲諷,他在發言中強調「戴口罩是為大家安全著想」,並情緒激動地建議「如果你們是聰明人,早就應該戴口罩了」。在瑞士,一名女議員因戴口罩而被逐,理由是「擾亂會議秩序」。

法國總統馬克龍9日在巴黎參加一 家連鎖咖啡店的開業典禮

在法國,也有議員在社交媒體上要求議會重視佩戴口罩的必要性。但8日法國確診病例增加到613例,法國衛生部下屬的衛生總署署長在接受採訪時仍強調「要勤洗手,戴口罩並沒有用」。在當下的巴黎街頭,很少看到戴口罩的法國人。歐洲大部分地區是同樣的情景。在比利時,從2月底的狂歡節,到3月6日的氣候變化遊行,各種人群聚集性活動並未取消,公共場合也無人戴口罩。

這不奇怪。「普通民眾戴口罩沒有意義」「健康的人並不需要戴口罩」「已經有症狀的人才需要戴口罩」「口罩被列入處方藥」——以上分別是德國衛生部、美國疾控中心、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和法國衛生部的說法和做法。「戴口罩等於生病了」,這一觀念在歐美社會可以說是深入人心。「如果不是確診病人,戴口罩不能完全避免自己被感染,畢竟每天接觸的人和物不計其數。與其戴口罩引起恐慌,還不如好好洗手來得安全。」《環球時報》記者的一位法國朋友如是說。

這是與中國人截然不同的認識。實際上,在歐美疫情遠不如現在嚴重時,這種東西方差異就能明顯感受到。2月下旬,《環球時報》記者赴世界衛生組織總部所在地日內瓦採訪,當時瑞士剛出現確診病例,記者在當地藥店普遍買不到口罩,問及脫銷原因,藥店店員的回答竟是:「可能是一些人要去中國,或者去亞洲其他地方。」

在美國,過去一個多月,《環球時報》記者多次遭遇「口罩事故」。前不久,記者在糾結了一番後決定去華盛頓一家大劇院看芭蕾舞演出,由於是戴口罩前往,在入門檢票排隊時,周遭上下打量的異樣目光讓記者如芒刺背,就好像自己身上貼上了「病人」的標籤。之後,紐約的美國朋友告訴記者,他們在地鐵站看到戴口罩的華人被極端分子辱罵、推搡。記者被告誡,在美國其他族裔民眾眼裡,人只有感染了比較嚴重的傳染病時才會戴口罩。

記者的女兒有過類似遭遇。一天,戴著口罩的她在校門口遇見美國老師,老師先是一番關切,然後嚴肅地說:「你記得嗎?我們課上講過教育局建議學校這樣的公共場合不得蒙頭巾,穆斯林同學都做到了……」

眼下,隨著疫情加重,歐美不少人意識到自我防護的重要性,開始戴口罩,但在整體「口罩無用」的大環境下仍被當成「異類」。義大利有些「例外」,作為疫情重災區,不斷攀升的死亡病例數讓當地人心驚肉跳,尤其是疫情嚴重的北部地區,一周多前,路上戴口罩的行人就成了主流。但在首都羅馬周邊,戴口罩的行人依然寥寥。

口罩有沒有用?8日,一則「搶口罩」的新聞在網絡上引起高度關注:德國海關扣留了原本要出口給瑞士的24萬隻口罩。美聯社日前一篇有關口罩的報導稱,對病毒的恐懼已經引發一場全球口罩大戰。但該報導開篇還加了個「提醒」——「儘管有證據表明大多數沒有生病的人不需要戴口罩」。

2月24日,在義大利米蘭,人們戴著口罩出行。(圖片來源:新華社)

不同——由各自的歷史文化促成

前不久,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一批研究生展開了一項關於在歐洲戴口罩的調查,發現大多數歐洲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口罩是重病以及醫囑時才需要戴的東西」,多數受訪者看到街頭戴口罩的人會感到「不正常」。但西方社會並非一直遠離口罩。

