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學大家辛意雲老師,像是一部活的《論語》,老師活潑、可愛、純真、快樂地像個孩子。這期間辛老師還進行了一次中醫經絡檢測,其結果是兒童般的經絡狀態,這就是生命的狀態,生命的學問。辛老師的術業專攻更讓我欽佩,他謹遵先生錢穆的教導:了解文化或從事學術探究,一定要從發生學的角度,從文化源頭開始,看清其源與流。我在一年前做的選擇與此不謀而合,此心與先生相通,自然能與先賢先聖相通,孟子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如此。
辛老師是懂得了孔顏之樂的人,其師錢穆先生也是這個狀態,更是如此教導。聽了五天的論語班,感覺整個人都跟著老師的節奏「復歸於嬰」了。純純撲撲地面對生活,面對現狀,面對將來,真正地體貼「人之常情」,深切地關懷自我的不足和全面的覺醒。
辛老師的課沒有批評,沒有指責,沒有負面的情緒,只有正面的引導。好像儒家中大師級的人,都是這個狀態,現狀不重要,根本無需批評指責看不慣,永遠是發展的眼光,一切往前看,往前走,知道目標就好,起點現狀怎麼樣都沒關係,因為這只是起點而已。五天的課程,辛老師從不批評任何社會現象和學術派別,只是提出還能更加周全的努力方向:「這可能還不周全,還不圓滿,我們或許還可以繼續努力,深入探討;這只是我的個人心得與感受,提供給大家作作參考。」
辛老師說:《論語》是中國乃至世界「人學」的最早建立,這是「以人為知識對象」建立的學術,是中國人所獨有的。在西方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西方困擾於諸如人主觀性等因素,怎麼可以作為知識對象來建立學術?西方直到十九世紀哲學人類學家馬克斯·舍勒這才開始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因為西方的學術是以物和神為知識對象而建立學術。
辛老師從「中國學術之源」開始,從考古和文獻追溯中國歷史的源頭,農業社會的萌發、發展和形成,這中間凸顯的是中國人對於「生」的深切肯定,「天地之大德曰生」,「一切有利於生,謂之善」,中國人的世界觀是「生生不息」,中國人提出的「人學」問題,是每一個時代,都要共同面對的日新月新的問題,而且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共同討論。
「生生之德」是中華文明的獨特性,西方文明或各類宗教的立足點都不是這樣的。我們立足於生,立足於天地萬物的生,作為天地人三才之一的人,其意義也就在於「一切有利於天地萬物的生」,人就是要展現天地的貴生厚德,我們從源頭就沒有走向人類中心主義。
上個學期,我的教學中心就是備課中國歷史,我一定要從源頭處去看中華文明的發展,結合著考古和文獻,以人物史為主脈,從有巢氏、燧人氏、華胥氏、伏羲氏、神農氏、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我看到的是中華文明的那個獨特之處,找不到這個,我們就必然在這個多元文明的社會發展潮流中,飄搖不定,更不明何為「文化」,何為中華文化。在面對儒釋道西、各類宗教,以及這幾類的各種結合體時,我們如不能體貼中華文明的那個獨特性(聖王之道),我們就更加暈菜了,「只知其一,便一無所知」。
正好七月份的時候,我又參加了孔陽工作室組織的「中華人文精神簡史班」,朱老師從孔子開始,又一路梳理到清末,這樣粗線條的梳理又在某幾個點上的細膩了解,更讓我體會到何為儒家?何為孔子所宗的聖王之道。日本二戰期間有位將軍的人生選擇是「一生俯首拜陽明」,借用一下,我的人生選擇是「一生俯首拜聖王」,聖王之道是那麼地淳樸、自然、正大、光明,孔子一生只選擇走這條路,其他的路,孔子都知道,但他的選擇是不說。
辛老師說:春秋時期,「什麼是人」,成為了社會的共同議題。如《左傳》所說:「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
辛老師說:敬是生命的開始,「敬,德之聚也」,是人之生命最大可能性的開顯,是創造力、覺察力、實踐力的最大展現。「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何為天命,民情也,生民是天,故「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眾人就是天。
辛老師說:首先我們要想明白為何要學習《論語》?他的每一個老師都讓他學《論語》,已經數不清楚學了多少遍了。學《論語》是為了開展人之真性情,這就是人之最大的可能性(人之實踐力、創造力、審美力等),《論語》是第一本「人學」專著。
學而第一,講的是人的覺醒。學者,覺也,效也(效者,行也)。人的覺醒是人之認知能力、實踐能力的最大展現、最圓滿的開顯。學就是覺醒,人首先要覺醒,以開展人之最大的可能性,故《論語》首篇首章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人獲得自我覺醒後,最內在,最深沉的自得之悅,完全獨立的、不依賴於任何外物的愉悅,這是一個獨立的自我人格的建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人之社會性的開展,人類是需要群居的,是要合群的,人之生存的恐懼之一就是孤獨寂寞,故獨悅悅之後,自然會眾樂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獨立自覺之人的建立,君子原指國君,在孔子這裡發展出了第二層意思,這也是「道統獨立」的開始。
為政第二,講的是覺醒之人,在社會關係中的最大展現,因為政治是最複雜的社會關係。
八佾第三,講的是禮,是為政中最重要的部分,故「禮以體政」,「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
裡仁第四,講的是人之覺醒得以最大展現的狀態,「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以及其得以完成的基礎,即「愛」,「仁者愛人」,「苟志於仁矣,無惡也」,「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人之完整人格的建立首先來自於愛,愛首先是來自父母的愛,愛讓人獲得歸屬感、安全感,使人得以建立自覺圓滿的人。而人的最終的圓滿覺醒,也必須回到對父母之愛的感知和實踐,此即「孝」,孝是一切的出發點和終結點,「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一定要孝養父母的「身、心、性」才算完成,這必然是一個覺醒圓滿的人才能做到。
公冶長第五、雍也第六,是在談學生的各種狀態,以此評價其是否達到仁。
述而第七,是孔子談自己的狀態,談完學生的狀態了,就該談自己了,孔子做了很多的自我陳述和匯報,以此來邀請大家一起參與進來,共同探討「人」的問題。
講到這裡,五天的學習基本就結束了。感恩辛老師的開解,七十多歲的老人家的這個狀態,讓我們每個人都讚嘆佩服。感恩中心的領導同仁的辛苦付出,您們的意義是會被時代和歷史銘記的,感恩。
辛意雲老師簡介:臺灣國學大家、美學大家,師承錢穆先生,跟隨方東美、牟宗三、愛新覺羅·毓鋆等國學大家學習,近20年來熱情投身於兩岸傳統文教交流活動,為融合中西方文化融通和中國傳統文化在國民性教育上的推廣做出了積極貢獻。