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良
我的一位同事多年前調到外地工作,家也一起遷移了過去。他每次回來,一定會到我們當地的菜市場買許多張餎餷,以便回家時帶回去,他就喜歡吃用餎餷所做的美味佳餚。
攝影/吳學良
他說,尋遍了他所在的當地,也不曾見到餎餷。他把所買的這些餎餷帶回家之後,一張張放入冰箱,冷藏起來,食用時便從冰箱中取出,方便做菜。家鄉的味道早已沁入他的心脾,永遠不能割捨。
說起餎餷,它是我們當地的特產。相傳,餎餷的得名還與慈禧太后有關呢!慈禧太后覺得用這個所做的東西挺好吃,一句「擱著」吧!便因諧音而得了「餎餷」這麼個名兒,因為是諧音而得名,所以也有寫做「餎扎」、「餎炸」的。
攝影/吳學良
家鄉正宗的餎餷是以綠豆粉和薑黃水調成稀汁攤制而成的,做法與攤煎餅一樣。攤制好的餎餷是圓圓的薄片,呈黃色,攤好一張,疊加一張,一片片疊加在一起,按張出售,有人購買時,售賣者便從最上面按張數捲起。
餎餷的通常做法是將餎餷用刀切成菱形小片,在鍋中加湯,肉絲以及作料等,等湯開了之後,再放入切好的餎餷,做成「燴餎餷」,這既有湯又是菜,可謂兩全其美。也可卷上肉餡或豆沙餡,用刀切成小段,放入滾開的油鍋中炸制,做成「餎餷芊子」……
攝影/吳學良
其實,燴餎餷是最簡單也最美味的佳餚,也最受家鄉人們的歡迎。一位從東北遷來的同事,回憶起初次見到燴餎餷時,不免詫異。這不就是面片湯嗎?結果一品嘗,才知道確實是難得的美味。哈哈,面片湯可沒法兒比!
版權聲明:本文為吳學良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勿要轉載、盜取,侵權必究。歡迎收藏、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