最初的外科手術口罩被認為由德國病理學家於1896年前後發明,之後經由英國和法國醫生改良。而今天人們熟知的防疫口罩誕生於中國。英國醫學人類學家克裡斯託·林特瑞斯近日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提到,1910年中國東北遭鼠疫肆虐時,華人醫生伍連德將當時簡陋的外科手術口罩改造成防護用品,要求中國醫生、衛生人員佩戴。疫區的日本和歐洲醫務人員一開始持懷疑態度,但隨著一位有威望的法國醫生身亡,防疫口罩迅即被採用,相關照片則在國際上引起轟動。

口罩變成公眾常備用品源於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那場瘟疫導致全球約2000萬人死亡。疫情蔓延期間,各國強制民眾戴口罩。美國也不例外。在費城,大街上豎起告示,寫著「吐痰等於死亡」等警示語,馬路上的行人都會戴上購買或自製的口罩。在舊金山,市政府聯合一些組織刊登聯合聲明,告訴人們口罩對流感有99%的抵抗力。不過,即便疫情帶來巨大損失,戴口罩的要求在當時依然遭遇巨大的反對聲,很多人認為這有悖於美國人對自由和個人主義的信仰。

在西方,口罩的使用在二戰後淡去。德國歷史學者漢斯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與西方近幾十年來重視醫療保健,沒有大規模瘟疫有關,他們有一種「健康自信」。此外,戴口罩涉及政治因素,歐洲國家因擔心宗教極端主義等問題,大多有「蒙面禁令」。

法國於2010年頒布的《禁蒙面法》規定,在公共場合不能使用任何材料遮蓋面部。《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在法國,確實有人出於對《禁蒙面法》的忌憚而不願意戴口罩。德國的相關法令早在1985年就通過了,荷蘭是在2018年通過的禁蒙面法。

東方則有大相逕庭的口罩歷史。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黃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10年東北鼠疫暴發後,不少國人第一次用口罩來預防傳染病,伍連德發明的口罩簡單易做且幾乎所有人都買得起。此後近百年時間裡,「伍氏口罩」及其各類改進版本廣泛使用於中國大地。民國時期,中國飽受霍亂、天花、傷寒、瘧疾等疫情衝擊,那時最簡單且成本最低的防疫措施就是戴口罩。直到2003年中國制定醫用防護口罩的國家標準,這類傳統的棉紗口罩才在醫療防護的主戰場中退役。

對於中國人來說,戴口罩體現的是過去一個多世紀逐漸發展形成的健康衛生習慣。黃薇說,對普通民眾而言,戴口罩這樣簡單方便的防護措施,是在歷年來對抗疫病的過程中逐漸普及的。如今,隨著公共衛生制度的日益完善,口罩被運用到了越來越多的生活場景中:美容店的理髮師、醫院探視病人的家屬、學校打掃衛生的孩子……口罩帶給人們的,是一份最簡單也最為安心的保護。

至於日本,遠了說,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導致25萬至48萬日本人死亡,這在日本催生出一種強烈的自我保護文化。近了看,2009年禽流感、2011年大地震和福島核洩漏都使日本戴口罩的人激增。日本人有內斂含蓄的特點,戴口罩可以使他們和周圍的人產生一種疏離感,即「禮貌」。日本秀明大學教授堀井光俊曾發表過一篇論文,認為日本人戴口罩主要是「相互客氣」。「如果你感冒,你就必須小心以免傳染別人,因此要捂上嘴」,他寫道:「這在日本成為一種『風險禮儀』,使人對不可控的狀況產生一種可控感。」

在亞洲,戴口罩的習慣也與防汙染、花粉過敏及冬天保暖聯繫在一起。此外,戴口罩已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日本有著名的「口罩姬」現象,韓國偶像團體成員經常戴著口罩出行,中國的明星藝人也是如此。

當地時間3日,瑞士人民黨一名女議員因為戴著口罩出席當天的瑞士聯邦議會會議而被驅逐出了議會大廳

靠攏——仿效亞洲人的人會越來越多

「我應該戴上口罩嗎?」「口罩究竟有沒有用?」如同我們對西方人不肯戴口罩感到吃驚,他們也困惑於東方社會這一習慣及其效果。對此,歐美衛生專家和主流媒體的回答是一致的:不必戴,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戴口罩有效。

