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一則視頻刷屏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醫療隊到達武漢,在機場偶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療隊伍,他們兩邊打起了招呼,隔空喊加油。這段畫面感動了網友。
醫學界有四大王牌軍,「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現在這四隻王牌軍都匯集到了武漢。
全國都在抗擊疫情,在我們的鄰國也有暖心的事。
東京的街頭,有兩個女孩手捧捐款箱募捐,有人捐錢,她們就會九十度大鞠躬,捐1000日元,還會回贈一罐蜂蜜。在她們的身後,掛著一張橫幅「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在日本的一家小縣城的口罩被賣斷貨了,工作人員在空空的貨架上,貼了兩張字條,頗有意味。「沒有不停的雨,天一定會晴,互相爭就不足,互相分就有餘」
網友評論:謝謝日本朋友的幫助,你們幫助人的話都寫得這麼文雅,真有文化。
說到日本的文化,就不能不提他們的教育,日本明治維新後,仿效西方,建立學堂,大力普及教育。
那時候的學生,很受人尊敬。川端康成的小說《伊豆的舞女》,就曾寫過,流浪藝人初次見到青年學生時,要向他鞠躬,還要讓到路邊,讓青年學生先走。青年學生那時被人尊稱為先生,地位高於普通人。
那時小學生的道德教育課本,都是大教育家撰寫的,這個大教育家就是新渡戶稻造。
新渡戶稻造出生於1862年,他9歲來到東京,13歲就進了東京英語學校,受西方思想的影響頗大。
他在撰寫《修養》時,在序言中寫道,「寫這本書時,因為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感想,所以缺少條理和順序,寫的時候忘記了讀者是少年還是老人,也忘了自己的身份,甚至忘了恥辱和榮譽,趁興而致。」
這就是先生的謙虛了,《修養》從1911年出版至今,歷經百年,暢銷不衰,也證明了這本書的分量。
用最淺顯的語言講訴人生最艱難的道理,從小道理中悟出大智慧。這便是新渡戶稻造寫《修養》的初衷。
來看看書中關於勇氣的幾個小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有三位勇士,這三人勇猛無比彼此又是好朋友,大王賞賜給他們兩個桃子,要他們憑功勞分桃。
這三個人是好友,可是為了爭桃,卻互相爭執,撕破臉皮,最後全都自刎身亡。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新渡戶稻造這樣評價,三個勇士的勇只是匹夫之勇,他們的勇只在外在,內心是軟弱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勇無謀。
那麼新渡戶稻造心目中的勇敢是什麼樣的呢。
新渡戶稻造舉了兩個例子。
某個村子依傍著一座水庫,水庫在上遊,村子在下遊,水庫有一個水文工人每天負責測量水位。一天晚上工人值班,發現水位上漲異常,擔心山洪暴發,就一家一戶地敲門,喚醒熟睡的村民,那晚山洪果真爆發,因為老工人,全村的人得救了。
第二個故事,有一個婦人,丈夫殘疾又患上重病,兒子年幼,她為了養家餬口,每天在街上叫賣豆腐,以一人之力撫育兒女,贍養全家,十幾年如一日。
如果說第一個故事,還能稱之為勇敢,那麼第二個故事,那個賣豆腐的尋常婦人何能稱為勇。
新渡戶稻造評價說,婦人的丈夫臥病在床,孩子需要養育,面對如此苦難,她以平常心看待,童叟無欺,不亂開價格,熱情待客,用賺到的錢來照顧、養育家人,這十幾年如一日的平常,實則平常心裡孕育出得來的無限勇氣。
這讓我想到當下,有些人簡單地把勇敢理解成為,爭強好勝,讓別人怕自己。對戴口罩,守規則的人,嗤之以鼻,認為他們膽小。這不是真正的勇敢,這是無知。
勇敢這詞要送給那些在抗疫前線的「逆行戰士」,向白衣天使致敬。
新渡戶稻造除了寫了《修養》外,還寫過一本有名的書《武士道》。
因為新渡戶稻造受西方思想影響很大,他萌生了「把西洋思想傳到東洋,把東洋思想傳到西洋」的想法,於是用英文寫成《武士道》一書,向外國人介紹日本精神。書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國讀者的興趣,日文版從1900年到1905年6年間就再版了10次,還被譯成了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的日本研究書目中佔有顯著位置。
新渡戶稻造擔任過東京大學預備校「一高」的校長、東京女大的首任校長、東京女子經濟專科學校(即如今文化女子大學的母體「文化學園」)校長,為明治至大正時期教育,特別是女子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正是這些成就,讓新渡戶稻造成為日元紙鈔上的男人,從1984年到2004年起,他的頭像印在了日本的5000元紙鈔上,他撰寫的《修養》和《武士道》,也成為他流傳下來的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