英國《每日電訊報》7日的一篇報導堪稱代表:為什麼戴口罩不管用?因為口罩是防止飛沫飛出去而非防止其進來。亞洲人為何都戴口罩?這是一種文化現象,可以對別人起到安慰作用,但在西方截然相反:戴口罩讓別人產生焦慮感。

其實,對東方口罩習慣還有其他解讀。2003年的SARS加深了西方對亞洲人戴口罩的印象,當時有西方學者總結稱,戴口罩表達了一種集體主義價值觀,拒絕戴口罩會遭到公開譴責,通過戴口罩人們展現出團結的姿態。

「將戴口罩放入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你就會明白,在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它的意義遠大於簡單的個人感染防護。口罩是現代醫學的標誌,也是人們相互給予信心的方式,說明社會在疫期保持運轉。」英國醫學人類學家克裡斯託·林特瑞斯寫道,英國社會學家彼得·貝爾關於SARS的一段話同樣適用於今天:「口罩文化促生了一種休戚與共、同擔共責的感覺。」

還有日本學者同美國、加拿大學者進行跨文化研究,發現日本人和西方人通過不同的面部部位去探查情緒變化,這影響戴口罩與否的決定:日本屬於「潛藏情緒型文化」,人們善於觀察別人眼睛的細微變化,在日本等亞洲國家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一格言;歐美國家是「外顯情緒型文化」,視嘴巴為最有表現力的部位。

對於歐美國家不提倡戴口罩,很多分析也指出一些現實因素,比如口罩儲量有限,不可能滿足全民使用,優先確保最需要的人(病人和醫生)有得用——美國3億多人,只有4500萬隻口罩。還有民眾很難動員、政府能力不足的問題,像比利時,口罩全靠進口,國內中央-大區-基層三級政府對立,僅1100萬人口竟然有不少於9位衛生部長,全國性動員只能停留在建議民眾不要恐慌這個層面。

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助理教授陳希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口罩的確是病人戴更有用,因為病人會散播病毒,但前提是病人必須知道自己生了病,他也願意出於社會責任而有效佩戴口罩。另一種情況是,所有擔心自己生病的人都戴,這是中國國內廣泛戴口罩的情況。

在陳希看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病人才戴口罩」觀念,不太容易打破。但目前來看,中國的防疫經驗已經開始在某些程度上影響美國對於疫情防控的看法,當疫情嚴重程度不斷升高後,美國民眾會自發佩戴口罩。「隨著疫情日趨嚴重,歐洲人對口罩的態度肯定會改變,仿效亞洲人戴口罩的人會越來越多。」德國學者漢斯曼對《環球時報》記者也如是說。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男人比女人更不愛戴口罩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在現代社會,口罩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進化心理學家奈伊傑爾·巴爾貝爾向衛星通訊社介紹說,雖然新冠疫情當前,人們拒絕戴口罩的理由卻五花八門。最近在英國和美國進行的調查表明,男人比女人更不愛戴口罩,因為他們認為,口罩有損他們形象,破壞他們的男子氣概。
  • 網友總結如何分辨臺灣人:愛戴口罩、到哪都排隊等
    臺灣人喜歡排隊。(圖:臺灣「東森新聞雲」)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臺灣PTT(社區網站)日前一篇「如何分辨臺北人」文章超夯,不只引發網民熱議,還接力出現高雄人、臺中人、臺南人、基隆人等,辨識全臺各地的接龍貼文。13日凌晨八卦板就出現一篇「如何分辨臺灣人?」,包括喜歡戴口罩、愛排隊和愛罵臺灣地區領導人等。
  • 日本人「迷惑行為」大賞:生吃雞蛋、愛戴口罩、蹩腳英語……
    一、為什麼日本人喜歡吃生雞蛋?日本人真的很喜歡生雞蛋!日本人習慣於在米飯、拉麵等料理上打上一個生雞蛋,甚至很多日本人直接用一個生雞蛋就能拌飯吃。日本的食品衛生已經安全到這種地步了嗎!還是日本人太心大了呢?
  • 寶寶不愛戴口罩怎麼辦 家長該怎麼做?
    疫情期間,大人能保證自己戴口罩出門,但是小孩子就不一定有自制力了。那麼寶寶出門不愛戴口罩怎麼辦?  寶寶出門拒戴口罩怎麼辦?  孩子不戴口罩多因感覺不舒服  孩子不願意佩戴口罩的原因有很多,如戴著口罩會讓孩子感覺呼吸不暢、憋悶,蓋著鼻子、勒著耳朵不舒服等,甚至有的孩子會覺得戴著口罩不好看而拒絕戴口罩。  建議對於學齡期的孩子,家長要以身作則,自己養成戴口罩的習慣,可通過講故事或講道理的方法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戴口罩。
  • 世界上最愛戴口罩的國家,全年消耗55.2億口罩
    疫情期間,在西方國家,宣傳洗手的次數遠比宣傳戴口罩的次數多,究其原因,在他們的意識裡,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而在亞洲國家,口罩不僅可以預防病毒,還可以防霧霾、保暖、避免被人認出來等眾多功能,所以即使在平常,戴口罩也比較常見。
  • 美國人為什麼喜歡戴套,卻不願意戴口罩
    從現在起,本公號將陸續發布他的視頻、文章,介紹政治學,特別是政治哲學中有趣的話題。今天公號另發他的文章。他的題目是「口罩恐懼與美式自由主義」,有點偏學術。順著這個話題,我分析一個觀察到的現象:美國人為什麼喜歡戴套,卻不願意戴口罩,致使疫情泛濫。二者有什麼關係?
  • 佩戴4小時不憋悶?這款明星口罩為啥人人愛戴?
    如此嚴峻的形勢下,義大利議員維託裡奧·斯加比依然因不願好好戴口罩而被抬出會議室。 2020年8月19日,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邀請了2位科普專家一起探討外國人為何不願戴口罩。專家分析後指出:除了習慣問題,很多人不願意戴口罩,是因為「不舒服」。
  • 心理學角度解釋:為什麼人戴上口罩就變好看了?
    遮住半張臉,既省去了表情管理,不化妝也讓人變得更從容自信。 為什麼人們會有種「戴上口罩變好看了」的感覺?今天生命君結合日本綜藝節目《summers的神疑問》,從心理學角度給你解釋。
  • 西方疫情爆炸! 英國人揭不戴口罩2原因「薄得像紙」:根本不知道好...
    記者李湘文/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到全球,歐洲已成為最嚴重的地區,且病例還在不斷增加中。網紅伊萊媽近日拍攝影片,跟英國老公討論這次疫情,特別問:「為什麼西方人這麼不喜歡戴口罩?疫情都這麼嚴重了,為什麼口罩還不戴起來?」藉由問答的方式了解西方人對戴口罩這件事的看法。
  • 井邊灣心理: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為什麼人戴上口罩就變好看了?
    復工後,多數辦公大樓裡出現了這樣一條新規:請全程佩戴口罩。為了個人和同事的安全,規定自然要嚴格遵守,但內心覺得又悶又勒又難受。然而,戴了一段時間後,一些人驚奇地發現:自己居然變好看了。遮住半張臉,既省去了表情管理,不化妝也讓人變得更從容自信。
  • 加拿大這些航班上的乘客最不愛戴口罩!有人吃到$1500+罰單!
    最近幾個月,加拿大交通部已經對加拿大多家航空公司的數十名乘客,開了罰單或發了警告信,全都是因為拒絕在飛機上戴口罩。其中,發生在阿爾伯塔省機場的拒戴口罩事件,比其他任何一個省都要多。圖源:加通社西捷航空的航班是乘客拒戴口罩的重災區CBC News查看了加拿大交通部的數據,發現西捷航空(WestJet)的乘客最不愛戴口罩,一共發生了72起事件。其中有50起,都發生在與卡爾加裡有關的航線上。
  • 外國人為什麼不喜歡戴口罩呢?原因在這!
    根據新冠病毒全球數據顯示,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看出來,疫情的人員數據我國國內基本上是得到了控制,但反觀國外,龐大的數字讓人震驚!很多朋友也都明白,國外的醫療技術對比國內還是要好些的,但是確診人數為何頻頻劇增呢?想必大家都猜到了,那就是:戴不戴口罩!
  • 為什麼日本人平時喜歡戴口罩出行?是因為他們很多人有病嗎?
    今年,口罩可以說是國內人民出行標配了,還有一段時間,甚至是「一罩難求」,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國內,現在全球也差不多是這種情況,出門戴口罩的人變得愈來愈普及。而實際上在國際有一個國家就非常獨特,一般來說,大多數人都只會在身體不好的情況下戴口罩,或者是基於衛生考量而戴口罩,而在這個國家,他們是明明身體健康也要戴口罩,平時就算沒事,也喜歡戴一個口罩出門。這個國家就是日本,無論只是到日本旅遊觀光,或是居住在日本的人,在平時都可以看到日本人出門基本上口罩是必戴的,非常的不可思議。
  • 澎湃思想周報|伊朗疫情中的民間行動;西方人為何抗拒戴口罩
    現在為了防止傳染病,他們的工作被禁止。男人經常做日結零工,將一些貨物用手推車拉到巴扎裡,由於巴扎的商貿活動被限制,他們也沒有工作可做了。女權活動家Mary的機構,在疫情期間開始給這些貧困家庭挨家挨戶上門送食物和藥品。她說現在的情況非常悽慘。很多人都有病倒的親人在家裡,他們沒辦法出門買他們本來就已經買不起的食物。「我們幫助的這些人,他們的生活原本就有非常多的困難,而現在,情況糟糕了百倍。
  • 機場愛戴口罩男明星,王俊凱帥氣王源俊美,看到易烊千璽就哭了!
    他們有很多機場照被拍下來,在機場有很多愛戴口罩的男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看這張楊洋機場照戴著口罩的樣子,給人的整體感覺還是相當不錯的。有網友直言道楊洋戴著口罩也這麼帥氣。 看這張王俊凱的機場照,戴著口罩的他還是這麼有氣質。有網友直言道這樣的王俊凱讓我真實的心動了,真的是太棒了,不是一般的厲害。
  • 愛戴口罩的烏魯木齊小朋友
    小朋友已經在幼兒園正常入園一個月啦,現在,她們每天都會戴好自己的口入園,在中午就餐時將自己的口罩保管好,午睡前將自己的口罩放在老師給準備好的密封袋裡。下午回家後知道將戴了一天的口罩團好扔進醫用垃圾桶。小朋友已經愛上了戴口罩。
  • 西方人普遍好奇日本人為何戴口罩,原因有這些……
    現在,日本家庭汽車的佔有率從20年前的69.7%降至38.6%,大大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全年消耗幾十億隻,折射出社會責任感20 世紀後半葉以來,日本的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空氣新鮮,藍天常在。然而,佩戴口罩仿佛成了日本社會的重要習慣。今天走在日本街頭,你會發現日本人佩戴口罩及由口罩延伸的口罩文化十分顯著。
  • 西方人為什麼發明不了筷子
    在古代,除了東亞以外,全世界其他地區都是沒有餐具這個概念的,大家都是直接用手來吃飯,包括歐洲人也一樣。歐洲人使用刀叉是在19世紀才普及的,之前歐洲人也是用手來吃飯。今天我們在西餐廳吃飯的時候,也許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人吃飯用碗筷,而西方人用刀叉呢?從這餐具的應用又能看出中西方怎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呢?今天就帶你回顧這有趣的歷史現象。
  • 護士給病人打針時,為什麼都愛戴口罩?醫生告訴您答案!
    對剛參加工作的護士,由於穿刺技術不是特別的精準,戴上口罩還可以掩蓋你不自信的 表情,特別是兒科的護士。 首先,在進行有創操作的時候,醫護人員按要求是必須要戴口罩的。戴口罩是防止唾液汙染操作區,避免細菌通過創口進入患者體內,造成感染。我們的唾液其實是很「髒」的,裡面有很多細菌的。打針的時候,針頭會刺破皮膚,進入血液,如果不帶口罩,很有可能唾液沫帶著細菌就飛到了針頭上,進入患者體內。有些患者本身迪抵抗力就差,很容易感染。
  • 美國人為什麼不願意戴口罩,劉慈欣的《三體》或許能給你答案
    不可否認,由於新的疫情爆發,2020年註定是美國人不幸的一年。其中,是否「戴口罩」是美國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普通民眾決心不戴口罩,這使得美國的疫情迅速發展。我也沒搞明白為什麼美國人民對「戴不戴口罩」這個問題如此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